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docx
《分子生物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子生物学.docx(1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葵花宝典
第四章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一、名词解释
2
第一节概述
33
二、问答题
3
第二节原癌基因
33
分子生物学九阴真经
第三节 抑癌基因
34
第一章~第八章
10
第五章 信号转导
第九章细胞信号传导
14
第一节 胞内信使
35
第十章细胞增生和凋亡的分子机制
15
第二节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酯酶
35
第十七章细胞增生和凋亡相关基因与疾病
16
第三节 细胞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6
第十一章基因分析的基本策略
17
第六章细胞周期及其调节
第十二章基因功能分析的基本策略
17
第一节 细胞周期
37
第十三章基因工程
18
第二节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晦与细胞周期调节
38
第十九章基因诊断
20
第三节 细胞周期的其它调节机制
38
第二十章基因治疗
22
第七章 细胞凋亡
分子生物学笔记
第一节细胞凋亡概论
39
第一章基因的结构
第二节 凋亡的分子机制
39
第一节基因和基因组
26
第三节凋亡与疾病
40
第二节 真核生物基因组
26
第八章 基因克隆
第三节 线粒体基因组
27
第一节重组DNA中常用的工具酶
40
第四节 细菌和病毒基因组
27
第二节载体-宿主系统
40
第五节 染色质和染色体
27
第三节目的基因的获取
42
第二章DNA的复制、修复和重组
第四节DNA分子的体外连接
42
第一节 DNA的复制(DNAReplication)
28
第五节重组DNA导入宿主菌
43
第二节DNA修复(DNArepair)
28
第六节重组克隆的筛选与鉴定
43
第三节重组(recombination)
29
第九章基因诊断
第三章基因表达的调控
第一节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43
第一节基因的活化
29
第二节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
45
第二节 转录水平的调控
30
第三节基因芯片技术
48
第三节 转录后加工
32
第四节 翻译水平调控
33
葵花宝典
一、名词解释
1、基因:
能够表达和产生蛋白质和RNA的DNA序列,是决定遗传性状的功能单位。
2、基因组:
细胞或生物体的一套完整单倍体的遗传物质的总和。
3、端粒:
以线性染色体形式存在的真核基因组DNA末端都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叫端粒。
该结构是一段DNA序列和蛋白质形成的一种复合体,仅在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存在。
4、操纵子:
是指数个功能上相关的结构基因串联在一起,构成信息区,连同其上游的调控区(包括启动子和操纵基因)以及下游的转录终止信号所构成的基因表达单位,所转录的RNA为多顺反子。
5、顺式作用元件:
是指那些与结构基因表达调控相关、能够被基因调控蛋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特异DNA序列。
包括启动子、上游启动子元件、增强子、加尾信号和一些反应元件等。
6、反式作用因子:
是指真核细胞内含有的大量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结合顺式作用元件而调节基因转录活性的蛋白质因子。
7、启动子:
是RNA聚合酶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DNA序列。
8、增强子:
位于真核基因中远离转录起始点,能明显增强启动子转录效率的特殊DNA序列。
它可位于被增强的、转录基因的上游或下游,也可相距靶基因较远。
9、基因表达:
是指生物基因组中结构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经过转录、翻译等一系列过程,合成特定的蛋白质,进而发挥其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和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10、信息分子:
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化学物质。
