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师用书 上学期.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876485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师用书 上学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师用书 上学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师用书 上学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师用书 上学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师用书 上学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师用书 上学期.docx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师用书 上学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师用书 上学期.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师用书 上学期.docx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师用书上学期

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

本章说明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结构特点及性质,并根据典型代表物,认识上述各类物质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2了解逆合成分析法,通过简单化合物的逆合成分析,巩固烃、卤代烃、烃的含氧衍生物的性质和转化关系,并认识到有机合成在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中的重大意义。

3能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含氧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讨论烃的含氧衍生物的安全使用,关注烃的含氧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4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二、内容分析

1地位和功能

本章结合烃的含氧衍生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进一步加深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加成、取代、氧化和消去反应。

通过烃、卤代烃及烃的含氧衍生物等有机物间的相互转化,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

通过学习有机合成与逆合成分析法巩固烃、卤代烃、烃的含氧衍生物的性质和转化关系,并认识到有机合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大意义,体会新化合物的不断合成使有机化学具有特殊的科学魅力。

教科书通过贴近生活实际等内容,体验烃的含氧衍生物的广泛应用,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本章介绍的酯的水解反应、银镜反应和酯化反应是学习后续两章内容的基础。

如第四章中的油脂的水解反应、葡萄糖和麦芽糖的银镜反应及第五章中的聚酯等,都是本章内容的拓展与应用。

2内容选择与呈现

在课程标准中对烃的含氧衍生物的要求是以类别的概念出现。

因此,本章在内容选择上重视类别的概念的引入,并将前三节的节名依此冠以“醇酚”“醛”“羧酸酯”。

在这5类含氧衍生物中,通过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介绍各类含氧衍生物的性质和应用。

本章的第四节结合实例具体讲述了有机合成的过程和逆合成分析法,并通过逆合成分析,复习、巩固烃、卤代烃和烃的含氧衍生物等各类有机物的相互转化。

化学2中已介绍了典型的一元醇──乙醇的一些性质,本章在此基础上,还是以乙醇为典型代表物,结合醇的结构特点,介绍了醇的消去反应、取代反应和氧化反应;在一元醇的基础上简单介绍了乙二醇、丙三醇,并以图片的形式例举了它们的应用;通过“思考与交流”和“学与问”的方式,以表格的形式列举了部分醇的沸点;介绍了醇分子间的氢键。

苯酚是酚类化合物中最典型的一元酚,本章介绍了苯酚的酸性和取代反应,在呈现方式上主要是归纳推理式,通过实验现象归纳苯酚的性质;教科书中通过“学与问”比较苯、苯酚和乙醇的性质,要求学生自主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认识醛类的结构特点和性质主要通过醛类的典型代表物──乙醛,介绍了乙醛的氧化反应和加成反应,主要通过实验来归纳乙醛的性质;教科书中通过两个“学与问”,一个结合乙醛的结构特点,复习和应用了核磁共振氢谱图;另一个结合乙醛的加成反应,进一步认识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化学2中介绍了乙酸的性质和乙酸乙酯的水解,本章又选取了乙酸和乙酸乙酯作为羧酸和酯的代表物,为了避免重复,同样采取了“复习与提升”的编写策略,通过“科学探究”复习了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而乙酸乙酯水解的学习是通过“科学探究”探索在不同介质和条件下的水解速率。

既体现课程标准提倡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又深化了学习内容及化学不同分支之间的联系。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章设计了“有机合成”一节,介绍了有机合成的过程和逆合成分析法。

另外,本章内容的选取同样注意了联系生活实际及对学生进行环境和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图片把联系生活的内容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通过一些“实践活动”了解某些有机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关于章图和节背景图的说明:

①本章章图由一幅主图和三幅小图组成,主图为一有机反应装置;三幅小图分别是:

玫瑰花、葡萄酒及香水。

②节背景图为乙醇和苯酚分子的比例模型。

3内容结构

三、课时建议

第一节   醇酚   2课时

第二节   醛   1课时

第三节   羧酸酯   2课时

第四节   有机合成   2课时

复习与机动   2课时

 

