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教学集体备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877257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7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教学集体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三年级上册教学集体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三年级上册教学集体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三年级上册教学集体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三年级上册教学集体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教学集体备课.docx

《三年级上册教学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教学集体备课.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上册教学集体备课.docx

三年级上册教学集体备课

崔家完小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三年级数学组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注重数学素养的培养,加强数学的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喜欢学数学,学会学数学,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两个班共有学生102人,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空间观念较强。

上课时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创造性的进行学习。

但从上学年的知识质量验收的情况看,学生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后进生的面还是大,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本年级的合格率。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有一下编排特点:

1、选取的素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新颖有趣。

2、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优化单元知识结构。

3、把解决问题与数学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融合为一个过程。

4、强化问题意识的培养

5、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四、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及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5、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结合实例,进一步感知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7、在东、西、南、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7、通过具体的情景,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8、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流想

9、应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及测量等知识解决问题。

10、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五、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

4、多创设学习情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6、给后进生和弱智生更多的关心与爱心,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六、具体教学工作计划和措施安排如下:

第一周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是:

1.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衡器称物体的质量。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培养初步的估算能力。

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周到第三周

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一)本单元内容有:

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笔算;除法的验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掌握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口算了。

2、能结合现实情境,估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能正确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

3、经历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口算、笔算、验算的过程,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4、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第四周

教学第三单元对称。

教学内容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是:

1、感知对称现象,认识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2、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欣赏、感受对称美,初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五周至第八周

教学第四单元。

教学内容有:

1、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2、商中间、末尾有0除法。

3、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是:

1、学习掌握稍复杂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含有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题,知道混合运算的顺序。

2、经历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养成估算的习惯。

第九周

教学第五单元。

教学内容:

给定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一个方向,认其他的方向,看简单的路线图;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学会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他的方向,看简单的路线图;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经历辨认方向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形状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能在生活中发现、提出和解决有关方向和位置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第十周

进行段考质量分析,作好下半学期的教学工作。

第十一周至第十四周

教学第六单元,

教学内容有:

1、一个因数是整十数的口算。

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估算。

3、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是:

1、学会整十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简单乘除混合运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中,感受乘法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有成功的体验。

第十五周至十六周

教学内容是: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是

1、在实际情境中,初步理解面积的意义;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估计、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表面和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

第十七周

教学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是:

初步知道什么样的数是分数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同分母分数和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母不大于10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十八周

教学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教学目标是:

1、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第十九周以后期末复习

引导学生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进行一次系统的复习,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仪器称物体的质量。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培养初步的估算能力。

能结合生活实际,填写合适的质量单位。

3、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地位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

质量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克与吨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比较少,缺少必要的情景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因此,教学中要切实组织好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

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

克、千克、吨的认识和对常见物体质量的估计。

教学难点是:

初步建立质量观念以及质量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景。

2、重视估计、验证、调查,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对克、千克、吨的初步认识。

3、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时间:

4课时。

千克、吨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第九单元信息窗1中的第一、二个红点和第一个绿点(2-4页)克、千克的认识

教材分析:

教材的设计图文并茂,情境图呈现的是同学们在一起阅读《动物趣闻丛书》的情境。

借助几种动物质量的信息,认识克、千克、吨三个质量单位。

教材的设计意图:

一是通过了解动物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三是将克、千克、吨三个质量单位贯穿其中,形成强烈的对比,加深对质量单位的认识。

学情分析:

质量单位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有关动物质量方面的资料,说说动物质量方面的趣闻,如果没有查到,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动物趣闻”这一素材,由动物世界的奇闻趣事引出对质量问题的探究。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对蜂鸟的质量感到好奇,并主动提出“1克有多重?

”,让学生在掂、估、称、说的过程中体验1克、50克、100克、500克等有多重,为学生今后估计其他常见物体的质量提供经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了解克和千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克、千克有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天平、托盘称、食盐、鸡蛋、钮扣、2分硬币、花生仁、大豆。

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

同学们喜欢动物吗?

今天老师给你们讲几个有关动物的小知识。

谁知道世界上最小的鸟是什么鸟?

学生:

蜂鸟,像蜜蜂一样大。

教师:

你知道吗?

蜂鸟刚孵出来时还不到一克呢!

7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板书:

1克

教师:

你喜欢小狗吗?

谁知道世界上最小的狗有多重吗?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

世界上最小的狗大约重一千克,两袋食盐的质量是1千克。

板书:

1千克

教师:

你了解袋鼠吗?

