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基础知识记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875651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基础知识记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基础知识记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基础知识记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基础知识记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基础知识记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基础知识记忆.docx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基础知识记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基础知识记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基础知识记忆.docx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基础知识记忆

口测法:

36.3~37.2℃腋测法:

36~37℃肛测法:

36.5~37.7℃

口测法为准:

低热

37.3~38℃

中等度热

38.1~39℃

高热

39.1~41℃

超高热

41℃以上

腋测法:

36~37℃

感染性发热:

细菌、病毒、真菌等

  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1.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炎、风湿热等。

  2.恶性肿瘤包括各种恶性实体瘤及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血液病。

  3.无菌性组织坏死如心肌梗死、肺栓塞等。

  4.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5.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出血、脑外伤等。

  6.物理因素如中暑等。

  7.其他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体温调节,可产生功能性发热,包括感染后发热和功能性低热。

1.致热源性发热

  

(1)外源性致热源

  ①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产物

  ②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

  ③抗原抗体复合物

  ④某些类固醇物质

  ⑤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等

  

(2)内源性致热源

  ①白介素-1

(1)

  ②肿瘤坏死因子()

  ③干扰素等

  一方面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体温调节中枢;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

  白细胞致热源

  2.非致热源性发热常见于: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

(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

(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

稽留热

39~40℃以上、不超过1℃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弛张热

39℃以上,超过2℃,正常水平以上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和感染性心内膜炎

间歇热

骤升、骤降、高热期持续数小时与无热期持续1天或数天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波状热

逐渐上升、逐渐下降,持续数天布氏杆菌病、结缔组织病、肿瘤

回归热

骤升、骤降,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数天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周期热

不规则发热

无明显规律结核病、风湿热、渗出性胸膜炎

突发性咳嗽

吸入异物、肿瘤压迫气管或支气管分叉处

发作性咳嗽

百日咳、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支气管哮喘

长期慢性咳嗽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及肺结核等

夜间咳嗽

左心衰竭等

①声音嘶哑:

声带的炎症或肿瘤压迫喉返神经;

  ②鸡鸣样咳嗽:

多见百日咳等;

  ③金属音咳嗽:

常见因纵隔肿瘤、主动脉瘤或支气管癌直接压迫气管所致。

支气管扩张

体位有关、分层现象

恶臭痰提示厌氧菌感染

铁锈色痰

肺炎球菌肺炎

黄绿色痰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痰白黏稠且牵拉成丝难咳出

真菌感染

粉红色泡沫痰

肺水肿

日咳大量浆液泡沫痰

肺泡癌

咯血

  一、概念

  小量咯血:

小时咯血量在100以内

  中等量咯血:

100~500

  大咯血:

500以上(或一次咯血超过300)

1.咯血量大咯血常见支气管扩张、肺部空洞出血、二尖瓣狭窄等。

  2.咯血颜色和性状痰中带血常见支气管炎、肺良性肿瘤、肺癌、支气管扩张等;粉红色泡沫样痰多见左心衰竭。

 

部位

皮肤温度

中心性发绀

四肢、颜面及躯干

温的

周围性发绀

肢体末端和下垂部位

冷的

胸壁疾病

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炎、肋骨骨折

心血管疾病

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病等

呼吸系统疾病

胸膜炎、自发性气胸、血胸、支气管肺癌等

其他

如纵隔疾病等

胸痛性质

  

①酸中毒大呼吸(呼吸):

出现深长而规则的呼吸,可伴有鼾声。

代谢性酸中毒所致,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②呼吸:

某些药物和化学物质抑制呼吸中枢可出现呼吸缓慢、变浅、间停呼吸。

(一)全身性水肿

  1.心源性水肿主要是右心衰竭,还见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或积血等。

  2.肾源性水肿见各型肾炎和肾病。

  3.肝源性水肿见肝硬化与门脉高压症、肝癌。

  4.营养不良性水肿见低蛋白血症、肾病综合征、蛋白丢失性肠病、吸收不良。

  5.内分泌代谢疾病所致水肿:

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引起的粘液性水肿。

  6.妊娠性水肿。

  7.结缔组织疾病所致水肿。

  8.变态反应及药物所致水肿等。

(一)毛细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

  1.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加。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3.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

  4.组织间隙机械压力降低。

  5.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

(二)水钠潴留

  1.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

  2.肾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增加

  

