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监测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894707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工监测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施工监测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施工监测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施工监测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施工监测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施工监测施工方案.docx

《施工监测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工监测施工方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施工监测施工方案.docx

施工监测施工方案

施工监测施工方案

9.1.监测方案

9.1.1.监测的目的

为确保施工期间周围环境和车站施工安全,成立专门组织,进行信息化施工,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监控量测与信息反馈,确保工程施工安全。

量测的主要目的如下:

监测范围:

站线结构物外缘两侧30m范围内的地下、地面建筑物、构筑物、管线、地面及道路等以及车站施工期间支护结构及支撑结构的变形、内力、位移及地下水位高度等。

监测项目:

地面建(构)筑物的沉降、倾斜和裂缝,道路、地表及管线的沉降,地下水位变化,隧道收敛、爆破振动等。

以及对施工期间支护结构位移、支撑立柱沉降、支撑轴力变形等实施监测。

1)掌握围岩及支护结构、基坑围护结构的动态,确保施工期间围岩及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2)通过量测取得第一手施工资料(量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及时反馈于施工,调整施工方法及支护参数,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地面下沉和基坑周围建筑物变形,确保地面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

3)积累施工技术资料,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分析,为今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9.1.2.监测点布置和埋设

对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基坑内、外土压力,基坑内、外水压力,围护结构变形,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围护结构主筋应力,钢支撑轴力,土体稳定性,地表沉降,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基坑外土体水平位移,周围环境及邻近建筑物安全进行监测。

9.1.2.1.监测点的布置

监测项目监测点应按相应的规范要求和现场情况综合考虑后进行布设进行布置。

9.1.2.2.监测点的埋设

1)水平位移测量观测点

建筑物的观测点,可采用墙上或基础标志。

土体上的观测点,可采用混凝土标志。

地下管线的观测点,应采用窖井式标志。

各种标志的型式及埋设,应根据点位条件和观测要求设计确定。

控制点的标示、标志,应按《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规定采用。

2)沉降测量观测点

建筑物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物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和隐藏式标志(用于高级建筑物)等形式。

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

标志的埋设应避开雨水管、窗台线、电器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

隐藏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建筑变形测量规程》规定选用。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标志,采用浅埋标志。

观测点的埋设必须保证测点的变形能真实反映场地的沉降,避免由于地表的扰动,或地表硬层的影响,测点无法保证真实反映场地地面沉降。

3)土体侧向变形测斜管

采用倾斜仪在埋设的测斜管内进行测试,测点宜选在变形大(或危险)的典型位置。

测斜管采用钻孔埋设,管底应大于支护结构深度,且超过基坑开挖最大深度的3-8m,硬质基底取小值,偏软基底取大值,当通过平面测量的方法,将管顶作为位移计算的基准位置时,管底应超过围护结构底部不少于1m。

测斜管的上下管间应对接良好,无缝隙,接头处牢固固定、密封。

测斜管安放就位后调正方向,使管内的一对测槽垂直于测量面(即平行于位移方向)。

调整方向后盖上顶盖,保持测斜管内部的干净、通畅和平直,管顶宜高出地面约10-50cm。

进行钻孔和测斜管之间的回填,回填宜用中粗砂缓慢进行,注意采取措施避免塞孔使回填料无法下降形成孔洞,回填后通过灌水和间隔一定时间后的检查,在发现回填料有下沉时,再进行回填,回填工作要确保测斜管与土体同步变形。

