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885523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docx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docx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

《黄帝内经》——第一部理论经典,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

《神农本草经》——第一部药学经典

《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体系

《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

金元时期:

寒凉派——刘完素

攻邪派——张子和

补脾派——李东垣(李杲)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滋阴派——朱丹溪

最早提出"三因学说"——陈言

最早提出温热病"卫气营血"——叶天士

著《温疫论》,创"戾气"说——吴又可

★※中医理论体系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思想)

辨证论治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心是——五脏,其主宰是——心

 

辨证论治

证:

又称证候,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能反映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疾病的发展趋势。

辨证:

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候。

论治:

又称施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辨症求因:

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证据

七冲门是指消化道的七个冲要部位。

即飞门(唇)、户门(齿)、吸门、贲门、幽门、阑门(大小肠会)、魄门(下极)

症、证、病区别

症→单一的临床表现咳嗽

证→某阶段疾病变化本质(主要矛盾)风热犯肺肾阴虚

病→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制、发展规律和转归的病理过程,反映疾病的全过程滑胎消渴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间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

人体各种疾病的最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调

★※※阴阳——指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体现了事物的对立统一法则。

称为阴阳之"征兆"的是——水火

称为阴阳之"道路"的是——左右

阴——物质五脏酸苦咸

阳——功能六腑辛甘淡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

阳中之阳→心,阳中之阴→肺,阴中之阳→肝,阴中之阴→肾,阴中至阴→脾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对立制约——阴阳的属性是相互对立的、相反的。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胜则阳病"(阴寒之气过盛即可损伤阳气);"阴平阳秘"(通过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使阴阳维持相对平衡);(制约)阳病治阴,寒者热之;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对立)阴阳中复有阴阳,阴阳双方是通过比较而分阴阳的)

消长平衡

※互根互用——互根:

阴阳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根基的关系。

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阴和阳都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绝对的,无条件的(阴损及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无阴则阳无以化,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中求阴,阴损及阳,气虚导致血虚)

互用:

阴阳之间相互促进、互相滋生、相互助长的关系。

※相互转化——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面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消长平衡——阴和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并非出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运动变化之中,故称“阴阳消长”

交感合和(精气生万物)——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根由

实现阴阳交感的基础是阴阳的运动

阴阳学说中最根本的原理是:

对立,互根

阴阳运动的形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①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②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阳)功能⇔物质(阴)物质是产生功能的基础

③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与治疗

阴阳失衡——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

1、阴阳偏盛

——实证(实则泻之)→(损其有余⇔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2、阴阳偏衰(以肾为根本)

——虚证(虚则补之)→(阳虚阴盛虚寒证,阴病治阳,扶阳益火之法,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虚阳盛虚热证,阳病治阴,滋阴壮水之法,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阴阳失调的病机包括:

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

以补阴药为主,适当配伍补阳药的治疗方法属于阳中求阴

阴阳比较完整而简要的概念是——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把“脾”归属土,主要采用的是取象比类法

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五行间的制化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

木乘土

脾病传肾属于相乘

气一元论(精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是下列何学说的基础: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是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广义之“精”,泛指人体中的气、血、津液、先天之精、水谷之精

精气神学说中的“气”主要组成是肾精所化之气、水谷精气、自然界清气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升发、条达、舒畅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土爰稼穡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清肃、沉降、收敛

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

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和推演

五行:

木火土金水

自然界

五音:

角徵(zhi)宫商羽

五味:

酸苦甘辛咸

五色:

青赤黄白黑

五化:

生长化收藏

五气:

风暑湿燥寒

五方:

东南中西北

五季:

春夏长夏秋冬

人体

五脏:

肝心脾肺肾

五腑:

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五官:

目舌口鼻耳

五液:

泪汗涎(xian)涕唾(tuo)

形体:

筋脉肉皮骨

五志:

怒喜思悲恐

五声:

呼笑歌哭呻

变动:

握忧哕(yue)咳栗

五藏:

魂神意魄志

子盗母气——是指疾病从子脏波及到母脏的传变。

母病及子——是指疾病从母脏波及到子脏的传变。

子病犯母:

肝病及肾

泻南补北:

肾阴虚而心火旺

※五行相生:

指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滋生、助长、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

指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P19图

所胜——我克者

所不胜——克我者

五行的相乘和相侮

相乘:

相克太过(肝气犯脾)(重)

相侮:

反克(肝火犯肺,木火刑金)(轻)

五行中某一行太过或不及,均可引起:

相乘,相侮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制定的治法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母病及子,子病犯母)(轻病)

滋水涵木法

培土生金法

金水相生法(滋养肺肾法)

益火补土法(以温肾阳的方法而补脾阳的治法是)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制定的治法有(抑强扶弱,传其所胜,传其所不胜)(重病)

