休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899752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休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休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休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休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休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休克.docx

《休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休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休克.docx

休克

休克(shock)是指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全身组织和微循环血液灌流不足,导致组织缺氧、微循环瘀滞、器官功能障碍和代谢异常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休克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危重病症。

病因

引起休克的原因很多,按病因可以分为五类:

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

此外,人工体外循环也可导致休克的表现。

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各有特点,主要因素是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导致的结果是心排血量下降,血管床的容积扩大、微循环淤血、器官功能障碍。

临床上遇到休克时,必须迅速明确诊断,病因,针对性地对病因进行治疗,提高临床治愈率。

临床表现

休克的分期根据病理生理变化特点,休克可以分为三期,代偿期、失代偿期和不可逆期:

一期(代偿期)休克早期,患者表现为意识仍清楚、但烦躁不安、面色及皮肤出现苍白湿冷、口唇和甲床有轻度紫绀、脉搏快而有力、血压正常或偏高、舒张压稍升高、脉压减小。

通过代偿,机体能维持一定的血压及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及时治疗可以终止休克。

二期(失代偿期)休克中期,早期表现仍存在,此外,患者神志尚清楚,表情淡漠,全身无力,反应迟钝,意识模糊,脉搏细速,收缩压降至10.64kpa(80mmHg)以下,脉压2.66kpa(20mmHg),浅静脉萎陷,口渴,尿量减少至20ml/h以下。

经过充分代偿后不能维持血压,器官出现功能障碍,代谢紊乱,微循环淤血。

此期如此积极治疗,休克仍可以逆转。

三期(不可逆期)休克晚期,也就是器官功能衰竭期。

除中期表现继续加重外,患者呼吸急促,极度紫绀,意识障碍甚至昏迷,收缩压7.89kpa(60mmHg)以下,甚至测不出,无尿。

此外,患者皮肤黏膜瘀斑,上消化道出血,血尿,肺出血,肾上腺出血后导致急性肾上腺功能衰竭。

继而发生多系统器官衰竭,患者出现急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肝功能衰竭、脑功能障碍等。

辅助检查休克的类型不同,辅助检查措施也有所不同。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辅助检查包括血,尿检查,胃镜,X线检查,胃潜血试验,凝血检查等,感染性休克的辅助检查主要包括血培养阳性,血气分析提示代谢性酸中毒,低氧血症,Paco2减低,胸部X线检查肺炎表现,CT扫描显示脓肿或感染灶,有的患者需要需肛门拭子取粪便检查和培养以确诊肠道感染。

诊断心源性休克最常见于急性心肌梗塞。

辅助检查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发现和血心肌酶的检查结果确诊急性心肌梗塞。

此外还有超声心动图、X线、CT或MRI显示心包腔内液体等等。

治疗原则

休克必须及时快速治疗。

病因是否明确,患者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治疗是否及早开始,治疗方案是否正确直接决定患者的预后。

主要治疗原则包括:

去除病因,纠正酸中毒,扩充血容量,应用血管活性药,防治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应注意保暖,休克卧位,检查患者呼吸情况。

禁止经口进食。

有创伤的病人应检查出血情况。

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

必要时给患者机械通气。

患者有失血性休克,要及时补充血容量,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休克原因与心脏泵血功能降低有关时,要用药纠正异常心率和心律。

伴有急性心肌梗死的休克患者,可以放置主动脉球囊反搏来逆转休克。

而后根据需要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治疗。

部分急性心肌梗死后休克病例,可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改善受损心脏的功能和休克状态。

不能进行PTCA或CABG等手术的患者,应尽早给予溶栓药物。

主要护理问题体温过低:

与微循环障碍有关;有误吸的危险:

与患者休克导致昏迷有关;有窒息的危险:

与患者神经源性休克导致喉头水肿有关;语言沟通障碍:

与休克造成的意识模糊,意识丧失有关;恐惧:

与感觉到的生物完整性威胁有关;疼痛:

与导致神经源性休克的病因有关;知识缺乏:

与缺乏疾病的相关知识有关;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患者休克后肢体移动障碍有关;有受伤的危险:

与患者末梢循环障碍,感知温度能力减弱有关。

护理

体位休克时应采取休克(中凹)卧位,患者头胸部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使用抗休克裤。

保暖休克患者末梢循环障碍,肢端冰凉。

要注意保暖,加盖被子,使用暖水袋或者升温毯等措施。

患者感觉障碍,要注意观察,避免烫伤。

保持呼吸道通畅一般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4~6L/min,患者出现严重缺氧或紫绀时应增加至6~8L/min,或根据病情采用面罩或正压通气。

如果患者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则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尽快建立静脉通路患者需要快速补液以补充血容量,所以入科后要第一时间建立良好的外周静脉通路1条或多条,维持机体有效血液循环。

为抢救赢得时间。

而后根据病情,绝大多数患者需要医生为其建立中心静脉通路。

应用血管活性药休克患者根据病情需要应用血管活性药,护士应根据患者情况尽可能选择单独通路微量泵入血管活性药,并避免在此腔进行快速补液操作,以免速度影响血压。

更换微量泵注射器时应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及时迅速正确换泵。

注意观察,防止血管活性药物外渗。

镇静止痛因疼痛引起休克的患者,应给予止痛剂、镇静剂等。

观察瞳孔。

病情观察休克患者的神志可以反映脑组织灌注情况,所以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发现患者神志较前改变即及时告知医生。

此外,还应该观察患者的肢体温度和色泽,能反映组织灌流的情况。

外周循环已经有改善还是末梢循环不良,都可以通过护士的观察评估得到第一手资料。

脉搏也是护士的一个重要观察点,休克时脉搏细速出现在血压下降之前。

所以要严密观察心率变化情况,并能及时计算休克指数,评估患者情况。

(休克指数是脉率与收缩压之比,休克指数为0.5,一般表示无休克;1.0~1.5,表示存在休克;在2以上,表示休克严重。

饮食在急救时不要给患者经口喝水,饮料或服药,清醒后可以让患者喝少量温开水。

护理评价患者的体温是否恢复正常,末梢循环是否改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压是否在正常范围;患者是否主诉疼痛减轻或感觉比较舒适;评估患者出入量的平衡情况,患者的昏迷状态是否回转;患者恐惧状态是否缓解。

 

重症监护(Intensivecare)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是危重病医学的临床基地,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

它对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病人,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监护技术,对病人病情进行连续、动态的观察,有效干预,规范治疗,以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治愈率,抢救成功率,提供其生命质量。

重症监护(Intensivecare)是指专科护士向有致命性疾病或外伤等情况的危重症患者提供专业化的护理,这一类患者病情不稳定,需求复杂。

需要专业护士的监护和高度警觉细致的护理。

重症医学的发展1852年,佛罗伦斯,南丁格尔女士在克里米亚战场将重伤员集中放置,给予特别护理,将死亡率从40%减少到2%。

成为重症监护的先驱。

至1952年,在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为抢救流行性脊髓灰质炎病人所设立的呼吸治疗单位(respiratorycareunit,RICU)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加强医疗单位。

此后,各国纷纷开始建立类似治疗中心,视为ICU的雏形。

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加速了ICU的发展。

1963年,危重监护医学(criticalcaremedicine,CCM)在美国产生,不断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目前,在国外已经出现了取得CCM学位的重症监护医师。

20世纪70年代,北京、天津的一些医院创建了“集中观察室”等治疗危重病的单元,开始将危重患者集中在专门设立的区域或病房内集中管理。

1982年,在北京协和医院,曾宪九教授、陈德昌教授建立了国内第一张现代意义的ICU病床。

1984年北京协和医院正式建立加强医疗科(危重病医学科)。

卫生部颁布的三级医院等级评审标准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危重病医学的发展,国内大医院相继建立了ICU,除了以抢救为主的综合性或中心ICU,外科ICU(SICU)、内科ICU(MICU)、冠心病ICU(CCU)、急诊ICU(EICU)、新生儿ICU(NICU)等等也纷纷建立并发展。

2005年3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立,推动中国的危重症事业蓬勃发展,救治水平不断提高。

