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五个度的分析评价与操作化研究最新教育文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894704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五个度的分析评价与操作化研究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五个度的分析评价与操作化研究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五个度的分析评价与操作化研究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五个度的分析评价与操作化研究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五个度的分析评价与操作化研究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五个度的分析评价与操作化研究最新教育文档.docx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五个度的分析评价与操作化研究最新教育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五个度的分析评价与操作化研究最新教育文档.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五个度的分析评价与操作化研究最新教育文档.docx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五个度的分析评价与操作化研究最新教育文档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五个度”的分析、评价与操作化研究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评估等活动的核心。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复杂而难以得到普遍认同的抽象概念,对其衡量与评价往往使用质量标准或质量指标转换代替。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国内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已发展出各类质量标准,其中,“五个度”是具有我国特色的质量评价标准,审核评估、各类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均采用“五个度”标准框架。

本文参照国内外研究,对“五个度”质量标准进行分析与评价,对其在实际中的使用进行操作化研究。

  一、国内外高等教育质量标准

  标准是客观事物所具有何种意义的一种参照物,也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分析国内外有关高等教育质量权威文献后发现,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可以分为微观质量标准和宏观质量标准,前者直接描述出应达到的水平,后者给出质量评价对象或角度。

  微观质量标准包括学生和学校两部分。

学生方面,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技能、理解和个人发展不断提高。

瑞典学者胡森(TorstenHusén)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更多指向学生各方面成就[1]。

具体而言,增加学生受社会和学术共同体认可的知识,技能涵盖各种实用技术及写作、讲话、信息、批判、分析、综合、想象、理解、适应、学习、领导、创造、设计、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态度包括自信、恒心、同情、责任心等。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与团队合作能力[3],培养一个有教养的人,在知识理解方面需要做到全面了解事实、掌握背后理论、评价及预见发展方向,还有做到善,即尊重、谦恭、宽容等道德要求,一般能力可以通过专业教学培养。

[4]

  学校方面,《高等教育:

理论与研究手册》指出对于“研究型大学、州立大学、文理学院、免试大学及社区学院,质量的内涵是不同的”[5]。

大学声望、获得资助、全体学生的成果及学生天赋的发展与增值越出色越好。

[6]澳大利亚2015年高等教育标准框架明确指出,学生学习环境应具备多样性、幸福感和安全性等方面内容。

[7]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际实质等效标准[8]。

  宏观质量标准有助于通过有针对性的评判获得高等教育质量的概括认识。

主要的质量标准有:

(1)顶尖水平。

(2)达到标准。

(3)符合目的。

(4)实现目标。

(5)满足需要,不同利益相关者关注投入、过程、产出的不同方面[9]。

(6)适合教育教学、学科及人才成长等教育内部规律。

(7)适合社会经济等教育外部环境发展及要求。

(8)具有卓越、效能、多样化、可靠性、人文性及先进性[10]。

(9)笔者总结的高等教育三元质量:

学校教育质量,来自教育系统内部对师资教学水平、课堂质量、学习成就、满意度等的评价;劳动力市场质量,来自雇主对雇员各方面表现和素质的评价;社会家庭质量,来自社会对教育的直接评价及对其社会成员或家庭成员责任与表现的评价。

(10)美国大学生学情调查的量化评价标准有,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水平、校园经验丰富度、校园环境支持度。

[11]

  综上,依据不同质量标准得出的评价结论亦不同,使用单一标准得出的结论和排名无法取得广泛的信服。

评价质量可从外部实用性角度,也可采用与智力、专业知识、创造潜力有关的内部视角,即可根据宏观标准,也可使用微观标准。

采用微观质量标准结果详尽但不利于整体性、全局性把握;采纳宏观标准抽象性强、站位高却不易于操作及得出确切结论。

需要一种类似于莫顿“中观理论”式的中观质量标准,有机结合多种视角才能对高等教育质量做出由内而外、从微观到宏观的完整评估,偏向任何一极均有可能出现失误。

  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五个度”的由来与分析

  2011年,教育部“9号文件”[12]首次正式描述,“考察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基本教学管理和基本教学质量,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学校教学改革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运行的情况”。

2013年12月,教育部有关文件[13]规定对参加并通过首轮评估的589所高校开展审核评估,评估重点为“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14]。

  2014年1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公布的《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以“五个度”为框架,分析和评价了我国工程教育质量。