其中由细胞分泌的调节靶细胞生命活动的化学物质称为细胞间信息分子;而在细胞内传递信息调控信号的化学物质称为细胞内信息分子。
11、受体:
是存在于靶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特异识别生物活性分子并与之结合,进而发生生物学效应的的特殊蛋白质。
12、分子克隆:
在体外对DNA分子按照即定目的和方案进行人工重组,将重组分子导入合适宿主,使其在宿主中扩增和繁殖,以获得该DNA分子的大量拷贝。
13、蛋白激酶:
是指能够将磷酸集团从磷酸供体分子转移到底物蛋白的氨基酸受体上的一大类酶。
14、蛋白磷酸酶:
是具有催化已经磷酸化的蛋白质分子发生去磷酸化反应的一类酶分子,与蛋白激酶相对应存在,共同构成了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这一重要的蛋白质活性的开关系统。
15、基因工程:
有目的的通过分子克隆技术,人为的操作改造基因,改变生物遗传性状的系列过程。
16、载体:
能在连接酶的作用下和外源DNA片段连接并运送DNA分子进入受体细胞的DNA分子。
17、转化:
指质粒DNA或以它为载体构建的重组DNA导入细菌的过程。
18、感染:
以噬菌体、粘性质粒和真核细胞病毒为载体的重组DNA分子,在体外经过包装成具有感染能力的病毒或噬菌体颗粒,才能感染适当的细胞,并在细胞内扩增。
19、转导:
指以噬菌体为载体,在细菌之间转移DNA的过程,有时也指在真核细胞之间通过逆转录病毒转移和获得细胞DNA的过程。
20、转染:
指病毒或以它为载体构建的重组子导入真核细胞的过程。
21、DNA变性:
在物理或化学因素的作用下,导致两条DNA链之间的氢键断裂,而核酸分子中的所有共价键则不受影响。
22、DNA复性:
当促使变性的因素解除后,两条DNA链又可以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形成DNA双螺旋结构。
23、退火:
指将温度降至引物的TM值左右或以下,引物与DNA摸板互补区域结合形成杂交链。
24、筑巢PCR:
先用一对外侧引物扩增含目的基因的大片段,再用内侧引物以大片段为摸板扩增获取目的基因。
可以提高PCR的效率和特异性。
25、原位PCR:
以组织固定处理细胞内的DNA或RNA作为靶序列,进行PCR反应的过程。
26、定量PCR:
基因表达涉及的转录水平的研究常需要对mRNA进行定量测定,对此采用的PCR技术就叫定量PCR。
27、基因打靶:
是指通过DNA定点同源重组,改变基因组中的某一特定基因,从而在生物活体内研究此基因的功能。
28、DNA芯片:
DNA芯片技术是指在固相支持物上原位合成寡核苷酸或者直接将大量的DNA探针以显微打印的方式有序地固化于支持物表面,然后与标记的样品杂交,通过对杂交信号的检测分析,即可获得样品的遗传信息。
由于常用计算机硅芯片作为固相支持物,所以称为DNA芯片。
29、错义突变:
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取代,使得mRNA的某一密码子发生变化,由它所编码的氨基酸就变成另一种的氨基酸,使得多肽链中的氨基酸顺序也相应的发生改变的突变。
30、无义突变:
由于碱基对的取代,使原来可以翻译某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了终止密码子的突变。
31、同义突变:
碱基对的取代并不都是引起错义突变和翻译终止,有时虽然有碱基被取代,但在蛋白质水平上没有引起变化,氨基酸没有被取代,这是因为突变后的密码子和原来的密码子代表同一个氨基酸的突变。
32、移码突变:
在编码序列中,单个碱基、数个碱基的缺失或插入以及片段的缺失或插入等均可以使突变位点之后的三联体密码阅读框发生改变,不能编码原来的蛋白质的突变。
33、癌基因:
是细胞内控制细胞生长的基因,具有潜在的诱导细胞恶性转化的特性。
当癌基因结构或表达发生异常时,其产物可使细胞无限制增殖,导致肿瘤的发生。
包括病毒癌基因和细胞癌基因。
34、细胞癌基因:
存在于正常的细胞基因组中,与病毒癌基因有同源序列,具有促进正常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和发育等生理功能。
在正常细胞内未激活的细胞癌基因叫原癌基因,当其受到某些条件激活时,结构和表达发生异常,能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
35、病毒癌基因:
存在于病毒(大多是逆转录病毒)基因组中能使靶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基因。
它不编码病毒结构成分,对病毒无复制作用,但是当受到外界的条件激活时可产生诱导肿瘤发生的作用。
36、基因诊断:
以DNA或RNA为诊断材料,通过检查基因的存在、结构缺陷或表达异常,对人体的状态和疾病作出诊断的方法和过程。
37、RFLP:
即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个体之间DNA的核苷酸序列存在差异,称为DNA多态性。
若因此而改变了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位点则可导致相应的限制性片段的长度和数量发生变化,称为RFLP。
38、基因治疗:
一般是指将限定的遗传物质转入患者特定的靶细胞,以最终达到预防或改变特殊疾病状态为目的治疗方法。
39、反义RNA:
碱基序列正好与有意义的mRNA互补的RNA称为反义RNA。
可以作为一种调控特定基因表达的手段。
40、核酶:
是一种可以催化RNA切割和RNA剪接反应的由RNA组成的酶,可以作为基因表达和病毒复制的抑制剂。
41、三链DNA:
当某一DNA或RNA寡核苷酸与DNA高嘌呤区可结合形成三链,能特异地结合在DNA的大沟中,并与富含嘌呤链上的碱基形成氢键。
42、SSCP:
单链构象多态性检测是一种基于DNA构象差别来检测点突变的方法。
相同长度的单链DNA,如果碱基序列不同,形成的构象就不同,这样就形成了单链构象多态性。
43、管家基因:
在生物体生命的全过程都是必须的,且在一个生物个体的几乎所有细胞中持续表达的基因。
44、细胞全能性:
指同一种生物的所有细胞都含有相同的DNA,即基因的数目和种类是一样的,但在不同阶段,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和器官中基因表达的种类和数目是不同的。
45、SD序列:
转录出的mRNA要进入核糖体上进行翻译,需要一段富含嘌呤的核苷酸序列与大肠杆菌16SrRNA3,末端富含嘧啶的序列互补,是核糖体的识别位点。
46、反义核酸技术:
是通过合成一种短链且与DNA或RNA互补的,以DNA或RNA为目标抑制翻译的反义分子,干扰目的基因的转录、剪接、转运、翻译等过程的技术。
47、核酸探针:
探针是指能与某种大分子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并在相互作用之后可以检测出来的生物大分子。
核酸探针是指能识别特异碱基顺序的带有标记的一段DNA或RNA分子。
48、周期蛋白:
是一类呈细胞周期特异性或时相性表达、累积与分解的蛋白质,它与周期素依赖性激酶共同影响细胞周期的运行。
49、CAP:
是大肠杆菌分解代谢物基因活化蛋白,这种蛋白可将葡萄糖饥饿信号传递个许多操纵子,使细菌在缺乏葡萄糖时可以利用其他碳源。
50、顺反子51、结构域
二、问答题
(一)、病毒、原核、真核基因组的特点?
答:
1、病毒基因组的特点:
1种类单一;②单倍体基因组:
每个基因组在病毒中只出现一次;③形式多样;④大小不一;⑤基因重叠;⑥动物/细菌病毒与真核/原核基因相似:
内含子;⑦具有不规则的结构基因;⑧基因编码区无间隔:
通过宿主及病毒本身酶切;⑨无帽状结构;⑩结构基因没有翻译起始序列。
2、原核基因组的特点:
①为一条环状双链DNA;②只有一个复制起点;③具有操纵子结构;④绝大部分为单拷贝;⑤可表达基因约50%,大于真核生物小于病毒;⑥基因一般是连续的,无内含子;⑦重复序列很少。
3、真核基因组的特点:
①真核生物基因组远大于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复杂,基因数庞大,具有多个复制起点;②基因组DNA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储存于细胞核内;③真核基因为单顺反子,而细菌和病毒的结构基因多为多顺反子;④基因组中非编码区多于编码区;⑤真核基因多为不连续的断裂基因,由外显子和内含子镶嵌而成;⑥存在大量的重复序列;⑦功能相关的基因构成各种基因家族;⑧存在可移动的遗传因素;⑨体细胞为双倍体,而精子和卵子为单倍体。
(二)、乳糖操纵子的作用机制?
答:
1、乳糖操纵子的组成:
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含Z、Y、A三个结构基因,分别编码半乳糖苷酶、透酶和半乳糖苷乙酰转移酶,此外还有一个操纵序列O,一个启动子P和一个调节基因I。
2、阻遏蛋白的负性调节:
没有乳糖存在时,I基因编码的阻遏蛋白结合于操纵序列O处,乳糖操纵子处于阻遏状态,不能合成分解乳糖的三种酶;有乳糖存在时,乳糖作为诱导物诱导阻遏蛋白变构,不能结合于操纵序列,乳糖操纵子被诱导开放合成分解乳糖的三种酶。
所以,乳糖操纵子的这种调控机制为可诱导的负调控。
3、CAP的正性调节:
在启动子上游有CAP结合位点,当大肠杆菌从以葡萄糖为碳源的环境转变为以乳糖为碳源的环境时,cAMP浓度升高,与CAP结合,使CAP发生变构,CAP结合于乳糖操纵子启动序列附近的CAP结合位点,激活RNA聚合酶活性,促进结构基因转录,调节蛋白结合于操纵子后促进结构基因的转录,对乳糖操纵子实行正调控,加速合成分解乳糖的三种酶。
4、协调调节:
乳糖操纵子中的I基因编码的阻遏蛋白的负调控与CAP的正调控两种机制,互相协调、互相制约。
(三)、真核生物转录水平的调控机制?