重症医学的设备和系统

合理布局ICU的病房为开放式的大病房或者分隔的病房组合。

设计应充分体现畅通,人性化,保证医疗安全,符合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要求,有良好的人流物流路径。

建筑设计应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防静电,容易清洁,符合防火要求。

配备空气净化系统,正压通气,将医疗区域内的温度控制在(24±1.5)℃。

减低噪音,噪音控制在白天不超过45dB,傍晚40dB,夜间2045dB。

每张床占地面积15-18㎡,有单独的负压隔离病房。

床单位配备理想的床单位应配备完善的功能设备带或功能架(吊塔),提供电,氧气、压缩空气和负压吸引等功能支持。

每个床单位应配备电源插座多个,氧气接口,压缩空气接口和负压吸引接口。

应配备适合ICU使用的多功能病床。

配备防褥疮(压疮)床垫。

ICU不适用棉质床垫,不便于消毒处理。

监护系统ICU配备多功能床旁监护系统,进行心电,血压,脉搏,氧饱和度,有创压力监测等基本生命体征监测。

呼吸机ICU应每床配备呼吸机,简易呼吸器。

并每个单元配备气囊测压表。

输液泵和微量泵ICU每床均应配备输液泵和微量泵,并配备肠内营养输注泵。

血糖仪监护病房患者血糖一般使用微量泵泵入普通胰岛素控制,所以血糖仪必不可少。

每个监护单元至少2个。

转运用设备转运重症患者在ICU非常常见。

所以每个ICU应配备转运用监护仪至少1台,脉氧仪1个,便携式呼吸机1台,便携式吸痰装置1套,转运物品箱(备急救药品,抢救用物),便于安全转运病人。

电子特护单目前,国内ICU已经开始使用电子特护记录系统。

ICU使用电子特护单,利于护士工作,并减少医疗风险。

双向探视系统现代化的ICU都已经开始配备闭路电视探视系统,这样便于探视管理,又保证了ICU的无菌,隔离工作。

其他设备ICU集中了良好设备,包括:

床旁心电图机,快速血气分析仪,除颤仪,床旁血滤机,纤维支气管镜,体外起搏器,降温毯,振动排痰仪,下肢血液循环驱动治疗仪,脑电双频指数监护仪(BIS),输液加温设备,床旁脑电图和颅内压监测设备,胃粘膜二氧化碳张力与PH值测定仪,呼气末二氧化碳与代谢等监测设备等。

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人员

护理人员在重症医学中扮演重要角色,ICU无家属陪护,护士24小时在患者床旁为患者实施最佳特别护理。

所以ICU护士需要具备综合能力,包括:

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急救复苏,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仪器操作,获取知识的能力,团队精神。

ICU护士与床位比应为:

2.5-3:

1以上。

ICU护士应该经过严格的专科培训,考核。

有在普通病房2年以上的工作经验。

ICU护士需要对患者的病情作出独立评估,并在第一时间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迅速告知医生。

能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计划,并能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更改和再次实施护理计划。

ICU护士能严密临床观察并发现问题及时实施干预。

ICU护士还要技术娴熟,能熟练使用各种专科医疗设备,与医生良好协作,为患者提供全面有效地护理。

美国危重症护理协会(AACN)是世界最大的专业护理组织之一,有65000多名会员,它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危重症专业护士的培养。

通过AACN,可获取危重症护士注册证书(CCRN)。

目前,国内也纷纷开展重症监护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工作,不断提升重症护士的专业素质,加强重症护理安全。

主要护理问题有误吸的危险:

与意识障碍,咳嗽及吞咽翻身消失或者减弱有关;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患者长期卧床,营养不良,意识障碍有关;语言沟通障碍:

与患者意识模糊,意识丧失有关;疼痛:

与导致疾病的病因有关;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患者分泌物过多及粘稠有关;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患者禁食有关;活动无耐力:

与活动时供氧不足和疲乏有关;体温过高:

与感染有关。

重症监护的护理常规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重症患者入ICU后常规接心电监护仪,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

