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复习与命题建议.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892505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下册数学复习与命题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复习与命题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复习与命题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复习与命题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复习与命题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下册数学复习与命题建议.docx

《一年级下册数学复习与命题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下册数学复习与命题建议.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下册数学复习与命题建议.docx

一年级下册数学复习与命题建议

查缺补漏回顾梳理综合提升

——一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与命题建议

阳光小学宁美红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上午好:

(最低分的问题)今天大家坐在这里一起交流,就预示着期末考试要来临了。

在我们学校每学期期中考试的时候,都会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分A、B、C三种试卷,对学生进行分层测试。

这学期我班有17位同学考的C卷,最低分89分,失分31分,其中12分丢在了简便计算上,我们看一下他的简算:

为什么凑整、怎样凑整?

他不清楚,说明他对减法、乘法的意义不理解。

对低年级运算意义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四年级运算律的学习。

(最高分的遗憾)我们再来看一下C卷最高分的唯一错误在哪?

其实他能把这道题想清楚列对算式,足可以说明他当时应该头脑清醒,思路清晰。

遗憾的是在最后计算280÷4时出现了问题。

大家可能要责备他粗心,也许除了粗心,还存在学习习惯问题。

最后看一位四年级学生的家庭作业:

什么原因?

缺乏位置值思想。

我之所以举上面这三个例子就是想告诉大家:

越是最朴素的、最基础的知识往往是数学中最核心的内容。

小学数学是整个数学中最基础的、低年级数学又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所以低年级的教学在小学阶段是最重要的。

知识本身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教低年级的大家。

因为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学习习惯,优秀的思维品质,都是您辛苦培育的结果。

下面进入正题,谈一下我对一年级下册总复习与命题的认识与思考。

我打算从以下四个方面和大家进行交流:

一、我的调查(学生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二、我的思考(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及对策)三、我的设想(怎样进行复习)四、我的建议(怎样命题)

一、我的调查

首先来看一下一年级下册有哪些内容:

共八个单元,第三单元和第七单元属于空间与几何领域,第八单元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其余五个单元都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另外,全书共95页,其中有52页的内容在研究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占全书内容的54.7%。

我认为复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查缺补漏。

那么新知识学完后,学生究竟还存在哪些问题呢?

因此,我到一年级做了一下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第一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

1.既分不清数的前后顺序,又混淆基数与序数。

例如:

65前面的三个数是(),65后面的第三个数是()。

2.不能用多得多、少一些等词语来描述两个数的相对大小。

第二单元:

认识钟表。

认整时没困难、认识大约几时有困难,半时会认但不会在钟面上画分针、时针的位置。

第三单元:

方位与图形

方向:

学生对于面朝东方,前后左右四个方位这种题分的较清。

但是换个方向站立,再问就不是很清楚了。

图形:

对于平行四边形和斜着放的长方形有些分不清;复杂组合图形的个数就数不清楚。

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一)

不会估数,一看到估数的题就数,估计能力差。

第五单元:

人民币的认识

会认不同面值人民币,但是人民币的单位换算有困难,特别是元与分的关系搞不清。

第六单元: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二)

100以内的进退位加减法计算出错率高;文字题“62比我多8,我是多少?

和“小红的身高75cm,小红比小明高8cm,小明有多高?

”这种解决起来有困难。

第七单元:

厘米、米的认识

不能估测一个物体的长度。

二、我的思考

第一单元:

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可截两处,时间也要控制好几分钟合适?

)。

这样处理学生还能分不清这些数的顺序,搞不懂它们的之间的大小关系、发现不了内在的规律吗?

要想让对100以内的数的认识有质的飞跃,我想大家在复习的这段时间里可以多用用我们的百数表或数轴。

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在土豆网上看一下《百数表》完整的视频资料。

相信看后我们会更加明白:

英国著名教育家威廉•亚瑟•瓦尔德说过的:

“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良好的老师讲解,优秀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发。

”这句话的含义。

第二单元:

人本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

熟悉的未必熟知?

