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和运动专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875984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9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力和运动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力和运动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力和运动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力和运动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力和运动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力和运动专题.docx

《力和运动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力和运动专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力和运动专题.docx

力和运动专题

力和运动专项训练

1.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两同学在0~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乙运动较快

B.两同学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C.在10s~20s内,乙同学静止不动

D.在0~20s内,乙同学的平均速度为10m/s

2.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如图是甲、乙两物体由同一地点出发,沿同一路线到达同一目的地的运动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图象.从图象分析得出的下述结论中正确的是()

A.两物体同时出发,甲先到达

B.甲、乙两物体从始至终都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运动过程中,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D.全过程中,两物体的平均速度相等

3.小明和小华在平直公路上进行骑自行车比赛,他们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小明和小华在开赛后的4s内速度相同

B.小明和小华都是由静止开始加速,后来速度相同

C.开赛后4s内,小明和小华都在做加速直线运动,但按图示的速度,小华会输

D.小明和小华后来都停止加速,但小华停止加速在先

4.甲、乙两辆汽车沿平直公路从某地同时驶向同一目标,甲车在前一半时间里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时间里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V1≠V2);乙车在前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V1≠V2).则()

A.甲车先到达B.乙车先到达C.甲、乙同时到达D.不能确定

5.如图为一物体朝固定方向做直线运动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在下列四种运动中,何者速度(v)随时间(t)的变化最可能以如图表示()

A.汽车沿着直线自静止加速的过程

B.物体由静止自由铅直掉落的过程

C.机车沿直线运动,紧急刹车至静止的过程

D.保龄球在无摩擦力的水平面上,沿着直线滑动的过程

6.如图所示,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

已知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

两木块运动情况在v﹣t图象中描述正确的是()

A.B.C.D.

7.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歌辞赋,下面是某位同学对部分诗句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

其中正确的是()

①“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特征“响度”

②“露似珍珠月似弓”﹣﹣露实际是小水珠,是由冰熔化形成

③“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是光源,发出的红光映红了人的脸

④“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运动,是以江岸为参照物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8.甲、乙两辆汽车行驶在平直的公路上,甲车上的乘客看乙车在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甲车和树木都向南运动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车可能都向北运动B.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南运动

C.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D.甲车一定在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

9.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同方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a、b、c三条图线中的两条,运动5秒甲、乙间的距离大于2米,则()

A.甲的s﹣t图一定为图线a

B.甲的s﹣t图可能为图线b

C.乙的s﹣t图一定为图线c

D.乙的s﹣t图可能为图线a

10.小亮和小聪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8s的时间内,小聪做变速直线运动

C.8s的时间内,小亮跑的路程更长

D.前2s的时间,小亮跑的较快

11.如图1是苹果下落过程中拍摄的频闪照片,相机每隔0.1s曝光一次,由此可判断苹果的运动是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在下面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图2中,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照片上A与B的间距,所对应的苹果的实际运动路程为57cm,则苹果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m/s.

12.小球沿一曲面滚动,间隔相等时间所拍摄的照片如图所示,可知小球的运动速度是先变,后变.

13.无风天,甲船上的人感到有南风吹来,这表明甲船正在向运动;乙船上的人感到吹西北风,则乙船正在向运动.

14.小新和同学一起用硬纸板搭建了图示的轨道,测量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1)根据实验的原理,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球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2)他们先用钢卷尺对轨道的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做了标记,因一次实验的测量误差较大,需多次测量.为保证小球每次通过A点的速度相同,必须用同一小球从左边斜面的高度由静止释放.要使小球能够通过E点,释放小球的高度应水平段BD的高度.

(3)从A点开始计时,用电子秒表分别测量小球经过B、C、D、E各点的时间.整理实验数据并记录在下表中.