埋设时间应在基坑开挖或降水之前,并至少提前两周完成。

做好清晰的标示和可靠的保护措施。

4)围护结构变形测斜管

采用测斜仪在埋设的测斜管内进行测试,测点宜选在变形大(或危险)的典型位置。

管底宜与钢筋笼底部持平或略低于钢筋笼底部,顶部到达地面(或导墙顶)。

测斜管与支护结构的钢筋笼绑扎埋设,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m。

测斜管的上下管间应对接良好,无缝隙,接头处牢固固定、密封。

测斜管绑扎时应调正方向,使管内的一队测槽垂直于测量面(即平行于位移方向)。

封好底部和顶部,保持测斜管的干净、通畅和平直。

做好清晰的标示和可靠的保护措施。

对于已施工了围护结构的情况,如需要采取钻孔埋设的方法,参照土体侧向变形测斜管埋设要求实施。

5)基坑回弹观测点

回弹量监测点的布置一般要求基坑中央和距坑底边缘1/4坑底宽度处,及其它变形特征位置必须设点。

方形、园形基坑可按单向对称布点;矩形基坑可按纵横向布点;复合矩形基坑,可多向布点。

地质条件复杂的基坑,应适当增加测点数量。

基坑外的观测点,应在所选坑内方向线上的一定距离(基坑深度的1.5~2.0倍)布置。

6)支撑轴力

钢支撑宜选用端头轴力计(反力计)进行轴力测试。

将轴力计安装架与钢支撑端头对中并牢固焊接,在拟安装轴力计位置的墙体钢板上焊接一块250×250×25mm的加强垫板,以防止钢支撑受力后轴力计陷入钢板,影响测试结果。

待焊接温度冷却后,将轴力计推入安装架并用螺丝固定好。

安装过程必须注意轴力计和钢支撑轴线在一直线上,各接触面平整,确保钢支撑受力状态通过轴力计(反力计)正常传递到支护结构上。

7)地下管线

在施工期间应对车站基坑施工影响范围的所有地下管线进行监测,监测的频率和控制标准根据各地下管线权属单位的要求进行。

8)裂缝监测

设于现有建筑裂缝,监测该裂缝宽度在施工期间变化,有关监测位置由施工单位与业主代表在现场确定。

9.1.3.测试仪器

主要测试仪器详见下表:

测试仪器表

测试项目

传感器

接收仪器

仪器型号

精度

围护结构变形

测斜管及SINCO测斜探头

倾斜仪

美国Sinco

0.1mm/500mm

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建筑物位移

监测点

精密经纬仪

瑞士WILD—T2J2-JDE

±2"

钢支撑轴力

200t应变式

传感器

静态电阻应变

仪及频率仪

国产SS-Ⅱ

基坑内外土压力

钢弦式水土压计

频率仪

国产SS-Ⅱ

±0.1Hz

基坑外地下水位量测

水位测定仪

美国Sinco

1mm

地表沉降

地表桩

水准仪

瑞士WILD-N3

±0.2mm

基坑回弹

回弹桩

水准仪

瑞士WILD-N3

±0.2mm

9.1.4.主要仪器性能、精度及安装使用方法

9.1.4.1水准仪和经纬仪

在所有的工程测量中,使用最多的仪器就是水准仪和经纬仪,水准仪用于量测地面、地层内各点及构筑物施工前的标高及施工中的沉降,经纬仪用于量测地形点和构筑物的施工控制点座标(即位置)及施工中的水平变位。

1)对于基坑工程,水准仪和经纬仪可以测定

①基坑围护结构的沉降;

②基坑周围地表、地下管线、四周构筑物的沉降;

③基坑支撑结构的差异沉降;

④确定地下水位观测孔、围护结构测斜管的管顶标高。

2)经纬仪可以测量

①基坑的角点及边线的放样及施工中位移;

②建筑物轴线和支护结构轴线放样及施工中的位移;

③基坑围护结构顶面及各层支撑的水平位移;

④周边构筑物的水平位移;

⑤基坑围护桩测斜管顶的绝对水平位移。

9.1.4.2测斜仪

1)测斜仪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测斜仪上下各有两对滚动轮,上下轮距500mm,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重力摆锤始终保持铅直方向的性质,测得仪器中轴线与摆锤垂直线的倾角,倾角的变化可由电信号转换而得,从而可以知道被测构筑物的位移变化值,在摆锤上端固定一个弹簧片,簧片上端固定,下端靠着摆线;当测斜仪倾斜时,摆线在摆锤的重力作用上保持铅直,压近簧片下端,使簧片发生弯曲,由粘贴在簧片上的电阻应变片输出电信号,测出簧片的弯曲变形,即可知道测斜仪的倾角,推出测斜管(亦即构筑物)的位移。