有些东西正因为太熟悉所以未必了解。

如图:

这就是钟表的两个“表盘”,一个显示的是“时”,另一个显示的是“分钟”,真正的钟表就是由这两个表盘“组合”而成的,其中分钟的表盘在小时的表盘上面。

也就是说,一个钟面上有两套不同的刻度,但是却使用了同一个“位置”来确定。

我不知道大家在教学生认识钟表的时候,是怎样处理的。

反正我觉得两个表盘太复杂,并没有让学生带真表到学校来学习的,而是给学生每人发了一张只显示“时”的表盘,让学生回家加上数字、分针、时针,并用硬纸加固。

这样做有利也有弊,好处是降低了学生认表的难度,坏处就是学生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数”、“刻度”、“指针”这些关键要素上,而忽略指针的运动这一关键要素。

也就出现了学生画半时时,几时半就让时针就指着几,而不是两个数字中间的现象。

如果是因为这个原因,建议大家在复习时让学生用真表拨时刻,观察时针分针的运动情况,看清半时的时候,时针是在两个数字中间,并且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半。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说“时间”时也有两种不同的方法,既有“几时过几分”,又有“差几分到几时”,这些不同的表示方法都给学生学习认识钟表带来

了困难。

所以现在的教材只要求学生说出大约几时,就是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但学生认大约几时仍会比整时困难。

另外,学生认表盘“右边”的刻度比较容易,“左边”的刻度比较困难,再细分的话,应该是认识第四个区域的时刻最困难,即“9时多”到“11时多”最困难。

这就是有些时刻学生认起来困难的原因。

建议,复习时就难认的几个时刻重点练习。

第三单元:

先说方向问题,如果学生只面朝东方,能分清楚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我们应该感谢语文老师。

因为在语文课本上有一首儿歌:

“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我这个人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就特别强,这应感谢我的父母把我生在了农村。

小时候我经常听到他们说,去家南地里干活,去家东集上买菜或安排我去西屋拿什么东西。

而现在生活在楼房里人,他们不会听到父母说东屋、西屋之类的词语,而会听到厨房、卧室等。

所以我深信方向这一部分知识农村的孩子绝对比城市的孩子强。

那怎么办呢?

我建议:

以后你在班里提问学生的时候,可以绕一个弯,比如说:

让这一行最东边的同学说,请张三北边的同学来回答等。

时间长了,你还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把范围扩大到室外。

这样学生就能分清楚生活中的东南西北了。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一年级我们主要是认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是二年级的事。

再说图形学习中学生对于斜着放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有些分不清楚的问题,可能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在黑板上画的长方形就是横平竖直的,所以学生会有这样错误的认识。

只要我们稍一注意就可以了。

另外想数清复杂组合图形的个数也不难,可以让学生养成分类、做标记数的习惯。

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一)

学生估计意识差,我认为主要是学生已经习惯了用一个准确的数来表示物体的数量,突然让学生用一个近似数来表示物体的量学生不理解。

我建议教师一是借助情景让学生明白有时不用特别精确地表示出物体的个数,二是告诉孩子估的方法。

(怎样估数)

第五单元:

人民币的认识

记得我三年前教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我班平时成绩不怎么样的李泽一学的最好,因为他家有一个大型的服装城。

而那些平时学习比较好,家长在事业单位上班的孩子学的倒不怎么样。

这是因为他们缺乏使用人民币的生活经验,所以人民币的单位换算对某些同学来说是比较难。

建议复习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应多安排一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家里和家长进行购物游戏,进行换币活动。

元与分的关系搞不清,主要原因应该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分币已经退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你再强调1角=10分,学生也是不领情。

第六单元: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二)

100以内的进退位加减法计算出错率高,我想可能是学生对20以内进退位加减法掌握的不够熟练。

因为我对一年级学生20以内进退位加减法的掌握情况进行了测试,结果全部正确率不到35%。

我们成人之所以算得对、算得快是因为成人是在“认算式”,而学生是在“算算式”。

要想让学生从“算算式”的水平过渡到“认算式”的水平,我们应该把口算训练进行到底。

我建议大家每天一上课就对学生进行三四分钟的口算训练。

一般用题卡,每三个一组,只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得数就可以。

郑毓(yu)信教授曾多次指出:

数学教学中,基础知识不应求全,而应求联;基本技能不应求全,而应求变。

我们可利用口算卡片易于比较的特点,让一张张卡片“动”起来、“变”起来、“联”起来,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策略1:

对卡片进行分类。

如:

90-70、90-20、90-50被减数相同;20+6、23+3、29-3结果相同;50+20、50+30、50+40一个加数相同。

策略2:

给卡片排队。

90-20、90-30、90-50;10+90、20+80、30+70。

策略3:

给卡片找朋友。

由20+6想到6+20、26-6、26-20等一组算式;或想到21+5、28-2等一类算式。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每天采用单一的做算式的方式,时间一长学生就容易烦,要不断变换形式。

比如进行男女生之间、同桌之间进行对抗赛,小组之间进行接力赛。

让学生解决“62比我多8,我是多少?

