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复习《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学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872021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复习《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学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届高三历史复习《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学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届高三历史复习《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学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届高三历史复习《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学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届高三历史复习《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学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复习《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学案含答案.docx

《届高三历史复习《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学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复习《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学案含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复习《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学案含答案.docx

届高三历史复习《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学案含答案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阶段特征]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中国近代化的高峰时期,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经济工业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春天)、思想科学理性化(新文化运动)都有长足的发展。

[坐标通览]    

[整体感知]

(1)伴随列强侵华的加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逐步确立,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民族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1)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

(2)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3)一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4)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列强侵华加剧与中国人民的探索

1.沉重的民族危机

(1)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

(2)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2.中国人民的抗争

(1)戊戌变法:

1895年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1898年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

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

(2)义和团运动:

一场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3)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制度的历史性巨变。

此后,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屡遭挫折。

近代前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初步发展

(1)背景:

甲午战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短暂春天”

(1)背景:

辛亥革命扫除发展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

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3)结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近代前期的四大社会思潮

1.维新变法思想

甲午战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政治民主化由此开启。

2.民主共和思想

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3.民主与科学思想

新文化运动前期,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4.社会主义思想

新文化运动后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社会生活与习俗的新变化

1.物质生活的变化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交通事业的进步

各大口岸相继出现一批轮船公司,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3.通讯工具的变迁

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

4.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业的发展:

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主题1|政治上:

世纪之交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中国人民抗争探索的深入

1.(2016·全国乙卷)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情况。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其实力曾是远东第一、世界第九,故“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故选C项;A项表述不符合当时的史实,直到20世纪初,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仍是编练“新军”;日本明治维新后也是集权制度,故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已多次遭到英国、法国等国的侵略,其他列强也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获取在华权益,D项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不符,故排除。

]

2.(2013·全国卷Ⅰ)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现代化的理解。

现代化主要指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

洋务运动体现了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方向,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体现了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方向,B项正确。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措施,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对中国的现代化起了阻碍作用;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故排除A、C、D三项。

]

[备选真题]

3.(2016·江苏高考)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A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解读表格中的数字信息。

据表格数据可知,1894~1914年日本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不断上升,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对华经济侵略不断加强,A项符合题意。

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排除B项;这一时期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C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

4.(2015·海南高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A [根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行政服从于司法的主张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可见并未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故C项错误;这时民主共和政体刚刚确立,因此臻于完善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

1.多角度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角度

影响

列强侵华特征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即以资本输出为主要特征的侵略阶段,且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社会主要矛盾

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经济结构变动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

阶级关系变动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

向西方学习

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向西方的学习开始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2.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

(1)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

①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主要源于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革命性则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进程中,一开始资产阶级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具有反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要求。

②表现:

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起民主共和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提出了许多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表现出了极大的革命性和进步性。

(2)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原因:

资产阶级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特定社会环境决定了资产阶级具有同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相妥协的一面。

②表现:

辛亥革命中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更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从通史视角考查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及影响

[命题猜想] 

近代列强侵华的表现、影响及中国的抗争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

命题多运用图文史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综合考查列强侵华战争及其影响、评价。

特别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掀起了救亡图存的高潮,从民族觉醒角度命题也会成为命题的重要切入点。

1.(2016·内江三模)谭嗣同在《有感一章》中写道: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该诗的写作背景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D.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A [《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失去了大片土地,维新派痛心疾首,才有谭嗣同此诗,故A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时,谭嗣同早已牺牲,故B项错误;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谭嗣同已经被杀,故C项错误;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

2.(2016·宜宾一诊)1901年3月,鉴于总理衙门法定地位不强,衙署和编制过于简单,根据驻北京外交使团的照会,李鸿章提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

这反映了清政府(  )

