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发展史概要.docx
《中国民航发展史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航发展史概要.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民航发展史概要
中国民航发展史
前言
一、课程概述
1、课程类型:
选修课
2、课时:
36课时
3、授课方式:
讲课、讨论、作业、考试等
4、考核方式:
期末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的考试(70%)
5、期末考试:
开卷考试
6、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重在日常、重在态度、重在表现
二、课程目标:
旧中国民航起步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
1、时间:
1919--今
2、内容:
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背景、发展思路、管理体制变迁、对国家宏观经济影响行业文化沿革等
3、目的:
分析特点、总结经验教训——探讨中国民航发展规律
三、课程结构
1.1903-1929:
中国民航早期发展
2.1929-1949: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用航空
3.1949-1979:
新中国民航的创立
4.1979-1999:
中国民航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5.1999-今:
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民航
6.台港澳地区的民航业
第一章中国民航早期的发展(1903-1929)
第1节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回顾
一、飞机发明
18世纪:
产业革命促进了航空理论、器械的研究和探索
1782年,【法】JosephMontgolfier制造出热气球
1783年6月4日,Montgolfier兄弟的热气球首次公开飞行
1783年11月【法】成功把人带离地面
1852年9月24日【法】H.吉法尔载人飞艇(蒸汽动力)巴黎——特拉普斯,航程28公里,实现了操作飞行
19世纪【英】G.凯利发明了滑翔机,揭示动力飞行的基本原理——利用固定机翼产生升力,利用不同的翼面控制和推进飞机
1891年夏奥托·李林达尔设计并制成一架悬挂式滑翔机,并完成15米距离滑翔
1896年失事遇难,共进行了2000多次滑翔飞行。
1903-12-17,莱特兄弟发明的飞行者号在北卡罗兰娜州的KittyHawk首次实现动力驱动、可操纵、持续的、重于空气的载人飞行,这次飞行标志着飞机的研制成功开辟了人类航空的新纪元
二、外国人在华的飞行表演
1910年【俄】布尔列奥,XT单翼飞机,北京东交民巷
1911年【比利时】广州近郊,五次
1911年【法】范龙,上海泯城桥赛马场表演时失事,机毁人亡,成为第一个在中国牺牲的外国飞行家
1911年4月,秦国镛(法国学习飞行回国)北京南苑机场实现了中国人在中国领空上的首次飞行,机型是法国高德隆单座教练机
3、航空刊物在中国出现(1840年以后)
1855年(清咸丰五年)《博物新编》介绍了“轻气球图”和“巨伞图”
1881年《点石斋画报》,吴友如的时事画《履险如夷》、《天上行舟》
此后,出现了航空科幻小说
1903年10月,出现了航空科幻小说,鲁迅译著《月球旅行》(中国教育普及社),海天独啸子译《空中飞艇》(明权出版社)
1901年《皇朝经世文编》中《飞机论》(上海慎记书店)这是最早介绍飞机的文章
1910年,高鲁《空中航行术》(上海商务印书馆)
1910年第12期《东方杂志》中《研究飞行机报告》(李宝焌),这是中国第一篇航空论文
1920年5月1日,《航空杂志》——中国出版的第一个航空杂志
4、冯如——首次驾驶自制飞机飞行
