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历史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历史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部编历史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课题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课程标准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了秦亡汉立的历史过程,在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进步的推动者。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不强,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差。
成语故事掌握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识记陈胜吴广起义和项羽刘邦起义的主要史实,知道楚汉之争和刘邦建汉;掌握秦朝灭亡的原因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够正确评价秦始皇。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视频把握秦末农民大起义的三部曲和五要素学会提取重要信息的方法。
通过分析秦朝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的关系,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灭亡的关系,学会全面客观分析战争爆发原因的方法。
通过分析秦朝灭亡前后刘邦项羽领导战争的不同目的理解战争性质的变化。
通过收集相关成语典故、历史故事,体验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到秦朝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大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光辉。
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
及
突破方法
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突破方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讨论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
利用《大泽乡起义》视频片段,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主动参与、感知历史,掌握战争经过:
陈胜、吴广起义;继而是项羽、刘邦起义,最终推翻秦朝。
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难点及
突破方法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突破方法:
引导学生从战争目的及刘邦、项羽身份的变化等方面加以对比分析,化解难点。
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图片,问:
“这些图片都和哪个朝代有关?
谁建立的?
他最大的功绩是什么?
”
出示《史记》记载: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秦始皇希望秦朝的统治能够时代永存,然而其愿望能否实现?
出示课题。
学生依次回答:
秦朝、秦王赢政、统一全国。
温故知新
激发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秦失其鹿——秦的暴政
穿越秦朝:
如果你穿越回秦朝,成为一位农民、一名儒生或秦始皇的后妃、宫女、秦二世的大臣,你可能会有哪些不幸的遭遇呢?
1、出示“数字历史”农民上交赋税饼状图,问:
“农民要上交多少?
剩余多少?
”强调:
剩余粮食难以养家糊口。
2、出示阿房宫、秦始皇兵马俑、长城有关图片,组织学生思考,奴役了多少人修建这些工程?
学生计算每年服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再想想除去老幼和妇女,壮年男子在家耕田的还剩多少?
这会带来什么后果?
出示情景一:
(老百姓的生活)
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守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3、出示秦朝法令有关规定和情景三:
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
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这是为什么?
4、出示焚书坑儒图片,问:
“目的是什么?
”
5、出示“指鹿为马”图片,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更加残暴,残杀兄长大臣,与赵高狼狈为奸。
如此残暴的统治,老百姓苦不堪言。
秦朝的暴政失去了人心,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了。
二、逐鹿中原——秦末农民大起义
出示“连环画中的历史”,问:
这三幅连环画中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他们在农民大起义中又有什么重要事迹呢?
第一阶段:
陈胜吴广起义
播放视频,结合教材第二目内容自主学习:
时间:
地点
原因:
口号:
政权地点和名称:
结果:
历史意义:
补充成语:
揭竿而起、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观察油画)
质疑:
“如果陈胜吴广在戍边途中没有遭遇到大雨不耽误行程,农民起义还会不会爆发?
”
重点讲授口号,农民出身的陈胜吴广第一次提出反对权贵统治的口号,有石破天惊之效。
出示司马迁、毛泽东和翦伯赞对陈胜吴广起义的评价,引出历史意义。
第二阶段:
项羽刘邦起义
继陈胜、吴广之后是谁领导起义?
灭秦的决定性战役?
巨鹿之战的时间、特点及影响?
成语:
破釜沉舟
但是攻克咸阳的是谁?
他如何取得民心?
出示约法三章图片,谁能讲讲?
三、鹿死谁手——楚汉之争
出示“诗歌中的历史”《垓下歌》和《和垓下歌》问:
创作背景是哪场战争?
这场战争是谁和谁争战?
为什么争战?
结果如何?
合作探究:
秦朝灭亡前后项羽刘邦进行的战争性质有什么不同?
出示表格对比。
出示材料,问:
“刘邦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秦的灭亡和项羽的失败有什么共同之处?