抑木扶土法(以泄肝健脾法治疗肝旺脾虚证的治法)

培土制水法

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法(泻心火补肾水,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

第三章藏象

藏象:

是藏于人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象——生理、病理现象

临床上气虚病变以脾肺多见

五脏:

肝、心、脾、肺、肾

生理功能:

化生和储藏精气(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

★★※肝——将军之官,刚脏,

主疏泄(调畅气机,血液、津液的运行与输布,脾胃的运化功能,调节情志,调节冲任及生殖功能)

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

肝气的疏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促进血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气能行血,行津,肝气能调畅气机,故能促进血液运行与津液输布;(调节血量)

②促进脾胃的运化与胆汁的分泌排泄:

肝通过调节脾胃气机的升降与胆汁的分泌、排泄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③调畅情志:

情志活动以气血运行通畅为基础,肝气疏泄能调畅气机,促进血行,故能调畅情志;

④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女子的排卵与月经来潮,男子的排精,依赖于气机的调畅及肝气的疏泄功能。

⑤调畅气机:

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对脏腑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的概括。

主藏血(罢极之本)

——肝怒筋泪爪目

具有体阴而用阳特定的是——肝

喜条达而恶抑郁——肝

※心——生之本,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管精神活动)

主血脉,主神志

——心喜脉汗面舌

※脾——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主四肢

主运化(运化水谷、水液)(喜燥恶湿)

主升(升清举内脏)

主统血(生血)

——脾思肌肉涎唇口

内湿的产生与脾关系最密切(脾失健运)

※肺——相傅之官,华盖,水之上源,娇脏

主气(生成宗气)、司呼吸

(①呼吸之气——是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之清气,呼出体内之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

②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调节全身之气的运行作用。

包括宗气的生成和对全身气机的调节)

主宣发、肃降,

主通调水道

朝百脉、主治节

——肺悲忧皮涕毛鼻

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体现在——调节气机

肺之门户——喉

※肾——作强之官,先天之本,封藏之本

主藏精(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调节机体的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

主水(肾阳的作用)

主纳气

——肾恐骨唾发耳及二阴

小儿骨软,成人齿脱发落——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导致肾精亏损

表现为不孕不育、精神萎顿、健忘失眠等症状是肾精不足

肾气亏虚——发育迟缓、遗精滑精、水液不化、动则气喘

人体骨骼的滋养,主要依赖于——精(肾在体为骨,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

促进机体的温煦、运动、兴奋和化气功能的物质——肾阳

促进机体的温滋润、宁静、成形和制约阳热功能的物质——肾阴

无实证的脏——肾

肾之府——腰

化生天癸的物资基础——肾精

胃之关——肾

仓禀之官——脾胃

发为血之余,齿为骨之余,爪为筋之余

血虚补肾(肾精可归肝化而为血)

精血同源:

即肝肾同源。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能相互资生,故曰同源互化

精的概括内涵:

人体之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体之精的概念可从三个层次来认识:

①狭义之精:

指具有繁衍生命的生殖之精,是人体之精的本始含义;②广义之精:

指人体之内的一切液态精华物质,包括先天之精、水谷之精、血液、津液等;③一般意义的精,即通常所说的精,只包括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及脏腑之精。

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关系密切的是: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

与气的生成关系密切的脏是:

肺(主气司呼吸)脾(主运化)肾(主纳气)

与血液运行关系最密切的脏是:

与血液及神志方面相关的两脏——心肝

与血液生成及运行都密切相关的两脏是——心脾

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脏是——心(主血脉)肝(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主藏血,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脾(主统血)肺(助心行血,朝百脉,主治节)

与水液代谢有关的脏腑——通过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脾(主运化)转输、肺(主宣发、肃降)、三焦(运行水液)气化、肾(主水)升清降浊、膀胱(储存和排泄尿液)

与津液输布有关的脏腑功能有——脾之运化,肺之宣降,肝之疏泄,三焦之决渎

导致胆汁排泄障碍——①肝失疏泄②湿热蕴脾③胃失和降

六腑:

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生理功能:

受盛、传化水谷和排泄糟粕(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胆——中精之府,中正之官→贮藏和排泄胆汁(无分泌胆汁),主决断(参与神经情志活动,具有主勇怯)

胆汁化源于肝之余气

小肠——受承之官→主受盛和化物,主泌别清浊,主液

※胃——水谷之海,太仓→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喜润恶燥)

大肠——传道之官→传化糟粕,主津,食物残渣,吸收水液,形成粪便,主津

膀胱——州都之官→储尿和排尿

三焦——决渎之官→通行元气,运行水液(水道)(孤府——三焦在脏腑中最大)