此外,昏迷患者还要观察瞳孔1次/2小时。

血流动力学监护重症患者入ICU后,护士要迅速保证血流动力学监测的进行。

及时连接传感器,调校0点。

并每班为传感器校准0点。

保证每班传感器定位置,患者定体位,操作定专人。

口腔护理ICU患者口腔护理2-3次/日,可使用生理盐水,注射用水,碳酸氢钠等。

口腔护理前后评估口腔内情况,并选择适当口护用液。

眼部护理ICU患者眼睑不能闭合的,应使用油纱条覆盖,或者胶布粘合,保护眼角膜,及时清除眼角分泌物。

胃肠营养的护理ICU胃肠营养大多使用胃肠营养泵匀速泵入,应注意:

1.床头抬高高于30度,2.使用加热棒为营养液加温。

3.回抽胃液1次/4小时,回抽量多于200ml,告知医生。

4.保证管路通畅。

5.给予胃肠营养的患者要观察排便情况,保护肛周皮肤。

有创性置管患者的护理严格无菌操作,防止管路人为脱出。

观察穿刺点周围皮肤情况,根据患者情况评估,使用专用敷料保护穿刺点。

严格按规定及时更换敷料,防止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使用呼吸机患者的护理使用呼吸机患者,要固定好插管,防止意外脱管。

及时吸痰,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吸痰动作轻柔,迅速,减少黏膜损伤。

口腔护理1次/日。

呼吸机管路更换1次/7天。

湿化罐更换1次/日。

及时倾倒冷凝水。

床旁备气管插管盘,简易呼吸器,抢救车备用。

微量泵泵入血管活性药的护理护士应根据患者情况尽可能选择单独通路微量泵入血管活性药,并避免在此腔进行快速补液操作,以免速度影响血压。

更换微量泵注射器时应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及时迅速正确换泵。

注意观察,防止血管活性药物外渗。

测量血糖的护理护士应掌握正确测量血糖的方法,准确测量血糖,并根据测量结果调整微量泵入胰岛素的量。

特护单的书写护士应准确及时记录特护单,做到特护单“0”错误。

保持各种管路通畅固定ICU患者管路多,要严格交接班制度,做任何操作宜轻柔小心。

杜绝管路脱出,确保患者护理安全。

气道护理保证气道湿化,ICU患者常规雾化吸入1次/4小时,15min/次。

定时翻身,叩背ICU患者需常规翻身,叩背1次/2小时,预防压疮的产生。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ICU卧床患者需要肢体被动锻炼,2-3次/天,可使用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治疗仪,15min/次。

并经常按摩肢体,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张力,预防足下垂,关节僵直等。

其他有专科特殊治疗及护理者,按专科护理常规护理;及时了解病情,做好清醒患

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制定详细护理计划并严格实施,根据病情变化及时更改。

护理评价患者的体温是否正常;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在正常范围;患者是否主诉疼痛减轻或感觉比较舒适;评估患者出入量的平衡情况;患者的症状是否较以前缓解;患者神志是否清楚;患者的呼吸道是否通畅;胃肠营养是否按嘱给予,有无误吸发生;患者的双肺呼吸音有无变化。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S)又称为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或多器官衰竭(MOF),是指在严重感染、创伤或大手术等急性疾病过程中,同时或相继并发一个以上系统或(和)器官的急性功能障碍或衰竭,一般肺先受累,其次为肾、肝、心血管、中枢系统、胃肠、免疫系统和凝血系统功能障碍。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的特点是继发性、顺序性和进行性。

病因

MODS是由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引起的,为机体失代偿的一种表现。

SIRS可由感染、缺血、创伤、再灌注损伤或多系统损伤诱发。

如果进一步发展,SIRS导致器官炎性反应,最终形成MODS。

主要引起MODS的病症包括:

严重创伤,严重感染,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大手术,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心肺复苏后,绞窄性肠梗阻等等。

临床表现

MODS的临床表现有个体差异,病程大概14-21天,并经历4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典型特征,但是发展速度快,在任何一个阶段,患者都可能会死亡。