冯如(1884-1912)中国航空之父,首次驾驶自制飞机飞行,中国始创飞行大家
这是中国人首次驾驶自制飞机飞上蓝天,为我国动力载人飞行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1.首次试飞:
时间:
1909年9月21日
地点:
美国奥克兰市派特山附近
飞行高度:
4.6米
飞行距离:
805米,比莱特兄弟远764米
2.创办企业
名称:
广东机器制造公司
地点:
美国
时间:
1909年10月
宗旨:
壮国体,挽国权
3.孙中山的赞叹:
吾国大有人矣
4.回国
时间:
1911年2月
设备:
两架飞机
清政府态度:
消极
5.辛亥革命爆发后
职务:
广东革命政府飞机队队长
6.最后飞行表演
时间:
1912年8月25日
地点:
广州燕塘
年仅:
29岁
葬于:
黄花岗
5、孙中山倡导“航空救国”
1、倡导发展航空事业
1910年3月,【美】檀香山,倡议华侨设公司、制飞机、学技术
5月31日,“飞船练习一事,为吾党人才之不可缺。
其为用自有不可预计之处。
”
1911年12月,请海外革命党人协助组建飞机队
1913年秋,旅美华侨在美成立中华民国飞船公司,制成第一架飞机,谭根试飞成功,之后在日本专门成立航空学校
1915年2月,谭根为筹集经费办学,特赴南洋各地进行飞行表演
1916年,为增强讨伐袁世凯的力量,多次致函旅美华侨“竭力筹捐,多购飞机”,“此时购飞飞机,组织飞机参战,至为重要”并一再催促“飞机及各同志速回”
1918年,任命杨仙逸为总指挥,在漳州组成飞机队。
2、重视航空人才的使用和奖励
(1)杨仙逸:
任广东革命政府航空局局长兼飞机制造厂厂长
1923年7月,乐士文号试飞,孙中山与宋庆龄亲临现场,宋庆龄与试飞员黄光锐一起试飞
(2)1924年,在广州大沙头机场开办了航空学校——中国最早培养航空人才的摇篮
(3)《十年国防计划》
62个要点中,涉及航空、飞机制造、人才培养的9项:
(二十)各地军港、要塞、炮台、航空港之新建计划。
(二十三)发展航空建设计划。
(三十四)举行全国国防总集员之大演习计划,和全国空、海、陆军队国防攻守战术之大操演。
(三十七)向列强定制各项海、陆、空新式兵器,如潜水艇、航空机、坦克炮车、军用飞艇、气球等,以为充实我国之精锐兵器和防制兵器之需。
(四十一)聘请列强军事专门人员来华教练我国海、陆、空军事学生,及教练国防物质技术工程之意见计划书。
(四十八)组织海、陆、空军队之标准
(五十八)我国之海军建舰计划、航空建机计划,陆军各种新式炮战车及科学兵器机械兵器建造计划。
(五十九)训练不败之海、陆、空军队计划。
(六十)列强之远东远征空、海、陆军与我国国防。
第2节北洋政府创办民用航空
一、航空行政机构的建立
(一)筹办航空事宜处和航空事务处的成立
1.筹办航空事宜处
筹办:
1919年1月,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交通部,向当时大总统徐世昌呈文,建议设立“筹办航空事宜处”
人员:
丁士源(京绥铁路局兼代京汉铁路局局长)等人
获批后:
1、制订航线规划,拟定航空法规
2、购买飞机及设备,聘请英国飞行员和机械工程师各2名
所购飞机:
汉德利·佩季商用飞机——6架
爱弗罗504K教练机——2架
1919年3月,交通部“筹办航空事宜处”正式成立,丁士源任处长
工作内容:
1、与外国公司签订购机合同
2、拟订航空条例草案
3、制订全国航线计划
4、外国飞机飞航区域
1919年11月,第一架汉德利·佩季型飞机抵达北京,12月初,英国飞行员试飞成功
所购飞机和航空器材放置:
南苑机场——用于训练和试航
南口铁路工厂(1920年7月后,分运到保定和沈阳)
1919年12月,北京政府交通部成立西北航空筹备处(京绥铁路局内),目的是准备开办张家口至库伦(乌兰巴托)民航航线,从南苑航空学校第一、二期毕业生中选调飞行员10名,从南口铁路工厂选调技工15名——作为飞行和飞机维修人员,由英国人进行训练
2.航空事务处
一战后,为推销剩余飞机,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兴办商业航空的热潮
1910年10月,英商维克斯公司出面,英国与北京政府陆军部签订借款合同。
180万英镑总额:
130万:
购买飞机、航空器材和其他器械
50万:
发展航空事业行政经费
飞机:
40架——维梅型轰炸机改装的双发动机旅客机
60架——爱弗罗504K型单发动机教练机
1920年3月,派遣南苑航空学校毕业的飞行员蒋逵、沈德燮、江光瀛等6人赴英美考察航空业务、学习军事飞行技术
英:
飞机制造厂、发动机制造厂、飞机实验所、仪表设计所
美:
(蒋、沈)佛罗里达飞行学校学习军事飞行(美陆军部安排,1922年回国)
航空事务处向全国发出了“提倡航空事业之公函”,详尽陈述了航空事业的重要性
陆军部参与借款合同后,为获得资金使用权和分配权,进而控制全国航空大权
1919年11月,北京政府成立了航空事务处,靳云鹏(国务院总理兼陆军总长)任处长,丁锦(陆军次长)任副处长,下设三科九股,负责全国航空的一切事务
1920年5月1日,出版《航空月刊》
(二)航空署成立
两机构争执:
筹办航空事宜处——强调航空业务是交通行政事务,应囊括军用航空,且先成立
航空事务处——强调军事航空重要性,强调军用航空可以替代民用航空
1920年8月,北京政府最终决定:
撤销筹办航空事宜处,由航空事务处统一管理全国航空行政事宜
1921年2月,航空事务处升格为航空署,隶属军政部,丁锦任署长,下设:
两个委员会——翻译、技术
5个厅——经理、航运、机械、军事、总务
每个厅下设处、科
3个直属机构——南苑航空教练所、清河航空工厂、京沪航空线管理局筹备处
名义上的全国航空行政领导机构,但各地军阀把持的地方航空机构大多各行其是,不服从航空署的统一领导和管理
1921年5月4日,天津航空办公处成立
1928年4月,航空署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撤销
此间,历时7年多,每逢北京政局变化,航空署长也随之更换,先后更换了9人
二、民用航线的开辟
(一)制定航线计划,筹设航站
1.航线:
筹办航空事宜处规划5条航线:
京粤线:
北京——广州
京沪线:
北京——上海
京蜀线:
北京——成都
京哈线:
北京——哈尔滨
京库线:
北京——库伦
2.航站
航站:
约480公里间距,设站长和驾驶员;附近有修理厂,提供油料、器材
预备站:
航站中间,约240公里,设司事和材料员,有修理车和油料、器材,以备飞机在途中临时补充之用
保安站:
预备站之间的一半,约128公里,设信号员和电报员
(二)第一条民用航空航线——京沪线京津段开航
1920年开通我国的第一条航线:
北京一天津航线
1920年4月24日,试航成功:
英国飞行员,汉德利·佩季型
1920年5月7日,载有旅客和邮件的飞机由北京飞至天津,这是中国民航的首次飞行
1920年5月8日,《益世报》:
《京津破天荒之飞行》
1920年5月10日,《申报》:
《京津间第一次载客航空记》
时飞时停,不能正常维持,一年多以后停航
(三)首次进行航空通邮
1.国有航空线管理局(1921年3月)——隶属航空署
目的:
更好地管理全国航线
该局拟定了国内25条航线,并把京沪线放在最优先位置
该局后成立“京沪航线筹备委员会”、“京沪航空线管理局筹备处”两个直属单位
公布《京沪航空线京济运行暂行规则》、《京济间载客暂行办法》、《飞机乘客应守规则》等规章制度
2.首套航空邮票
1921年4月,航空署与邮政总局签订空运邮件合,邮局以航空邮资80%交航空署
1921年7月1日,在北京、济南、上海、南京、徐州、镇江、无锡、苏州等地邮局同时发售邮票
邮票:
分为一角五分、三角和四角五分三种——中国第一套航空邮票
1921年7月1日,北京-济南航线正式通航,飞机是3架英制维梅式,
分别命名为“大鹏号”、“正鹄号”、“舒雁号”
1921年6月27日上午,“大鹏号”试航:
7:
34-9:
59,北京南苑机场-济南张庄机场,700Km,英国飞行员和中国飞行员分任正副驾驶
1921年6月30日,“正鹄号”试航
1921年7月1日,北京-济南航线正式通航,北京南苑机场举行京沪通航典礼,“舒雁号”16:
45-19:
40,携带邮件4袋、包裹4件(同行的还有中、英、美、日等国记者)——中国的首次航空通邮
此时:
北京-济南——航空邮件,济南-上海——火车接递
航线开通时,北京、济南、上海邮局均使用了纪念邮戳,上刻“由中国创设航空邮班开幕第一次所发之班运寄”
单日:
16:
00-18:
30,北京-济南
双日:
10:
00-12:
30,济南-北京
3架飞机分别放在北京、天津、济南三地,接力飞行,但正式运行了仅仅10天,因经费困难停航
筹办航空事宜处提出的5条航线,最终只有京沪线的北京-天津段和北京-济南段先后投入运营,其他线路在北洋政府时期都没有被开通
(四)开办北京-北戴河暑假旅游等飞行业务
1921-1924年的每年夏季
目的:
为在北戴河避暑的政府官员及外国驻京使馆人员服务
1921年8月11日,首次由北京飞往北戴河,15日由北戴河返回北京
日程:
每周五由北京飞入北戴河,星期六、日在北戴河进行参观海滨和长城风景区的游览飞行,星期一由北戴河返回北京
1922年8月7日,邮局配合这条航线的开辟,办理航空邮政业务,天津邮务局公布了航空邮递的收费办法:
凡欲随该飞航班寄递之邮件,除纳普通邮资外,并加纳左列航空特别邮资用飞航邮票粘贴。
……信函每重二十公分(格兰姆)一毛五分;明信片,单一毛五分,双三毛;他件每重十公分(格兰姆)一毛五分;包裹重至一公斤(基罗)六毛,每续一公斤三毛,重至十公斤为止
第二章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用航空(1929-1949)
第1节中国民航运输业的起步
1、沪蓉航空线管理处的成立
20世纪20年代后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目的:
跟上欧美各国兴办航空运输业的步伐
决定:
利用国外资金购买飞机,雇佣外国人开辟航线,创办民航邮政运输业务
1928年6月,航空筹备委员会成立在交通部航政司设立第三科——民航科,策划筹办民用航空事宜
1929年5月,沪蓉航空线管理处正式成立
交通部出资60万元:
(1)购买4架美国史汀生型小型客机;
(2)聘用外籍飞行员2名和机械师1名,中国籍飞行员3名和机械师9名
1929年7月8日,沪蓉航线的上海——南京航段开航
到场人员:
国民政府交通部、邮政总局、军政部航空署等代表到场祝贺;前往参观和各界人士和中外记者200余人
过程:
12:
00美籍飞行员驾机从上海起飞,17:
30南京飞回上海虹桥机场
开航沪蓉航线的上海——南京航段开航之初,不载旅客,不寄包裹,先运邮件,从8月26日起,才开始载运旅客,当时购票者极为踊跃,至9月7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共往返飞行上海-南京之间34次,载运旅客47人次,一年多的时间中,飞行很不正常,仅载运旅客1477人次、邮件20多公斤
原计划上海——南京——汉口——宜昌——重庆——成都长途航线始终未能正式开航
二、中国航空公司的两度成立
1.第一次成立(前中航,即老中航)
1928年,美国航空开拓公司成立(美国寇蒂斯•莱特公司为开拓中国航空运输市场而成立的子公司)
1929年4月,孙科(国民政府铁道部长)筹建中的中国航空公司董事长,签订《航空运输及航空邮务合同》(1929年4月15日 国民政府特设中国航空公司机构,管理民用航空事务,并委派铁道部部长孙科兼任该公司理事长)
《航空运输及航空邮务合同》:
(1)美方向中国政府提供资金,成立中美合营的航空公司,美60%,中40%;
(2)拥有中国全部邮件及旅客运输的垄断权
准备开辟的航空邮务航线:
上海——南京——汉口
南京——徐州——济南——天津——北平
汉口——长沙——广州
1929年5月1日,中国航空公司宣布正式成立
5个月后,开辟:
上海——汉口航线
机型:
洛宁型水陆两用飞机
人员:
美籍飞行员
过程:
黄浦江水上起飞——南京——汉口(另一架飞机与之对飞)
携带:
报纸和邮件
变故:
开航一星期后,美国航空开拓公司将美方权益转让给中国飞运公司(美商经营)
后果:
一个外国航空公司可以独自承揽运送邮件;不受中国空中交通管制;这些都严重侵犯了中国领空和主权
交通部部长王伯群对铁道部部长孙科插手办航空心存不满,强烈谴责该合同“丧权辱国,有碍中国领空主权”
影响:
引起中国各界人士特别是航空界和邮务部门人士的极大愤慨,上海邮政工会于1930年元旦组织示威大罢工,各地邮政工人纷纷响应,孙科被迫辞去中国航空公司董事工职务
几个月交涉后,国民政府废除《航空运输及航空邮务合同》
