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如何鉴赏诗歌意象同步练习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869042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 如何鉴赏诗歌意象同步练习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二讲 如何鉴赏诗歌意象同步练习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二讲 如何鉴赏诗歌意象同步练习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二讲 如何鉴赏诗歌意象同步练习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二讲 如何鉴赏诗歌意象同步练习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讲 如何鉴赏诗歌意象同步练习分析.docx

《第二讲 如何鉴赏诗歌意象同步练习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 如何鉴赏诗歌意象同步练习分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讲 如何鉴赏诗歌意象同步练习分析.docx

第二讲如何鉴赏诗歌意象同步练习分析

第二讲如何鉴赏诗歌意象同步练习

I区分诗歌意象类型

一、人物形象:

因形悟神

1.(2014·山东)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①居士:

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

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第一首诗中直接描写陈居士的是第一句和第四句:

喝酒喝到大醉三日,站在亭角临风寻诗。

第二首诗中前三句都直接描写陈居士:

饮酒喜欢用天然粗陋的酒器,烦恼时喝酒大睡,醒来推门走出房屋赏月寻诗。

从陈居士喜爱饮酒,可见出其性格中的洒脱;“亭角寻诗”和“推户寻诗”则表现了诗人高雅的情趣。

鉴赏 这两首诗都是即事抒怀诗。

第一首绝句描写了在一个春天雨后天晴的日子里,陈居士从沉醉中醒来,到花园一角寻诗的情景。

楚酒浓烈,一场醉竟然让陈居士睡了三天!

从沉醉中醒来,陈居士来到园子中。

刚刚下了一场雨,园中空气清新,雨洗后的花朵显得更加娇艳。

陈居士大喜过望,来到亭子的一角,沐浴着春风,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酝酿诗情。

第二首绝句描写的是陈居士晚上寻诗的情景。

为了浇愁,他喝了酒,然后沉沉睡去。

醒来时已是晚上。

陈居士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诗情。

他推门走出房屋,四周一片寂静,天上一轮明月,地上乔木高耸,这景色是多么清幽啊!

2.(2013·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

 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

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①孝峙:

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②罾:

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③熏风:

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

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

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解析 词作上片前两句描写了词人的容貌形象,后两句则表现了词人的品质。

这位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俨然正怒目圆睁地睥睨环宇;一副面带“病”容又颧骨凸起的奇特形状,一个“怪”字写出了他容貌奇特的整体特征。

其中,“发短”暗对清朝的“长辫”,是极有胆识的艺术展现。

而他的心态却仿佛终南山石罅里一根蔓延的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

鉴赏 上片以“发短”突兀而起,气势逼人,发人深思:

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后旋即颁布了强制汉人梳结长辫的政令,在清初顺治二年(1645)的六月,江南民众还曾因满清的“剃发令”而奋起浴血抗战。

词作开篇即以“发短”暗对满清的长辫,确是极有胆识的艺术展现。

继之以“髯长”一语,既反衬了“发短”的鲜明形象,又以长髯飘胸显示了汉族男子传统的壮美风度和潇洒气概。

再配上棱棱眉嵴、炯炯眼神,一下子就使词人的特异容貌灿灿然立于纸面。

明朝灭亡后,不少怀故国之思的遗民墨客纷纷遁入僧门。

但这些抱亡国之恨的僧不同于那四大皆空的僧,故词人着意点示:

“我”因忧国之忧和愤世之品则“怪于僧”。

一个“怪”字传递了词人多少不需表述却不难意会的衷曲。

前两句是词人面容表象的大特写镜头,充分显示其怪异;“霜侵”两句则是词人心态意象的比拟式描摹,着力传达其坚强。

艺术上由表入里,由近至远,由风貌到气质,从而丝丝入扣地熔铸出词人的立体塑像。

下片以闲游、戏钓的飘逸气度,进一步申足了上片遗世独立、傲岸不羁的个性;同时自然地生发为“折腰久矣谢无能”的词意。

用“折腰”代替“做官”,足见词人的巧构匠心。

它很自然地引发人们联想到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辞官归隐的典故。

“熏风”跟上片“霜侵”词意前后对照,上下呼应,共同渲染、象征着残酷苦涩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映衬着词人骨骼硬、心意冷,不畏险恶,不慕势禄(不屑于清政府笼络汉族士子的高官厚爵),宁可隐居深山穷壤、苦熬栉风沐雨的凄楚生活,却始终铮铮然清峻自立的高兀形象。