最大的袋鼠大约重40千克,最小的约重4克。

板书:

40千克、4克

教师:

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重150吨,它的肾重一吨。

1方水的质量大约是1吨。

板书:

150吨、1吨

教师:

根据老师讲的动物趣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

小组讨论后提出问题。

教师:

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感受1克、1千克的实际重量。

1、认识感受克。

教师:

刚才同学们提出那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先解决1克有多重的问题,那么一克到底有多重呢?

教师:

出示天平,向学生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用天平称出花生仁、硬币、钮扣、图钉、黄豆等大约一克的东西。

学生:

说出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一克?

找出来掂一掂。

教师:

平时我们常说的物品有多重,实际上是指物品的质量是多少。

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常用克做单位,可用g表示。

板书:

克(g)

教师:

请同学们找一找自己带的小食品的质量是多少?

2、认识感受千克

教师:

请同学们看一看你带的食盐所标的质量是多少?

那么两袋食盐重多少克?

学生:

500克+500克=1000克

教师:

表示教重物品的质量,我们常常用千克做单位。

1千克又叫做一公斤。

千克用(kg)表示。

谁知道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板书:

1千克=1000克

教师:

请同学们找一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品是1千克?

学生:

找出来小组内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轻重。

教师:

谁能我们周围哪些物品可以用千克做单位?

学生:

小组内讨论。

4、感受体重。

教师:

你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吗?

学生:

同为之间互相抱一抱感受一下。

三、巩固练习,实践活动

巩固练习:

第6页1、2题

实践活动:

掂一掂,称一称。

四、教后小结

板书设计:

克、千克的认识

1克1千克

gkg

创新特色:

通过提出“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等问题引出对质量单位克、千克的认识。

通过看、掂、估、称等活动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学“1克有多重”是,首先让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蜂鸟的质量”这一信息提示,明确克是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猜测和估计生活中哪些物品质量大约是1克重。

在掂、估、称的过程中掌握了1克有多重。

从而让学生初步建立了“克”的概念。

教后反思:

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了解了克和千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起了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并掌握了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但是对对于生活中的物体不能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基本功训练重点

教材的设计意图:

一是通过了解动物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三是将克、千克、吨三个质量单位贯穿其中,形成强烈的对比,加深对质量单位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克、千克有关的简单问题。

一、填合适的单位:

一袋面粉重25()

一袋食盐重500()

一袋饼干重250()

一袋牛奶重250()

一袋大米重10()

二、火眼金睛辨对错:

(1)一袋面包重250克()

(2)一根火腿肠重100克()

(3)一个西瓜重3克()

三、连一连:

一头黄牛重65克

一袋水泥中50千克

一头蓝鲸重200千克

一辆卡车载重8吨

一瓶墨水重50吨

四、拓展延伸:

1、小调查:

1千克鸡蛋、1千克苹果各有多少个?

2、回家称一称自己的体重,并记录下来。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1、本课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

学生已经学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等,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而对重量单位克、千克的感知,则较为抽象,在生活上接触也少,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操作,自主探究,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并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课堂中设计“开放型”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2、指导学生回顾学习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研究“成长中的我”和自己能拎多重的物体,让学生自由组合,在校园、家中、商店、或菜场,学会估计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研究成果以学习日记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我课后进行总结与反思,找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参与研究后的感受,为后阶段指导学生探究和实践提供经验。

 

第二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一)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掌握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口算了。

2、能结合现实情境,估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能正确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

3、经历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口算、笔算、验算的过程,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4、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

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笔算;除法的验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建议

1、重视直观操作,充分利用学具进行学习。

2、要重视口算,加强估算。

3、计算要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

教学时间:

本单元用10课时。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风筝厂见闻

教材分析: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一个风筝加工车间的情境,一边是工人们正在加工风筝,一边是车间主任和厂子的谈话。

通过“生产进度表”以及对话中提供的信息,启发学生提出“各种风筝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等问题,引发对整十数、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内容的学习。

学情分析;

教学时,我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走进风筝加工厂”。

情境图的信息有图画和文字,可以让学生整天观察画面后,重点关注情境图提供的文字信息,并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各种风筝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等一系列问题引发对新知识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感知除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的口算方法。

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4、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要点分析:

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的口算方法。

并内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商的末尾有0容易丢掉。

教具准备:

《风筝厂见闻》情景图

过程设计:

一、感知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

出示风筝厂见闻情景图,让学生观察。

并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学生:

对照情景图,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

教师: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学生:

小组讨论后找出代表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教师:

板书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1、平均每天要做老鹰风筝多少个?

