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再解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870947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再解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再解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再解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再解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再解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再解1.docx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再解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再解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再解1.docx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再解1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再解读 

主讲专家简介:

李善良博士,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江苏省教研室高中数学教研员,江苏省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苏教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主持人、副主编。

主持人:

各位老师,大家好!

江苏省高中数学网络培训课程—模块1-1课标解读-将邀请李善良老师主讲。

主持人:

首先请允许我向各位老师介绍一下,今天主讲的专家:

李善良博士。

李博士,是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江苏省教研室高中数学教研员,江苏省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苏教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主持人、副主编。

主持人: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8年,广大数学教师对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的实验研究,在今天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中出现了许多困惑,李老师,能否请你对课程标准给我们作重新解读。

李善良:

好,2004年全国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启动,本次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关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广大教师都比较熟悉,这里,我打算从8年实践的层面,尤其是结合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困惑,对课改的基本问题作进一步剖析。

主持人:

是的,对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我们老师基本都熟悉,如:

数学教学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如: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学习方式,但这种熟悉都是文字的表面,在具体实践中,对于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们觉得还有许多困惑,那么,在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李老师,你认为最根本的问题在哪里呢?

李善良:

在8年的课改实验和实践过程中,广大高中数学教师经过多次培训,对于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应当说是很熟悉的。

在实践过程中,能结合课改理念,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指导思想,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经过几年探索,课堂教学发生了系列的变化。

但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只停留在文本层面,与实际教学距离较远,更不能变成自觉的教学行为。

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孤立地理解课改理念,把课改理解为: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教学设计时,追求问题情境的生活化、现实化;在教学实践中,简单地在过去教学基础上,加入小组讨论、加入学生探究。

在课改的深化过程中,有必要重新认识下列问题:

第一,怎样理解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第二,怎样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实现课改基本理念?

主持人:

是的,这2个问题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最大的困惑。

那么对于第一个问题“怎样理解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您认为应从哪几个方面来思考比较好?

李善良: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如下基本理念: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3)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4)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6)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

(7)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

(8)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9)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10)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如何理解并有效实施这些理念,是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

从这些理念可以看出,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人的终身发展,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特色是满足学生的个性选择,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难点是教学评价。

主持人:

是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人的终身发展,而在实际教学中,高中阶段仅仅3年,学生要学习基础内容,又要应付高考,如何才能实现这一基本理念呢?

李善良:

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这里明确指出,人的发展具有融合性:

人的发展是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需要两者的有机融合体。

在过去的数学教育中,我们忽视了人的整体发展,仅从社会进步需要出发,强调数学的工具性、应用性。

进而,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学生没有自我的实现,没有选择,更没有创造。

过分重视数学教育的功利性,实际上严重降低了数学教育的作用与价值。

数学仅仅沦落为一种智能训练和应用的工具。

当然,这些极端的倾向是由于我国当时的国情所决定的。

到今天,我国的经济、文化等已经与整个世界逐步融为一体,如果仅仅考虑数学的社会功能,忽视了数学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将不利于人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

在今天国际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公民的数学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

具有扎实的基础,以满足终身发展的需要;通过知识的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运用、学会创新;数学在当今的社会中地位、作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学素养已经成为人的基本素养。

今天的数学教育不仅着眼于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活,更为重要的是,三年学习后,我们给学生终身发展留下了什么?

我们的中小学数学教学是否给学生终身发展留下足够的动力?

关注到人的终身发展,本次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终身发展。

在个性选择、思维发展、知识技能、数学能力、情感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理解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时,我们不仅要从字面上去琢磨,而且要透过字面,从我们时代所处的背景,从课改的背景去挖掘基本理念的潜在意义。

这样,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们才能自觉地运用课改的理念指导我们,而不是走形式,做表面文章。

把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在数学教育的核心位置,我们的教育才能摈弃短期行为、功利行为,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最佳发展。

主持人:

经过李老师的解释,我清楚了许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会努力实现这一基本理念。

您刚刚说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特色是:

满足学生的个性选择。

我们认为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那么在具体实施课程标准时,我们如何来实现这一基本理念呢?

