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声词.docx
《拟声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拟声词.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拟声词
五年前,我参与编辑过由日本引进的经典动画书系《神奇宝贝》。
这套书先后有151个身怀绝技的神奇宝贝出场,故事讲述了神奇宝贝训练师小智精彩而离奇的探险经历,因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而风靡世界,成为孩子们的最爱。
在编辑过程中,最感到新鲜的是,画面上大量出现诸如“轰隆、啪嗒、哐当、扑通”之类的拟声词(也叫“象声词”),而且字号特大、字形字体富于变化,具有动感,且占据显著的位置(另外,还会出现一些表示动作或心理活动的词)。
起初觉得有些唐突,喧宾夺主。
但孩子们很喜爱这种表现形式。
琢磨其原因:
孩子们在看画面和读人物对话的同时,借助于着大量呈现的拟声词,想象故事场景中的发声,图书顿时变得“有声有色”起来。
这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早期的“有声读物”。
我深以为,通过拟声词给书加上声音的做法不失为一种创举。
这种做法日本卡通书用得很多,后来韩国漫画也有所仿效。
美编徐泓老师告诉我,这种呈现方式发源于欧美以画面为主、文字极少的连环画中。
由于在《神奇宝贝》中接触大量生动有趣的拟声词,引发我系统研究现代汉语拟声词的兴趣。
于是,作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探讨,完成一篇对拟声词系统研究的论文,发表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刊物上。
现代汉语拟声词系统的静态描写
(一)
拟声词(也称象声词、摹声词)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是一个境遇比较特殊的词类。
第一,长期以来在汉语词汇系统中没有合法席位。
有学者把它划入形容词或作为形容词的副类,有学者将其归入叹词,有学者将其视同副词或干脆将其命名为“状声副词”①。
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呼吁让拟声词独立为一个词类②。
1984年带有官方色彩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才把拟声词从形容词和叹词中独立出来。
第二,拟声词与叹词之间的关系纠缠不清。
拟声词以前基本上都是收容在叹词里。
有学者把二者并列,有学者考虑到有一部分叹词具有拟声的特点,将其称之为“拟声叹词”③,有的专著将叹词归到拟声词名下。
拟声词的功能在于描摹声音,和形容词对声音的形容如:
“清脆”、“高亢”、“嘹亮”、“悦耳”、“嘈杂”、“刺耳”完全是两码事。
受“形容词说”的影响,《现代汉语词典》虽称某些词为“拟声词”,可释义上又说该词用于“形容”某种声音,不妥。
笔者赞成将叹词作为拟声词的一个小类。
正如高名凯先生所指出的:
“感叹是自然的语音流露,其所能发出如此声音者大半是因为发出某种情感时,身体上的生理动作可以影响发音机关,而使其可以产生某种声音。
”④高先生在论述中举了几个例证:
呸:
本来是表示发泄怒气而以轻慢尖脆的态度出气,这正好和Pˊi的音彩相合。
哈:
是狂笑时开口哈哈大笑的模型。
哼:
正是厌恶时上唇向上掀起而使鼻孔转动的写真。
嘻:
嬉笑的时候,左右两嘴角向两端平裂,又由喉中发出笑声,于是就有了çi(嘻)声,其中元音i正是嘴角平裂的前元音,而ç也正是喉牙摩擦音。
由此可见,叹词是对人的“自然发声”的描摹,是与拟声词的定义“摹拟事物声音的一类词”相吻合的。
早在公元前诞生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后来的古代诗文中,有大量描摹各种声音的拟声词,这类词大都以叠词的形式呈现。