2、平均每天要做燕子风筝多少个?

3、平均每天要做孔雀风筝多少个?

4、平均每天要做蝴蝶风筝多少个?

5、平均每天要做小兔风筝多少个?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教师:

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平均每天要做老鹰风筝多少个?

学生:

独立列出算式,尝试解答的方法。

60÷2

教师:

总结学生的算法,并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把6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十,就是30。

因为30×2=60所以60÷2=30

教师:

引导学生解决平均每天要做燕子风筝多少只?

240÷6

学生小组内讨论解决的办法。

教师: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把240看作24个十,把24个十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4个十,也就是40。

24÷6=4可以推出240÷6=40

教师:

平均每天大约能做多少只仙鹤风筝怎样求?

学生:

列式92÷3

教师:

请同学们自己动脑,用你喜欢的方法解答。

学生:

独立计算后进行小组交流。

教师:

总结学生的算法。

可以把92看作是90,90÷3=30(只)

每天大约做30只能完成任务吗?

为什么?

应该做多少只才能完成任务?

还可以怎样计算?

(用乘法)

教师:

出示第四个问题,平均每天大约要做多少只孔雀风筝?

学生:

独立计算,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

为什么要这样做?

教师: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

第一题,学生自己填空,然后集体订正。

2、第二题。

学生独立练习后,小组讨论,找出规律。

3、第三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比一比谁写的最快。

四、布置作业第四题。

板书设计:

1、平均每天要做多少个老鹰风筝?

60÷2=30(只)

2、平均每天要做燕子风筝多少个?

240÷6=40(只)

3、平均每天要做孔雀风筝多少个?

138÷7︽20(只)

4、平均每天要做蝴蝶风筝多少个?

320÷4=80(只)

创新特色:

在教学口算除法时,为了让学生对新知识易懂易记,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学具,通过摆学具可以看出2个30是60,通过分析知道60÷2就是把6个十平均分成2分,每份是3个十,就是30……其次是估算的过程中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算,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乘法。

估算完后,在引导学生思考“每天做30只,能完成任务吗?

”理解估算的结果比实际结果大的道理,让学生充分体会估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第二单元基本功训练重点

本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本单元的重难点: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1、计算下面各题,并进行演算。

76÷2367÷398÷4796÷7765÷5

 

986÷8352÷2

 

2、张丽小组计划用一个星期的时间给幼儿园做226朵小红花。

前3天做了98朵,后4天平均每天做了多少朵才能完成任务?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理解算理

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竖式并结合操作思考以下问题:

(1)从哪一位开始算起

(2)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

(3)竖式中的第二个4、6分别表示什么等问题,通过观察、思考,应用已有知识(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方法)的迁移摆小棒的过程,很容易理解第二个4、6分别是怎么得来的,表示什么。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在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方法时由于部分学生应能应用已有知识计算出结果,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来理解。

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

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

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正是适应这一认知特点,学生只有在一些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

 

第三单元热闹的民俗节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中的两个红点——对称(28—34页)

教材分析:

1、素材的选取。

民俗节:

我国的民风、民俗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材呈现的是同学们欣赏、交流在民俗节庆祝活动上拍摄的各种照片的情境。

照片的内容丰富,既包括中国的古典建筑,有包括京剧脸谱、剪纸、风筝、荷包等民间的艺术品,还有杂技表演等。

现实而新颖的素材有利于吸引学生学习。

2、情境窗的设置。

本单元设置了1个信息窗——民俗节见闻

学情分析:

(1)情境。

信息窗分为古典建筑,京剧脸谱,风筝、剪纸及荷包、杂技表演的真实照片及根据人物的动作抽象出的示意图四个板块。

(2)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本信息窗只设置了两个红点即两个例题。

第一个红点:

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感知对称现象,认识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3)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让学生充分的讲。

有“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结合情景图中的内容谈自己的发现,不要过早地揭示结论。

②发现——结论——列举。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对称现象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对称物体,以加深对对称现象的理解。

③从局部到整体。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图中人物动作特点,感知对称现象。

教学目标:

1、感知对称现象,认识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2、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欣赏、感受对称美,初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

感知对称现象,初步认识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是给对称图形画出对称轴。

改进教学的措施:

1、素材的选取集现实性与时代感于一体,融数学美与艺术美于一身。

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下,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探索活动中。

2、注重操作,加深体验。

本单元多处设计了画、拼、剪等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准备:

师生都准备各种各样的对称图形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三单元热闹的民俗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对称图形和对称轴(31—34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感知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师教给学生学会用操作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