李善良:

好,高中数学课改的前两条基本理念是:

(1)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这里,既要保证所有学生发展的共同平台,即高中数学教学的“底线”。

更为重要的是,这次课改,首次提出用于个性选择的多样化课程。

其用意是让学生:

学会设计人生,满足兴趣爱好,发挥自我潜能。

其实,不仅课程结构要满足学生个性选择的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应恰当地进行设计,满足各类学生的个性选择的需要。

为所有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保证。

许多教师在理解课程理念、实施课程时仅注意到课程结构的选择性,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选择性。

例如,数学探究就可以考虑在基本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性学习,在章节结束时的探究性习题的学习,在每个学期设置1次探究性活动,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至少有1次大型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又如,数学选修系列3是关于数学文化与数学思想方法的专题系列,尽管不进入高考内容,但对学生个性发展,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非常好的作用,应当认真组织开设。

但目前许多学校并没有开设这些课程,原因就是这些课程不是高考课程。

同样,在选修系列4中还有许多专题也没有进入当地的高考范围,因此这些专题也形同虚设,很少有学校开设。

实际上,着眼于部分学生的需求,这些专题是非常有益的。

 满足学生的个性选择,还要注意到那些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数学英才”他们的需求。

我国数学竞赛成绩很突出,但“数学英才”不是训练出来的。

数学家是靠兴趣、是靠对数学的痴迷,与恰当的教学环境培养出来的。

目前的数学竞赛教育功利性太强,能否在日常的教育中,为数学英才提供一些恰当的机会,让他们在数学领域里走得远些,学的自由些,这也是选择性的内容。

主持人:

刚才关于满足学生的个性选择,您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这对于我们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高中数学课程的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请您给我们说说对这一基本理念的理解。

李善良:

好,在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在多条中从不同角度提出:

(1)倡导积极主动、探究探索的学习方式;

(2)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3)发挥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等。

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课程的重要任务。

而与过去教学大纲关注思维的内容不同的是,本次课程改革更为关注:

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应用意识、探究习惯等更为广泛的内容。

关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进行了说明: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也是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

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演绎证明、运算求解、数据处理、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

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

数学思维能力在形成理性思维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贯穿在数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同时贯穿在学生情感发展过程中。

实际上,数学教学目标不能简单地分成知识技能教学、能力培养、情感发展。

整个教育是融为一体的,以知识技能为载体,使学生获得思维的整体发展。

这些内容在高中数学课程目标中得到具体细化:

主持人:

刚刚您为我们讲解了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特色、重点,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最难的是教学评价,能否请李老师对此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以便给我们启发。

李善良:

普遍认为,目前课改的难点是教学评价,一方面由于高考指挥棒对于一线教学的干扰,另一方面,过程性评价似乎是“新”的内容,难以操作。

实际上,由于过分追求高考评价,把教学评价等同于高考评价,给教学常规带来极大的干扰,同时,也难以使学生获得真正的发展。

对于教学评价,应当关注常态的教学,按课改的基本理念去实现。

(1)要把握标准的基本要求

教学评价首先应考察教学是否把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否为达到这些要求而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否有检验学生达到要求的材料,以及相应的补救措施等。

目前教学中出现诸多不协调的现象。

一是依据原有经验,进行大量的补充、扩展。

二是对于课标已经降低要求(或者已经删减)的内容,仍然花过多的时间。

三是提前教学一些内容,打乱模块顺序。

四是随意拔高,一步到位,高一当高三教学。

这些表现的核心是,未能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把不准教学的基本要求。

而各地教研部门往往以高考为衡量尺度,过分纵容这种教学行为。

(2)注重过程性评价

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利于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及时矫正。

同时,过程性评价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利于激励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学生的成长主要在每天、每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他们不仅课堂上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在知识技能的获得过程中,发展了自己的思维能力,获得了兴趣、自信,批判性精神、理性精神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真实的过程性评价。

现在,有些教师把过程性评价仅仅理解为“学生成长档案”等,实际上,是一种失误与曲解。

(3)把好高考与日常教学的关系

高考是终结性评价,对学生三年学习情况进行一次系统的检测。

现在,许多教师从高一开始时就盯着高考的目标。

但实践表明,过分强调高考,往往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效果并不理想。

反之,认真抓好每一节课的教学,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发生、发现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各种活动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多方面进行建构,这样,他们不仅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同时获得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获得思维能力的高速发展,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

他们自然也能很顺利地获得高考的成功。

主持人:

谢谢李老师,刚刚李老师从4个方面对怎样理解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给我们进行了细致的解释,为我们解开了许多疑惑。

让我们知道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实现课改的基本理念,李老师,就这个问题,你能给我们一些建议吗?