”这类问题的确有难度,因为学生需要逆向思考。

建议让学生用不同的语言来表示同一含义。

也就是把上面这句话转换为“我比62少8”就好解决了。

我不知道你们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时是怎样处理的。

当时我先用一个圆点来表示一个

人,接着用一小段来表示一个人,呈现

出线段图的雏形,并让学生指一指哪部

分是同样多的,哪部分是多出来的,

最后再把男、女生分别抽象成一条线

段。

经历这个过程后,学生不仅对这类

问题理解的非常透彻,而且掌握了用线

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第七单元:

厘米、米的认识

一提到长度,想起前两天看的一则笑话:

一起消遣一下:

在一所大学的操场上,政治学教授、哲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围着一根旗杆。

数学教授走过来,问:

“先生们在忙什么?

““我们需要这旗杆的高度,正在讨论用什么手段得到它。

”政治学教授说。

“瞧我的!

”数学教授说着,弯下腰抱紧旗杆使劲一拔,把旗杆拔出后,放倒在地,拿出卷尺量了量,“正好五米五”说完便把旗杆插回原地,走了。

“这人!

”语言学教授望着他离去的背影轻蔑地说,“我们要的是高度,他却给了我们长度,瞎添乱!

”学生不能正确估测一个物体的长度,应该是缺乏测量经验。

让你估计一个人的身高,你绝对没有一名木匠做的好,因为他比你经验丰富。

建议大家复习时,把学校里、教室里、学生家里的能让学生测量的尽量学生量一量。

这样学生就不会再估计学校的旗杆长15厘米了。

三、我的设想

在一年级下册一共安排了两次回顾整理的内容,第一次安排在第六单元之后(p70),纵向来看,回顾整理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上面的部分为整理加法计算,第一行出示了两个加法计算的问题,第二行出示了两个减法计算的问题;下面的部分为混合计算的问题;中间部分是对加减法计算法则梳理。

从这里可以看出,教材提倡按题目的类别进行复习与整理。

第二次就是安排在最后的总复习了(p88)。

这次用线条、色块划分了板块,将本册所学的内容按数与计算、统计、几何等领域进行整理。

按板块由中心向四周辐射,中心部分是对全册的回顾,左上角板块主要是对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整理复习;左下角是对100以内加减法的整理复习;右上角是对人民币有关知识的整理复习;右下角是对认识钟表、方位与图形、厘米和米、统计知识的整理复习。

整个回顾整理的内容清晰明了,一目了然。

复习时我们可以以“这学期我们学习的内容有……”为切入点,引领学生先对这学期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

当然这里的回顾是粗线条的、简要的,在部分学生说出一些单元的名字或重要的知识点后,大多数学生会感觉到所学的内容多而零乱,不知从哪里复习好,自然而然产生了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的内心需求。

接着老师由“儿童乐园”中有这么多数学问题,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吧!

将复习的重心由回顾转入了整理的环节。

当然教材这样编排也是为了向学生渗透一种学习的策略和习惯,从小养成定期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整理与反思的学习习惯。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综合情境图,发现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这些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对全册内容进行整理与反思,从而达到复习、巩固与提高的目的。

这样以问题解决为载体,以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目标,以数学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总结与提升为灵魂,全面实现了总复习巩固深化四基、提升策略与方法、形成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功能。

根据我对总复习的理解,我觉得可以再次对相关知识加以整合,安排以下五节复习课:

(一)复习100以内的数的认识。

(二)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

(一)。

(三)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

(二)。

(四)有关方位、人民币、长度单位的复习。

(五)解决问题专项训练。

(一)复习100以内的数的认识。

首先来看100以内的数的认识复习设想。

教材上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奇妙的回形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做这项实践活动的老师举手示意一下,谢谢,跟我猜想的差不多。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部分学生的作品。

玩是学生的天性,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用回形针拼摆图形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情。

当时摆这个图形的小男孩特有意思,他连摆了四个图案。

可惜虽然我事先告诉他摆好后,我要拍下来,但他好像就怕我不让摆了似的,摆完马上打乱再摆。

最后,我问他一直重摆的原因。

他说刚才的正方形不正,他所说的不正是指摆正方形的边时,他用的回形针的个数不同,看来他已经对正方形的边的特点有了感性的认识。

还有这个小女孩的作品,她蓝色的回形针来表示大海,而小鱼吐的泡泡用白色的回形针,并给她的作品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

其实学生在拼图的活动中,不仅加深了对平面图形的感知,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体验了学习数学的快乐,感受数学的美。

前段时间为了学习观察物体,我安排学生周末去商场观察洗衣机、冰箱等物品的排放,上课时学生又用正方体合作摆不同的形状进行观察。

结果学完后,刘亚欣说:

“老师这个单元怎么这么短呀,我还没学够呢?

