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古诗两首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872460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2 古诗两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2 古诗两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2 古诗两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2 古诗两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2 古诗两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2 古诗两首教案.docx

《22 古诗两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 古诗两首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2 古诗两首教案.docx

22古诗两首教案

22古诗两首教案

《冬夜读书示子聿》

教材简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是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的。

前两句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期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

后两句是进一步地告诫儿子,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这首诗告诉人们,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设计理念:

这是一首哲理性较强的诗,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理解诗意,明白诗中蕴含的道理,还要让学生感受诗歌文字与意境的美,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本课力求落实以下理念:

以读促悟,营造诗歌氛围;拓展积累,引导想象,丰富诗歌内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兴趣。

设计思路: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落实以上的教学理念,本课努力设计出一节诗的课堂,全课主要分为三个版块:

(1)走近陆游,导入新课。

通过读陆游的诗,走近爱国的陆游,再导入他关爱孩子,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2)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提供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

(3)细读品味,赏读古诗。

以这首诗为本,扩散开去,用更多的诗句等帮助学生感受诗意,体会哲理,使这首简短的诗变得丰富起来,并教会学生学诗的方法,让其在自主的感悟中享受学诗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走近陆游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一定会背诵许多古诗,能给大家背一两首你喜欢的吗?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明珠,这几天,老师读到一位诗人的诗作,摘抄了几句,想和大家一起欣赏

出示陆游的名句,师生一起读。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知道这是谁写的吗?

我们刚刚学习了他的《示儿》,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他?

出示作家卡片:

陆游,南宋诗人,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谓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存世9千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3、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其实他还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他经常通过写诗来教育他的儿子,曾经写过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送给他的小儿子,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第三首。

设计意图:

用背诗读诗的形式导入新课,创设一种诗的课堂,并且通过诗歌引导学生走近陆游,再从爱国的陆游引出爱子的陆游。

二、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

采取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教师相机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2、理解诗意

(1)投影出示关键词语的注释

示:

指示、训示

学问:

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始:

工夫:

花了工夫

无遗力:

不遗余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终:

到底、毕竟的意思;

绝:

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绝知:

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

亲自实践。

(2)结合注释以及自己的学习资料探讨诗意,再小组交流

(3)引导学生说说四句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

因为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而且拥有很多学习资料,大多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诗意已有了解,所以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去引导,直接提供资料帮助理解,而把重点放在对诗的品味和感悟

三、细读品味赏读古诗

过渡:

我们学习古诗不能只停留在对诗句的理解,还要细细品味,才能真正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意境。

1、品读一、二句: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师:

再读这两句,你能想到哪些?

引导:

(1)讲讲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如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等。

(2)交流描写学习勤奋的成语,如废寝忘食、夜以继日、闻鸡起舞等。

(3)诵读关于勤奋学习的诗句,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如果学习不勤奋会是什么结果呢?

就像一些古诗说的: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小结:

是啊,同学们品味得真好,简短的诗句中蕴含着多少话呀,这就是诗的魅力之一。

2、品读三、四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读书学习光靠勤奋就行了吗?

(2)再读诗句,你觉得陆游说的有道理吗?

引导:

用我们学习或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如医生要有临床经验才能成为名医;驾驶员要开车练习才能掌握技巧;教师要走进课堂才能将教育理论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

(3)如果此时,纸上谈兵的赵括站在你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4)陆游用诗歌的形式告诉子聿读书与实践之间的紧密关系,真是用心良苦,其实有许多诗人也用诗歌表达过这种感想。

诵读诗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设计理念:

用生活中的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来理解诗句,比较通俗易懂,再积累有关诗句进行诵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哲理性

3、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1)创设情境:

那是一个冬夜,屋外月明星稀,一片寂静,屋内却透着融融的暖意,几个孩子围在母亲的身边,叽叽喳喳着说笑,陆游在旁边的书屋里聚精会神地读着书,读着读着,生发出许多感想,于是把小儿子子聿叫过来,语重心长地说:

——(齐读)

子聿忽闪着一双明亮的眼睛,沉思了一会说:

“父亲,我明白了,一定照您说的去做。

同学们,你明白吗?