第一阶段患者神志正常或者烦躁,可能会有意识模糊。

循环容量减少,轻度呼吸性碱中毒,尿少,有胃肠胀气,肝功能正常或由有轻度的胆汁淤积,血糖高,胰岛素需要量增加,血液检查正常或轻度异常。

第二阶段患者出现急性病容,烦躁,嗜睡。

循环容量继续减少,有容量依赖,呼吸急促,有呼吸性碱中毒,低氧血症,尿肌酐清除率下降,不能进食,肝功检查高胆红素血症,PT延长,血液检查血小板降低,白细胞增多或减少。

第三阶段患者一般情况差,出现休克的表现,昏迷。

心输出量下降,水肿,严重低氧血症,ARDS,尿检有氮质血症,需要血液透析治疗。

可能会有肠梗阻,应激性溃疡,黄疸出现,代谢性酸中毒,高血糖,血液检查凝血功能异常。

第四阶段患者昏迷,仅能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水肿,高碳酸血症,有气压伤产生,无尿,可能出现缺血性肠炎,腹泻,严重黄疸,转氨酶升高,乳酸高,血液检查有不能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

辅助检查 没有哪一项单独的辅助检查可以确诊MODS。

病因不同,辅助检查项目也不同:

血气分析显示低氧血症,呼吸性酸中毒或代谢性酸中毒;血常规会出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下降和白细胞增多;测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可显示凝血功能;测尿的比重、血肌酐可以显示肾功能;X线可发现骨折、颈椎损伤、肺的侵润性改变、胸腹部器官的异常积气或积液影像等;其他检查包括MRI,CT扫描和血管造影,肾穿刺活检等。

治疗原则

针对MODS有三次打击理论,第一次打击因素为原发病,第二次打击因素为应激反应,第三次打击因素为细胞因子。

相对治疗原则为:

1.减轻应激,镇静阵痛;2.对抗应激激素,使用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前列腺素,雷吉丁等;3.控制缺氧,增加氧供,减少氧耗;4.必要时使用血液净化,吸附和消除毒素,缓解病情;5.中医中药辅助治疗。

将“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理论应用于临床,使用大黄;6.监测液体出入量;7.机械通气;8.血流动力学监测;9.补液;10.抗生素治疗。

在处理各种急症时应有整体观念,尽早做到全面的诊断和处理。

特别中枢循环和呼吸的改变,尽早发现和处理低血容量,组织低灌流和缺氧;防治感染,改善全身状况,呼吸循环功能支持。

主要护理问题组织灌注量改变:

与脱水有关;体液不足:

与液体入量不足有关;恐惧:

与疾病有关;急性意识障碍:

与脑组织充血水肿有关;有误吸的危险:

与意识障碍,咳嗽及吞咽翻身消失或者减弱有关;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患者营养不良,意识障碍有关;语言沟通障碍:

与患者意识模糊,意识丧失有关;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患者分泌物过多及粘稠有关;体温过高:

与感染有关。

护理

护理工作是对MODS的最基本支持治疗,非常重要。

护士应做好观察监护。

并积极配合医生实施急救。

机械通气MODS患者需要通过机械通气和氧疗维持肺的正常通气和换气功能,护士应保证机械通气的顺利进行,妥善固定气管插管,防止意外脱管,并准确记录各项工作参数及医生调整呼吸机后的参数。

及时吸痰,动作轻柔,无菌操作。

监测生命体征MODS患者病情变化快,护士要严密监测并记录各项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等情况。

保持各种管路通畅固定严格交接班制度,做任何操作宜轻柔小心。

杜绝管路脱出,确保患者护理安全。

静脉补液遵医嘱给予静脉补液,并准确记录。

保证静脉通路的固定通畅,确保补液顺利进行。

监测出入量按医嘱准确记录出入量。

药物治疗遵医嘱合理药物治疗。

心理护理对清醒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辅助检查和治疗的情况。

饮食根据医嘱禁食或给予适当饮食饮水。

皮肤护理按时翻身叩背,按摩受压部位皮肤,翻身时动作轻柔,必要时给予骨隆突处敷料覆盖,预防压疮的发生。

护理评价患者的体温是否恢复正常,末梢循环是否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在正常范围;患者是否主诉疼痛减轻或感觉比较舒适;评估患者出入量的平衡情况,有无脱水及脱水程度。

患者是否出现昏迷、休克表现;患者恐惧症状是否缓解。

 

