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作品欣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888952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作品欣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作品欣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作品欣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作品欣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作品欣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作品欣赏.docx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作品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作品欣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作品欣赏.docx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作品欣赏

明代:

“江南四大才子”作品欣赏

2014-08-17藝術聯盟

江南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是指在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明代时,生活在江苏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这就是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

真实历史的唐伯虎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

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历史上的唐伯虎尽管才华出众,有理想抱负,是位天才的画家,但他那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于这个社会。

他一生坎坷,最后潦倒而死,年仅54岁。

唐寅足迹遍布名川大山,胸中充满千山万壑,这使其诗画具有吴地诗画家所无的雄浑之气,并化浑厚为潇洒。

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以表达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语浅意隽。

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有的描写亭榭园林,文人逸士优闲的生活。

山水人物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面貌丰富多样。

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

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

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

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

诗画映发,对象的神态和画家的情趣融为一体,寄寓了超凡脱俗的思想。

这幅画在画法上属小写意,一路运腕灵便,以书法人画,以写代描,笔力雄强,造型优美,全画笔墨疏简精当,行笔挺秀洒脱,形象饶有韵度,从中可以窥见唐寅在探讨写意技法和开拓花鸟画新境界方面的卓越建树。

生动入微唐寅人物画

唐寅诗情画意山水立轴

唐寅即兴抒怀江山胜景

唐寅笔墨潇洒山水间

唐寅写意人物欣赏

唐寅淋漓尽致墨色山水

风趣洒脱的祝枝山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

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

枝山书法娇迈翻腾,却不剑拔驽张。

大起大落之间,只觉有古雅恢弘之气,无寒俭窘迫之容。

章法参差错落,上下左右呼应顾盼连成一气,行距字距不甚清晰,细看却又中心分明。

只有炉火纯青的书坛巨匠,才能达到如此高妙的化境。

他的书法既有传统精髓,不狂怪姿肆,又有自己的风神气质,讲求风韵。

无怪乎他的书法拥有众多的追随者,在当时乃至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祝允明《行草归田赋》

祝允明草书云江记

祝允明草书《滕王阁序并诗》(上)

祝允明草书《滕王阁序并诗》(下)

祝允明书法手卷(上)

 

书画双绝的文征明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文徵明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

长洲(今苏州)人。

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

“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

文征明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

文徵明的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

早年师事沈周,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格。

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

文徵明书法,笔墨苍劲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取法赵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较少空间纵深,造型规整,时见棱角和变形,用笔细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

设色多青绿重彩,间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

这路细笔山水属本色画,具装饰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气诸特征,也奠定了“吴派”的基本特色。

 

格调洗练的文徵明立轴

文徵明俊雅书法立轴

文徵明佳作草书诗卷

文徵明秀丽扇面

文徵明书法立轴

文徵明行书千字文

文徵明小楷《落花詩冊》

文徵明山水画作品

 

吴中诗冠徐祯卿

徐祯卿,字昌榖,一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江苏苏州),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

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人称“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

早年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十六岁著《新倩集》,但屡试不第。

在文学流派上,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和王廷相并成为“前七子”。

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

其书法亦是一绝,王世贞称:

“待诏小楷师二王,精工之甚,少年草师怀素,行笔仿苏(轼)、黄(庭坚)、米(芾)及《集王书圣教序》晚岁取《集王书圣教序》损益之,加以苍老,遂自成一家。

徐祯卿曾读《离骚》有感,作《叹叹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作《江行记》;明弘治16年(1503)与文征明合纂《太湖新录》;明弘治十八年(1505)闻鞑靼入侵,官兵抗战不力而败,又作长诗《榆台行》,同年中进士。

传因其貌略丑,而不得入翰林,改授大理左寺副。

明正德五年(1510)被贬为国子监博士。

徐祯卿后期信仰道教,研习养生。

明正德六年(1511)卒于京师,年仅33岁,为四才子中最早过世和享寿最短的。

徐祯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迪功外集》《翦胜野闻》《异林》,以及文学批判著作《谈艺录》等。

又有评曰:

“吴中四才子”中,唐寅、祝允明、文征明三人,以画或书法蜚声于世,独徐祯卿以诗歌名满士林。

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被《明史》赞为“吴中诗人之冠”。

早期诗作近白居易、刘禹锡风格,及第后受李梦阳、何景明、迪贡等影响,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参与文学复古运动,为“前七子”之一(其他六人为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所作《谈艺录》,只论汉魏,六朝以后不屑一顾,阐述重在复古之论。

其诗格调高雅,纵横驰骋于汉唐之间,虽刻意复古,但仍不失吴中风流之情。

清人沈德潜编选《明诗别裁集》,四才子诗,只收录徐祯卿和文征明两人,文征明仅录两首,而徐祯卿诗竟辑录二十三首之多。

他为前七子之一,声誉仅次于李梦阳、何景明。

《明诗综》在比较徐与李、何诗歌时曰:

“李气雄,何才逸,徐情深”,一语中的地指出徐祯卿诗歌的基本特征──“情深”。

他虽然与李梦阳同调,但中原习气未深,江左流风犹存,吴中派清丽秀逸的风格仍有保留,较前七子其余各家诗作更有自身特点。

《明史》用“熔炼精警”四字概括其诗风格。

他长于七言近体,绝句尤精,清词逸格,情韵隽永。

徐祯卿所撰诗话《谈艺录》,颇多精辟警策见解,在明代诗话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话史中都是屈指可数的精品。

且不说前后七子及其追随者们对此备加推崇,就连以反复古自命的钱谦益,也对徐祯卿这篇诗论大加赞赏:

“专门诗学,究订体裁,上探骚雅,下括高岑,融会折衷,备兹文质,取充栋之草,删百存一,至今海内,奉如圭璧”。

声明:

本公众号旨在促进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播、交流与学习。

内容及论点均转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号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号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此引发的问题与后果不承担任何负责。

举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