“五个度”表述为“培养目标达成度、社会需求适应度、办学条件支撑度、质量监测保障度、学生和用户满意度”,其中“支撑度”包括教师和办学条件支撑度,保障度等同于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有效度。

2016年4月,评估中心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2014年度)》《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2014年度)》均采用“五个度”的撰写框架。

  社会需求适应度是高校适应社会各类需求的程度,采用从外部观察和检验高校内部的视角,通过高校办学定位体现。

社会对高校及高校培养人才的需求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经济需求目前处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趋势,行业兴衰变化,用人单位技能要求等都随着科技和社会发展而日新月异。

“适应”意味着随外部环境变化而改变,应外部要求而发展壮大。

满足社会需求,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是高校存在的意义。

高校适应社会需求主体包括学生和组织自身,具体体现在经济、行业和用人单位三个层面。

  培养目标达成度是指培养单位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程度,通过高校所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体系、课程体系实施。

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职能,需要依据教育目的、高校办学定位及各专业培养目标而进行。

教育促进个体思想、行为社会化,培养个体职业、谋生、享用能力。

比制定培养目标更重要的是,落实培养目标和培养出达到目标要求的人才。

检查培养目标与实际培养的学生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可以通过学生各方面表现判断培养目标达成程度,人才培养质量暗含于培养目标达成度中。

  教师和办学条件支撑度是高校教师数量、水平,教育资源等条件达到和支撑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程度。

高校的建立和正常运转以教师、学生和一定水平的办学条件为基础。

教师对教育质量提高具有中心地位,教师和占地、建筑、仪器、经费等是支撑高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必要条件。

定位目标应与教师和条件相符,低水平的教师及条件难以支撑高标准的定位目标,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世界一流大师和一流教学科研条件来支撑,否则难以实现。

  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有效度是指教学活动及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程度。

有效教学是具有“清楚明晰、充分准备、合理组织、关注学生、促进发展、富有热情”[15]等特征的课堂教学,是高质量教学的代名词。

教学质量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收获的最大因素,教学活动是高校教育活动的主体。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保证高质量教学和人才培养等高校整体质量的一系列制度、措施、人员、活动和专项工作,其有效运行体现高校质量责任的主体地位。

有效教学与课程设计实施、教材使用、学生参与、课程评价和教师教学水平有关,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是评估的要点。

  学生和用户满意度是指高等教育主要利益相关方学生和用人单位,对高校教育各环节以及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等内容的主观判断满意程度。

满意是由于客观情况符合或超过主观预期,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满意的情绪促进学习和工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体现出高校工作取得和达到了一定效果。

满意度成为衡量客体满足主体要求的便利指标。

[16]学生满意度反映高校各个环节实际工作效果与学生群体预期之间的匹配程度,用户满意度反映对高校毕业生实际工作岗位中各方面表现与用人单位预期之间的匹配程度。

  将社会需求作为第一度,突出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并为其服务的宗旨,破除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的痼疾,从而使社会需求融入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为第二度,体现高校通过一系列课程、活动来培养人才的核心工作地位。

培养人的工作需要更高水平的教师承担,同时教学经费、教室、资源、场所是必要条件。

高水平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等活动将知识、技能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内外质量保障体系促进高质量教育的实现。

最后,通过学生等校内群体对各环节的满意程度和用人单位等校外群体满意程度总体反馈形成闭环。

  “五个度”是结构性质量标准,是由七个因素构成的体系,各因素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关系。

表1为各因素组成的关系矩阵。

下文将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办学定位是高校办学方向、地位、发展规划的概况,办学定位指导和统领学校及各专业培养目标。

高校通过与社会的交往和互动,形成对社会的认识以及社会对高校需求的认同,并据此制定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需求。

高校领导层需要根据定位目标网罗与之匹配的师资及各类资源,以此为基础和必要条件达成教育目的。

社会需求通过定位目标间接影响教师条件。

  定位目标通过课程体系、实验实践活动,在每门课程的每一次有效教学中传递给学生。

有效教育属于课堂教学层面,与定位目标间有位阶差异,而社会需求通过定位目标影响教学,以上三者与有效教学都是间接关系。

教师是有效教学实施的主体,质量保障体系从制度和活动方面保障教师开展的是高质量教学,有力支撑的办学条件用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三者之间是直接关系。

  质量保障体系的价值是确保定位目标的实现,但是,质量保障体系着力于有形的教师、学生、课程教学,通过检查提高“有形”保障“无形”,因此,质量保障体系与定位目标、社会适应之间是间接关系。