”其实,有时也许不是我们的孩子不热爱数学,而是我们没有给他们创造热爱的机会。

所以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复习100以内的数的认识。

1.再次巩固平面图形的认识。

课下让学生利用回形针拼摆自己喜欢的图案,让有条件的可以拍成照片,我们上课就可以就地取材了。

目的是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再次认识五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2.复习数数。

先估一估,然后亲自数一数用了多少个回形针。

3.复习数的读写及组成。

在计数器上表示出这个数,并写下来。

儿童对数的认识水平,必须以理解数的意义为目标,而数的意义的理解,必须以能用计数单位来表述数的组成为标志,如24里面有2个十和4个一,100里面有10个十。

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以建立起数的意义表象为基础的,如听到或看到24这个数,马上就会想起它在计数器上的样子,所以借助计数器得反复操作,进行数与计数器算珠之间的不断转换,是建立数的表象进而抽象数的意义的有效途径。

有了反复操作的基础,儿童脱离计数器思考时,才会有思维的原型作借鉴与参考。

没有在计数器上的反复操作,只去进行反复地讲解、训练与表述,那是脱离形象思维的逻辑推理,不符合儿童认知的特点与规律。

我们可以用以下途径进行训练:

一是看(听)数拨珠,既在计数器上拨出看到(听到)的数。

二是看珠说(写)数,既说出(写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

训练方式呢?

可以在老师的统一引导、调控下完成;现在到了复习阶段了,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最好让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不断的进行练习活动;对于特别差的学生,老师要个别指导,最好让优秀学生帮助这些有困难的学生。

4.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课上进行汇报活动,然后让学生对不同图案回形针个数的大小进行比较。

并用多得多、少一些等词语来描述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培养学生把握数的大小的能力,培养数感。

提到“数感”,我们先来看一块北京自然博物馆展板上的内容:

“1983年初在东北地区进行的航行调查表明,在7000平方米的山林中仅发现两只老虎,因此东北虎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看后你怎么想?

对外经贸大学的小杨认为:

一个标准的操场都比7000平方米大。

如果在7000平方米的范围里就有两只老虎,那么老虎的数量应该很多,怎么还会因此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呢?

那为什么那么多的参观者对此说明都熟视无睹,而小杨却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呢?

一方面我认为小杨善于观察、思考,另一方面就说明小杨有很好的数感。

所谓“数感”,就是人对数的本质的理解和感觉。

数的本质是“多与少”或者“大与小”,从而过渡到数的顺序。

有关“数感”问题我们可以追溯到动物的感知,比如说—条狗,它可能敢与一匹狼争斗,但如果有两匹狼它就会害怕,如果面对一群狼它就会逃跑。

这说明动物也知道“多与少”。

在《数:

科学的语言》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一只乌鸦在一家庄园的望楼顶上建了个鸟巢,庄园主对此很生气,决心杀死这只乌鸦。

可是,每当庄园主走进望楼,乌鸦就离巢而去,直到庄园主走出望楼才回巢。

庄园主就想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个朋友,两人一起进去,然后走出一人,希望留下一个人去杀乌鸦,但是乌鸦并没有上当回巢。

后来又三人进去两人出来,四人进去三人出来,依然如故。

直到五人进去四人出来,乌鸦才分辨不清,回巢了。

这说明乌鸦关于数的悟性至少可以分辨到4或5。

如果人不会数数的话,能辨别到几呢?

实验表明,人也只能辨别到4或5。

由此可以推断,在数学方面,发明了计数之后,人类才与动物产生了本质的差异。

有了“多少”这一概念,人类才能理解“有序”、“后继数”等概念。

从l开始,借助“后继数”,便形成了自然数系;通过自然数的四则运算,形成了有理数系;通过有理数的代数运算,最终形成了实数系。

所以,“多少”的概念,以及由其自然产生而不是通过运算产生的自然数,才是数学最本质的概念,也是小学数学的根基。

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低学段教学的重点。

建立数感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

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公民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

对学生培养数感,不是靠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活动中组织猜数游戏,能很好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如P5小游戏:

这种游戏活动,使学生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还能学到一种问题解决的策略,其中包含着朴素的“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

5.复习有关统计方面的知识。

按回形针的颜色进行统计活动,并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这样就把统计单元的复习与100以内数的认识融合在了一起。

同时向学生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6.综合练习。

(1)口算练习:

40+20=40+30=40+40=

80-50=80-60=80-70=

60-20=60-30=60-40=

30+6=36-6=36-30=

这些看似平常的算式,一是可以巩固第一单元有关的计算问题,二是让学生从视觉上发现算式中变与不变中的规律。

(2)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让学生在60、97、35、6、52这些数中任选两个数,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词语描述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并用“>、<”来表示出来,最后把这些数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3)提高练习。

一个数比50大,比80小;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差3,这个数可能是多少?