李善良:

好,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要有效地实现课改基本理念,我认为必须把握住3个方面:

一,必须把准课堂教学的目标,二,必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三,必须注重数学教学创新。

主持人:

是的,我们觉得这3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课堂目标是我们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和评价教学的核心和依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都进行了教学目标设计,但是往往与实际教学并不一致,能否请李老师先给我们谈谈怎样把握教学目标的问题呢?

李善良:

好,高中数学课程目标包括“掌握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三个主要内容。

“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能力”包括“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应用意识”等;“情感”包括“兴趣、自信、态度、习惯、理性精神、批判性精神、价值观等。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这里面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所有学生学习的基础。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是一个有序的网络体系。

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形成这种网络,主动与网络建立联系,形成新的网络为标志的。

在同一体系中,节点、联系、层次、交汇点是非常重要的,关于基本章法、基本思想的教学,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掌握基本章法、基本思想的关键在于自觉地运用。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理清楚基本的数学方法,比如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解析几何思想、定积分的思想、向量的方法、分类讨论、化归与转化等。

在逻辑中的一些方法:

如分析、综合、反证、归纳等。

具体的方法包括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

还有一些通性通法,比如分类法、比较法、放缩法、转化法,等等。

关于数学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关键是对能力目标的准确定位。

在课标中对于数学能力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的能力:

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等。

数学综合的能力:

包括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还有数学学科基本能力,包括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

下面我谈谈数学思维。

我们知道: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目标。

从技巧训练到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里面的最高层面:

是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

什么是数学思维?

《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提出:

思维能力是:

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高中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像、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

这些过程是数学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

数学思维能力在形成理性思维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著名的数学教育著作《数学教育研究手册》在“学会数学地思维”一章中讨论三个主要内容:

一个是问题解决,一个是元认知,一个是数学意识。

综上可以看到:

在学习与运用数学过程中,整个的过程是数学思维过程。

包括基本的思维模式,基本的解决问题策略,基本的研究方法,基本的自我监控、调节、控制水平等。

怎样进行数学思维?

这个问题一直是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答案也在不断地变化。

但以下几个方面应是我们教学关注的重点内容:

首先要有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是核心,第二,有了问题,怎样解决问题,研究方法是核心。

第三解决问题之后要升华,反思是核心。

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要培养学生基本的思维方式。

许多学生解决问题失败,往往是缺乏基本的思维方式,他们拿到一个问题,不是积极地去思维、尝试、探究,而是一味地试图套代模式。

当套代失败时,他们往往不能及时调控自己,或者是放弃,或者是沿着错误的方向进行下去。

第二,要促进学生学会基本的解决问题策略。

首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我们知道,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便没有思维,提出问题本身就是重要的思维过程。

学生必须学会提出问题,面对一个情景,勇于而且善于抓住本质,提出核心问题。

其次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一个问题,怎样解决,怎样研究。

在一般方法失效的时候,怎么样创造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要交给学生一些通性通法,要注重基本方法的运用。

第三,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自觉地进行自我监控、调节与评价,不断地进行自我回顾与反思。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既要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又要注意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关于数学运用。

数学能力是学习与运用知识过程中培养与发展的,关于数学知识的运用,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与水平来实施,是简单的应用,第四个是问题解决。

关于创新意识。

《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创新意识主要是指:

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时刻关注:

(1)对自己已经学习的内容,能否进行合理的推广、拓展、提出猜想;

(2)对于已经获得的信息,能否自觉地进行分类、归纳、概括、抽象,提出概念或猜想;(3)对于要解决的问题,能否自己自觉地进行分解、组合、联想,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它;当这个环节失败后,能否创造出新的数学方法来解决它?