用户满意度体现社会适应的一个方面,学生满意度一般与学生日常接触的教师、办学条件、课程教学等发生直接关系。

  三、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五个度”的评价

  质量标准“五个度”具有体系性,各度之间存在关系,评价每个“度”是否达成需要通过比较得出。

如图1所示,社会环境决定办学定位与目标办学,定位引导培养目标;目标达成需要师资条件支撑;教师决定有效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人才培养质量和定位目标达成度;人才培养质量反映定位目标达成度,决定学生和用户满意度,体现社会需求适应度,社会环境再反馈回定位目标。

  高校根据政府、市场、产业、区域、学术、社会和学习者的需求及组织自身设想,转化为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定位目标争取师资和办学条件,开展有效教学,运行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定位目标,使学生、教师和用人单位获得较高满意度,适应社会等主体对教育的要求。

  办学定位应考虑高校组织在高校系统中的层次定位、服务面向定位、远景规划定位等,人才培养目标包括职业型(本科以下为职业型)、专业型(本科及以上学位为专业型)、学术型和方向未定。

定位目标转化为与之相符的师资和办学条件,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世界一流大师和一流教学科研条件,地方应用型本科需要服务地方产业经济、有实际应用经验的教师及有关条件。

师资及办学条件应转化为有效教学和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

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能够确保组织目标获得逐级落实,组织中的每个成员正在按照设定目标逐渐发展前进。

  将人财物等办学条件,教学、科研、实践、质量保障等教育活动,转化为培养、培训、教育人才和各类产出的质量。

将外在的条件、活动、知识等内容,通过生师互动、有挑战性的学术活动、丰富的教育经历、主动合作学习等,转化为学习者内在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使学习者产生获得学业成就后的高峰体验,使教师获得育人成才的成就感,使用人单位感到如获至宝的满足感,从而实现政府、学术、市场、社会、学习者及组织的各类要求。

  质量标准“五个度”形成封闭循环结构。

从目标达成到条件支撑,从有效运行到暗含的人才培养质量,从各方满意度到社会适应,再回到目标达成,实现了信息的循环、逻辑的自洽、高校教育各环节的紧密整合。

质量标准“五个度”也是合格评估、审核评估考察重点,对于高校自身建设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高校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持续的、延时的系统,质量标准“五个度”高度概括了高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建立了各方面之间有关协调程度的信息流通渠道,突显了高校按照自身逻辑推演的自洽性,整合同构了高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各环节。

  质量标准“五个度”具有概括性,包含“背景(Context)、投入(Input)、过程(Process)、产出(Product)”的CIPP分析框架[17],框架下又可囊括若干指标。

“背景”考虑满足社会需求,“投入”指教师和办学条件支撑度,“过程”指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有效度,“产出”指暗含的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社会适应等。

CIPP分析框架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的主要分析框架,使用这个框架可以全面地概括高等教育流程和分析对象的活动特征。

质量标准“五个度”各使用若干定量或定性指标以反映和支持对每个度的评价与判断。

  质量标准“五个度”具有生成性和分类指导意义,不同类型对象使用产生不同效果与结论。

“五个度”不是单一标准,而是通用质量标准体系,既可以用于衡量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也能够评价地方应用型本科发展水平。

一流大学有其自身的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师资条件、教学和质量保障以及内外部满意度,可以依据“五个度”构建针对一流大学特征的质量标准,地方高校同样如此。

评价者可以根据“五个度”为评价对象建立具体的标准和“尺子”,使用对应的“尺子”衡量不同类型院校发展程度。

  质量标准“五个度”涵盖高校教育研究不同层面。

定位目标反映战略层面,教师和条件体现高校人、财、物的条件层面,教学和质量保障是高校教育活动层面,人才培养等属于结果(outcome)层面,满意度表示体验层面,社会适应是高校外部层面。

不同层面代表高校教育活动所涉及的不同领域,各领域都具有独特的性质并共同构成高校教育总体。

质量标准“五个度”结构涵盖了战略、价值、规划、设计等无形内容,人财物等有形条件,各类活动、结果、参与体验以及外部环境感受适应等方面。

  四、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五个度”的操作化

  明确质量标准“五个度”概念理论后,需要解决如何在实际评估中对其操作使用的问题。

操作化是社会研究方法的重要概念,是社会研究的关键环节。

操作化与概念化相对,是将理念、概念层面内容具体化、经验化,指向经验观察和客观世界,从而便于研究的实际操作和深入开展。

[18]