答:
真核生物在转录水平的调控主要是通过反式作用因子、顺式作用元件和RNA聚合酶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的,主要是反式作用因子结合顺式作用元件后影响转录起始复合物的形成过程。
1、转录起始复合物的形成:
真核生物RNA聚合酶识别的是由通用转录因子与DNA形成的蛋白质-DNA复合物,只有当一个或多个转录因子结合到DNA上,形成有功能的启动子,才能被RNA聚合酶所识别并结合。
转录起始复合物的形成过程为:
TFⅡD结合TATA盒;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TFⅡD-DNA复合物形成一个闭合的复合物;其他转录因子与RNA聚合酶结合形成一个开放复合物。
在这个过程中,反式作用因子的作用是:
促进或抑制TFⅡD与TATA盒结合;促进或抑制RNA聚合酶与TFⅡD-DNA复合物的结合;促进或抑制转录起始复合物的形成。
2、反式作用因子:
一般具有三个功能域(DNA识别结合域、转录活性域和结合其他蛋白结合域);能识别并结合上游调控区中的顺式作用元件;对基因的表达有正性或负性调控作用。
3、转录起始的调控:
(1)反式作用因子的活性调节:
①表达式调节——反式作用因子合成出来就具有活性;②共价修饰——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糖基化;③配体结合——许多激素受体是反式作用因子;④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蛋白质与蛋白质复合物的解离与形成。
(2)反式作用因子与顺式作用元件的结合:
反式作用因子被激活后,即可识别并结合上游启动子元件和增强子中的保守性序列,对基因转录起调节作用。
(3)反式作用因子的作用方式——成环、扭曲、滑动、Oozing。
(4)反式作用因子的组合式调控作用:
每一种反式作用因子结合顺式作用元件后虽然可以发挥促进或抑制作用,但反式作用因子对基因调控不是由单一因子完成的而是几种因子组合发挥特定的作用。
(四)、真核生物转录后水平的调控机制?
答:
1、5,端加帽和3,端多聚腺苷酸化的调控意义:
5,端加帽和3,端多聚腺苷酸化是保持mRNA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至少保证mRNA在转录过程中不被降解。
2、mRNA选择性剪接对基因表达调控的作用
3、mRNA运输的控制
(五)、受体的特点?
答:
1、高度专一性;2、高度亲和性;3、可逆性;4、可饱和性;5、特定的作用模式
(六)、表皮生长因子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
答: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一个典型的蛋白酪氨酸激酶受体,这个信号转导途径的主要步骤是:
1、受体二聚化的形成及其磷酸化:
表皮生长因子与受体的结合使受体发生二聚化,从而改变受体构象,使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增强,受体自身的几个蛋白酪氨酸残基在激酶的作用下发生磷酸化。
2、募集接头蛋白Grb2: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自身被磷酸化后,不仅其激酶活性增强,而且其构象发生变化,从而适合与含SH2结构域的蛋白分子相结合。
Grb2是作为接头蛋白结合到受体上。
3、调控分子SOS的活化:
SOS含有可与SH3结构域相结合的富含脯氨酸基序,当Grb2结合到磷酸化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后,它的两个SH3结构域即可结合SOS,使之活化。
4、低分子量G蛋白Ras的活化:
SOS可促进Ras释放GDP,结合GTP的反应,使Ras激活。
活化的Ras作用其下游分子Raf,使之活化。
Raf是MAPK级联反应的第一个分子,由此启动了MAPK的三级激活过程。
5、MAPK的级联激活:
Raf是一种MAPKKK,它作用于MEK,使之磷酸化而激活,活化的MEK在作用于MAPK家族的ERK1,使之磷酸化激活由此完成了三级激活。
6、转录因子的磷酸化及转录调控作用:
活化的ERK可以转至细胞核内,使某些转录调控因子发生磷酸化,从而影响基因的转录。
(七)、cAMP信号转导途径?