第一节醇酚

一、教学设计

醇和酚是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它们共同特点是都含有羟基(—OH)官能团。

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思想方法,研究羟基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及其化学性质,对比醇和酚的结构和性质;要注意从乙醇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醇类的结构和性质,从苯酚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酚类的结构和性质;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课时分配上,建议“醇的结构和性质”“酚的结构和性质”各1课时。

教学重点:

乙醇、苯酚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醇和酚结构的差别及其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教学方案参考

1.乙醇的结构和性质

学生已经了解了乙醇的结构和性质,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在复习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羟基官能团的结构特点,深入研究乙醇的取代、消去、氧化反应的基本规律,并将乙醇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醇类化合物。

【方案Ⅰ】复习再现,探究、接受、迁移学习

复习再现(情景创设):

复习乙醇的结构和性质,通过计算机课件、立体模型展示乙醇的结构,深入认识羟基官能团。

探究学习:

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点,首先讨论乙醇和水结构的相似点,进而根据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推测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规律。

然后开展讨论,对比乙醇、水与金属钠反应的实验现象,书写乙醇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实验探究乙醇的还原性──乙醇被重铬酸钾酸性溶液,或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氧化的反应,讨论小结实验现象。

接受学习:

演示乙醇的消去反应实验,讲解乙醇的消去反应规律;讲解乙醇的取代反应规律;讲解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的反应规律。

迁移学习:

根据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规律,推测甲醇、正丙醇、乙二醇、丙三醇与金属钠反应的产物;根据乙醇与浓硫酸加热反应可能生成乙烯或乙醚的反应规律,推测2丙醇可能的反应产物;根据乙醇与氢溴酸反应的规律,推测1-丙醇与氢溴酸反应的产物;根据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的规律,推测1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的产物。

小结提高:

分析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中,变化的基团和不变的基团,归纳反应中“官能团转化”的规律。

例如,乙醇(CH3—CH2OH)→乙醛(CH3—CHO),变化的是—CH2OH→—CHO,不变的是CH3—,规律小结:

醇→醛,即R—CH2OH→R—CHO。

【方案Ⅱ】资料呈现,探究学习,交流提高

资料呈现(情景创设):

教师展示有关乙醇的各种学习资料,如乙醇的样品,乙醇的结构模型,乙醇的燃烧、与重铬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的实验录像,乙醇消去反应制乙烯的实验录像,探究实验用的实验仪器、药品(如高锰酸钾酸性溶液、铜丝、硫酸铜溶液、NaOH溶液、锥形瓶、试管、酒精灯等)。

提示研究问题:

观察记录乙醇的物理性质;为什么乙醇能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反应?

乙醇的催化氧化的产物是什么?

如何检验乙醇催化氧化产物?

人喝酒后,脸红、发热的原因?

(注:

这是因为乙醇被氧化生成乙醛刺激人体表面毛细血管引起血管扩张)

探究学习:

学生分组研究有关学习资料,讨论上述提示问题,设计并完成探究实验,归纳总结有关结论。

交流提高:

各组同学选派代表交流探究结论,教师进行评价和点拨,并进一步要求学生书写乙醇与钠的反应、消去反应、与氢溴酸的取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苯酚的结构和性质

【方案Ⅲ】实验探究,对比思考,总结提高

情景创设:

用计算机课件展示苯酚的分子结构模型。

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开展实验探究,了解苯酚的性质。

对比思考、讨论提高:

(1)苯酚、乙醇均有羟基,为什么苯酚能与NaOH溶液反应,而乙醇不能反应?

(原因:

苯酚中苯环使羟基O—H键极性变大,可以部分解离出氢离子而表现出酸性)

(2)苯酚能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而甲苯不能反应,为什么?