(二)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

(一)。

其实复习课也不是没有教学模式可循。

我们一般可以采用“知识梳理、查漏补缺、练习提升。

”的程序进行。

下面我就谈谈100以内的加减法

(一)的复习设想:

1.知识梳理,注重方法

知识梳理是复习课有别于其他类型数学课的本质属性。

但知识梳理的环节应该根据年级的高低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策略,像低年级教学内容,就宜采用模仿整理法。

100以内的“减法”与“加法”在知识上具有相关性,知识点的分类与整理也具有相似性,非常适合一年级学生进行模仿整理。

所以在复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时,老师可以先出示:

“25+8、39+40、36+7、39+4、63+4、47+30、50+16、21+6、42+3”这九道加法计算题。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生应该很容易的分成“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这两类,这时,我们再追问,两位数加一位的6个算式能否继续细分呢?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6个算式再分成“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类也不会有问题。

这样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对没有多少复习经验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这种学习和体验的过程很重要,是学生进行模仿的根。

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呈现的“加法”知识梳理图式,相当于给学生模仿的支点,接着让学生自行整理“减法”各知识点可以了。

对于动作快的同学,老师可以追加一个要求:

思考“加法”与“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2.查漏补缺,夯实基础

“查漏补缺”是复习课的主要目标,也是重要教学环节。

要想上做好这一环节,老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平时注意多收集和整理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

在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时,学生容易出现以下错误:

34+5=84、37-8=31、33+8=31、64+5=79、43—6=47、59—7=42、35+8=27、45—7=36、92-2=9、58+6=63。

课堂上让学生当纠错小能手,对错题进行类型分析,老师科学提炼并作总结:

数位不同相加减:

34+5=84

不够减时倒着减:

37-8=31

计算方法错误该进位的不进位:

33+8=31

不该进位的进位:

64+5=79

该退位的不退位:

43-6=47

错因分析不该退位的退位:

59-7=42

运算符号不分:

35+8=27

粗心引起错误数字不看清楚:

45-7=36

漏掉个位上的0:

92-2=9

2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不扎实引起错误:

58+6=63

只有找到错误原因,错例才能真正成为最好的教学资源,接着让学生改正错误,最后教师根据这些典型错例出示一组模仿题,对全体学生进行类型训练,以达到避免类似错误再犯的目的。

3.练习提升,提升思维

提升学生思维是数学的主要课程目标之一,复习课提升学生思维的途径就是开展符合班级实际的分层练习。

一般来说,练习的难度可从低到高,分为基础练习、提高练习和发展练习三个层次。

这节课我们可以设置以下三个练习:

基础练习:

35+3,35+8;67—5,67—8;92—2,29—2。

提高练习:

1.填数。

32比6多();19比()少59;()比57多30。

2.连线。

十位上是5个位上是4

8+4550+279+790-968-6

19+530+4466-847-4012+7

比80大60到70之间比20小

发展练习:

3.()中可以填什么数?

(1)54-()=4□()中能填__________

(2)75+()=8□()中能填__________

练习题的设置不在多,而在精。

基础练习以易错题型的类型训练为主。

像这节课的3组基础练习,就几乎涵盖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中学生可能会犯的所有错误。

只有针对性强,基础复习效果才好。

三层练习之间的难易程度不要跨度太大,难度设置基础练习95%左右的学生作对,提高练习为85%左右,而发展练习为50%左右。

除了难度设置外,在习题数量上,基础、提高、发展三层练习的数量比为1:

2:

1最合理的。

(三)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

(二)。

对于100以内的加减法

(二)的复习,老师可以根据各班情况仿照100以内的加减法

(一)自行设计。

(四)有关时间、方位、人民币、长度单位的复习。

要想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复习好,必须提前安排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

我们可以安排以下活动。

1.和父母去超市购买生活用品,记下出发、回来的时刻。

2.记录从家出发,向什么方向走可以到达超市,观察超市里蔬菜区、百货区、服装区等的相对位置。

3.调查几种自己喜欢的商品的价格,回家和父母玩付款游戏。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