成功的艺术形象正是诗词的生命所在。

二、景象:

融情造境

3.(2012·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①吴松:

即吴淞,江名。

诗人融情于景,全诗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潇潇、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解析 本题从诗歌意象表达效果的整合和主体意象的作用的角度考查对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1)先具体分析前两句所写到的意象的表达效果,然后进行整合。

“晓路”点明起航的时间是清晨;“雨萧萧”写出起航时的天气状况;“江乡叶正飘”既交代了季节是秋季,又写出了诗人所见的落叶飘飞的景象。

“雨萧萧”与“叶正飘”写出了秋景的凄清萧条。

(2)“孤舟”在本诗中是一个主体意象,是全诗的线索,联结着诗中其他意象和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想。

首联和颔联为“孤舟”的出现提供了背景;颈联从“帆”“桨”正面写“孤舟”;尾联写“孤舟”停宿之所,寄托了诗人借枫桥一抒幽思的情怀。

“孤舟”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鉴赏 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早晨的路上,细雨潇潇,空气中有着几丝清冷,正是江南水乡黄叶翻飞的季节。

这首诗开头两句描写了一幅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潇潇、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大雁从头顶飞过,抛下几声急促的鸣叫,是啊,都已经深秋了,大雁怎会不急?

可是“我”,远望归家的路,却遥遥不可及。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诗人的观察由远及近,鸟儿因为船猛地退了一下而急急地躲避,鱼儿因为船桨的摆动而惊得跳散开去。

诗人触景生情,像这样颠沛流离的旅程何时才能结束呢?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孤舟承载着作者的所见所闻,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

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

最佳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过的并留下著名诗篇的枫桥了。

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中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

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三、物象:

因物寻志

4.(2012·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①糗粮:

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

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解析 概括野菊形象,只要先抓住颔联中的“在野”“幽色”“妙香”等描写其生长环境和花色、花香的词语概括其自然特征,再写出反问句揭示的内在品质就可以了。

鉴赏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主张抗金,正直敢言。

宁宗时因奸相专权辞官居家,终忧愤而死。

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其诗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时称“诚斋体”。

其词风格清新、活泼自然,与诗相近。

这首诗首联说野菊花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指不追求被文人赏识,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

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无人欣赏而减掉自己的幽香?

颔联描绘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的高洁。

野菊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颈联从色彩方面进一步描绘,意思是说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

其中的“半山碧”与“一枝黄”色彩互相映衬,半山碧绿更衬托出一枝野菊的清幽高雅,画面优美,寄意幽远。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被人赏识的家菊,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由此表达了作者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

II如何掌握形象题的审题答题规范

一、人物形象类

1.(2013·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

张 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篆:

盘香。

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这首七律题为“竹轩诗兴”,写竹轩景物,自然清丽。

从所写的景致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志趣。

鉴赏 这首七律题为“竹轩诗兴”,写竹轩景物,自然清丽。

从所写的景致中,可以看出作者本身的志趣。

作者虽然出身于勋业很高的富贵之家,但心志清隽,爱好闲雅,摆脱了富贵子弟庸俗的习气。

修竹以它的高洁和潇洒,历来为文人雅士所激赏。

在作者所处的竹轩中,四时都有佳趣,而这首诗所描写的,则以夏季的景物为主。

开头两句: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写竹轩面对柴门,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

轩的前面,是刚刚开辟不久的小径,径边栽上了许多篁竹,环境是非常幽雅的。

三、四两句: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

妙在结合轩中的清事来写,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作者的诗兴。

当轩静坐,竹梢的影子,好像通过茗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

篆烟飞起了,竹叶的音响,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

在静观当中,确实是体会得非常细致。

五、六两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仍然是写竹轩清趣,但和前两句意境显然不同。

前两句写的是平时,这两句却写的是暑天的夜晚和冬天下雪的白昼。

前两句以写竹为主,以轩中的品茗、焚香为辅;这两句以轩内倦卧看星和冬天对雪闲吟为主,而以“星穿过”和“雪压摧”相应地写竹,达到水乳交融、情景俱妙的程度。

从诗句中作者告诉人们:

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可以看到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坐在这里吟诗,可以看到素雪压在竹枝上的清景。

这样倦卧也好,闲吟也好,竹轩都可以供以诗情、诗兴,而此情此景,都非在其他的处所所能领略到的。

作者为诗,不求工而自工,从这几句诗中,也就可以使人心领而神会了。

结尾两句: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作者因此时尚在夏季,所以第六句所写的清事,只是虚写,是预想如此。

作者设想到了冬季,这儿的清景,一定格外宜人。

冬天是梅开的季节,梅花的寒香冷蕊,配上修竹的疏枝翠叶,纵使不是雪天,也便梅竹同清,使竹轩更有幽致。

若是下雪的话,那么雪地咽梅花,静听竹林里敲金戛玉的声音,此境岂不更加清绝。

所以作者在诗中叮嘱自己说:

“莫移墙下一株梅。

”梅花将为竹轩带来更多的诗兴啊!