(原因:

羟基使苯环变得活泼,易在邻、对位发生取代反应)

小结:

有机物分子中基团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学习迁移:

认识其他酚类,如甲酚的三种结构,推测甲酚可能的性质。

交流提高:

了解酚类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药皂中加入苯酚消毒,医院消毒用来苏水的主要成分是甲酚肥皂溶液等)。

二、活动建议

【实验3-1】

乙醇与浓硫酸混合液加热会出现炭化现象,因此反应生成的乙烯中含有CO2、SO2等杂质气体。

SO2也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因此要先将反应生成的气体通过NaOH溶液洗气,以除去CO2和SO2。

为降低炭化程度,减少副反应,反应温度要控制在170℃左右,不能过高。

将反应生成的乙烯气体通入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观察到褪色现象后,可更换尖嘴导管,将乙烯点燃,观察乙烯燃烧现象。

【实验3-2】

重铬酸钾酸性溶液是K2Cr2O7晶体溶于水、再加入稀硫酸配制而成。

实验时建议做空白对比实验,以便更好地观察其颜色的变化。

【实验3-3】

苯酚溶于水形成的浑浊液,实际上是乳浊液,苯酚呈油状,不是沉淀。

因此苯酚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生成的苯酚后不写“↓”。

实验时,为了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建议使用较大的试管,苯酚用量稍多一些,开始时加入水的量不要太多。

【实验3-4】

苯酚溶液一定要较稀,可将配制好的苯酚溶液稀释后使用,否则不易出现沉淀。

溴水量较少时,可能生成一溴苯酚或二溴苯酚而不沉淀。

因此,溴水浓度一定要大,应选用橙红色的饱和溴水,如果加入少量溴水后不出现沉淀,可继续加入溴水直至出现沉淀。

【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了解含酚工业废水的危害及含酚工业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含苯酚的工业废水处理的参考方案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设备①进行的是操作____________(填写操作名称),实验室这一步操作所用的仪器是:

____________;

(2)由设备②进入设备③的物质A是____________,由设备③进入设备④的物质B是____________;

(3)在设备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设备④中,物质B的水溶液和CaO反应,产物是______、______和水,可通过________操作(填写操作名称)分离产物;

(5)上图中,能循环使用的物质是C6H6、CaO、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萃取;分液漏斗

(2)C6H5ONa;NaHCO3

(3)C6H5ONa+CO2+H2O→C6H5OH+NaHCO3

(4)CaCO3、NaOH;过滤 (5)NaOH水溶液、CO2

三、问题交流

【思考与交流1】

某些分子(如HF、H2O、NH3等)之间,存在一种较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称为“氢键”。

以水分子间的氢键为例,由于氧吸引电子能力较强且原子半径较小,因此氧原子上有很大的电子云密度,而由于H—O键的共用电子对偏向于氧原子,氢原子接近“裸露”的质子,这种氢核由于体积很小,又不带内层电子,不易被其他原子的电子云所排斥,所以它还与另一个分子中的氧原子中的孤对电子产生相互吸引力。

这种分子间的作用力就是氢键,如图3-1所示。

 

   图3-1 水分子中的氢键示意图

形成氢键的条件是:

要有一个与电负性很强的元素(如F、O、N)以共价键结合的氢原子,同时与氢原子相结合的电负性很强的原子必须具有孤对电子。

在常见无机分子中,氢键存在于HF、H2O、NH3之间,其特征是F、O、N均为第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较小,同时原子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电负性强)。

因此电子云密度大,具有较强的给电子能力,是较强的电子给体。

在有机化合物中,具有羟基(—OH)、氨基(—NH2)、醛基(—CHO)、羧基(—COOH)等官能团的分子之间,也能形成氢键。

因此,与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烷烃相比,醇具有较高的沸点;同时,这些有机分子与水分子之间也可以形成氢键,因此含有这些官能团的低碳原子数的有机分子,均具有良好的水溶性。

【思考与交流2】

处理反应釜中金属钠的最安全合理的方法是第(3)种方案,向反应釜中慢慢加入乙醇,由于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比水与钠的反应缓和,热效应小,因此是比较安全可行的处理方法。