具有主持诸气总司气化作用——三焦

奇恒之腑:

胆、脉、脑(髓之海)、骨、髓、女子胞

脉——血府

脑——元神之府,髓海

头——精明之府

与脑的功能活动关系密切的是——心肝肾

生理功能:

内藏精气

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

肝心脾肾

第四章气血津液

★※气机——指气的运动,其运动形式包括升、降、出、入。

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各种生理活动,全赖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所以说,气的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而言是指气具有促进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的功能。

气:

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气

气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气

精气的两种存在状态是弥散、凝聚

气的升降失常:

气逆、气陷

气的生理功能

推动——生长发育生殖,津液生成输布

温煦——产热

防御——保卫驱邪

固摄——固护统摄防流失

气化——气血津液转化

★※气的分类

元气——(原气真气)肾为主,脾胃为辅,以三焦为通道,循行全身

→人体生命活动(生长发育)的原动力→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温煦和激发个个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宗气——(后天之气)肺之清气+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循行胸中

→走息道行呼吸,贯心脉行气血

营气——(行脉中之气)脾胃中的水谷精微,循行脉中

→化生血液,营养全身(血=营气+津液)

卫气——(行脉外之气)脾胃中的水谷精微,循行脉外

→卫肌肤抗外邪,温脏腑润皮毛,调汗孔控体温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主内守而属阴,卫主卫外而属阳

血:

血是循行于脉中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必须在脉中运行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

血的生成:

营气+津液(+肾精)

血的生理功能:

滋润和濡养全身

血运行失常包括:

出血、血瘀

津液:

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津液的功能:

滋润濡养和充养血脉;充养和滑利血脉;运载作用

液的功能:

滑利关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都主要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

气为阳,津液、血为阴

气与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

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养气)

以补气方法治疗出血证,其理论依据是——气能生血,气能摄血

大失血急用补气药——气能摄血

气与津液的关系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津能载气

(津液是气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津液而存在。

若因汗、吐太过,使津液大量丢失,则气亦随之而外脱,形成“气随液脱”之危候)

气阳津液阴

津液与血的关系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衄家不可发汗”一“津血同源”

第五章经络

★※经络——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

/是运输血液到全身,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传导感应信息的通路系统。

经脉:

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

络脉:

包括十五络脉、孙络、浮络

十五别络:

十二正经+任督二脉+脾之大络——加强表里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脉:

手三阴(肺、心包、心)

手三阳(大肠、三焦、小肠)

足三阳(胃、胆、膀胱)

足三阴(脾、肝、肾)

十二经脉的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阴经与阳经为表里经→手足末端相交

阳经与阳经为同名经→头面部相交

阴经与阴经为同名经→胸部相交

行于目内眦的有:

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

循行过程中连舌本、散舌下的经脉是:

足太阴脾经

奇经八脉——任脉督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冲脉带脉的合称。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①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统摄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②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十二经脉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腹中线向外的顺序为:

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络在体表联系的是别络

任脉:

阴脉之海(走腹胸颏)

督脉:

阳脉之海(走腰背头)

冲脉:

血海、十二经之海

带脉:

起于肋下,环腰一周

第七章病因

★※体质:

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在形体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内生"五邪":

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的病理现象。

由于病生于内,故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内生五邪"

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正气不足

★※六淫——风寒暑湿燥热六种外感病邪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季节性——春多风病夏多暑,长夏多湿秋多燥,冬季则多寒

环境性——久居卑湿多湿邪,高温环境燥热病,西北高原多寒燥,沿海地区温湿热

外感性——肌表侵犯,口鼻而入

相兼性——多种致病

转化性——相互转化

 

※六淫各种邪气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风——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②风性善行数变

③风性主动

④风为百病之长

寒——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②寒性凝滞,主痛

③寒性收引

④寒性清澈

暑——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②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③暑多夹湿

暑邪有明显季节性

湿——①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湿性类水,故为阴邪;湿邪袭人易阻滞气机,损伤脾阳)

②湿性黏滞(湿邪致病具有症状上黏腻不爽,病程上缠绵难愈的特征)

③湿性重浊(湿邪致病的症状有周身困重、四肢倦怠、秽浊不清等特征)

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致病多引起下肢及下焦部位病变)

燥——①燥为阳邪,性干涩(不易耗气伤津)

②燥易伤肺

火——①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易扰心神

②火易灼津耗气

③火易生风动血

④火易致肿疡

用热远热——炎热季节慎用热药

七情——即喜怒忧世悲恐惊其中正常的情志活动。

※七情的致病特点:

①直接伤及内脏

②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劳则气耗(过劳包括:

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

③影响病情的变化和转归

※饮食失宜包括:

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

疠气的致病特点:

①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②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③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痰饮和瘀血