如: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诗经•郑风•风雨》)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诗经•小雅•伐木》)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诗经•小雅•鹿鸣》)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北朝民歌《木兰诗》)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白居易《琵琶行》)
拟声词的运用使我们对诗句中所描写的久远年代的场景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平添了一种灵动之气。
随着汉语言的发展,拟声词的构词形式不断丰富,数量不断增加,成为极为活跃、在语言表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词类。
有必要说明的是,有些词在造词理据上是拟声,但在功能上是指代事物或行为,如“布谷”(鸟)、“蛐蛐”(昆虫)和“轱辘”(车轮)均以生物或物体发出的声音命名,属于名词;“嘀咕”(私下里说)、“支吾”(用含混的话搪塞)和“骨碌”(滚动)均以人或物体发出的声音指代相关的动作,属于动词,不属于本文所要讨论的拟声词的范畴。
(二)
经笔者梳理发现,汉语拟声词相当全面地描摹了人和客观世界发出的林林总总的声音,形成了庞大的拟声词系统。
下面是汉语拟声词系统的构架:
一、描摹客观世界的声音。
1.与自然现象有关。
如:
轰隆hōnglōng打雷的声音。
呜呜wūwū刮风的声音。
哗哗huāhuā下大雨的声音。
嘶嘶sīsī火发出的声音。
汩汩gǔgǔ河水流动的声音。
刷刷shuāshuā风吹树叶声。
2.与动物有关。
如:
呱呱guáguá蛙鸣声。
喔喔wōwō公鸡的叫声。
咕咕gūgū母鸡的叫声。
嘎嘎gágá斑鸠、鸭子、大雁等发出的声音。
吱吱zhzhī老鼠的叫声。
哇哇wàwà乌鸦的叫声。
汪汪wāngwāng狗叫声。
咪咪mīmī猫叫声。
咩咩miēmiē羊叫声。
哞哞mōumōu牛叫声。
萧萧xiāoxiāo马叫声。
呦呦yōuyōu鹿鸣声。
3.与客观事物(包括人为物)有关。
如:
咔嚓kāchā折断声。
嘎吱gēzhī扁担压弯发出的声音。
窸窣xīsū细小的摩擦声。
噼啪pīpā爆裂声。
喀嚓kāchā破裂声。
哧溜chīliū迅速滑动的声音。
轰隆hōnglōng爆炸声。
当啷dānglāng金属器物磕碰的声音。
咕咚gūdōng重东西落下的声音。
咣当guāngdāng撞击震动声。
吱喽zīlóu门轴转动的声音。
滴答dīdā钟表摆动声。
二、描摹人发出的声音。
1.与嘴的动作有关。
a.由于生理原因发出的声音。
如:
阿嚏ātī打喷嚏的声音。
呼哧hūchī粗重的喘息声。
齁齁hōuhōu打鼾时发出的声音。
呼噜hūlū犯气管炎时嗓子里发出的声音。
喀kā咳嗽时发出的声音。
哼hēng痛苦的呻吟声。
嗨哟hāiyō重体力劳动时发出的声音。
b.与情绪有关的发声。
如:
呜呜wūwū哭声。
哈哈hāhā笑声。
啧啧zézé赞叹声。
嗤chī从鼻子里发出的冷笑声。
哼hèng表示厌恶时由鼻子里发出的声音。
呸pèi表示厌恶时由嘴里发出的声音。
c.人发出的有信号意义的声音。
如:
喔wò赶马走的吆喝声。
吁yū叫马等役畜站住的声音。
嘚dēi赶驴、骡前进的吆喝声。
嘘xū驱赶家禽的声音。
咪mī呼猫声。
驾jià吆喝马的声音。
d.人说话的声音。
如:
喃喃nánnán连续不断小声说话的声音。
啯啯guōguō话多口杂发出的声音。
牙牙yāyā小孩学话声。
哩哩啰啰līlīluōluō罗嗦不清晰的说话声。
叽哩呱啦jīlīguālā大声说话声。
叽叽嘎嘎jījīgágá说笑声。
e.嘴的说话以外的动作发出的声音。
如:
吧嗒bā•da抽旱烟发出的声音。
哧溜chīliū吃面条的声音。
咕嘟gūdū大口喝水的声音。
格崩gēbēng吃很脆的东西发出的声音。
噗pū吹气声。
啵bō吐泡泡糖的声音。
2.与手的动作有关。
如:
咿呀yīyā摇橹的声音。
喀哒kàdā放下电话声。
呱唧guāji鼓掌的声音。
欻chuā撕纸声。
啪pà放枪声。
乓pāng关门声。
笃dù敲门声。
梆bāng敲打木头的声音。
咔kā开抽屉的声音。
3.与脚的动作有关。
如:
吧唧bā•ji光脚在雨地走的声音。