【学与问1】

乙二醇的沸点高于乙醇、1,2,3-丙三醇的沸点高于1,2-丙二醇,1,2-丙二醇的沸点高于1-丙醇,其原因是:

由于羟基数目增多,使得分子间形成的氢键增多增强。

【学与问2】

乙醇在铜催化下,可被氧气氧化成乙醛。

实验方法如下:

(1)将铜丝卷成螺旋状,在酒精灯氧化焰中灼烧至红热,将铜丝移出酒精灯焰,可观察到铜丝表面生成一层黑色的氧化铜。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将表面有黑色氧化铜的铜丝再次灼烧至红热,迅速插入盛有无水乙醇的锥形瓶中,可观察到铜丝迅速恢复红色,说明氧化铜被还原成铜,反应是放热的。

如此反复操作几次,可闻到锥形瓶中的液体有不同于乙醇气味的刺激性气味。

如取少量锥形瓶中的液体,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加热,可观察到有红色沉淀生成,说明乙醇被氧化生成乙醛。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上述两个反应合并起来就是

可以看出,反应前后铜没有变化,因此铜是催化剂。

【学与问3】

【学与问4】

由于苯酚羟基氧上的孤电子对与苯环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羟基氧上的电子云向苯环转移,其结果是增强了苯环的活性,尤其是苯酚的邻、对位电子云密度增加较间位多,邻、对位的活性较大;同时也使苯酚羟基易离解出H+,增强了酸性。

因此苯酚(C6H5OH)较乙醇(C2H5OH)更易于电离,这是苯酚有酸性,能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而乙醇不能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的原因。

另一方面,苯酚的邻对位的氢变得活泼。

因此苯不能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而苯酚很容易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

四、习题参考答案

1.C

2.

3.醇分子间可形成氢键,增强了其分子间作用力,因此其沸点远高于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烷烃。

甲醇、乙醇、丙醇能与水分子之间通过氢键结合,因此水溶性很好;而碳原子数多的醇,由于疏水基烷基较大,削弱了亲水基羟基的作用,水溶性较差。

4.C6H6O    

OH

 

第二节醛

一、教学设计

醛是由烃基和醛基相连而构成的烃的含氧衍生物(R—CHO),其官能团为醛基(—CHO)。

最简单的一类醛是饱和一元醛,是由烷基和醛基相连而构成,可用通式CnH2n+1CHO表示,如甲醛(HCHO)、乙醛(CH3CHO)等。

醛基与芳香环相连而构成的醛称为芳香醛,如苯甲醛(C6H5CHO)等。

进行教学时,要注意研究醛基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及其化学性质;要注意对比羟基和醛基、乙醇和乙醛的结构和性质的差别;要注意乙醇和乙醛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会用变化的观点去思考问题,掌握醇和醛之间官能团转化的基本规律;要注意从乙醛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醛类化合物,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重点:

乙醛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教学方案参考

学生已经掌握了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掌握了羟基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及其在化学反应中可能的变化,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在对比羟基和醛基官能团结构的基础上,运用“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推测乙醛可能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探究乙醛的化学性质,落实“性质反映结构”的观点;最后通过小结醛基的结构和性质,帮助学生迁移到醛类化合物,并掌握醛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方案Ⅰ】类比推理,探究学习,迁移提高

类比推理(情境创设):

复习乙醇的结构和性质,通过计算机课件、立体模型展示乙醛的结构,对比乙醇和乙醛的结构,并预测乙醛的化学性质。

探究学习(根据实际情况,此活动也可以改为演示实验):

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首先提示讨论乙醛的结构特点,推测乙醛可能的化学性质,然后开展实验探究,探究乙醛的还原性。

探究乙醛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与银氨溶液、与Cu(OH)2反应的实验现象和反应规律。

讨论小结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学习:

边讲、边讨论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讨论反应规律,1mol醛基(—CHO)可还原2molAg+或2molCu(OH)2,醛基(—CHO)转化为羧基(—COOH)。