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前的目标定位,课标已经作了说明,教师在理解这个目标的时候往往会发生偏差。

一方面,是将情感目标单独列出,认为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情感的内容。

另一方面,是设置太高的目标,而在实际教学中根本无暇顾及。

实际上,情感目标是与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紧密相连的,是在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发展的。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知识技能为载体,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运用,达到发展情感的目标。

那种借助于实际生活、政治事件、经济成就等来实现情感目标,往往脱离于课堂教学的知识,效果并不理想。

主持人:

谢谢李老师,从李老师的解读当中,我们认识到,如果从每一节课,从三个层面,也就是基础、能力、情感这三个层面来理解我们的教学目标,设计我们的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目标,我想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加切实有效。

好,本讲到此结束,谢谢李老师!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再解读

(2)

 

主持人:

李老师,您说到实施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二个方面是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我们在新课改中,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努力,有时有效果,但有时觉得效果不明显,能否请您给我们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李善良:

好,如何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目前有许多有效的具体措施与建议,例如:

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运用、学会创新;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获得体验、情感变化;多种学习方式共同发挥作用;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给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留下时间和空间;改变教师的角色,使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改变学习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下面我说第一个想法,如何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什么是“学习方式”?

学术界的解释并不统一。

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也就是说,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为完成学习任务,主体的各种外显和内隐的行为和取向。

这些行为和取向,可以受制于外部客体,根据客体的指令,被动、机械、孤立地作出反映;也可以来自主体内部,根据学习任务,主动、积极、合作地进行探究。

学习方式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等。

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内容、学生个性等差异,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是“完美”的、“万能”的。

应当采取多种学习方式,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

对于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方式,要辩正对待,有些方式应加以保留,有些应加以改变。

学习方式与学习任务有关,对于不同类型的学习,如记忆操作类的学习、理解性的学习、探究性的学习,采取的学习方式也不相同。

由于受传统的知识与技能教学中心的影响,我国数学教育过去偏重于讲授与练习。

高中学生学习数学,被动接受、记忆、训练的方式,学习主体单一,课堂上往往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单一信息交流。

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单一、简单,理解浅、探索少、依赖性强。

学生对于学习的理解就是:

记忆、练习、做题、考试。

而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学习被赋予新的含义与功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运用、学会创新。

因此,除了接受学习之外,操作、调查、查阅、实践讨论、设计、观察、猜想等也是学习;除了练习、习题之外,报告、资料整理、论文、设计方案等也是作业。

除了认知方面的发展外,情感的发展同样是学习的重要内容。

怎样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认为:

由过去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被动学习变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主动学习。

更准确地说,应该由过去的简单的、单一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综合的、多元的学习方式。

首先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学生学习应当由学生自主设计、安排,主体主动参与,而不能完全由教师安排、设计。

传统的课堂学习完全由教师驾驭,复习引入、新课讲授、例题示范、巩固练习、总结、作业等等,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没有自己的思考空间,没有自己的主动参与。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对课堂上的学生活动进行重新设计,为学生主动参与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

第二,要改变学生,要促进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学校学习的重要方式与途径,但单一的接受学习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学生通过探究,经历数学的发生、发现过程,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研究方法。

第三,要改变个体单一学习的局面,促进师生、同伴之间的合作交流。

师生互动、同伴互动,使整个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场,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远远比单一的师生对话要多。

(2)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什么叫做主体?

所有教学都归结为两个字:

主动。

学生主动学习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教师必须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空间,教师就是为学生设计一个主动思维的舞台,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知识不是目标,而是通过知识的获得过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获得研究方法。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转变。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要变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关注过程、关注探究,引导学生经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同时,高中数学课程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

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在设计教学时,就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究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关于数学探究的安排,可以分为多个层次进行:

学习新内容中,习题、复习题中,数学探究课题活动中,等等。

主持人:

谢谢李老师,您刚刚对如何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对我们的启发很大。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想作一些探索、创新,您刚才也说到,高中数学教学创新是实施高中数学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途径,那我们平时教师做一些教学研究,并将这些教学研究应用于平时的教学,是不是也是一种教学创新呢?

那教学创新应遵循哪些教学原则呢?

李善良:

好,我们知道,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教学模式与数学教学方法,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改革。

比如,发现教学法,自主引导法,单元教学法,整体结构教学法,读议讲练教学法,研究法等等,曾经有过广泛的影响,但课堂教学还主要受凯洛夫等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导引,所依据的心理学基础仍然是行为主义的理论,“复习引入-新课讲授-巩固练习-总结-布置作业”五环节,仍然是教学的主要模式。

学生的学习仍然是以接受知识和训练技能为主。

实践表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