“老中航”仅营运了9个月,载客221人次,邮件3560公斤
2.再次成立
1930年8月,国民政府交通部与美商经营的中国飞运公司签订新的合同,组建新的中国航空公司(中航),中航股份:
中55%,美45%
同时撤销沪蓉航线管理处,其业务并入中航
中美合资的“中航”在上海成立,“中航”归交通部管辖,飞行基地设在上海龙华机场,中航以运载邮件为主
机型:
洛宁型和史汀生型小型飞机11架
飞行员:
7名正驾驶(6名美国人)
航线:
(1930年8月至1931年10月)
沪蓉线:
上海-南京-九江-汉口-宜昌-万县-重庆-成都
沪平线:
南京-徐州-济南-天津-北平
后改为上海-南京-徐州-青岛-天津-北平
沪粤线:
上海-温州-福州-厦门-汕头-广州
1936年经中美英三国多次谈判,延伸到香港,中国同英美间联运航程分别缩短为10天和8天
目的:
同远东航线(英国海外航空公司)和太平洋航线(泛美航空公司)联运
机型:
陆续购进了DC-2
补充了一些中国籍飞行员,但机航组主任由美方派任——美国人实质上操纵机务航行管理权和航线经营权
中航成立后,得到南京国民政府大力支持,在技术设施和业务经营上都处于领先地位,首先,获得了国民政府交通部特准的航空邮件专营权,其次,3条航线都在长江流域和东部沿海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旅客往来频繁(到1936年底,中航航线里程已达5151公里,旅客运量、货物运量和邮件运量分别比1931年开办初期增加近7.3倍、3.8倍和2.3倍,营运收入也成倍增长),另外,还多次担负特殊航班和专机的飞行任务
三、中德合办的欧亚航空公司
1.成立过程:
(1)一战后,德国大力发展民用航空运输,通过建立国外航线积极向外扩张
(2)1925,组建汉莎航空公司。
向远东地区扩充势力,主要目标瞄向中国航空市场
(3)1926年7、8月间,分段试验飞行:
柏林飞越莫斯科、西伯利亚到中国东北
(4)1926-8-20,飞至北平——中德两国间的首次空中交往
(5)此后,汉莎航空公司派出代表与国民政府交通部进行了一年多的反复会谈
1930年2月,汉莎航空公司与国民政府交通部签订《欧亚航空邮运合同》和合资经营欧亚航空公司的协议,组建一家经营欧亚两大洲航空邮运的欧亚航空公司(欧亚),资本总额为300万美元,中方股份2/3,德方1/3
1931年2月1日,正式成立
1931年5月31日,正式开航
2.航线
主要经营3条从中国境内出发,经过苏联前往欧洲各国的航线,但始终未能实现飞出中国的目标,只是形成了中国境内的三个航段:
沪满线:
上海-南京-济南-北平-林西-满洲里(全程2240公里,每星期往返两次),开航后不至3个月,发生“九一八”事变,被迫停航
沪新线:
上海-南京-洛阳-西安-兰州-迪化(今乌鲁木齐)-塔城(全程4050公里)
1932月4日,上海——西安
1932年5月,西安——兰州
1933年5、7月分别飞抵迪化和塔城
由于航线沿途有高原、沙漠,地形比较险恶,同时气候异常恶劣,加之后来新疆发生战乱,使飞机只能在上海和兰州间飞行
沪库线:
上海-南京-天津-北平-库伦(一直未正式通航)
1934年以后又开辟了几条国内航线
1934年5月,京广线:
北平-太原-洛阳-汉口-长沙-广州
1934年6月,延伸至香港
1934年6月,京夏线:
北平-包头-兰州-银川
1935年9月,西昆线:
西安-成都
1936年4月,延伸至昆明
3.比较(至1936年底)
航线里程:
欧亚7600公里;中航5151公里
定期班次:
欧亚少,且飞行不正常;中航多
1931-1937年间,两公司共载客90793人次、货物787.21吨、邮件525.68吨,欧亚比重分别占30.6%、79.7%、35.6%
四、其他航空公司
目的:
一些地方政府欲通过发展航空业来巩固和扩充自己的实力,并牵制中航和欧亚在一些地方的发展
1936-6西南航空公司(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和福建等地方政府协商建立)筹资200万元,3架飞机
航线:
广州——龙州、广州——钦廉、广州——福州、梧州——贵县、广州——南宁、南宁——昆明
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对这些举措表示认可,并与两广邮局签订了临时邮运合同