A.由被动外交转为主动外交

B.进一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C.吸取了义和团事件的教训

D.与列强开始了平等交往

B [总理衙门的设置标志由被动外交转为主动外交,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鉴于总理衙门法定地位不强,衙署和编制过于简单”和“李鸿章提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可知进一步向近代外交转变,故B项正确;义和团事件属于农民起义,不属于外交事务,故C项错误;与列强开始了平等交往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

创设情境多角度命题考查辛亥革命

[命题猜想] 

资产阶级是近代前期抗争与探索的主体阶级,辛亥革命等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命题主要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多角度分析评价各阶级的探索。

复习备考时,要重视分析资产阶级探索的表现、特点及影响;还要注意将辛亥革命与百日维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链接起来分析比较。

3.(2016·唐山一模)1895年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1900年10月孙中山又领导发动了惠州起义,“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

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

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

A.三民主义逐渐为民众所接受

B.清政府在政治上不断趋于反动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在中国完全确立

B [1905年,三民主义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和“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

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可知清政府在政治上不断趋于反动,故B项正确。

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掠夺,由此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在中国完全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

4.(2016·郴州质检)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

“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

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  )

A.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B.明显的限袁倾向

C.缺乏明确反帝要求D.强烈的排满色彩

B [最终成为一纸空文是从结果来看,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可知此题强调的是《临时约法》明显的限袁倾向,故B项正确;材料与明确的反帝要求及强烈的排满情绪无关,故C、D两项错误。

]

主题2|经济上: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1.(2012·全国卷)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

这反映出张謇(  )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材料的含义。

“捐弃所恃,舍身喂虎”体现了张謇在甲午中日战争后认识到兴办实业对于救国的重要性,但是在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下,商业一直被视为末业,而身为状元的张謇为了救国,毅然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投身于实业救国的实践中,故选A项。

]

[备选真题]

2.(2016·海南高考)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

B.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

D.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A [由“……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到“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出现的情况应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是丝茶出口下降,一种是出口没有下降,其他产品的出口迅猛增长。

根据近代中国对外出口的情况,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西方的资本主义浪潮中,中国并没有出现具有竞争力很强的商品,所以只能推断出中国丝茶受到竞争,出口下降,故A项符合题意。

]

3.(2016·上海高考)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在谈到办厂经历时感慨地说:

“千磨百折,忍侮蒙讥,伍平生不伍之人,道平生不道之事。

”其主要原因是(  )

A.难以招募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和买到所需的机器设备

B.工人不断要求增加薪酬、缩短工时

C.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

D.与外国资本竞争处于不利地位且受官府束缚、压制

D [材料反映出张謇办厂经历的艰辛,“伍平生不伍之人,道平生不道之事”,反映出阻力来自外部。

难以招募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和买到所需的机器设备是缺少机器技术属于内部原因,故A项错误;工人不断要求增加薪酬、缩短工时是劳资矛盾属于内部原因,故B项错误;经营管理的弊端属于内部原因,故C项错误;民族企业受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外部原因,也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阻碍,故D项正确。

]

4.(2016·海南高考)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

“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

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

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

”这表明(  )

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

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

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

D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一味追求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早就丧失了当初的活力,故A项错误;由“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可知其与新式教育与传统科举是不相融的,故B项错误;新学之人认为发式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区别,新旧学的根本区别在教育的内容,故C项错误;由“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可知,虽然新学追求民权,但并无报效国家的有效方式,只能服从封建选拔人才的方式,故D项正确。

]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特点

①先天不足:

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②后天畸形:

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轻工业领域发展迅速,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工业结构和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的不平衡特点,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影响因素

①推动发展的因素

a.列强侵华的客观影响:

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旧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

b.政府政策的影响:

因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c.民族主义的驱使:

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持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与力量源泉。

②阻碍发展的因素

a.根本因素: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这使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严重阻碍了其发展。

b.主观因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自身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c.客观因素:

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2.全面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变迁原因:

“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是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

(2)变迁规律:

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3)变迁影响:

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

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4)运用史观整合:

运用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活史观整合西方文明在与中国衣、食、住、行、通讯、习俗等各方面碰撞融合中的变迁。

创设新情境,考查清末、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命题猜想]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特征、成因是高考命题高频点,且非选择题命题较多,主要利用图表材料考查对其阶段特征的理解认识。

复习时应注意梳理每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概况、特征及成因,综合分析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和影响。

1.收藏家郑先生藏有“申新纺织厂原始合同股票”:

“立合同议据荣宗锦等今议定在上海陈家渡白利南路地方合创申新纺织厂,专购子花纺纱织布行销事业。

共集股本银元三十万元,作为三千股……订章程邀集全体股东具名向该管官厅注册,兹依公司条例之规定,订立合同……中华民国七年二月。

”这表明该厂(  )

A.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意识

B.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壮大

C.在抗日战争时期陷入困境

D.新中国成立后企业性质发生了变化

A [材料中民族企业申新纺织厂发行股票,“订章程邀集全体股东”“依公司条例之规定,订立合同”都符合现代企业管理意识,故A项正确;“中华民国七年”是1918年,新民主主义经济出现在1949~1956年期间,故B项错误;抗日战争是在1937~1945年期间,故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

[备选习题]

2.对下表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

近代中国外债情况

时期

款项数目

清政府

210项

18亿银元:

为赔款借款占61%;实业借款占28.7%

北洋政府

633项

15.56亿银元:

军政借款占64.4%;实业、教育借款占35.5%

国民政府

108项

28亿银元:

军政借款占86.77%;实业、教育借款约占8.26%

①非生产性开支成为外债的主体 ②为近代工业发展筹集部分资金 ③北洋时期款项最多、数额最大 ④列强对华经济渗透的手段之一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A [由表中信息可见,军政借款,即非生产性开支成为外债的主体,故①正确;实业借款为近代工业发展筹集部分资金,故②正确;国民政府超过北洋时期,款项最多、数额最大,故③错误;外国对华借款是列强对华经济渗透的手段之一,即资本输出,故④正确。

]

从社会史观角度综合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命题猜想] 

随着列强的侵略,特别是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及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变化。

它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呈现出新旧冲突、中西碰撞与交融的特点。

高考命题经常以此为切入点,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具体表现、影响因素及其作用。

解题时一般根据材料具体分析即可。

3.(2016·济南模拟)下表是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据此可知(  )

学校

地点

特色

中央女校

北京

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

神州女校

上海

设国文、国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

女子法政学堂

上海

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学宗旨

 A.辛亥革命后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

C.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普遍提高

D.妇女得以从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A [根据材料中“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中设立的“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学宗旨”体现出辛亥革命后妇女参政的可能性,说明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在材料中,女子学校的专业设置并未提及守旧势力的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部分女子学校的开办为个例,就说明妇女社会地位的普遍提高,这是不准确的,故C项错误;从传统文化的束缚解放出来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

[备选习题]

4.(2016·湖北重点高中联考)“洋楼层叠,大厦云连。

建筑宏伟,雕刻优美。

电线铁道,纵横如网。

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

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

道半如砥,旁植乔树,郁郁葱葱。

微妙之乐,来自空际……烟筒林立,上矗霄汉。

吐气成球,漫濛如雾。

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

”材料反映出当时部分中国人眼中“文明”的核心是(  )

A.交通工具近代化   B.物质生活近代化

C.城市生活近代化D.工业发展近代化

B [材料“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反映出交通工具近代化,但只是部分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城市建筑、交通、自然环境、工业等的变化,总体上体现出物质生活近代化,故B项正确;城市生活近代化只是部分内容,故C项错误;“烟筒林立,上矗霄汉”反映出工业发展近代化,但只是部分内容,故D项错误。

]

主题3|文化上:

从君主立宪到民主科学思想的演变特点及影响

1.(2015·全国卷Ⅱ)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