(1)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

  

(2)醛固酮分泌增加。

  (3)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三)静脉、淋巴回流障碍多产生局部性水肿。

一、常见病因和临床特点

  

(一)中枢性呕吐

颅压增高

脑水肿、颅内占位病变等

化学感受器受刺激

酮症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

脑血管功能障碍

偏头痛等

神经性呕吐

神经性厌食症

(二)反射性呕吐

  1.腹部器官疾病:

胃及十二指肠疾病、肠道疾病、胆道疾病、肝脏疾病、胰腺疾病、妇科疾病等。

  2.胸部器官疾病。

  3.头部器官疾病如青光眼,由于眼压突然升高,经三叉神经的反射作用引起恶心、呕吐。

  (三)前庭功能障碍性呕吐

  常见梅尼埃病、迷路炎、晕车、晕船等,多伴眩晕,呕吐较重,亦可为喷射性。

腹泻

  一、发生机制及分类

  1.分泌性腹泻

  系肠道分泌大量液体超过肠黏膜吸收能力所致。

霍乱弧菌引起大量水样腹泻属于典型的分泌性腹泻;肠道感染性及非感染性炎症,如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病、肠结核等均可使炎性渗出物增多而致腹泻。

  2.渗出性腹泻肠黏膜炎症渗出大量黏液、脓血而致腹泻,如炎症性肠病、感染性肠炎等。

  3.渗透性腹泻由肠内容物渗透压增高,服用盐类泻剂或甘露醇等引起的腹泻亦属此型。

  4.动力性腹泻由肠蠕动亢进致肠内食糜停留时间缩短等。

  5.吸收不良性腹泻。

  

  二、临床表现

急性感染性腹泻

常有不洁饮食史,多呈糊状或水样便,少数为脓血便

慢性腹泻

排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或带黏液、脓血,见慢性细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

粪便呈暗红色或果酱样

细菌性痢疾

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呕血

  一、常见病因及出血部位

  1.消化系统疾病:

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癌、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原因)、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肝硬化。

  2.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胆道结石等。

  3.全身性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二、不同出血量的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1.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循环血容量的10%以下

无明显表现

循环血容量的10%~20%

头晕、无力等症状

循环血容量的20%以上

有冷汗、四肢厥冷、心慌、脉搏增快等

循环血容量的30%以上

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出血量与周围循环的判断

>5

粪便潜血(+)

>50(50~100)

黑便

胃内积血>250

呕血

一次性<400

一般不引起全身症状

一次性>400

头晕、心悸、乏力

短时间>1000

休克

、临床表现

上消化道

柏油便,硫化铁

低位小肠

暗红色或果酱色

血色鲜红,排便前后有鲜血滴出或喷射

肛门或肛管疾病出血

阿米巴痢疾

暗红色果酱样脓血便

急性细菌性痢疾

黏液脓性鲜血便

注意:

隐血试验阳性与阴性

  ①消化道少量出血隐血便。

  ②食用动物血、猪肝等也可使粪便呈黑色,但免疫法查大便隐血为阴性。

  ③服用铋剂、铁剂、炭粉及中药等药物也可使粪便变黑,但一般为灰黑色无光泽,且隐血试验阴性。

三种黄疸的胆色素代谢检查结果

  

腹水

  考点1:

发生机制

  1.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白蛋白低于25或同时伴门静脉高压。

  2.钠水潴留常见心肾功能不全及中晚期肝硬化伴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3.内分泌障碍肝硬化或肝功能不全时,肝降解功能减退。

  4.液体静水压增高。

  5.淋巴流量增多、回流受阻。

  6.腹膜血管通透性增加腹膜炎症、癌肿浸润等促使腹膜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腹水。

  7.腹腔内脏破裂。

  

  考点2:

常规检查(参考资料《诊断学》P332)

鉴别要点

漏出液

渗出液

原因

非炎症所致

炎症、肿瘤、化学或物理性刺激

外观

淡黄色

血性、脓性、乳糜性

比重

<1.018

>1.018

凝固

不自凝

自凝

粘蛋白定性

阴性

阳性

蛋白定量()

<25

>30

葡萄糖定量

与血糖相近

常低于血糖水平

细胞计数(106)

<100

>500

细胞分类

淋巴细胞

间皮细胞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细菌学检查

阴性

阳性

乳酸脱氢酶()