路段

距离s/cm

运动时间t/s

平均速度v/(m.s﹣1)

AB

50.00

0.45

1.11

BC

50.00

0.60

0.83

CD

50.00

0.75

0.07

DE

100.00

0.93

0.08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vBCvCD,这是因为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作用;小球从A点运动到E点的过程中,在点的速度最小.小球在BD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为m/s(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15.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小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a)、(b)所示.

(1)观察图(a)可知,甲车在做直线运动,甲车通过0.6m的路程所用时间为s.

(2)观察图(b)可知,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m.

(3)比较图(a)、(b)可知,甲车的速度乙车的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6.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

C.用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错误的步骤是,还缺少的步骤是:

F..

(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17.小刚从家中出发到达句容新世纪广场后,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自行车.路程与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

(1)小刚骑车的速度是多少?

(2)小刚从家到句容新世纪广场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在步行期间20s内通过的路程.

 

18.如图所示,是某水上打捞船将一个完全密闭的正方体货箱缓慢地打捞出水面的起吊装置示意图.货箱平放在海底,海底深度H=30m,该货箱边长L=1m,货箱及内部货物的总重G货=4.0×104N,动滑轮(只有一个)及附属配件的总重G滑轮=1.0×104N.不计绳重和滑轮摩擦及绳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不考虑风浪、水流等的影响.(海水的密度视为ρ=1×103kg/m3、g取10N/kg)试问:

(1)用声纳探测货箱上表面的回声的时间是多少?

(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υ=1450m/s)

(2)要将货箱从海底处匀速吊起到上表面将露出水面的过程中,拉力F做了多少功?

(3)若货箱从刚露出水面到完全露出水面的过程中是被匀速提升的,请分析在此过程中,货箱所受浮力和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变化情况.

 

19.D315次列车由北京开往苏州,自北京到苏州铁路长1237km,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D315次列车的运行时刻表如下:

车次

到、发站时间

北京

济南

南京

苏州

D315

到站时间

﹣﹣﹣

10:

54

14:

38

16:

32

发车时间

08:

22

10:

56

14:

14

﹣﹣﹣

(1)D315次列车由济南到南京所用的时间为;

(2)D315次列车由北京到苏州的平均速度为km/h(保留一位小数);

(3)中途D315次列车以30m/s的速度通过某一高架桥,用时72s,已知列车全长360m.求:

①该高架桥的长.②火车全部在该高架桥上的时间.(本小题应有解题过程)

 

20.研究发现:

人在饮酒后驾车的应急反应时间是未饮酒时的2~3倍.反应时间是指司机从看到意外情况到踩刹车需要的这段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如图所示,某人酒后驾驶轿车沿马路直线行驶,车头中央距马路边沿3m,车在到达某位置时,发现一人正从路边出发闯红灯过人行横道,此时汽车的速度为15m/s,距离人的行走路线为30m,若该司机的反应时间为1.2s,刹车后汽车由于惯性还要继续行驶,再经过1s刚好驶到人的行走路线.

(1)求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多少?

(2)若人以1.5m/s的速度匀速行走,该车的宽度为1.8m,请计算说明汽车是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

 

21.五一假期,小明一家驾车外出旅游.一路上,所学的运动学知识帮助他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1)经过如图某交通标志牌时,小明注意到了牌上的标志如图所示.小明想了想,马上就明白了这两个数据的含义:

18的含义:

40的含义:

(2)若小明爸爸驾车通过这段路程用时30min,则车速应为多少?

(3)当汽车行至某高速公路人口处时.小明注意到这段高速公路全长180km,行驶速度要求为:

最低限速60km/h,最高限速120km/h,小明看表此时正好是上午10:

00,他很快算出并告诉爸爸要跑完这段路程,必须在哪一段时间内到达高速公路出口处才不会违规.请你通过计算,说明小明告诉他爸爸的是哪一段时间.