此诗清而不瘦,隽而不寒。

句句扣题,但并不拘泥。

作者尝从杨万里学诗,得其自然清丽。

就此诗来说,风格也和姜夔相近(姜夔诗风俊雅,受到杨万里的激赏)。

二、物象类

2.(2011·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解析 分析山泉具有什么品格,需要逐句分析原诗,同时抓住关键词。

一、二句突出山泉淡泊无名;三、四句说它清澈可鉴,飞落如雨;五、六句写它能使涧满池平;七、八句赞扬它恬淡自守。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再加以概括,答案就宛然可见了。

因为本诗是托物言志诗,“物”的品格清楚了,作者的“志”就容易推测了。

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诗。

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

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缓缓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了一股活气。

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却无从知晓。

颔联承接上文,描绘山泉的脱俗形象。

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

此联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

颈联从正面角度立意,写出了山泉具有满涧平池之能。

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

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

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见”,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都在暗示人们:

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

三、意象、意境类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

[宋]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

阴阴夏木啭黄鹂。

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注],难逢敌手棋。

日长偏与睡相宜。

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扶头酒:

醇厚浓烈易醉人之酒。

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疏雨、池塘、微风、夏木、黄鹂、白鹭。

描绘了一幅恬静、幽美、充满生机的夏日风景图。

鉴赏 这是一首抒怀词。

词人以轻灵、蕴藉的笔致,通过对夏日景物和身边琐事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百无聊赖、孤寂苦闷的心绪。

词中多次化用前人诗句,熔数家于一炉,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上片描绘出一幅闲适恬淡、生机勃勃的夏日风景图。

词人独立庭院,点点疏雨在池塘中留下了微微的涟漪,轻风拂面而来。

周围树木成阴,枝头上黄鹂婉转啼鸣,一只不知从何处飞来的白鹭,落在池畔,迟迟不愿离去。

词人观疏雨,沐轻风,听黄鹂,友白鹭,怡然自得,其乐陶陶。

下片由写景转向写人,一连写了饮酒、下棋、睡觉、题诗四件生活琐事。

本来,这都是士大夫消夏乐闲的韵事,正好在上片的背景里展开。

然而,在词人笔下,这些事似乎都有一种和韵事格格不入的苦涩,与上片大异其趣:

饮酒而“易醉”,下棋而敌手“难逢”;寂寂长昼,词人以昏然一睡为“相宜”来自我解嘲;睡起题诗,却只能“自题”自赏!

词人志向远大,才气纵横,但仕宦四十年,一直沉沦下僚,供人驱使,这当然会使他有着满腹的牢骚和不平。

所志未遂,华年虚度,寂寂夏日,百无聊赖,身边连一个知心的朋友都没有,他自然内心不平。

此词意境貌似闲适而实寓有深意,表现了词人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不定、苦闷彷徨的复杂情感,体现出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读之令人感慨万千。

4.(2012·湖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 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①破讷沙:

沙漠名。

②鹈泉:

泉水名。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

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

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鉴赏 前两句写部队凯旋渡过破讷沙的情景。

从第三句始写“平明日出”可知,此时黎明尚未到来。

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偶有铮铮之鸣。

栖息在沙上的雁群,却早已惊觉,相唤腾空飞去。

“战初归”乃正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其影响所及。

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

前两句与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机杼略同,匠心偶合。

不过“月黑雁飞高”用字稍显刻意,目的是烘托单于“夜遁逃”时的惊惶;“雁正飞”措词较从容,显示出凯旋者的气派,彼此感情色彩不同。

第三句写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宛如游龙,战士的盔甲如银鳞一般,在光照下冷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光鲜夺目。

这是何等有生气的壮观景象!

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难见天清日丽的美景,而现在这样的美景竟为战士而生了。

而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辉,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

在这又是何等光辉的人物形象!

在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达到高度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