<200

>200

腺苷脱氨酶()

—般不超过45,结核性腹膜炎时增高

癌胚抗原()

良性腹水时多<5μ

癌性腹水时多>5μ

肝大

  考点1:

概念

  正常人叩诊时肝脏其下缘在右侧肋下通常不能触及。

但在右侧肋下1~2内,在剑突下3以内属于正常。

若超过上述标准则称为肝大。

 紫癜

  考点1:

概念

  出血点或瘀点:

<2

  紫癜:

出血直径为3~5

  瘀斑:

>5

  

  考点2:

紫癜与出血性皮疹的鉴别

紫癜

一般不高于皮肤,过敏性紫癜分布于四肢和臀部,高出皮面

小红痣

红色,压之不褪色

皮疹

红色、压之褪色

尿量异常

  考点1:

定义

  正常成人:

1000~200024h;

  少尿:

<40024h,或17;

  无尿:

<10024h,12小时完全无尿称;

  多尿:

>250024h。

  

  考点2:

少尿和无尿的临床意义

  1.肾前性:

有效血容量减少等。

  2.肾性:

肾小球病变、肾小管病变。

  3.肾后性:

机械性尿路梗阻。

  

  考点3:

夜尿增多

  夜尿量占全日总尿量的50%以上或>750称夜尿增多。

提示肾浓缩功能减退,是慢性肾功能不全最早症状和肾间质疾病病人常见主诉。

尿比重持续固定在1.010上下,为肾衰竭尿毒症的表现之一。

血尿

  考点1:

概念

  肉眼血尿:

洗肉水样,镜下可见满视野的红细胞;

  镜下血尿:

尿沉渣镜检红细胞>3个/高倍视野。

  注意:

区别血尿、血红蛋白尿(尿沉渣镜检)

意识障碍考点1:

临床表现1.嗜睡是最轻的意识障碍,是一种病理性倦怠。

病人能被唤醒,醒后正确回答问题和做出各种反应,当刺激去除后很快进入嗜睡状态。

  2.意识模糊在嗜睡基础上对时间、地点或人物等定向力丧失。

  3.昏睡持续深度睡眠状态。

在强烈的刺激下才能唤醒。

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外界刺激停止后立即又昏睡。

  4.昏迷最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持续性意识完全丧失。

根据对周围环境或外界刺激的反应,分为三度:

  

(1)浅昏迷:

对语言、声音、强光等刺激均无反应,无自发性语言,自发性动作也极少。

对光反射、角膜、吞咽等反射等可存在。

  

(2)中度昏迷:

对强烈疼痛刺激的防御反应、角膜与瞳孔对光等反射均减弱,大小便失禁或潴留,呼吸、脉搏、血压也有改变。

  (3)深昏迷:

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深浅反射均消失。

考点2:

伴随症状

  

(1)瞳孔缩小:

巴比妥、有机磷农药中毒;针尖样瞳孔见于吗啡中毒或脑桥出血。

  

(2)瞳孔散大:

低血糖,阿托品、酒精、氰化物等中毒,癫痫及枕骨大孔疝。

瞳孔单侧散大:

颞叶钩回疝致病侧瞳孔散大。

  (3)脑膜刺激征:

颅内感染、颅高压、感染中毒性脑病。

头痛

(1)伴剧烈呕吐:

为颅内压增高。

  

(2)慢性头痛突然加剧伴意识障碍:

提示可能发生脑疝。

  (3)伴视力障碍:

可见青光眼或脑肿瘤。

  (4)伴脑膜刺激征:

脑膜炎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8)伴癫痫:

可见于脑血管畸形,脑内寄生虫病或脑肿瘤等。

体格检查

①水冲脉:

脉搏骤起骤落,急促而有力,犹如水冲的感觉,系脉压增大所致,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②交替脉:

脉搏节律规则而强弱交替出现,为左心功能不全早期的重要体征之一。

  ③奇脉:

又称吸停脉,指平静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

见于大量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等。

  ④绌脉:

单位时间内脉率小于心率,也称脉搏短绌。

见于房颤。

②脉压

  指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正常成人一般为30~40。

脉压增大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动脉硬化等。

脉压减小见于主动脉瓣狭窄、严重心衰及心包积液等。

当体重超过正常标准的20%,为肥胖。

体重指数=体重()/身高(m2),肥胖标准>3022010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建议代谢综合征中肥胖标准定义为>252。