1936年2月,广州——河内航线与马赛-河内航线相衔接,大大缩短国内一些大城市寄往欧洲各大城市的邮件运输时间
方法:
广东省政府强行扣留试航广州——河内航线的中航公司飞机,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同意改由西南航空公司经营此航线
一年后,变更为广州——广州湾(今湛江)——河内
卢沟桥事变后,停办
第二节抗战时期的民用航空
一、抗战初期中国航空运输业的奋力支撑
(一)业务量的增加
抗战爆发后,中航总部:
上海-武汉-重庆
欧亚总部:
上海-西安-昆明
二者的航务、机务基地设在香港
1940年,香港基地:
试验设备较全、修理能力较强,是当时香港最大的飞机、发动机修理基地,机务人员约200余人
1937-1941年,两公司共运送人员达100000人、货物5600吨、邮件687吨,其中,中航比重分为64.6%、74.5%、48%
(二)航线变化
中航:
几乎改变所有航班(由于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沦陷,相关航线停开)
新开辟航线:
国内航线:
重庆——贵阳、重庆——昆明、重庆——泸州——嘉定(今乐山)——成都
国际航线:
南雄——香港、重庆——昆明——腊戍——仰光、重庆——昆明——河内
作用:
抗战运输
例如:
南雄——香港,江西等地的乌砂、锡矿等战略物资集中至南雄,运至香港,换成急需的外汇,换回国际市场上的各种物资,交货较及时,做出了积极贡献
仅1940年3至8月,中航完成1500吨运量
欧亚:
初期影响不大,后沪新线:
上海——兰州改为汉口——西安——兰州,京夏线:
北平——银川改为兰州——银川
新开辟航线:
汉口——长沙——广州——香港
汉口——西安——兰州——银川
西安——成都——昆明
后陆续开通:
重庆——桂林——香港
重庆——成都——兰州——肃州(今酒泉)——哈密
兰州——凉州(今武威)
欧亚飞机:
原13架,少数用于空军运输,其余用于航班飞行
1939年-1940年,在桂林、成都先后被日机炸毁2架
两公司航空业务逐步从华北、华东、华南各大城市转向西北、西南边远地区
抗战结束时,重庆和昆明成为国民政府管辖的航空运输中心和对外的空运口岸
(三)航空公司人员方面的变化——本土飞行员开始走上一线
中航:
许多美籍飞行员退出飞行,并且在美国帮助下,加紧培训本国人才
欧亚:
抗战前派送三批人员至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学习
抗战前:
只有少数几名中国人能登机驾驶
1938年:
中方飞行人员占1/4
1940年:
中方飞行人员占36/45,占80%
结果:
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航空运输事业“借重于德美人才”的旧有状况,也为中国民航以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人才基础
二、中苏航空公司成立和欧亚改组
(一)中苏航空公司成立
1939年9月9日,在迪化成立中苏航空公司
国民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关于建立哈密、阿拉木图之间飞行业务协定》,总投资额:
100万美元,各50%,后各增资40万美元——共计180万美元
1939年12月5日,哈密—阿拉木图航线正式通航,航程1514公里
1939年12月5日,哈密—阿拉木图(今属哈萨克斯坦)航线正式通航,航程1514公里,每周一班,3架里2型运输机
初始时多飞区间,阿拉木图——伊宁段和阿拉木图——迪化段多,而哈密——迪化段和哈密——伊宁段少,几乎相差一半
困难:
(1)盛世才的扰乱,
(2)邮运费计算
结果:
乘客少、邮件少:
1941年—37吨,1942年—3吨
至盛世才统治结束时,中苏航空公司只有两个中国人,营业处于停顿状态
(二)欧亚航空公司改组,中央航空公司成立
1940年3月30日,南京伪“国民政府”成立
7月1日,法西斯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