迁移提高:

根据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规律,写出甲醛、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题:

下列有机物中,不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

A.HCHO B.CH3CH2CHO C.HOCH2CH2OH D.CH3COOH

答案:

C、D

小结:

乙醛的反应中“官能团转化”的基本规律:

【方案Ⅱ】结构演绎,观察演示,迁移提高

结构演绎(情境创设):

首先通过计算机课件、立体模型展示乙醛的结构,再通过分析乙醛的结构特点,推测其可能的化学性质。

观察演示:

演示【方案Ⅰ】中的探究实验。

“讨论学习”“迁移提高”“小结”等设计思路同【方案Ⅰ】。

二、活动建议

【实验3-5】

为使生成的银能很好地附着在试管壁上,可先在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加热煮沸1min,以除去试管壁上的油污;硝酸银溶液要新配制的,若放置太久或酸性太强实验效果都不佳;氨水要稍过量一点,保证反应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

配制银氨溶液时,向硝酸银溶液中滴加氨水的过程中,应先产生白色略带棕色的沉淀,然后再继续滴加氨水使沉淀溶解;若溶液始终澄清,则说明药品的浓度、用量有问题,或试剂放置太久不宜再用。

【实验3-6】

乙醛与新制Cu(OH)2的反应,需要在较强的碱性条件下进行。

因此,NaOH要大大过量于CuSO4。

试剂要用新制的Cu(OH)2,否则Cu(OH)2悬浊液会吸收空气中的CO2转化为碱式碳酸铜而影响实验效果。

三、问题交流

【学与问1】

乙醛(CH3CHO)分子结构中含有两类不同位置的氢原子,因此在核磁共振氢谱中有两组峰,峰的面积与氢原子数成正比。

因此峰面积较大或峰高较高的是甲基氢原子,反之,是醛基上的氢原子。

【学与问2】

1甲醛氧化后生成的甲酸(HCOOH)还含有醛基,因此在碱性条件下,还能发生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的反应,最终甲醛将被氧化成碳酸(HOCOOH即H2CO3),因此1mol甲醛相当于含有2mol醛基,能还原4molAg+或4molCu(OH)2。

2.在无机化学中是通过化合价的变化,或者说是通过原子的电子的得失,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

而在有机化学中是以组成中氢原子或氧原子数目的变化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

在有机化学反应中加氧去氢为氧化;去氧加氢为还原。

在乙醛与氢气的加成反应转变为乙醇的反应中,乙醛中羰基的碳氧双键断开,每个原子上各连接一个氢原子,属于加氢反应,也是还原反应。

3.结合乙醛的结构特点,从得失氧或得失氢的角度,分析分子中哪些部位易发生反应。

乙醛能被氧化生成乙酸,也能被还原生成乙醇,说明乙醛既有还原性、又有氧化性,根据乙醛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可以确定,乙醛还原性强而氧化性弱。

四、习题参考答案

1.有浅蓝色絮状沉淀产生;有红色沉淀产生;

2.D

3.

 

 

第三节羧酸酯

一、教学设计

羧酸是由烃基和羧基相连而构成的烃的含氧衍生物(RCOOH),其官能团为羧基(—COOH)。

最简单的一类羧酸为饱和一元羧酸,是由烷基和羧基相连而构成,可用通式CnH2n+1COOH,如甲酸(HCOOH)、乙酸(CH3COOH)等。

含有碳原子数较多的链状羧酸,称为高级脂肪酸,如硬脂酸(十八碳酸,C17H35COOH)、软脂酸(十六碳酸,C15H31COOH)和油酸(十八碳烯酸,C17H33COOH)等。