”
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思考回答。
假如我是农民:
1.沉重的赋税
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严重破坏社会经济。
3.刑法残酷(死刑有十几种)
假如我是一位儒生:
4、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
假如我是秦始皇的后妃、秦二世的宫女、工匠、大臣:
学生讲述成语“指鹿为马”。
5.秦二世更残暴
学生讲述
学生阅读回答:
前209大泽乡
遇雨误期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
失败
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
学生标记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秦的暴政是根本原因,遇雨误期是直接原因。
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三段,回答:
项羽、刘邦
巨鹿之战
前207年、以少胜多,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学生讲述“破釜沉舟”
学生继续阅读教材内容回答:
刘邦、约法三章
学生讲述“约法三章”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归纳:
楚汉之争;项羽和刘邦
;为争夺帝位;刘邦取胜。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结合材料分析得出:
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通过阅读教材组织学生想象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出赋税沉重,人民生活窘困,体验到生活的艰辛,从而憎恨秦始皇,培养学生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讲故事,增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愤慨之情,拓展了知识面,自然过渡到下一框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回顾中国历史的贵族传统,使学生意识到陈胜吴广是第一次农民起义,开天辟地。
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贴近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探究战争性质,培养学生初步比较判断战争性质的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课堂小结
练习巩固
部编历史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比较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思维活跃,自我表现欲望强。
因此,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和开展“讲成语故事”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部编历史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效果
一、优点:
1、课堂气氛活跃
以“鹿”为线索,把教材重新整合为三部分,学生有新鲜感。
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片、文字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尤其是成语故事的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得整堂课气氛活跃。
2、教学活动组织有序
利用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历史知识掌握程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相互的问答中感受到提问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很多学生对刘邦与项羽的故事都会或多或少地知道一些,因而对老师的提问表现出了很大的好奇心,在讨论时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论热烈而有序,充分体现出“学为主体”的原则。
二、改进之处
1、本节课的成语故事多,在授课过程中成语故事穿插过多,导致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游离于课堂之外。
2、学生胆量有点小,只有少数学生积极大声回答问题,。
3、在语言的表述、提问的设计方面有待提高,局限于课本知识,没有将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拓展。
如分析刘邦项羽胜败的原因时,没有引导学生做全面的分析,后再重点强调主要原因是“失民心”。
“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表现在哪里?
”“秦王朝存在时间?
”等这些问题也没有做详解,没有引导学生如何计算年代。
4、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不到位,没有及时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
部编历史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一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中国古代史的重点内容之一。
秦朝的统一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是强大的秦王朝却昙花一现,很快就走向灭亡。
本课通过“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三个部分生动再现了秦亡汉立的历史过程,条理清晰,因果分明,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识记陈胜吴广起义和项羽刘邦起义的主要史实,知道楚汉之争和刘邦建汉;掌握秦朝灭亡的原因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够正确评价秦始皇。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视频把握秦末农民大起义的三部曲和五要素学会提取重要信息的方法。
通过分析秦朝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的关系,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灭亡的关系,学会全面客观分析战争爆发原因的方法。
通过分析秦朝灭亡前后刘邦项羽领导战争的不同目的理解战争性质的变化。
通过收集相关成语典故、历史故事,体验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到秦朝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大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光辉。
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3、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
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突破方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讨论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
利用《大泽乡起义》视频片段,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主动参与、感知历史,掌握战争经过:
陈胜、吴广起义;继而是项羽、刘邦起义,最终推翻秦朝。
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4、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教学难点: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突破方法:
引导学生从战争目的及刘邦、项羽身份的变化等方面加以对比分析,化解难点。
部编历史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1、秦始皇设想,秦朝的江山传至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结果只传至秦二世就灭亡了,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短命的封建王朝,它在我历史上存在了的时间是 ( )
A.10年 B.15年 C.25年 D.30年
2、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最能说明 ( )
A、刑法不能太严酷 B、强者定能胜弱者
C、为人处事不能骄傲 D、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3、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爆发的地点( )
A.陈 B.沛县C.大泽乡 D.渔阳
4、陈胜、吴广起义与历代农民战争不一样,其独特的历史作用是()
A.首先提出平分田地的口号
B.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C.以大无畏的精神,推翻了封建王朝
D.攻占郡县,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统治
二、连线题:
将下列成语与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联系起来
赵高指鹿为马 秦二世暴政
项羽揭竿而起进入咸阳,灭亡秦朝
刘邦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陈胜吴广约法三章楚汉之争
四面楚歌大泽乡起义
部编历史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反思
一、教材整合是亮点
《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主要讲述了“秦的暴政”导致“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和“楚汉之争”。
前两目之间是因果关系。
我在研读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以“鹿”为线索,通过《史记》记载“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引出课题,把教材整合为“秦失其鹿”“逐鹿中原”和“鹿死谁手”三个板块,层层推进,更加条理,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情境创设较突出。
在导课环节我利用“秦鹿纹瓦当”和《史记》记载导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先设计了“秦朝穿越”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设身处地展开合理想象,从而使“秦的暴政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这一重点迎刃而解。
接着我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播放了“揭竿而起”的视频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提取有效信息,“陈胜吴广起义”这一重点顺利解决。
之后我设计了“连环画中的历史”,引导学生了解了项羽刘邦起义的经过和结果。
最后我出示“诗歌中的历史”引导学生简要了解了楚汉之争。
三、历史学法指导逐层深入
本课我出示了大量的历史图片、成语故事、史学家的论述等资料,不只是创设情境,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阅读文献、讲故事、识读历史图片、对比归纳历史问题等方面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探究的方法,为学生以后学习历史做了很好的铺垫。
这些历史学法指导都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历史思维的培养非常有益。
四、历史价值观明显突出
本课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秦的暴政的表现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再通过刘邦约法三章,重要人才,取得楚汉之争的胜利建立西汉王朝这两个史实使学生强烈的认识到“秦亡汉兴”的历史教训,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宰”这一道理。
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品质。
五、有待提高的问题
本课内容涉及成语故事繁多,如何删繁就简,突出重点难点,还需进一步研究提高教学能力。
部编历史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课标分析】秦朝的暴政导致陈胜吴广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秦亡后建立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