 

22.(12分)如图甲所示,底面积为S1=100cm2的容器内装有适量的某种液体,A为圆柱形木块,其底面积为S2=80cm2,C为压力传感器,用F表示压力传感器的示数,h表示木块A的下表面与液面的距离。

小明同学想利用此装置探究F与h的关系,它先把木块A放入液体中,当木块A静止时,测得木块A的下表面与液面的距离为h1,小明再用轻杆B向下压,逐渐改变h的大小,并记录下与之相对应的压力F的数值,依据数据得到了如图乙所示的F﹣h图象,此过程中液体始终没有溢出。

(不计传感器C和轻杆B的重力和体积,g=10N/kg)

(1)除图甲所给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选填A.天平B.刻度尺C.量筒)

(2)观察图象,分析可知:

①h1=cm,木块A的总高度是cm。

②在木块A没有浸没之前,当h增大时,压力传感器的示数,木块A所受浮力,在木块A浸没后至接触容器底之前,压力传感器的示数,木块A所受浮力(以上均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③木块A的重力是N。

(3)利用此实验装置可测该液体的密度,其值为kg/m3。

(4)木块A全部浸没液体后,与木块A放入液体前比较,液体对容器底部产生的压强增加了pa。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

(1)在s﹣t图象中,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象读出甲乙同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可比较出两物体的运动速度;

(2)由图象可以看出两同学在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且在此时相遇.

(3)在s﹣t图象中,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段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4)根据图象读出乙0~20s内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其平均速度再判断.

解:

A、由图象看出两同学在0~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乙同学通过的路程大于甲同学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v乙,故A正确;

B、由图象看出两同学在15s末相遇,且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故B正确;

C、乙同学在10~20s内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表示乙同学静止不动,故C正确;

D、由图象看出乙在0~20s内通过的路程为100m,所以,v乙=

=

=5m/s,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由s﹣t图象比较物体的速度大小、判断两物体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由图象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找出物体的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2.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路程﹣时间图象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路程等于纵轴的变化量,路程与时间之比等于平均速度,据此解答.

解:

A、由图象可以看出,甲、乙两物体由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同时到达,故A错误;

B、甲物体在前一段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中间一段时间处于静止静止状态,

最后一段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整个过程中甲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

乙物体运动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说明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是相等的,即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在前一段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中间一段时间和最后一段时间甲的平均速度小于乙的平均速度,故C错误;

D、由图象可知,甲、乙两物体由同一地点同时出发,沿同一路线同时到达同一目的地,

通过的路程相等,所用的时间相等,因此在全过程中甲、乙两物体的平均速度相等,故D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象的信息获取能力以及速度公式的应用,用图象来研究物理问题是比较常见的方法,平时学习时要注意根据题意从图象中获取有用信息.

3.C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两人的速度﹣时间图象,得出两人在不同时间段的运动情况和速度大小,对每个选项做出判断.

解:

A、由图象可以看出,在前4s时间内,小明的速度大于小华的速度,故A错误;

B、在前4s时间内,小明和小华都是由静止开始加速,后来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小明的速度是5m/s,小华的速度是4m/s,他们的速度不相同,故B错误;

C、开赛后4s内,小明和小华的速度都是随时间均匀的增加,即都在做加速直线运动,

但按图示的速度,在相等是时间内,小明通过的路程大于小华通过的路程,所以小华会输,故C正确;

D、由图象可知,前4s内,小明和小华都是从静止开始加速,4s后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但小明和小华在4s时同时停止了加速,故D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时间图象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读懂图象,能从图象中获取相关信息.要注意区分是路程﹣时间图象还是速度﹣时间图象,平时要求我们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4.A

【解析】

试题分析:

将两地设为A、B;A、B两地间的距离看成1,再设甲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1,乙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2,分别列出t1和t2的表达式,最后作差比较它们的大小即得.

解:

将A、B两地间的距离看成1,设甲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1,乙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2,则

甲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t1=

,乙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t2=

+

=

,因t1t2=

=

=

<0,

即t1<t2

所以甲车先到达.