2)测斜仪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1)测斜仪在基坑工程中可能量测:

①打桩或基坑开挖所引起的土体水平位移;

②围护桩或围护墙的水平位移;

③地下室垂直墙面的水平位移;

当用测斜仪测量水平位移时,先将测斜管(用钢材、铝合金、塑料等制作)埋入土体,桩体或墙体里,管顶高出基准面10~20cm,底部和顶部用盖子封牢,并在埋入前灌满清水,以防污水或泥浆、砂浆从管子节头处漏入。

测量时,将倾斜仪与标有刻度(一般每50cm一个标记)的信号传输线连接,信号线另一端与读数仪连接,再将测斜仪沿测斜管的定向槽放入管中,直滑到管底,每隔一定距离(50cm或100cm,视工程需要而定)向上拉线读数,测定测斜仪与垂直线之间的倾角变化,即可得出不深度部位的水平位移。

(2)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埋入测斜管时,管应保持垂直。

②测斜管有两对方向互相垂直的定向槽,其中一对需与基坑边线垂直。

③测量时,必须保证测斜仪的温度与管内温度基本一致,使显示仪读数稳定才能开始测量;

④由于测斜仪测得的是两对滚轮之间的相对位移,所以必须选择测斜管中的不动点作为量测的基准点,一般以管底端为不动点。

如果桩、墙的插入比不大,不能保证底端不动,则必须以管顶为基准点,用经纬仪或其它手段测出该点的绝对水平位移,以推算出测管不同深度的绝对水平位移。

9.1.4.3土压力仪

1)土压力仪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土压力仪又称土压力盒,同钢筋计一样,亦分为振弦式和电阻应变式两种,接收仪分别是频率仪和电阻应变仪。

构造和工作原理与钢筋计基本相同,仪器的一侧有一个与土相接触的面,接触面对变化不大的土压力较为敏感,受力时引起钢弦振动或应变片变形,由这种变化即可测出土压力的大小。

2)土压力仪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土压力仪可量测:

①基坑围护结构与土体接触面的土压力

②打基坑开挖时土体的应力变化

安装土压力盒都需钻孔埋设,在孔中需要测量土压力的部位设置仪器,应注意接触面朝土体一侧,并在孔中注入与土体性质基本一致的浆液,填实空隙。

9.1.4.4.传感器埋设和测试方法

1)围护结构内、外侧土压力传感器的埋设和测试

围护结构上埋设土压力传感器在砼浇筑之前进行,由于槽壁内充满护壁泥浆,采用了挂布法埋设,即将压力盒按设定的位置预先粘贴在化纤布帘上,然后将布帘铺盖在地下围护桩钢筋笼的相应位置上,用绳索固定,布帘及压力盒随钢筋笼吊放入挖好的槽壁内,浇筑砼时,借助于流态砼的侧压力将布帘推向桩孔壁面上越压越紧,使压力盒受力膜与土壁紧密相贴。

土压力的测试一般在基坑开挖前开始,这时测得的压力值为静止土压;以后随基坑开挖,桩体侧压发生变化,直至结构砼浇筑完毕后,压力值趋向稳定,将这段时期的测试作为施工期的监控测试。

底板的土压力传感器埋设较容易,在底板素砼浇筑前埋设,关键在于将压力盒与坑底土体直接接触密贴。

2)桩体测斜管的埋设

在围护结构钢筋笼制作进行测斜管的安装,将塑料测斜管连接并固定在钢筋笼内,管底封住。

管与管连接要注意内十字槽对准。

在钢筋笼吊放入桩孔时注意测管保护。

砼浇筑后即进行一次测读,并对管口采取保护措施,防止破坏或杂物进入测斜管。

测斜管顶上设置有保护措施的标高及平面位移测量标志点。

3)钢支撑轴力传感器安装

将荷重传感器,用设计好的底座支架安装在钢支撑端头,并在墙体一面安装传力板。

4)地表桩的埋设和观测

在地面指定位置挖坑埋入砼地表桩或钢制地表桩,标志点不要露出地面,为保护地表桩可安装保护盖,以保护标志点在施工中免遭破坏,地表桩用水准仪测量沉降值。

5)地下水位量测

在基坑周边两侧各钻两个孔,并安放直径42mm钢管,通过测绳测得地下水位标高。

9.1.5监控量测管理

9.1.5.1监控量测实施频率

施工过程中,监控量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也是信息化施工的一个重要部分,施工中监控量测的数据要及时进行分析处理和信息反馈,确保围护结构、地面建筑物、地下管线的稳定和安全。