请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自由读后个别读)

(2)练习背诵古诗

4、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了什么收获?

创设情境,诵读古诗,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首诗的意境

四、课外作业

1、默写这首诗。

2、搜集陆游的另外七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自读体会。

《观书有感》

一、概述

《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

诗中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的体会的。

作者以喻明理,理寓象中,将感想议论化为生动形象,既富理趣,又有诗情。

本诗的教学有三大版块组成:

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方塘的清澈和读书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宜兴市新建小学六

(1)班的同学;

2、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语言感悟能力较强;

3、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

4、学生学习过很多哲理诗,对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有了一定的理解;

5、学生能根据提示、创设的情境来诵读古诗,并有了一定的韵味。

四、教学策略

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

a.学生通过朗读古诗,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理解字词以及诗句的意思;b.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对重点词句的点拨,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学交流(问题解决)。

2.自主学习策略: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讨论,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诗句,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

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

课件、打印的拓展资源

六、教学过程预设:

(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

1、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读

3、你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

4、简介朱熹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4、过渡: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

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由学生熟悉的名句引出诗人,既复习了旧知,又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

(二)、品析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诗

2、自由读,注意读准三个生字(鉴徘徊)

(1)指名读

(2)、边划分节奏边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

谁来读出问的语气呢?

(指名读,并指导朗读好这一句)

[从标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感知诗景.]

4、作者到底问的是什么呢?

(请结合插图,联系诗句想一想)

(1)释渠:

指方塘如许:

如此,这样

(2)谁再来问一问?

指导读好第三句

5、诗人问方塘的水为什么这样的清澈,为什么会有此一问呢?

因为他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了呢?

出示插图,看图想象说话:

诗人坐在塘边的大石头上,抬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

(同桌讨论)

小结:

说的真好,其实你们刚才描述的,正是作者吟出的两句诗,齐读第一二句(读出方塘景色的清新明快)

[通过图文对照,画面想象,引导学生步入方塘美景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感受渠之清.]

6、学习一二句

理解:

1、镜子2、照3、仔细看,审察4、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5、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人看信。

(5)学生讨论选择

联系《望洞庭》中的“潭面无风镜未磨”理解。

[巧妙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鉴”,轻松突破难点。

]

(6)“徘徊”什么意思?

(1、来回地走2、来回移动3、比喻犹豫不决)

(7)学生讨论选择

(8)连起来说说一二两句的诗意。

7、学习三四句

过渡:

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

问渠哪得清如许?

(1)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诗人自问又自答,诗中那个词提示你原因了?

(为)

(2)“活水”什么意思?

(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结合插图理解“活水”(远处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3)连起来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4)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

(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

小结:

是呀!

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

配乐读全诗(读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享受诗趣

1、老师读题目,学生读诗。

2、教师启发:

朱熹说:

“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

”你学到这儿,有什么疑问吗?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3、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4、教师小结:

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

不能改!

5、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

(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

[打破常规,反诘诗题,激发了学生探究思索的兴趣,变“让我读,让我说”为“我要读,我要说”,让学生在激烈的辩驳中享受了诗的理趣。

]

(四)拓展延伸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写了一首这么美的写景诗,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是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家,这样诗也叫说理诗,我们接触到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2、出示: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

这正

是(),()。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

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3、总结:

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

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

记住:

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会默写古诗。

2、把诗中蕴含的道理说给家人听。

3、搜集一些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板书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

清澈透明←源头活水(写景)

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读书汲取(喻理)

教学反思

如果要说这堂课的教学有什么缺憾的话,我觉得课堂上对诗句本身的诵读少了一些。

有人说唐诗是“高山大河”,是“朝阳”,是“青少年时期的意气风发”,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那么宋诗则多了一些沉静与思考。

宋诗中的哲理诗比较多,本诗也属说理诗。

说理诗的情感味较之其它诗似乎少了一些,意境与韵味的体会比较难,这就为教学中的诵读品味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