(2)皮疹

  常见斑疹、丘疹、斑丘疹、玫瑰疹、荨麻疹、疱疹等。

  1.斑疹只有局部皮肤颜色变化,既不高起皮面也无凹陷的皮肤损害,见斑疹伤寒、丹毒等。

  2.丘疹是一种较小的实质性皮肤隆起伴有颜色改变的皮肤损害,见药物疹、麻疹、猩红热、湿疹等。

  3.玫瑰疹常于胸、腹部出现的一种鲜红色、小的(直径多为2~3)、圆形斑疹、压之退色。

为伤寒和副伤寒的特征性皮疹。

  4.斑丘疹在斑疹的底盘上出现丘疹为斑丘疹,见猩红热、风疹及药疹等。

  5.荨麻疹为稍隆起皮肤表面的苍白或淡红的局限性水肿,大小不等,形态不一,消退后不留痕迹,由速发型皮肤变态反应所致,见各种过敏反应。

  6.疱疹为局限性高起皮面的腔性皮损。

见单纯疱瘆,水痘等。

考点2:

淋巴结检査

  正常淋巴结直径多在0.2~0.5,不易触及,无压痛。

呼吸频率:

16~18次/分;过快>24次/分,见于缺氧、高热等;过缓<12次/分,见于呼吸抑制及颅压增高等。

  3.几种特殊类型的呼吸

  ①呼吸。

  ②潮式呼吸()见于呼吸抑制,大脑损害(大脑皮质水平)等。

  ③间停呼吸(呼吸):

呼吸抑制、颅压高、大脑损害(在延髓水平)。

 考点3:

触诊

  1.触觉语颤

  

(1)语颤增强:

①见于肺实变、②较浅而大的肺空洞:

见于肺结核、肺脓肿、肺肿瘤所致的空洞。

  

(2)语颤减弱:

①肺泡内含气量增多,传导声波的能力降低,如肺气肿及支气管哮喘发作时;②支气管阻塞,如阻塞性肺不张、气管内分泌物增多。

  2.胸膜摩擦感

  双手置于左右前下胸部进行触诊,腋中线第5~7肋间最易感觉到。

阳性为存在于吸气相和呼气相的粗糙摩擦感,见于胸膜炎早期(纤维素渗出期)、尿毒症。

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制

  S1:

二尖瓣、三尖瓣关闭(心室收缩开始)

  S2:

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关闭(心室舒张开始),A2在前,P2在后。

  S3:

血流冲击室壁(心室快速充盈期末)。

  S4:

心房收缩(心室舒张末期)。

  正常心音的特点

心音

音调

音响

性质

持续时间

最佳听诊部位

S1

S2

S3

较低

较高

更低

较强

较弱

更弱

低钝

清脆

更钝

较长

较短

更短

心尖部

心底部

心尖部及其内上方

心音的变化

  

(1)强弱的改变

  ①S1强弱不等:

见心房颤动、完全房室传导阻滞。

  ②P2增强:

见肺心病、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后简称先心病)、左心衰竭等。

  

(2)性质的改变

  ①单音律:

S1、S2极其相似,形成单音律,见于严重心肌病变。

  ②钟摆律或胎心率:

S1、S2均较弱,类似钟摆。

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重症心肌炎,提示病情严重。

  (3)心音分裂

  ①S1分裂:

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

见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等。

  ②S2分裂

  a.固定分裂:

分裂不受呼吸影响,S2的A2及P2两个成分时距固定,见房间隔缺损。

  b.反常分裂:

A2成分关闭晚于P2成分,吸气时分裂变窄,见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主动脉瓣狭窄等。

  (4)额外心音

  ①奔马律(舒张期)

  舒张早期奔马律:

出现病理性S3(第三心音奔马律)。

由于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心室肌顺应性下降所致,提示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

常见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

  重叠性奔马律:

病理性S3及S4同时出现,常见心肌病及心力衰竭。

  ②开瓣音(舒张期)

  二尖瓣狭窄患者出现,位于S2后的高音调、短促、拍击样音,是瓣叶尚有弹性及活动性的间接指标。

  ③喀喇音(收缩期)

  收缩中晚期喀喇音:

为高调、短促、清脆的样音,临床上见二尖瓣脱垂,并常合并收缩晚期杂音,称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5)心脏杂音