咯噔gēdēng穿皮靴走路发出的声音。
呱嗒 guādà走在冻硬的地上发出的声音。
咯吱gēzhī踩在雪地上的声音。
噔噔噔dēngdēngdēng走在木楼梯上发出的声音。
跨跨跨kuàkuàkuà穿不合脚的皮鞋或雨鞋发出的脚步声。
噌噌噌cēngcēngcēng急速的脚步声。
欻chuā仪仗队整齐的脚步声。
刺cī滑跟头的声音。
漕
cāocuì趟水声。
踢里沓拉tīlītālā穿木屐发出的声音。
4.因生理原因发出的声音或主观感觉到的声音。
如:
咕噜gūlū肚子饥饿时发出的声音。
嗡wēng脑子在紧张时感觉到的声音。
咯噔gēdēng人在紧张时感觉到心脏加速跳动的声音。
(三)
拟声词是对某种声音的摹拟,词形只是被摹拟的声音的载体,字面上与所指毫无关系(类似于纯粹音译词),故而有一词多形的现象,如丁东、丁冬、叮咚/吧嗒、叭嗒、巴答/叽叽呱呱、咭咭呱呱/叽叽喳喳、唧唧喳喳。
又由于造词者对声音主观感受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造成选择语言材料的任意性。
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人在紧张时感觉到的心脏加速跳动的声音在不同人的笔下分别写成“怦怦”(pēngpēng)、“嗵嗵”(tōngtōng)、“嘣嘣”(bōngbōng)、“突突”(tūtū)、“扑通”(pūtōng)、“咯噔”(gēdēng)等。
客观的声音是一种,主观的表达却是如此迥异,可见语言的模糊性特点。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复杂的声音世界和有限的表音材料(文字)之间存在着矛盾,拟声词不可能像口技表演那样,把被摹拟的声音学得那么惟妙惟肖。
有趣的是,汉语拟声词对于模糊不清的声音也自有摹拟的办法,这就是采用“写意”的手法。
如用“唧唧喳喳”、“哜哜嘈嘈”来描摹人多嘴杂的听觉印象,用“嘀里嘟噜”、“嘟嘟囔囔”来描摹窃窃私语的听觉印象,用“啾啾”(jiūjiū)“喈喈”(jiējiē)来表现“众鸟齐鸣声”,体现出造词者对被描摹声音对象的总体把握。
汉语拟声词在对声音的描摹上尽可能用有限的表音材料(文字)细微地反映出事物现象间的差异,就拿与“敲门——开门——关门”这么一组相关动作涉及到的拟声词为例就可见一斑。
敲门声:
a.笃笃笃(用手指叩门的很轻的声音。
)
b.咚咚咚/砰砰砰/哐哐哐(用巴掌或拳头击打房门的很重的声音。
)
c.梆梆梆/乓乓乓
开门声:
a.呀/吱喽/剥啄(开木门时门轴转动发出的很轻的声音。
)
b.哗(铁门开启时,门受震动而发出的很重的声音。
)
c.哐啷(铁门被撞开的声音。
)
关门声:
a.乓(关门时门和门框急促的撞击声。
)
b.咣/哐当(铁门猛地关上时受震动而发出的声音。
)
这种拟声的相对精致化丰富了汉语的拟声词系统,为语言社会较为逼真地摹拟声音对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汉语拟声词有多种词形和扩展形式。
a.单音节拟声词
如:
吧/梆/嘣/欻/嚓/嗤/刺/哒/噔/咚/嘎/呱
轰/呼/哗/唧/戛/喀/啪/嘭/噗/咝/嗖/嗡
扩展式有AA式、AAA式或AAAA式,表示声音的连续。
如:
嗒嗒(马蹄声)嘟嘟(喇叭声)呱呱(青蛙叫声)
梆梆梆(敲门声)哒哒哒(机枪声)噔噔噔(上楼声)
b.叠音拟声词
有一种拟声词只能以叠音而不以单音的形式出现,正如拟声词“轰隆”的两个语素,“轰”可单用,如“轰的一声”,而“隆”只能叠用,如“隆隆的炮声”。
这类的拟声词有:
嗷嗷/潺潺/吃吃/淙淙/得得/汩汩/烘烘/霍霍/朗朗/喃喃/
猎猎/瑟瑟/沙沙/簌簌/习习/吁吁/牙牙/飒飒/锵锵/哓哓/
叠音拟声词多半出现在固定组合中,如:
嗷嗷待哺喃喃自语牙牙学语哓哓不休悻悻而退
书声朗朗流水潺潺凉风习习磨刀霍霍红旗猎猎
c.双音节拟声词
如:
哧溜/轰隆/扑鹿/嘎吱/呼哧/咕咚/哗啦
窸窣/淅沥/毕剥/丁当/滴答/劈啪/乒乓
此类拟声词的扩展形式有三种:
(1)ABAB式
如:
吧嗒——吧嗒吧嗒轰隆——轰隆轰隆
呼哧——呼哧呼哧咕嘟——咕嘟咕嘟
ABAB式的语法意义在于让拟声词表示连续的声音。
这种形式还可进一步扩展,将三个或更多的拟声词连用。
如:
①火车声轰隆轰隆轰隆地响着。
②汽车在吭哧吭哧吭哧地抗议。
(2)AABB式
如:
窸窣——窸窸窣窣淅沥——淅淅沥沥