昏迷(coma)是一种意识障碍,指患者大脑功能严重紊乱而长时间失去知觉。

躯体运动也会丧失。

即使有疼痛刺激患者也不能觉醒。

程度较轻的患者防御反射仍然存在,程度严重的,防御反射消失。

病因

昏迷的病因很多,大约70%的患者发生昏迷是由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也有一部分患者是全身性疾病所导致的,包括:

心血管疾病,中毒,电击,中暑,高原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及代谢障碍,颅内出血,脑血管病变,药物过量等等。

临床表现

昏迷根据患者对刺激的反应程度,分为三类:

(一)浅昏迷患者意识模糊,对呼叫有反应,答话简短而迟缓,强烈的疼痛刺激有反应.瞳孔对光反射存在,吞咽、咳嗽、喷嚏等反射均存在,脉象、呼吸、血压多无变化。

(二)中昏迷各种外界刺激多无反应,或反应极为迟钝,答话含糊不清或答非所问,强烈的疼痛刺激可出现简单的防御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存在但较迟钝,大小便失禁或脂留,呼吸速率或节律可有变化。

(三)深昏迷对各种刺激均失去反应,瞳孔敬大或缩小,角膜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消失,肌肉松弛,陷反射消失。

大小便失禁或潞留.脉象、血压、呼吸多有异常改变。

昏迷程度有很多评估方法。

临床护士常用的方法包括肌力的评估和格拉斯哥(GCS)昏迷评分。

1.肌力评估

肢体肌力:

0级,肌肉完全不能收缩,

1级:

只能见到肌肉收缩,但见不到肢体运动,

2级:

肢体能沿床平移,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举起,

3级:

肢体能举起,但不能抵抗阻力,

4级:

肢体活动自如,但较机体正常肌力弱,

5级:

正常肌力。

2.格拉斯哥(GCS)昏迷评分

 

睁眼

计分

语言表现

计分

运动反应

计分

自动睁眼

4

回答正确

5

能按吩咐运动

6

呼唤睁眼

3

回答有误

4

对疼痛能定位

5

疼痛睁眼

2

用词错乱

3

能够躲避疼痛

4

不睁眼

1

语义不明

2

刺激时肢体屈曲

3

不能言语

1

刺激时肢体过伸

2

对刺激无反应

1

备注:

13-15分为轻度颅脑损伤,9-12分为中度颅脑损伤,3-8分为重度颅脑损伤,8分以下为昏迷。

辅助检查 腰穿检查(脑脊液细胞学、生化、病毒细胞系列)、头颅CT及磁共振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血检测碳氧血红蛋白有助于CO中毒的诊断。

尿常规异常常见于尿毒症、糖尿病、急性尿卟啉症。

疑似肝昏迷病人查血氨及肝功能。

血糖及肾功能检测有助于糖尿病酸中毒、低血糖昏迷及尿毒症昏迷诊断。

心电图检查可诊断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导致昏迷。

治疗原则

1.昏迷病人应尽快查明原因,对因治疗,原因未查明之前,可先予以对症治疗。

2.保持呼吸道通畅,鼻导管吸氧2-3L/min,必要时气管切开或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根据患者情况可使用呼吸兴奋剂。

3.维持有效血循环,给予强心、升压药物,纠正休克。

4.颅压高者给予降颅压药物如20%甘露醇、速尿、甘油等,必要时进行侧脑室穿刺引流等。

5.预防或抗感染治疗。

6.控制高血压。

7.患者如果体温过高,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者药物降温。

8.抽搐患者可以使用安定、鲁米那等。

7.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及时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必要时可给予静脉营养。

8.给予脑代谢促进剂,如ATP、辅酶A、胞二磷胆碱、脑活素等。

9.可使用促醒药物,如醒脑静、安宫牛黄丸等。

主要护理问题体温过高:

与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感染有关;体液不足:

与液体入量不足有关;急性意识障碍:

与脑组织充血水肿有关;有感染的危险:

与患者长期卧床,侵入性置管有关;有误吸的危险:

与患者意识水平下降,昏迷有关;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患者营养不良,意识障碍有关;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患者分泌物过多及粘稠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