  ①二尖瓣听诊区(心尖部)

  a.二尖瓣狭窄:

舒张中晚期、隆隆样

  b.二尖瓣关闭不全:

收缩期,吹风样

  杂音:

重症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处于半关闭状态出现心尖部舒张期杂音。

  ②肺动脉瓣区

  a.二尖瓣狭窄所致的肺动脉高压患者,可出现柔和、吹风样、舒张期杂音,伴有P2亢进,此类杂音称杂音。

  b.肺动脉瓣狭窄:

收缩期喷射性、粗糙。

  注意:

动脉导管未闭:

胸骨左缘第2肋间,粗糙、响亮、机器转动样、连续占整个收缩期与舒张期,常伴震颤。

  ③主动脉瓣听诊区

  a.主动脉瓣狭窄:

收缩期喷射性、粗糙响亮,向颈部传导。

  b.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舒张早期叹气样,向胸骨左缘及心尖部传导。

  注意:

胸骨左缘3、4肋间响亮、粗糙、喷射样收缩期杂音伴震颤,见室间隔缺损、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④心包摩擦音

  音质粗糙、高音调、搔抓样、与心搏一致,可发生在收缩期与舒张期,于心前区易听到。

见纤维素性心包炎、急性心肌梗死、尿毒症等。

  

记忆技巧:

  1嗅2视3动眼;

  4滑5叉6外展;

  7面8听9舌咽;

  舌下副迷走神经全。

 0级:

肌肉完全瘫痪;

  I级:

肌肉稍有收缩、但关节无活动;

  Ⅱ级:

能带动肢体活动、但不能对抗自身重力;

  Ⅲ级:

能带动肢体活动、并能对抗自身重力、但不能抵抗阻力;

  Ⅳ级:

可对抗自身重力阻力和轻微阻力为;

  Ⅴ级:

肌力完全正常为。

  记忆技巧:

1收2平3对抗

考点:

大叶性肺炎的病理

  ①充血期:

镜下见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

  ②红色肝变期:

肉眼可见病变肺叶肿大,质实如肝,暗红色,故称红色肝样变。

  ③灰色肝变期:

肉眼见病变肺叶仍肿胀,呈灰白色,质实如肝,故称灰色肝样变

  ④消散期。

后负荷增加(压力负荷)

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左心);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等(右心)

前负荷增加(容量负荷)

瓣膜关闭不全(主闭、二闭、三闭);左右心分流(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循环血容量增加(甲亢、贫血)

(一)分型

  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L1型:

原始和幼稚细胞以小细胞为主(直径≤12μm)。

  

(2)L2型:

原始和幼稚细胞以大细胞为主(直径>12μm)。

  (3)L3型(型):

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胞浆内有许多空泡。

  2.急性髓系白血病()

分型

中文名

特点

M0

急髓微分化型

骨髓原始细胞>30%,无嗜天青颗粒及小体,过氧化物酶()阳性,33或13阳性

M1

急粒未分化型

原始细胞占骨髓非红系有核细胞()>90%,其中阳性细胞>3%

M2

急粒部分分化型

原粒细胞占的30%~89%,其他粒细胞≥10%,单核细胞<20%

M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早幼粒为主,早幼粒在中≥30%

M4

急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骨髓中原始细胞占>30%,各阶段粒细胞30%~80%,单核细胞≥20%

M5

急单

骨髓中各阶段单核细胞占骨髓的≥80%,原始单核细胞≥80%为M5a,<80%为M5b

M6

红白血病

骨髓中幼红细胞≥50%,中原始细胞≥30%

M7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骨髓中原始巨核细胞≥30%,血小板抗原阳性,血小板过氧化物酶阳性

染色体及基因改变

类型

染色体改变

基因改变

M2

t(8;21)(q22;q22)

1

M3

t(15;17)(q22;q21)

α

M4

(16)(q22)

β11

M5

(11)(q23)

L3()

t(8;14)(q24;q32)

与并列

(5%~20%)

t(9;22)(q34;q11)

 考点:

发病机制

  有机磷农药主要抑制胆碱酯酶()。

使丧失分解乙酰胆碱()能力。

  大量积聚——引起毒蕈碱(M样、腺体分泌增加和平滑肌收缩)、烟碱样症状(N样,肌束震颤、肌痉挛、肌麻痹,如呼吸肌麻痹)等,严重者常死于呼吸衰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