此外,还有含苯环的芳香羧酸,如苯甲酸(C6H5COOH)等;含有两个羧基的二元羧酸,如乙二酸(草酸,HOOC—COOH)等。

酯可用RCOOR′表示,是酸和醇脱水缩合形成的产物,其官能团是—COOR′。

最简单的一类酯是由饱和一元羧酸和饱和一元醇脱水缩合后生成的酯。

如乙酸乙酯(CH3COOC2H5)等。

此外,还有含苯环的芳香酯,如苯甲酸甲酯(C6H5COOCH3)等。

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点,研究羧基、酯基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及其化学性质;要注意对比羟基、醛基、羧基和酯基的结构差别,对比乙醇、乙醛、乙酸和乙酸乙酯的性质差别;要注意乙醇、乙醛、乙酸和乙酸乙酯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会用变化的观点去思考问题,掌握醇、醛、羧酸和酯之间官能团转化的基本规律;注意从乙酸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含羧基的有机物的性质,从乙酸乙酯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其他酯类有机物的性质。

在课时分配上,建议“羧酸的结构和性质”“酯的结构和性质”各1课时。

教学重点:

乙酸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乙酸乙酯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乙酸的酯化反应、乙酸乙酯水解反应的基本规律。

教学方案参考

1.乙酸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在化学2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乙酸的结构和性质,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在复习乙酸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羧基官能团的结构特点,深入研究乙酸的酯化反应的基本规律,并将乙酸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羧酸类化合物。

【方案Ⅰ】复习再现,研究学习,迁移提高

复习再现:

复习乙酸的结构和性质,通过计算机课件、立体模型展示乙酸的结构,深入认识羧基官能团。

讨论小结,观看演示,总结列表。

演示实验:

(1)醋酸溶液中加入石蕊指示剂;

(2)醋酸溶液中加入镁条;

(3)硫酸铜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再向生成的Cu(OH)2悬浊液中加入醋酸;

〔可观察到Cu(OH)2溶解,以此对比Cu(OH)2与乙醇、乙醛的反应〕

(4)碳酸钠溶液中加入醋酸。

录像演示:

观看乙酸、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的实验录像。

研究学习:

乙酸、乙醇发生酯化反应中化学键的断裂方式

利用乙酸和乙醇的球棍模型,(其中乙醇中的氧原子用与乙酸中氧原子不同的颜色球代替,表示18O)分组插接乙酸乙酯的球棍模型,研究酯化反应时断键方式的不同对产物的影响。

讨论小结:

酯化反应断键方式与产物

讲解:

事实上,科学家在乙酸乙酯中检测到了放射性同位素18O,证明方式①是正确的,即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的机理是“酸脱羟基,醇脱氢”。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可用于研究化学反应机理,是匈牙利科学家海维西(G.Hevesy)首先使用的,他因此获得1943年诺贝尔化学奖。

动画演示:

用3D动画演示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的过程,使学生加深对反应机理的认识。

迁移提高:

根据乙酸的反应规律,推测甲酸、丙酸、乙二酸、苯甲酸等发生酯化反应的产物,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方案Ⅱ】实验复习,学习讨论,迁移提高

实验复习:

复习乙酸的结构和性质,通过计算机课件、立体模型展示乙酸的结构,深入认识羧基官能团。

小组合作设计实验,研究乙酸的酸性,并填写研究实验报告。

参考实验报告如下:

实验演示:

观看乙酸、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的演示实验

讲解讨论:

乙酸、乙醇发生酯化反应中化学键的断裂

“讲解”“动画演示”“迁移提高”等设计思路同【方案Ⅰ】。

2.乙酸乙酯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方案Ⅲ】实验探究,对比思考,迁移提高

情景创设:

用计算机课件展示乙酸乙酯的分子结构模型。

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开展探究实验,探究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规律(根据学校条件,此探究实验也可改为演示实验)

对比思考、讨论提高:

(1)对比乙酸和乙酸乙酯的物理性质差异,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

(羧基—COOH为亲水基,乙酯基—COOC2H5为疏水基,所以乙酸易溶于水,乙酸乙酯微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2)乙酸乙酯在酸性、碱性条件下的水解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乙酸乙酯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为可逆反应、水解速率较慢;而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反应为不可逆反应,水解速率较快。

因为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的羧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使酯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