答:
1、组成:
胞外信息分子(主要是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G蛋白,AC,cAMP,PKA。
2、途径:
v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引起受体构象变化
v受体活化G蛋白
v活化后的G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
vAC催化ATP生成cAMP
vcAMP活化PKA,PKA使目标蛋白磷酸化,调节代谢酶的活性或调节基因的表达
(八)、IP3-Ca2+信号途径:
v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引起受体构象变化
v受体活化G蛋白
v活化后的G蛋白激活PLC
vPLC水解PIP2生成IP3和DG
vIP3使钙通道打开,细胞内Ca2+升高
vCa2+与CaM结合,激活Ca2+-CaM依赖的蛋白激酶
vCa2+-CaM依赖的蛋白激酶使目标蛋白磷酸化。
(九)、分子克隆中常用的工具酶及良好载体的条件?
答:
(1)、常用的工具酶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是细菌产生的一类能识别和切割双链DNA分子内特定的碱基顺序的核酸水解酶。
2、DNA连接酶:
将两段DNA分子拼接起来的酶。
3、DNA聚合酶:
催化单核苷酸链延伸。
4、逆转录酶:
依赖于RNA的DNA聚合酶,这是一种有效的转录RNA成为DNA的酶,产物DNA又称互补DNA。
5、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
将脱氧核糖核酸加到DNA的3末端。
6、碱性磷酸酶:
催化去除DNA、RNA等的5磷酸基团。
7、依赖DNA的RNA聚合酶:
识别特异性启动子,RNA转录。
(2)、良好载体的条件
1、必须有自身的复制子;
2、载体分子上必须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酶切位点,即多克隆位点,以供外源DNA插入;
3、载体应具有可供选择的遗传标志,以区别阳性重组子和阴性重组子;
4、载体分子必须有足够的容量;
5、可通过特定的方法导入细胞;
6、对于表达载体还应具备与宿主细胞相适应的启动子、前导顺序、增强子、加尾信号等DNA调控元件。
(十)、蓝-白筛选的原理?
答:
某些质粒带有大肠杆菌的半乳糖苷酶基因片段,在半乳糖苷酶基因的基因区外又另外引入了一段含多种单一限制酶位点的DNA序列。
这些位点上如果没有克隆外源性DNA片段,在质粒被导入lac-的大肠杆菌后,质粒携带的半乳糖苷酶基因将正常表达,与大肠杆菌的半乳糖苷酶基因互补,产生有活性的半乳糖苷酶,加入人工底物X-gal和诱导剂IPTG后,出现蓝色的菌落。
如果在多克隆位点上插入外源DNA片段,将使lacZ基因灭活,不能生成半乳糖苷酶,结果菌落出现白色。
由于这种颜色标志,重组克隆和非重组克隆的区分一目了然。
(十一)、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的原理?
答:
DNA链中核苷酸以3’,5’-磷酸二酯键连接,合成DNA所用的底物是2’-脱氧核苷三磷酸。
2’,3’ddNTP与普通dNTP不同,它们在脱氧核糖的3’位置缺少一个羟基。
在DNA聚合酶作用下通过三磷酸基团掺入到延伸的DNA链中,但由于没有3’羟基,不能同后续的dNTP形成磷酸二酯键,因此,正在延伸的DNA链不能继续延伸。
在DNA合成反应混合物的4种普通dNTP中加入少量的一种ddNTP,链延伸将与偶然发生但却十分特异的链终止竞争,产物是一系列的核苷酸链,其长度取决于引物末端到出现过早链终止位置间的距离。
在4组独立酶反应中分别采用4种不同的ddNTP,结果将产生4组寡核苷酸,它们将分别终止于模板链的A、C、G或T位置。
(十二)、核酸分子杂交的原理?
答:
具有互补序列的两条单链核酸分子在一定的条件下(适宜的温度及离子强度等)碱基互补配对结合,重新形成双链;在这一过程中,核酸分子经历了变性和复性的变化,以及在复性过程中个分子间键的形成和断裂。
杂交的双方是待测核酸和已知序列。
(十三)、影响杂交的因素?