痰饮和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产生的病理产物。

痰分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稠厚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痰饮的形成,多为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由于肺、脾、肾、肝及三焦等对水液代谢起着重要作用,故痰饮的形成,多与肺、脾、肾、肝及三焦功能失常有关。

如肺失宣降,津液不布,水道不利,则聚水而生痰饮;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可以凝聚生痰;肾阳不足,水液不得蒸化,也可停而化生痰饮;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津液停积而为痰为饮;三焦水道不利,津液失布,也能聚水生痰

痰饮的致病特点为:

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幻多端

形成瘀血的病因病机有:

外伤、气虚、气滞、血热

瘀血的致病特点:

疼痛——不痛则痛,痛如针刺,拒按实证,得温则舒,遇寒加剧,昼轻夜重

肿块

紫绀

出血——瘀血不去,则血不循经

舌象

脉象(细涩、弦结代)

其他(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等)

第八章发病与病机

正气:

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

邪气: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正气和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体现在:

正虚感邪而发病;正虚生邪而发病;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

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体现在:

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影响病情和病位;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扶正祛邪并用——正虚邪实但尚能耐攻

★※阴盛格阳——阴寒之邪壅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相互格拒→真寒假热之证

★※阳盛格阴——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形成真热假寒证

在祛邪原则指导下确立的治疗方法有:

发汗、涌吐、攻下、活血化瘀

邪正盛衰与疾病虚实变化的关系:

邪正盛衰决定病证的虚实:

实,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出现一系列亢奋有余的证候,称为实证;虚,是以正气不足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是正气不足,邪气不盛或已退,难以出现剧烈的邪正斗争,出现一系列虚损、衰退、不足的证候,称为虚证。

邪正盛衰与虚实的变化有关:

①虚实错杂,包括虚中夹实(正虚为主,兼有实邪)与实中夹虚(邪实为主,兼有正虚);②虚实转化,包括由实转虚(邪气久留,损伤正气)与因虚致实(正气不足而邪气积聚);③虚实真假,包括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与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

第九章诊法

诊法:

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方法,即四诊

望诊:

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的外部表现进行观察,以了解健康状况,推知病情

一般望诊:

望神望面色望局部等

特殊望诊:

望舌

※望神

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神志清楚,面色荣润,含蓄不露,目光精彩,语言清晰,表情自然丰富,反应灵敏,活动自如,肌肉不削

→正常人或正气未伤

☞脏腑功能未衰,病轻易治

少神——神气不足

精神萎靡,面色少华,暗淡不荣,目光无彩,或睡目露睛,声低气怯,表情淡漠,懒于言行,动作迟缓

→一般虚证,脏腑失和,气血不调

☞正气亏虚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气衰败

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目暗睛定,形羸色败,表情淡漠呆板,应答迟缓,或循衣摸床,摄空理线,呼吸异常

→久病、重病

☞正气大伤,精气衰竭

假神——垂危患者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原来神志模糊突然转清;原来面色晦暗突然两颧发赤,如涂油彩;原来毫无食欲突然食欲大增

→久病重病

☞精气衰竭,阴不敛阳,阴阳即将离绝,“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神乱——神志异常、精神失常,癫狂痫脏躁病

癫:

(静)淡漠寡言,闷闷不乐,精神呆滞,喃喃自语,哭笑无常

——痰气郁结,阻闭神明

狂:

(动)疯狂怒骂,打人毁物,或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或少卧不饥,妄行不休

——气郁化火,痰火扰心

痫: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醒后如常

——肝风夹痰,上蒙清窍

脏躁病:

焦虑不安,心悸气短

——脏阴不足,心神失养

 

望面色

1.常色:

即正常人面部皮肤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主色:

一生不变的面色

客色:

外界条件变化而改变的正常面色

2.病色

青色:

主寒证、痛证、血瘀证、惊风

赤色:

主热证

——满面通红→外感发热或脏腑阳盛(实热证)

——两颧午后发红→阴虚阳亢(虚热证)

黄色:

主虚证、湿证

——黄疸:

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湿热

黄色晦暗如烟熏☞寒热

白色:

主虚证、寒证、失血

黑色:

主肾虚、寒证、水饮、瘀血

 

望舌

舌的脏腑划分

舌尖——心肺

舌中——脾胃

舌根——肾膀胱

舌边——胆肝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望舌:

舌质——舌形、舌色

舌苔——苔形、苔色

舌质——辨脏腑虚实、气血盈亏、阴阳盛衰

①舌形:

舌体的形状、大小

正常形态:

不胖不瘦

胖瘦:

胖大,边有齿痕——气虚,脾肾阳虚,水湿痰饮

瘦薄舌——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②舌色:

舌体颜色

淡白舌(色浅淡)——主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