故选A.

【点评】本小题主要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和函数模型的选择与应用、增长率的概念、比较法等基础知识,考查数学建模能力,属于基础题.

5.C

【解析】

试题分析:

由图可知,物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增大而减小,分析各个选项提供的物体的运动速度变化情况进行判断.

解:

由图可知,图象反映的物体的运动速度随时间增大而减小.

A、汽车沿着直线自静止加速的过程,速度在增大,不符合题意;

B、物体由静止自由铅直掉落的过程,速度在增大,不符合题意;

C、机车沿直线运动,紧急煞车至静止的过程,速度在减少,符合题意;

D、保龄球在无摩擦力的水平面上,沿着直线滑动时,速度大小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能从图象知道物体的运动速度变化情况是分析的突破口,分析各选项的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情况是关键.

6.B

【解析】

试题分析:

由图示可知,在相等的时间内,上面的木块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是变速直线运动,速度越来越大;下面的木块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故只有B符合题意。

考点:

匀速直线运动

7.C

【解析】

试题分析:

对于诗句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我们首先要弄懂诗句的意义,然后认真分析确定该用哪一方面的知识进行解答.

解:

①“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题中解释正确.

②“露似珍珠月似弓”﹣﹣露实际是小水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题中解释错误.

③“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不是光源,它反射太阳光中的红光照在人的脸上,再从人脸上反射出来,人脸就呈现红色;题中解释错误.

④“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运动,是以江岸为参照物的;题中解释正确.

综上分析,正确的是①④.

故选C.

【点评】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的,我们要认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8.A

【解析】解:

(1)乙车上的乘客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南运动,说明乙车向北运动;

(2)甲车上的乘客看到乙车向北运动,此时有三种可能:

一是甲车静止不动;二是向南运动;三是也向北运动,但速度比乙车慢.

故选A.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时首先抓住以地面、树木或建筑物为参照物判断出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再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逐个分析,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9.A

【解析】解:

(1)由图象知:

对应同一时间t(如t=4s)a、b、c的路程关系为Sa>Sb>Sc,

由速度公式V=

可知,Va>Vb>Vc;

(2)由s﹣t图象知,t=5s时,Sa﹣Sb>3m>2m,Sa﹣Sc>4m>2m,Sb﹣Sc<2m;

(3)由

(1)、

(2)可知甲的图象一定是图线a;乙图象可能是图线b,也可能是图线c;

故选A.

【点评】本题是一道物体的s﹣t图象题,对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分析清楚图象,由图象找出路程s与时间t的对应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前提与关键.

10.D

【解析】

试题分析:

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像是一条直线。

小聪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8s的时间内,两个人跑的路程一样长;前2s的时间,小亮通过的路程大,小亮跑的较快。

故选D

考点:

机械运动

11.变速;C;1.9

【解析】

试题分析:

(1)分析频闪照片,在相等的时间内苹果的间隔越来越大,利用速度公式不难判断苹果的运动状态;

由图可知,小球做加速运动;而A图说明物体做减速运动、B图说明物体做匀速运动、C图说明物体做加速运动、D图说明物体先减速后加速;

(2)算出A到B之间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它在A到B之间的平均速度.

解:

(1)由频闪照片可以看出,苹果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它做的是变速运动;

A图说明物体做减速运动、B图说明物体做匀速运动、C图说明物体做加速运动、D图说明物体先减速后加速,所以能说明小球下落运动(加速下落)的是C图;

(2)A到B之间有3个时间间隔,即时间为t=0.3s,

苹果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v=

=

=1.9m/s.

故答案为:

变速;C;1.9.

【点评】本题要注意匀速直线运动及变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在用速度公式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12.大;小

【解析】

试题分析:

拍照时间相等,根据间隔距离大小由v=

判断速度大小.