测试频率,基坑开挖过程中每2天一次,必要时加密,底板完成后每3天一次。

按规范要求的监测频率实施作业,以满足工程施工的实际需要,不得擅自变更监测技术要求所报的监测频率。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改变观测频率。

当出现工程事故或其它因素造成监测项目变化速率加大,根据监理工程师的指示增加监测次数直至危险或隐患解除为止。

当监测项目的累计变化值接近或超过报警值时,加密监测次数。

当变形曲线趋于平缓时,在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即可判断变化趋于稳定,经设计院、业主、监理同意后停止相应项目的监测工作。

基坑变形控制保护等级标准表

安全等级

内容

一级

二级

三级

基坑深度(m)

>14

9-14

9

地下水埋深(m)

<2

2-5

>5

软土层厚

>5

2-5

<2

基坑边缘与临近建筑物或重要管线边缘净距(m)

<0.5H

0.5H-1.0H

>1.0H

地面最大沉降量(mm)

≤15%H

≤0.2%H

≤0.3%H

最大水平位移允许值(mm)

0.25%H

排桩、墙、土钉墙

0.5%H

1.0%H

钢板桩\搅拌桩

1.0%H

2.0%H

明挖基坑主要监控量测项目表

序号

监测项目

位置和监测对象

仪器监测精度

量测频率

监测项目控制值

测点布置

1

围护结构

水平位移

围护结构上端部

±1mm

开挖及回筑过程中一天两次

25mm

沿车站纵向10-15m一个

2

土体侧向变形

围护结构

周边土体

±1mm

围护结构施工及基坑开挖期间每五天一次,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两天一次

沿车站纵向每侧布置三个,同一孔竖向间距0.5m

3

围护结构变形

围护结构内

±1mm

开挖及回筑过程中一天两次

25mm

沿车站纵向10-15m一个,同一孔竖向间距0.5m

4

地面沉降

围护结构周围土体

±1mm

围护结构施工及基坑开挖期间每两天一次,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周两次

30mm

20m一个

5

地下水位

基坑周围

±5mm

围护结构施工及基坑开挖期间每两天一次,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两天一次

沿车站纵向25m一个

6

支撑轴力(含支撑变形)

支撑端部或中部

≤1/100

开挖及回筑过程中一天两次

按规范的规定设计值控制

按纲支撑的30%设置

7

支撑立柱沉降观测

支撑立柱顶上

±1mm

两天一次

支撑立柱顶上

8

基坑周边房屋基础监测

沿基础周边

±1mm

两天一次

按规范的规定设计值控制

房屋四周

9

周边道路沉降

±1mm

两天一次

按规范的规定设计值控制

10

周边管线沉降

±1mm

两天一次

按规范的规定设计值控制

 

矿山法区间主要监控量测项目表

序号

监控项目

名称

方法及工具

测点布置

量测间隔时间

1-15天

16天-1个月

1-3

个月

3月

以后

1

地质、地物及支护状况观察

岩性,预注浆效果及围岩自稳性,地下水,支护变形、开裂,地表建筑物的变形、开裂、下沉等情况观察及描述

目测观察

记录

每次开挖后进行

2

地表下沉

水平仪、水准仪、钢尺或测杆

每10米一个断面

1-3次

/天

1-2次

/2天

1-2次

/周

1-3次

/月

3

拱顶下沉

水平仪、水准仪、钢尺或测杆

每10米一个断面

1-3次

/天

1-2次

/2天

1-2次

/周

1-3次

/月

4

水平收敛位移

各种类型收敛计

每10米一个断面

1-3次

/天

1-2次

/2天

1-2次

/周

1-3次

/月

5

建筑物裂缝及变形观测

经纬仪、水准仪

施工所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等

1次/1天

9.1.5.2监控量测信息反馈程序

在测得足够数据后,要及时将量测数据绘制成散点图,然后根据散点图得分布形状,选择合适的函数,对量测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即可求得时态曲线。

