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复习材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878857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史复习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文化史复习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文化史复习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文化史复习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文化史复习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史复习材料.docx

《中国文化史复习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史复习材料.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化史复习材料.docx

中国文化史复习材料

一、绪论部份

1.文化基本含义:

即人化,以人伦秩序教化世人,使之自觉按规范行动。

2.文化史定义:

特质、制度、精神,三种文化的运动轨迹构成文化史。

文化史是以人类文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份。

3.中国文化特点:

A连绵不绝,体系完备;B包容性强,即个性突出,又广收兼备;C伦理型特点;D务实精神,祟尚中庸E轻宗教理人事;重现实轻来世;F近代中国文化是重要组成部份,是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相冲突同时融会贯通的产物。

二、原始社会中国文化的开端

1、新时器时代文化:

A农业发明具有划时代意义,攫取型经济转变为生产型经济;B石器的磨制和钻孔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C陶器的制作是新石器时代的一项重要发明,也是最具特色的手工艺;

2、原始社会文化艺术:

A记事符号、图像符号B绘画、雕塑、岩画;C音乐、舞蹈

3、宗教起源于人类求生的愿望。

积极地讲,是求得欲望满足;消极方面则是恐惧。

4、自然祟拜认为自然物和自然力具有生命、意志及伟大力量。

5、图腾祟拜母系社会一大特征,相信氏族起源于一些动物或植物,认为这些东西是氏族保护神。

 

三、夏商周,中国文化的勃兴

1.文字的产生及其演变:

A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标志;B时代需要,由少数人约定而成;C作为交流工具,一经创造并被社会认可,在传播文化中起重要作用;D长期存在,并为邻邦使用。

2.宗法制度:

A维护父权;B确定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名份早定

3.礼乐制度:

A体现地位、特权;B规定尊卑关系;

4.商人重天敬鬼,周人敬德保民的民本思想。

5.《诗经》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

分风、雅、颂;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文化进步的重要表现。

6.律吕:

五音——十二律——六律、六吕。

7.夏历:

汉人编辑之《大戴礼记》中收有《夏小正》,是最古老的农书。

8.世阶层堀起:

A经济方面铁具、牛耕推广普及,生产生提高;私田增加,生产关系发生变化;B政治方面诸候国不断壮大,周天子衰弱;士阶层和庶人阶级地位提高,希望以军功和口舌之才参赞政务,以此求富贵;思想文化方面:

C解放思想大运动,不同阶层、阶级代表人物登上历史舞台,发表主张,阐述观念,并以此改选社会;D私学著作之风大作;影响:

A天下大乱,礼崩乐坏换来了天下一统和百家争鸣;B一元文化分崩离析导致多元文化的发展;C为春秋战国动乱年代注入活力,使这一时期历史变得生动。

9.学在私门和学术下移:

A“学在官府”的文化政策随着“土地国有”和“宗法制度”的破坏一并受到打击,至春秋时期,教育不再只为少数人服务;B原为周王室服务的文化官员随着周王室的衰落而各奔东西,文化科学知学随之流入民间;C有些庶人为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拜师求学掌握知识;一些士阶层为捞政治资本或建立学术派,一面自身投入学术研究,一面广收门徒、继承人。

D政与教、师与官分离;

10.百家争鸣:

A社会历史世大变动,旧思想不再适应社会发展,新思想要从理论上重新得到认识;B各国的政治变革的竞争需要理论上的指导;C自然科学的发展,为社会科学提出更高的要求;D学在官府制度的打破造成私学之风大盛,自由的学术风气使各流派畅所欲言;

代表:

A儒家孔子仁论语;孟子兴王道、行仁政、法先王,提出“性善论”;B墨翟兼爱非攻;C老子无为《道德经》庄子承袭老子,逃避现实,消极颓废;D韩非变法;

11、楚辞:

楚国诗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融会古代传说,创造的新诗体。

《离骚》屈原;

12、散文:

分议论、说明为主的论说散文《论语》;以记述历史人物思想、活动、为主的历史散文《左传》;

13、《春秋》鲁国历史,编年体。

《竹书纪年》战国时期魏国编年体官史。

14、齐人甘德《天文星占》,魏人石申《天文》合称《甘石星经》。

世界最早恒星表。

15、重民轻天到民重君轻

形成原因:

A社会大变动与思想变革相辅相成,周天子衰落导致天权动摇;

B社会沉沦,士阶层堀起,人被重新认识和力量大迸发。

表现内容:

A重民,强调民的作用;轻天,周王室衰落,导致人们对天祟拜的动摇;C人神关系的颠倒,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突出人的作用。

四、秦汉时期开创统一文化的新纪元

1.新黄老学说:

A时代背景:

秦亡后,新兴汉王朝;B特点:

政治上肯定新王朝,阴认君臣关系的基础上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可以缓和阶极矛盾。

C效果:

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恢复了战后经济和社会稳定。

2.董仲舒和独尊儒术:

汉初文学大儒,专攻《春秋》公羊学。

景帝时为博士,后受武帝赏识。

据春秋引《大一统》论,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有“群儒之首”美誉。

建构天下一统宇宙论,完成了自战国末年来产生的对宇宙人生作出规律性解释的要求,但也同时导致了谶讳学的怪胎投世。

天人感应说、君权神授理论、天道不变说、阳尊阴卑、三纲五常论;

3.谶讳学:

谶讳,即谶记和讳书。

谶讳学即以预言凶吉的符验和以神学观念解释并附会儒家经义创造的迷信、荒诞产物。

流行原因:

A社会危机加重;B封建贵族利用之麻痹群众,攫取统治权并巩固统治;

4.桓谭:

着有《新论》,反对灾异迷信和天人感应学说,藐视权贵。

反对方士追求长生之道;

5.王充:

着有《论衡》,A天、地均为物质性的体,不可能有意志,攻击王权神授说;B有力批驳鬼神之说。

C提出学乃知认识论,

6.宗教:

A远离物质的一意识形态;B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份。

7.佛教的传入:

A通过丝绸之路B之前中国没有宗教;C东汉初,佛教仅在宫廷中流行;D佛教比儒家、道家更能为普通民众所接受,故尔迅速发展。

8.道教的产生:

A产生于东汉时代,之前只有道家;B主要渊源来自秦汉时期的方术和黄老学说;C道教是中国本土大教,在佛教传入之前,教义缺乏系统;D对国的文化有很多侧面的影响。

9.制度文化:

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或文化现象,同时直接影响文化各方面发展。

制度文化的建立是秦汉文化的特点之一,标志着国家强盛,政治成熟,社会相对稳定,人民生活不同程度提高。

10.统一文化共同体:

秦之前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制度不一。

统一后,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修秦律;

11.政治体治模式:

废分封设郡县,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

称皇帝,设三公,废除世袭制,实行任命制。

特点:

君主地位大大提高,权力高度集中。

在国家中,贵族宗室不占重要地位,臣仆和侍从上升到主要地位。

为后世沿用2000多年。

12.官吏选拔制度:

A先秦时期:

世官制;B秦代:

以军功、客卿、征士、举荐;C汉代:

军功、任子、赀选,主要是察举制和征辟。

13.察举制:

即考察荐举,由皇帝下诏公卿地方官按一定标准把一些品格高尚、才能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举荐给朝廷。

由朝廷直接任官或经过一定考核后录用。

14.征辟:

由皇帝或官府直接聘请名士任官,一般无需考核。

15.汉代选拔制度作用:

A确实选拔出不少优秀人才,巩固汉王朝统治;B发展了封建文化教育,对经济、政治起了积极作用;C刺激文化教育发展;D直辖市了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分配,部份满足了中下层地主分子、平民的参政欲望,对巩固政权影响极大。

16.官学与私学:

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地位确定,官学制度建立。

分中央所属之太学,专科性质的鸿都门学(最早艺术专科学校),宫廷学校性质的四姓小候学(宫邸学)。

地方官学有郡国。

私学盛于战国,比官学发达。

分高等教育性质和普通教育性质。

17.汉赋:

汉代最流行文体,汉代文学代表,受战国散文和楚辞的巨大影响。

特点是铺陈写物,接近于散文。

又吸引楚辞华丽辞藻夸张手法。

分骚体赋(抒发作者政治见解、身世感慨)和散体赋(将汉赋推向全盛,大部份是描写汉帝国的强盛等等);

18.汉乐府:

A具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叙事性较强;B从思想内容上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发展了现实精神;C格调古朴浑厚,多用杂言体和五言体,善用对话表达人物性格,题材广泛;

19.《史记》历史上第一部以写人为主的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史学及传记文学。

包括各阶级以及各种职业的人物,对每一个人物都表现作者的爱憎;在人物、场景、事件方面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极具艺术价值。

20.《汉书》,纪传体断代史,在体例上基本承袭了《史记》又有所发展,是中国第一部较具规模的文化史,对后世影响很深。

21.雕塑、绘画:

秦兵马俑、壁画、帛画;

22.张衡:

浑天说。

《浑天仪图注》。

设计浑天仪和地动仪。

23.《太初历》:

我国第一部记载完整的历法。

24.张仲景(医圣)和《伤寒杂病论》:

集秦汉以来医药书之大成。

分《伤寒论》《金匮要略》。

25.华佗与麻沸散:

五禽戏是世界上最早的健身操。

26.《周卑算经》:

第一部数学著作,有关于勾股定理的最早记载。

27.《九章算术》:

举世公认的古典数学名著,关于分数概信念、比例计算、联立一次方程组的解法领先世界;

28.丝绸之路的开辟:

A秦汉王朝与北方匈奴和西域各族以及通过西域与中亚、西亚的关系和文化交流的需要;B丝绸之路成为联系中国与欧亚大陆的主要信道(在航海时代之前)C南亚的佛教也是通过它传放中土。

伴随着物质文明的交流,精神文化的交流亦不可避免,并起到了相互促进作用。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沈默和曙光

1、玄学:

玄学是因为社会动乱,经学所标榜的“名教”衰微应运而生。

是糅合了儒、道所形成的新的政治思想体系。

不同于经学:

A经学主要着眼于社会秩序的纲常伦理,玄学更注重人的思想品德;B经学带有浓厚的神学色彩,玄学则是本体论,明显提高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思辩能力,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清谈误国现象,但毕竟给中国传统哲学注入活力,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与美学产生联系:

2、佛教的广泛传播:

A西汉时,佛教通过丝绸之路的开辟传入中原并扎根,但都是在宫廷贵族等上层建筑流传。

自东汉末至三国,随着传入的进一步加强,佛教的僧侣制度真正逐步建立起来;B佛教与玄学的结合,借助玄学的崛起更加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3:

新天师道:

由五斗米道发展而来,分南(陆修静、陶弘景;三洞经书是第一步《道藏》,)、北(寇谦之)两支。

标志道教已形成比较完备的状态,完成了向官方化发展的转变。

4.文学:

在动乱时期,文学的的特征和作用越来越被世人所认识。

许多优秀的作家都积极地投入文学创作当中,并取得突出成就。

东汉末建安年间才子辈出,以曹植、王粲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以阮籍为代表的正始诗人。

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诗。

5.骈文:

魏晋以来的主要文学式样,促进了文学创作技巧的发展,但对词藻的过份追求造成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

代表人物: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庾信的《哀江南赋》。

6.史学新发展:

A长期的战乱使社会动荡不安,王朝频更使统治者重史,希望从历史中汲取治国之道以求长治久安。

B学术环境相对轻松,纸的广应用以及字体的简化也为史学发展提供了条件。

前四史除《史》、《汉》外又加入《后汉书》和《三国志》。

7.艺术:

清商乐是由旧有的相和乐与南方歌谣相结合的产物;书法有魏时善楷书的钟繇,晋代王羲之(草圣)父子;南帖北碑(魏碑)。

绘画:

善点睛、意存笔先的“三绝”顾恺之;陆探微,擅肖像,号密体;张僧繇,“没骨山水”,与吴道子并称疏体;

8.北朝石窟艺术:

龙门石窟、云岗石窟;

9.南朝石刻:

石雕群;

10.教育停滞原因:

A社会动乱,战争频繁,经济凋敝,王朝叠更都曾起到很大的制约作用;B最主要的是教育方针存在明显的失误,具体表现在轻视教育和九品中正制度的创立,严重挫伤了人们求学出仕的积极性。

11.九品中正制:

又称九品官人法,始创于三国魏国,至南北朝后期走向没落。

反映了中央王朝对用人权的进一步控制。

初为改革汉以来察举、征辟制度的弊端起过积极作用,也确曾选择出不少人才。

但后期九品中正制自身也出现诸多弊端。

主要表现在A选举大权操纵于中正之手,朝廷无用人之权;中正出现徇私枉法、贪赃受贿现象,造成中正只识金银门阀,不辨忠奸贤愚。

12.察举制的延续:

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制并未因九品中正制的创立而消退,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对中正制做一定的补充,尤其在南朝,察举制依旧很受统治阶极的重视。

13.宇宙理论:

宣夜说,《安天论》虞喜;浑天说,陆绩《浑天图》,王蕃《浑天象说》;

14.大明历:

推算一年时间、月亮绕地球一周时间精确;首将岁差用于制历,置闰方法;

15.祖冲之与数学:

《缀术》推算圆周率、三元方程和球体积公式等。

祖率即“密率”。

体积计算的《祖氏公理》;

16.华佗:

五禽戏,最早的健身操,麻沸散,麻醉剂;外科手术、针灸;

17.王叔和:

《脉经》,继承并发展了《伤寒》、《内经》中的脉学原理。

18.陶弘景,增删葛洪《金匮药方》而成《肘后备急方》,对天化、恙虫病的最早记载;着《神农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和医疗属必分类的七分法。

19.贾思勰和《齐名要术》,农书巨著,对我国古代农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特点有五:

A突出农业的季节性,注重天时地宜;B总经农业生产经验;C发展了古代改良土壤、恢复肥力的经验;D强调合理密植、套栽搞高单位面积产量;E介绍农产品加工和日常生活知识;

20.马均:

魏国人称“天下之名巧”,改造丝棱机,制造翻车、指南车;

21.莆元:

中国最早的淬钢法。

齐梁时期的谢平黄文庆合称“中国绝手”,炼钢专家;

22.胡汉文化:

A少数名族入主中原,建立五胡十六国的北朝,在这一时期,少数民族不断汉化,汉民族也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增添色彩;南方少数民族通过移民与汉民族融合。

23.《西凉乐》十六国时期西凉地方乐舞,南北朝时传入中原为人们所喜爱;至隋建朝,定入《七部乐》,列国伎一种;

24.胡服:

自魏亚以来至南北朝,胡服深受社会喜爱。

诸多汉人首胡服、胡帽;后将胡汉服装优点相结合,影响唐代。

25.外来文化:

1、佛教,A佛教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诸多影响;B佛教影响中国知识界,特别是语言学;C佛文化传入,给文学艺术以及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D音乐方面,对说唱艺术、音韵学起促进作用;E佛教题材在美术方面有重要比重;F建筑方面更造就了中国古代建筑精品;2、埃及的玻璃制品;印度的天文、数学、和医学;3、中亚的音乐、舞蹈等;

六、隋唐五代:

封建盛世时代的文化

1.三教并举政策:

起因:

统一国家的建立,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趋于缓和。

表现:

隋文帝鉴于前朝统治者的教训,一改往日法令严苛政策。

重兴佛、道二教,并提倡儒学。

企图用儒家之忠孝理论规范世人,提高王朝向心力;唐太宗提出偃武修文政策,礼敬玄奘,推尊老子。

尊重佛教同时也抬高道教地位,以求平衡。

并将三教并举定为国策。

目的:

巩固统治。

2.朝愈攘佛:

着《原道》、《论佛骨表》排斥佛教维护封建统治。

从财用、封建化常、孔孟之道、勒僧还俗、建儒学馆等行动攘佛。

结果:

以儒家唯心论来反对佛教唯心论,收效不大。

3.李翱《复性书》:

在韩愈反佛学说的基础上又输入了佛学内容,比韩愈要深入。

主要表现唯心论点比较彻底。

主张性无善恶,恢复本性以求进一步斥佛。

4.柳宗元:

A宇宙观是朴素的唯物论。

B对天命论历史观以及君权神授进行系统的批判。

企图从历史势的观点,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代表作:

《天说》、《天对》等

5.刘禹锡:

A对柳宗元的唯物主义思想进行补充。

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观点;B力图从社会现象中探索有神论和无神论产生的原因,具有进步意义。

代表作:

《天论》

6.唐寺空前发展的原因:

A封建经济繁荣发达,对外交流频繁是物质基础;B庶族地主阶级大量登上历史舞台,涌现出大量诗人。

创作上突破了南北朝时的文风,使诗歌内容丰富,生动;C科举制注重诗歌的考核,封建帝王对诗歌的提倡,激发了士人的创作热情;D各民族大融合,中外文化交流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7.李白:

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创造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诗风。

开拓了唐诗新境界,诗具有热情奔放、气势磅礴、对权势的反抗精神等特点,极富艺术魅力。

对后世影响极大,人称“诗仙”。

8.杜甫:

世称“杜工部”。

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生于唐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一生在颠沛流离中度过,因此诗歌主要反映了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

表达了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记腐朽生活的揭露。

他的诗沉郁浑厚,感情真挚,从头到尾都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是“诗史”。

9.白居易:

杜甫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主张创作从实际出发,反映现实生活;反对堆砌词藻而言之无物的空洞文章。

他的诗深放浅出、通俗易懂。

批判黑暗社会,同情劳动人民。

10.晚唐诗歌倾向:

前期以李商隐、杜牧为代表,感叹身世、忧时悯乱,显示出精神上的空虚和失落;后期以皮日休、陆龟蒙为代表,继承了白居易的传统,揭露统治阶级罪恶,反映社会现实。

11.古文运动:

唐初,初唐四杰等继承刘梁以来骈文风气。

至唐中,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文学家发动一场古文运动。

打着“复古”的旗号,名义上恢复秦汉时期的散文体,实则在继承古代散文优良传统上加以创新来反对骈文的空洞的浮华。

从而使文体更利于表达思想,反映现实。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强调文章要有创造性,反对陈调滥调。

强调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艺术性要为思想服务。

古文运动一扫六朝之绮风,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散文家,为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开辟新的时代。

12.传奇的兴起:

源于六朝志怪小说,但比后者具有更丰富的社会内容。

表现在主人公由神怪变成现实中的人。

发展原因:

A古文运动给传奇提供了表现力较强的文体,诗歌的繁荣又给它在语言、意境上以营养;B唐代经济繁荣,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开始对精神文明生活要求的提高。

分五类:

别传类、剑侠类、爱情类、寓言类、神怪类;传奇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小说的发展趋于成熟,它对后世宋元戏曲、白话小说的影响巨大。

13.官修史书制度的确立:

A统治都深知历史著作的重要性,所以将编史掌握在政府手中,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B隋文帝下诏禁止私人着史,为唐代实行官修史制度提供了条件。

至唐太宗时期,官修史制度真正确立。

14.刘知几和《史通》:

至唐时,我国史学发展已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从理论上予以总结。

《史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史通》对唐以前的史学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总结,也提出了作者自己的史学主张,强调“才“学”“识”结合、“直笔”着史以及史家要大量占有史料并不拘一家之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探索。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哈尔滨评论著作,它的史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古代史学理论的基础,对后世影响较深。

15.杜佑与《通典》:

杜佑曾出仕为官,因此对政治、经济较了解。

且他性好学习,这为他撰写《通典》提供了有利条件。

杜佑身处于唐帝国由盛转衰时期,为挽救帝国,从历代演变之中寻求富国安民之法而作《通典》。

而在史学发展方面也迫切需要传记典章制度的通史问世,《通典》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通典》是一部专门叙述历代典章制度变革的著作,不仅保留了大量古代史料,而且创造了典章制度分类专史的先例,创造了新的史体,政书体。

《通典》改变了从前史家轻视经济史的传统,但大讲礼教说明他写史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礼教,巩固统治。

16.唐代中央官学:

又称“六学二馆”。

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讲经学,律学、书学和算学属专科性质。

二馆指弘文馆和崇文馆。

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

除此之外,还有医学、乐学、祟玄学等。

表现唐代学校制度趋于完备。

17.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萌芽于南北朝,创制于隋朝,健全于唐朝,延续至清末。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行科举制;但并未形成一种完备的制度。

至唐,在隋的基础上又加以扩充,取士之科众多,但以明经和进士最为重要。

进士及第成为任官的重要途径,故世人多以考进士为荣。

科举生源中,从国子监所属学校来的称“生徒”,从州县来的称“乡贡”,也有私学毕业的学生由州县推荐参加考试。

科举除常举之外还有制举。

即由皇帝亲自主持,科目多为临时设置。

平民子弟和官吏均可参加,但并不常常举行。

因此在科举中不占重要地位。

影响:

打破了门阀制度和世族豪门垄断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开辟了入仕的途径。

同时也为封建政权提供了人才。

由于选官权集中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科举制的确巩固了封建制度,所以一直为后世采用,直到清末。

18.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影响:

始于隋。

隋朝建立后,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隋文帝在综合了前朝的中央官职基础上,确立的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后改内史省)负责起草文书和颁发诏令,是决策机关;长官称内史令;门下省掌封驳,是审议机关。

长官称纳言;尚书省统率百官,负责执行全国政令。

长官称尚书令和左、右仆射;尚书省下分吏、礼、兵、刑、民、工六部。

六部各置尚书,分工明确。

此既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国家中央机构的重要演变,它的确立,既保证了政令的执行,又可以避免权臣专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对后世影响极深。

19.隋代画家:

展子虔《游春图》,山水画始祖。

三绝:

郑法士、杨契丹、董伯仁善画佛;大、小尉迟画佛像,运用凹凸法,影响吴道子。

20.阎立本和《步辇图》:

阎立本善画宗教及政治人物。

《步辇图》描绘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的场景,形象逼真,刻画细致。

极具艺术水平和历史价值。

21.吴道子;主要特色:

A长于宗教体裁的变相人物描绘;B善于应用线条的变化和力量来表现人物形象“吴逼当风”C发展了凹凸法来表现人物骨肉的高低起伏,富有立体感;人物“画圣”。

22.李思训父子皆善山水,首创金碧表绿山水画,为北派之祖;王维首创水墨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南派之祖。

23.敦煌莫高窟的佛塑,举世闻名。

隋代佛塑体现了北朝雕塑向唐朝过渡的特色,即变清秀瘦削为雍容厚重;唐代佛塑则完全摆脱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具有了汉名族特色。

造像慈祥、庄严。

24.石雕艺术:

昭陵六骏,著名的高浮雕石刻;四川乐山大佛,是我国最大石佛像;洛阳龙门奉先寺的卢舍那佛像,宏伟壮观;甘肃永靖炳灵寺第80号石窟北面的文殊像等;

25.三彩:

人物俑有单像、群像;塑工们利用手势、面部表情、服饰等来表现人物精神状态和思想感情,造形生动;动物俑以马和骆驼为主,形态逼真制作精美;

26.塑圣杨惠之:

曾与吴道子一同学画,因耻于居其下而改学塑。

后终成天下第一雕塑名家。

誉“塑圣”,据传曾为长安名优塑像,长安人见面背即知是谁。

可见其高超之技艺;

27.书法:

颜真卿打破王体之娇媚,溶合篆、隶、行、楷四种笔法,创造了新书体,人称“颜体”代表作《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柳公权吸取欧、颜之长,自成一家,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李晟碑》;颜、柳并称“颜筋柳骨”;名僧怀素,以草书独步天下,世称“草圣”;孙过庭撰《书谱》,对书法之渊源、派别及书法名家作了精辟评价,是中国书法史上之名著。

28.僧一行:

A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恒星自行现象的人;B世界上第一次用科学方法对子午线长度进行实测;C制定了《大衍历》;D制成浑天铜仪,既是表示天象的仪器也是计时仪器;

29.《算经十书》傅仁钧着《戊寅元历》,李淳风着《甲子元历》,后世合称之为《算经十书》。

30.巢元方:

隋代杰出医学家,着《诸病源候论》,该书不仅记述各种疾病的病因和症状,还记载了疾病的诊断和预防。

开后世病因学和病理学之先河;

31.药王孙思邈:

隋唐时期最著名的医学家,特别注意发扬我国古代医师的优良传统,着《备急千金要方》;多年后,在原书基础上又成《千金翼方》,以补原书之不足。

后人将此二着合称《千金方》。

该书是一部集前人大成的著作,在总结前人医学经验的基础上,孙思邈,首创复方,这在我国医药史上是一次重大改革。

后人称孙思邈为“药王”;

32.王焘《外台秘要》:

一部综合性的医学著作,至今对临床治疗仍有指导意义;

33.《唐新本草》:

李?

等重修《本草》一书而成。

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

34.赵州安济桥:

世界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