解:

由v=

,图示为间隔相等时间拍的照片,下滚过程间隔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大;上滚过程间隔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小.

故答案为:

大;小.

【点评】理解平均速度概念,根据图解用平均速度判断本题小球运动快慢是关键所在.

13.南;西北

【解析】

试题分析: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而言的,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同.

解:

无风天,甲船上的人感到有南风吹来,这说明空气相对于船是在向北行驶的(南风指的就是从南边吹来的风),而本来是无风的,也就说明了船是向南运动的(相对于地面或者岸);

乙船上的人感到吹西北风,说明风是从西北方向吹来的,同样的道理,船就是在向西北方向行驶的.

故答案为:

南;西北.

【点评】此题考查的相对运动,我们要知道根据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就是不同的.这也是中考时必考的一个知识点.

14.

(1)v=

(2)同一;大于;(3)>;摩擦力;D;0.74

【解析】

试题分析:

(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

v=

(2)让小球从同一高度时,小球到达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小球滑下的位置越高,小球具有的速度越大.

(3)根据表中平均速度一栏可比较小球在BC和CD段速度的大小;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小球克服阻力做的功越多,小球的速度越小;根据BD段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小球在BD段的平均速度.

解:

(1)测量小球平均速度的原理:

v=

(2)为保证小球每次通过A点的速度相同,必须用同一小球从左边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

由于阻力的作用,要使小球能够通过E点,释放小球的高度应大于水平段BD的高度.

(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vBC大于vCD,由于BC在同一水平面,导致速度变小的原因是摩擦力的作用;

小球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将小球的动能转化为小球的重力势能,小球速度变小,而从B点到D点的过程中,由于阻力作用,小球的速度又逐渐变小,当小球从D点到E点的过程中,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小球的速度逐渐变大,因此D点的速度最小.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sBD=50cm+50cm=100cm=1m;tBD=0.6s+0.75s=1.35s;

则vBD=

=

≈0.74m/s.

故答案为:

(1)v=

(2)同一;大于;(3)>;摩擦力;D;0.74.

【点评】本题考查了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实验注意事项、能量转化问题、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以及数据分析等知识点,涉及的内容较多,认真审题便可正确解答.

15.

(1)匀速;6;

(2)1.2;(3)小于

【解析】

试题分析:

观察给出的路程时间图象,路程和时间都是成正比,所以做匀速直线运动,要判断路程和时间可从图上找不同的点判断.

解:

(1)图(a)是路程和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甲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当路程为0.6m时,对应的时间是6s;

(2)观察图(b)可知,A点距离为0.6m,B点距离为1.8m,所以AB段乙车通过和路程为1.8m﹣0.6m=1.2m;

(3)由图(a)可知,甲车2秒通过的路程为0.2m,所以甲车的速度v=

=

=0.1m/s;由图(b)可知,乙车3秒通过的路程为0.6m,所以乙车的速度v′=

=

=0.2m/s,所以甲车的速度小于乙车的速度.

故答案为:

(1)匀速;6;

(2)1.2;(3)小于.

【点评】本题为图象分析题,能从图象上找出对应的点进行分析和计算是关键.

16.

(1)A;C;求出漆包线的直径d;

(2)DBEC.

【解析】

试题分析:

在测量中,遇到比较小的物理量无法直接测量的话,就要积少成多法.

解: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的正确测量方法:

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紧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细铜丝的直径d=

故答案为:

(1)A;C;求出漆包线的直径d;

(2)DBE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积少成多法的应用,我们在遇到我们无法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时,就要认真思考,寻求间接的测量方法.

17.

(1)6m/s;

(2)2m/s;(3)24m.

【解析】

试题分析:

(1)从图象上可以看出小刚骑车所经过的路程和时间,根据公式V=

可求小刚骑车的速度;

(2)从图象上可以看出小刚所经过的去哪不路程和总时间,根据公式V=

可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3)从图象上可以看出小刚步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