由回归曲线可以预测该测点可能出现的最大位移值或应力值,预测结构或建筑物的稳定状态。

及时进行量测数据的分析和信息反馈,做到信息化施工,全部量测数据均用计算机处理,每次监控量测必须有结果,填写日报表,并按期向施工监理、设计单位和业主提交监测月报表,并附相应的测点位移(应力)的时态曲线图。

对施工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施工决策。

其监控量测信息反馈程序如图所示。

量测结果

位移(应力)是否超过相应管理标准

继续施工

综合评价

采取特殊措施

暂停施工

不安全

安全

Y

主体结构

N

 

 

监控量测信息反馈程序

9.1.5.3监控量测管理体系

为了更好地进行信息化施工,特组成专门监控量测机构,由集团公司测试中心派专家亲自指导现场量测工作;并与现场技术人员组成8人的量测队,由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监测经验及有较强的结构受力计算、分析能力的专家担任组长,监控量测组按地面监测和地下监测项目分为两个小组,各设一名专项负责人。

队长负责监测工作的组织、计划、外部协调和监测资料的审核;小组长在队长的指挥下负责地面、地下的日常监测工作及测资料的分析处理工作,其余人员在小组长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9.1.5.4量测管理措施

为了确保量测数据准确、可靠且连续,在工程施工过程全面实行信息化施工,特制定如下措施:

1)量测队与现场监理工程师密切配合,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报告量测数据,并经现场检查,做好旬报和月报表。

2)制定切实可行的量测实施方案和测点埋设及保护方法,将量测工作纳入工程施工的重点内容。

3)量测人员要相对固定,确保量测数据精确连续。

4)量测仪器、设备由专人使用并负责保养围护,在量测工作中定期进行校正检验。

5)各量测项目在量测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实施细则。

6)量测数据的存储、计算、管理均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

7)各量测项目从仪器、设备的管理、使用及资料的整理均由专人负责。

8)开展相应的QC小组活动,使量测数据及时分析处理,做好信息反馈。

9.1.5.5监测项目的警戒值

在工程监测中,每一个测试项目都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客观环境和设计计算书,事先确定好相应的警戒值,以判断位移或受力状况是否会超过允许的范围、判断工程施工是否安全可靠、是否需调整施工步序或优化原设计方案。

因此,测试项目的警戒值的确定至关重要。

一般情况下,每个警戒值应由两部分控制,总允许变化量和单位时间内允许变化量。

(1)警戒值确定的原则

1)满足设计计算的要求,不可超出设计值;

2)满足测试对象的安全要求,达到保护目的;

3)对于相同的保护对象,应针对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施工因素而确定;

4)满足各保护对象的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

5)满足现行的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

6)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工程的质量和经济等因素,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

(2)警戒值的确定

根据设计文件要求,根据地铁基坑工程施工规程中的控制指标,安全系数Ks≥2.0;结合设计要求,提出以下警戒建议值供参考(数值均为绝对值):

警戒值见下表。

监控量测标准警戒值

序号

监测项目

一级基坑

二级基坑

1

围护桩顶沉降

速率2mm/12h;累计0.1%H

速率2mm/12h;累计0.2%H

2

围护桩测斜

速率2mm/12h;累计0.14%H

速率2mm/12h;累计0.3%H

3

地面沉降

速率2mm/12h;累计0.1%H

速率2mm/12h;累计0.2%H

4

支撑轴力

设计轴力的80%

设计轴力的80%

5

立柱隆沉

10mm

10mm

6

坑外水位

下降500mm

下降750mm

7

建筑物沉降

速率2mm/12h;累计20mm

9.1.6.监控量测控制措施

施工时应根据不同的部位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确保工程及周边环境的稳定、安全。

9.1.6.1基坑开挖

(1)监控量测

基坑开挖前做出系统的详细的实施性开挖监控方案,监控方案应包括监控目的、监测项目、监控报警值、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监测点的布置、监测周期、工序管理和记录制度以及信息反馈系统等。

