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期末复习资料.docx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期末复习资料.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对人类文明成果进行批判、继承和创新的?
(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4.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5.怎样理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3)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6.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7.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期盼过宗教的或世俗的“救世主”,但从来没有过人类解放理论的真正阐述者。
(2)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3)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但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
8.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
(2)二者统一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
第一章
1.什么是世界观?
为什么说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1)世界观:
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
(2)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既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1)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①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2)意义:
①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②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③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怎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是什么?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包括:
①物质是哲学范畴。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③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具有可知性。
(2)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①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②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③作用——
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a) 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
b)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c) 意识的能动性突出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
d) 意识能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主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各是什么?
(1)物质和运动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2)运动与静止
①区别: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②联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物质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运动的属性,时空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①时间空间离不开运动物质
②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
5.怎样理解实践的本质、特征和形式?
什么是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1)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特征:
①客观物质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3)形式:
①生产实践
②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
③科学实践
(4)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5)客体是指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
(6)中介(手段)是指将主体(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连续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
6.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7.唯物辩证法的特征是什么?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有哪些?
联系的概念、特征是什么?
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联系和发展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1)唯物辩证法的特征:
①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②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③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2)基本范畴:
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形式和内容、可能性和现实性
(3)联系:
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事物、现象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的关系。
(4)联系的特征:
①联系的客观性
②联系的普遍性
③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5)发展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意义:
①联系:
观察处理问题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全局观点,反对孤立的观点。
②发展: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都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
它要求我们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地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8.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性的原理?
(1)新事物代表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2)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
(3)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大众的根本利益,最终会得到他们的支持。
9.什么是矛盾?
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矛盾:
是指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2)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
指矛盾的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
指矛盾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4)关系:
①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的。
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的。
③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5)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①同一性的作用:
a) 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
b) 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因素而得到发展。
c)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②斗争性的作用:
a) 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的变化,为质变作准备;
b) 在质变过程中,斗争性冲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c) 同一性和斗争性都不能孤立的起作用,使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0.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
坚持这一原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1)普遍性: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无处不在)
②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无时不有)
(2)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①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横向);
②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各有特点(纵向)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特殊性必然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③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可以相互转化。
(4)意义:
①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重要意义。
②它是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
③它是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
11.怎样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坚持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1)量变:
事物在数量上的变化,即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2)质变:
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3)辩证关系:
①量变与质变是互相区别的。
(看概念)
②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而且可以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量变与质变是相互联系的:
③量变和质变的互相渗透。
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包含着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与质变是互相渗透的。
(4)意义:
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是我们党的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相统一的哲学依据。
它是指导我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思想原则,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形式的基本理论工具。
它对于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12.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
坚持这一原理在实际工作中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决定性环节。
③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保留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2)意义:
辩证的否定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观察和分析一切问题的方法论原则。
它是我们坚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哲学依据,也是我们坚持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相统一的理论基础。
它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对待外来文化,要有选择地吸收。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大胆吸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其腐朽的东西给予坚决的批判。
13.怎样理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坚持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1)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①在发展方向上,事物的发展总是前进的。
②在发展的道路上,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
(2)意义:
①它是反对形而上学的循环论和直线论的武器。
②它是革命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理论依据。
14.如何理解规律及其客观性?
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坚持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1)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意义:
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第二章
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2)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
(1)实践在人的认识的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2)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打破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界限,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距离。
它的出现,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也为大学生通过上网实践、发展自己的思想认识提供了可能。
(3)互联网作为一项现实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既可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
依据认识源于实践的原理,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经常接触互联网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能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汲取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人文精神;如果经常性接触其中的文化垃圾,则会对 自己的思想上的健康成长带来若干不良影响。
(4)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待互联网的发展,不能仅凭个人兴趣,受互联网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应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 同汲取科学知识、积极精神和艺术熏陶等先进的文化与观念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而避开其负面影响,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人文素质。
3.怎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和反映论的原则;肯定认识的本质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认识能够提供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正确反映,从而同唯心主义认识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是科学的认识论,它同旧唯物主义的消极的、被动的、直观的反映论,有着原则的区别。
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特点是: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在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4.怎样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1)区别:
①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的,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②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2)联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5.为什么说认识过程中的第二个飞跃意义更伟大、更重要?
第二个飞跃:
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
(1)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只有经过这一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6.如何理解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
(1)形式上:
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
(2)内容上:
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7.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对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有什么重要意义?
(1)党的群众路线是: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3)人心向背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
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仍然要坚持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根本前提出发,相信和依靠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任务。
8.怎样理解真理及其客观性?
(1)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的两层含义:
①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主体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
②指检验真理的标准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9.怎样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学习这一原理对于对于继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1)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2)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3)辩证关系:
①对立: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任何一个真理的两个不同的属性,绝对性主要是指真理的客观性,相对性主要是指真理的条件性。
②统一:
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转化。
(4)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
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
所以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
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10.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如何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理解:
①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确定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
②实践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2)确定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其他标准。
实践现在检验不了的,将来一定能最终检验出认识的真理性。
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不确定性:
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具有历史局限性,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其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人们已有的认识。
这是相对的、不确定的。
11.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及其特征?
(1)价值:
是主体和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关系。
(2)特点:
①价值具有客观性
②价值具有主体性
③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价值具有多维性
⑤价值具有相对性
12.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13.怎样理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于深入理解党的思想路线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1)关系:
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辨证统一的。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世界又必须真确地认识世界。
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和实践必须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结合是达到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③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
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2)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揭示的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现实的道路,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奠定了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武器,真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中对人们思想的影响等。
第三章
1.为什么说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唯心史观的基本观点:
①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②抹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鼓吹历史没有规律。
③把历史解释为个人(理念,思想)的随意活动,偶然事件的堆积或游戏。
④鼓吹英雄造时事的历史观。
(2)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①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发展规律。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
学习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1)社会存在: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是社会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一切政治、法律思想和一切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科学等多种意识形式。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反应,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和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4)意义
①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宣告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3.怎样理解社会意识的一般本质及其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1)本质:
阶级性
(2)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的及其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如何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
(1)生产力是人们积极地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解决人和自然界的矛盾的社会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状况标志着人类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
(2)生产关系是在社会生产总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