吱呀——吱吱呀呀吱嘎——吱吱嘎嘎
AABB式的语法意义在于让拟声词表示比ABAB式的时间更长的一连串的声音。
(3)ABB式
如:
哧溜——哧溜溜咕隆——咕隆隆吱喽——吱喽喽
哗啦——哗啦啦呼噜——呼噜噜哐啷——哐啷啷
ABB式的语法意义在于让拟声词表示比双音节拟声词的时间稍长的某种声音,节奏较为舒缓。
并非每个双音节拟声词都有ABAB、AABB、ABB三种扩展形式。
从大量语言使用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只可扩展为ABAB式,可扩展为AABB式的只有“窸窣、淅沥、吱呀、吱嘎”等极少几个,兼有两种扩展形式的也只有极少几个,如:
毕剥——毕剥毕剥/毕毕剥剥
丁当——丁当丁当/丁丁当当
劈啪——劈啪劈啪/劈劈啪啪
乒乓——乒乓乒乓/乒乒乓乓
还有一部分拟声词没有扩展形式,如:
欻拉、当啷、滴沥、嘎巴、阿嚏、咔嚓、呢喃、萧瑟、啁啾、扑哧、啪嚓、扑腾、嘡啷、喀哒、咕隆、刺棱。
d.四音节拟声词。
这一类拟声词为数不多,如:
叽里呱啦/劈里啪啦/稀里哗啦/乒呤乓啷/嘀里咕噜/叽里咕噜/蹋里沓啦
汉语拟声词是开放的能产性很强的词类系统。
为了适应新的表达需要,语言社会采取的对策有二:
一是新创拟声词,如“哔哔”(电话录音装置发出的响声),“噼啾”(电子游戏机发出的声音),二是旧词增加新的义项,如:
“嗡嗡”:
a.昆虫发出的声音。
b.人低声说话时模糊的声音。
c.飞机从天空飞过的声音。
再如:
“咔嚓”:
a.折断或破裂声。
b.挂电话的声音。
c.拍照时相机发出的声音。
“哒”:
a.马蹄声。
b.机枪声。
c.赶牲口的声音。
d.敲击电脑键盘的声音。
有两种情况造成部分汉语拟声词在表意功能上的改变。
一是词义分化。
“从声音转移到造成声音的行为,”⑤一个词被分化为两个词。
如:
扑棱拟声词:
翅膀抖动的声音。
动词:
翅膀抖动或张开。
滴答拟声词:
水滴落下的声音。
动词:
成滴地落下。
吧嗒拟声词:
抽旱烟时发出的声音。
动词:
抽(旱烟)。
咕嘟拟声词:
液体沸腾的声音。
动词:
长时间的煮。
呱唧拟声词:
鼓掌的声音。
动词:
鼓掌。
吭哧拟声词:
因用力而不自主地发出的声音。
动词:
很费力气地说话。
喳喳拟声词:
小声说话的声音。
动词:
小声说话。
啧啧拟声词:
赞叹时嘴里发出的声音。
动词:
咂嘴(表示赞叹)。
二是义素脱落。
在特定语境下使用,由于义素脱落,可忽略拟声词的表声功能。
汉语中可以不表声的拟声词最典型的要算“刷”这个词。
笔者在电脑上通过google搜索引擎收集到以下一些用例:
※乔珍的脸刷的一下就红了,刷的一下又白了。
※众人刷的一下把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
※眼泪刷的一下滚了下来。
※天空刷的一下变了颜色。
※灯光刷的一下在自己身上聚拢。
※卫生间里水流的声音“刷”的一下停住了。
※只见老魔刷的一下没影了。
※我当时汗刷的一下就出来了。
※屏幕刷地一下黑了。
※周边忽然刷的一下变得雪亮。
在以上用例中,“刷”不再表示“迅速擦过去的声音”,在词义中只保留“迅速”的义素,“擦过去”和“声音”义素都脱落了⑥。
在表义功能上相当于形容词。
在特定语境中义素脱落的拟声词还有“腾”(我的脸腾地一下红了),“噌”(我觉得自己的血压“噌”的一下升高了),“哧溜”(小脑袋“哧溜”一下缩回去了),“吭哧”(他吭哧了好几天才写出这篇作文)等。
注:
①张洵如:
《国语重叠词之调查》,《中国语文研究参考资料选辑》,中华书局1955年版。
②任学良:
《汉语造词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③韩陈其:
《汉语词汇论稿》,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④高名凯:
《汉语语法论》,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⑤徐国庆:
《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⑥参见拙文《义素脱落和语义重组—汉语称名学研究》,《语文月刊》1992年第3期。
(刊于《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