监测点的布置应满足监控要求,从基坑边缘以外1-2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需要保护物体均作为监控对象。

位移观测基准点数量不少于两点,设在影响范围以外。

监测项目在基坑开挖前测得初始值,且不少于两次。

基坑监测项目的监控报警值根据监测对象的有关规范及支护结构要求确定。

各项监测的时间间隔根据施工进程确定。

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监测结果变化速率较大时,加密观测次数。

当有事故征兆时,连续监测。

基坑开挖监测过程中,根据设计要求提交阶段性监测结果报告。

工程结束时提交完整的监测报告,报告内容包括:

工程概况;

监测项目和各测点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图;

采用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

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和监测结果过程曲线;

监测结果评价。

(2)控制措施:

基坑开挖根据支护结构、降排水要求,确定实施性开挖方案。

基坑边界周围地面设排水沟,避免漏水、渗水进入坑内,放坡开挖时,对坡顶、坡面、坡脚采取降排水措施。

基坑周边严禁超堆荷载。

软土基坑分层均衡,开挖层高不超过1m。

基坑开挖过程中,采取措施防止碰撞支护结构、工程桩或扰动基底原状土。

发生异常情况时,立即停止挖土,立即查清原因和采取措施,方能继续挖土。

开挖至坑底标高后坑底及时满封闭并进行基础工程施工。

地下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及时进行夯实回填土施工。

9.1.6.2沉降控制

1)在建筑物周围设置系统的观测网,进行变形监测并及时反馈信息,做到信息化施工。

2)当采用以上措施后,根据监测信息,当房屋沉降较大并接近临界值时,应停止开挖。

从地面在基础下方布置袖阀注浆管,根据量测反馈资料进行跟踪注浆,其具体做法如下:

在房屋周边地面设置竖直或斜向袖阀注浆管,使注浆管前端位于受影响的基础下方,根据量测资料,对于临近警界值的部分进行跟踪注浆。

每次注浆后,应及时冲洗注浆管,以便能多次重复注浆。

注浆可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以便能调节浆液凝固时间。

注浆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注浆压力,防止注浆压力过大,造成对房屋基础的破坏。

这种注浆办法的优点是:

一切在室外进行,不需要居民搬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注浆,可降低工程费用。

3)地表沉降控制

地表建(构)筑物密集,与地铁施工有相互影响的房屋对地表下沉控制要求高;地表沉降控制标准为:

地表最大下沉值为30mm;隆起量为10mm。

在靠近房屋基础处及管线差异沉降最大值按有关地下管线部门的要求确定。

按先加固及护顶,后开挖的原则进行设计和施工。

边支护,步步为营,当采用留核心土环形开挖法时,核心土断面应大于开挖断面的50%。

施工中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当不得不爆破开挖时,应采用光面、预裂、微震微差爆破等爆破技术,采取短进尺,弱爆破施工。

施工过程中(包括竣工初期)要对围岩及支护结构、地面建(构)筑物进行必须的监控量测,以便及时获取信息,及时采取措施控制。

4)主站房沉降控制

(1)使用仪器:

S2级水准仪和铝合金塔尺

每次观测前必须对基准点进行复核,然后设站于建筑物外侧,后视基准点,前视沉降观测点,得出观测数据,做好记录。

每次观测必须由三人进行,一人观测,一人复核,一人跑尺。

将得出的数据经过计算,得出本次沉降量。

(2)沉降观测要求

A首层结构施工时即进行观测点的设置,完成后既观测一次,作为原始数据;

B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完成一层观测一次;装修期间每月观测一次;

C竣工前观测一次;竣工后按设计要求进行观测。

做好沉降观测点布置图及观测记录,工程竣工前将沉降观测值绘成沉降观测曲线;

D每次观测后如发现沉降异常应立即通知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共同采取措施;

(3)沉降观测点的设置

A、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设置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一般设在建筑物的转角处及沉降缝或后浇带处,沉降观测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20m。

B、沉降观测点用Φ20筋制作,埋设在框架柱+0.5m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