答:
1、核酸分子的浓度和长度:
核酸浓度越大,复性速度越快。
探针长度应控制在50-300个碱基对为好。
2、温度:
温度过高不利于复性,而温度过低,少数碱基配对形成的局部双链不易解离,适宜的温度是较TM值低25度。
3、离子强度:
在低离子强度下,核酸杂交非常缓慢,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杂交反应率增加。
高浓度的盐使碱基错配的杂交体更稳定,所以进行序列不完全同源的核酸分子杂交时必须维持杂交反应液中的盐浓度和洗膜液中的盐浓度。
4、杂交液中的甲酰胺:
甲酰胺能降低核酸杂交的TM值。
它有以下优点:
在低温下探针更稳定;能更好地保留非共价结合的核酸。
5、核酸分子的复杂性:
是指存在于反应体系中的不同顺序的总长度。
两个不同基因组DNA变性后的相对杂交速率取决于样品浓度绝对一致时的相对复杂性(即DNA中的碱基数)。
6、非特异性杂交反应:
在杂交前应对非特异性杂交反应位点进行封闭,以减少其对探针的非特异性吸附作用。
(十四)、探针的种类和优缺点?
答:
1、cDNA探针:
通过逆转录获得cDNA后,将其克隆于适当的克隆载体,通过扩增重组质粒而使cDNA得到大量的扩增。
提取质粒后分离纯化作为探针使用。
它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探针。
2、基因组探针:
从基因组文库里筛选得到一个特定的基因或基因片段的克隆后,大量扩增、纯化,切取插入片段,分离纯化为探针。
3、寡核苷酸探针:
根据已知的核酸顺序,采用DNA合成仪合成一定长度的寡核苷酸片段作为探针。
4、RNA探针:
采用基因克隆和体外转录的方法可以得到RNA或反义RNA作为探针。
(十五)、探针的标记法?
答:
1、缺口平移法:
此法是利用适当浓度的DNaseⅠ在DNA双链上随机切割单链,造成单链切口。
切口处产生一个5末端和3末端,3末端就可以作为引物,在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的催化下,以互补的DNA单链为摸板,依次将dNTP连接到切口的3末端的羟基上,合成新的DNA单链;同时DNA聚合酶Ⅰ的5→3的核酸外切酶活性在切口处将旧链从5末端逐步切除,新合成链不断延伸,从而使原DNA分子上的部分核苷酸残基被标记的核苷酸所取代。
2、随机引物法:
随机引物是人工合成的长度为6个寡核苷酸残基的寡聚核苷酸片段的混合物。
对于任何一个用作探针的DNA片段,随机引物混合物中都会有一些六核苷酸片段可以与之结合,起到DNA合成引物的作用。
将这些引物与变性的DNA单链结合后,以4种dNTP(其中一种是标记物标记的dNTP)为底物,合成与探针DNA互补的切带有标记物的DNA探针。
3、PCR标记法:
在PCR反应底物中,将一种dNTP换成标记物标记的dNTP,这样标记的dNTP就在PCR反应的同时掺入到新合成的DNA链上。
4、末端标记法:
只是将DNA片段的一端进行标记。
(十六)、PCR的基本原理?
答:
PCR是在试管中进行的DNA复制反应,基本原理是依据细胞内DNA半保留复制的机理,以及体外DNA分子于不同温度下双链和单链可以互相转变的性质,人为地控制体外合成系统的温度,以促使双链DNA变成单链,单链DNA与人工合成的引物退火,然后耐热DNA聚合酶以dNTP为原料使引物沿着单链模板延伸为双链DNA。
PCR全过程每一步的转换是通过温度的改变来控制的。
需要重复进行DNA模板解链、引物与模板DNA结合、DNA聚合酶催化新生DNA的合成,即高温变性、低温退火、中温延伸3个步骤构成PCR反应的一个循环,此循环的反复进行,就可使目的DNA得以迅速扩增。
DNA模板变性:
模板双链DNA单链DNA,94℃。
退火:
引物+单链DNA杂交链,引物的Tm值。
引物的延伸:
温度至70℃左右,Taq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