  在社会研究中普遍存在量化和质性两种研究范式和思路。

量化研究将客观世界数据化,使观察更加明确、可比,为由简到繁的统计分析提供可能。

量化是对客观世界的抽象和概括,一方面,有些变量不可测或不易测量;另一方面,量化可能会损失大量有用信息和意义,这就为质性研究存在和发展壮大提供土壤。

质性研究通过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研究者依靠自身来理解和阐释资料的意义。

量化和质性研究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和所长,其操作化方法也不尽相同。

  教育研究越来越多地参照社会学研究,使用社会研究方法,教育评估同样需要方法理论的指导提高科学水平。

纵观各类型评估评价手段,按照研究范式分为量化评估和质性评估,前者包括监测、排名、调查、合格评估等,后者涵盖审核(audit)、检查(review)、认证等。

在教育部“9号文件”描述的我国特色“五位一体”评估制度中,状态数据库常态监测属于量化评估,审核评估属于质性评估。

下文将使用两种研究方式对质量标准“五个度”进行操作。

  如图2,在监测评估的量化范式下,对社会适应和感知通过高校就业、专业、合作、科研经费等指标数据反映。

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使用文本分析,教师和办学条件数据是“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主要内容和强项。

有效教学利用问卷调查得出,如“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英文简称CCSS)调查问卷,是准确测量“有效教学”“学习成果”“学习经历”等高校教学主要指标概念的可靠工具。

[19][20][21]另外,量表和数据库数据也可以测量和表示知识、技能、态度等人才培养质量。

使用调查问卷获得学生对各教学环节以及雇主对雇员能力、职业精神等方面的满意度。

[22]

  在审核评估的质性范式下,社会适应程度需要访谈和实地调研相关负责人了解其感知的“社会行业变化”,高校在哪些方面和通过哪些措施体现和适应变化,访谈和调研高校如何根据定位目标选择雇佣教师以及争取各类资源。

观察法是判断有效教学的恰当方法,通过观察获取学生和授课教师神态、眼神、交流、气氛、课程的综合性[23]等丰富的现场信息。

访谈各层次人员了解其是否明晰定位和目标,以及在其工作中如何体现和实现定位目标。

对学生采用小组访谈,了解其各类学习收获、自我认同、道德秩序[24],以及与教师互动、学院氛围、学习过程、满意度等情况。

访谈和实地调研可以获得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方面评价。

  以定量范式为基础的监测评估使用全国状态数据库,体现出快速、便捷、大样本、结论数据化等特征。

以质性范式为依据的审核评估依靠专家组进校对各级各类人员开展多人次访谈调研,体现出深入、精细、现场感强、结论描述性等特征。

使用两种研究思路都可较为顺畅地对“五个度”进行操作,说明“五个度”概念理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五、结论与讨论

  质量保障(qualityassurance)已经成为欧美、亚太等地区高等教育研究的显学。

[25]“五个度”的出现是不断总结、提炼、完善和理论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在不断实践、应用、具体化、准确化、更具针对性中提升。

质量标准“五个度”基本涵盖了国内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文献对标准的论述,是具有体系性形成闭环结构,具有概括性囊括主流框架及指标,具有生成性产生分类指导意义,可操作性强的通用、中观质量标准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评估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在质量标准“五个度”概念体系图中,较为薄弱的一环是从社会适应及用户满意度到学校定位目标,社会行业发展变化和用户满意度与高校之间信息不畅,会影响后续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保障、人才培养、满意度等方面。

建议高校通过成立校友会,或组织建立学校行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各专业企业咨询委员会、用人单位委员会等,定期开展交流,更多了解社会行业现状前景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符合程度。

  高校是教育质量主体,院校自我评估是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五位一体”的重要构成。

如何开展院校自评及内部质量保障?

答案即为高校自主实施的审核、监测、合格、专业、国际评估等评估项目。

院校自行开展的审核评估可以作为外部审核评估的预演,院校建设自有的状态数据库进行常态监测,内部审核报告和监测报告可以呈交外部质量保障主体或作为高校质量报告发布。

在这个过程中,质量标准“五个度”处于理论基础和指导实际工作的核心地位。

当然,“五个度”也存在如边界不清、指标重叠、数据支撑等问题,有待改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