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隐》系列之《伤寒易玄》.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866672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6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隐》系列之《伤寒易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医隐》系列之《伤寒易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医隐》系列之《伤寒易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医隐》系列之《伤寒易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医隐》系列之《伤寒易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隐》系列之《伤寒易玄》.docx

《《医隐》系列之《伤寒易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隐》系列之《伤寒易玄》.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隐》系列之《伤寒易玄》.docx

《医隐》系列之《伤寒易玄》

校勘【紫本伤寒杂病论】

缘起:

2010年,岁次庚寅年,夏月时节,紫极山庄同学聚会福鼎资国寺,请紫极先生开讲《伤寒杂病论》。

洞天福地,地灵而人杰。

莲峰宝刹,鉴古观今。

参勘《宋本》《桂本》及他本《伤寒论》而校定。

儒释道谨记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紫极曰:

人身有阴阳,强分为六经,其自表至里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凡六淫之病犯表而入内者,首当伤及太阳寒水经,故曰伤寒。

邪犯太阳,必有太阳之证,证之所合为之病。

伤太阳而所得之病,邪在表而正气御之不使内入,故脉浮。

头为诸阳之首,为阴邪所干,头项强痛,身被寒玄府闭而恶寒。

内者为阴,外者为阳,阳者为气,阴者为血,气血者皆水也。

人身运行之液与脉中之血,以为气血。

人身之生理,气血有常道,舒展而畅乃为常人,无所不适。

若气血不展,郁而不通,则有所病处而势变,人之所感,皆感其势也。

故酸痛麻等,皆势之不同也。

若以常态为衡,则痛为正势,酸为负势,正势为实,负势为虚。

故之曰,凡非常之触,皆势之别也。

伤于寒,气化不通,郁于头项,感其势则强痛不止。

玄府被伤寒则闭,愈寒则玄府愈紧闭,而其势增,故恶寒。

所谓寒热者,非自然寒热之势,乃为人神所受玄府开阖之势也。

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紫极曰:

两精相搏谓之神,凡之所病,必主客相搏,主者人之正,客者邪之淫,人身之本,本于精,精者,阴也,藏精而起亟也。

起藏均衡为常人,若起亟势强则为相火不藏,内有相火者,伤其太阳,玄府感寒则闭,闭则郁热,因相火故,郁热势增则冲开玄府而汗出,热随汗出则不甚强热,见风则玄府欲闭而内相火冲之,故恶风,势随汗出则脉缓,此谓中风。

中风者,津液未伤之温病初起,因相火之故也。

伤寒温病之别于相火。

故中风虽为温病,因津液未伤,故口中和而不渴。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紫极曰:

体内相火生发为常态,外感风寒则玄府闭,闭则内有郁热,因无相火之助,玄府紧闭而发热,愈寒则愈闭,故恶寒。

热郁不得出,故体痛,气机上冲则呕逆,脉随郁热之势则浮紧,初感寒郁热不甚则未发热,郁久则热甚已发热,此为伤寒。

脉之寸为阳,尺为阴,阴阳俱紧者,方为常人伤寒也。

4: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静者,为不传也;*【桂本】多“颇欲吐,若躁烦,”*若脉数急者,为传也。

紫极曰:

伤寒一日者,受病之初也,若脉静则郁热之势轻,病不传内。

若脉数急,则势增,当传为里。

5: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桂本】此后半句在上条中*颇欲吐,若躁烦者,为传也。

紫极曰:

伤寒一日则玄府闭而生郁热,二三日郁热增而不见阳明少阳证,为热势不足以传内,此为不传。

若势增则上冲而欲吐,热郁于内则躁烦,此为郁热势增,为传也。

阳明证热而躁烦,少阳证往来寒热恶心欲吐。

6: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紫极曰:

相火不藏,则精起亟速也,生化之热常盛,而津液已伤,逢风开启玄府,热随汗而出,相火炽盛而热不减,津伤则口渴,而不恶寒者,此为温病。

温病与伤寒之别,客体伤于太阳寒水经同,主体而辩在于相火,精收藏则病伤寒,不藏则病温病。

7:

若自汗出,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各本】“若自汗出”作“若发汗已”@@

紫极曰:

玄府开启而汗流,热不随汗减,因体内相火不收藏,精起亟之速,生化热盛故也。

此为风温。

凡以汗流不止而发热身烫者,因风温而治之。

治在温病条篇。

8: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汗自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

若发汗者*【桂本】此四字在上条中*,小便不利;若被下者*【桂本】此四字在“小便”前*,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紫极曰:

风温为病,生化之热外发而津液伤,热透于外则脉阴阳尺寸俱浮,汗自出,热不随汗减,津液伤则脾精亏,身体重。

汗血同源,血随津亏则神不足,多眠睡,肺津亏则息得必鼾,语无力。

肝津伤则筋缩弓反张,此热动生风。

肾津亏则小便少而黄。

肾为水脏,若见风温更发其汗,则肾津亏,小便必不利。

津亏则肠无以润,医者见其便秘而攻下,则津亏甚,肝血不足,其目直视,目不可转,肝主疏泄,小便不禁。

若加以火攻,则火攻入血中,身色发黄,其甚则神惊痫,血不养筋则瘛瘲。

若以火薰之,则津液丧失重而现危证。

故可知温病者,以收敛相火,保津为要。

9: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紫极曰:

所谓发于阳者,三阳经也,发于阴者,三阴经也,所谓七日愈者,七日内愈也,六日愈者,六日之内也。

凡病之所中,皆主客相搏,主者,体质也,客者,六淫也。

因体质之异,所发病而现不同。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谓传经者,必因其经气虚。

阳经欲解之时在日中,阴经欲解之时在夜半。

发于阳经,六日传遍至第七日日中而愈,发于阴经,六日传遍夜半可愈,七日醒来病若失。

故曰发于阳者七日,发于阴者六日。

10: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紫极曰:

六淫伤人,精者人之本,所谓传经者,病随经传也。

人身分作六经,六经者,首太阳,终厥阴,六日行遍,七日来复,所谓六经之行者,精气之所运转也。

六经之有所虚,则淫气必随经而传,若精气足以抗邪,则病必不传。

故伤于寒者,一日在太阳,六日亦可以在太阳,一日在太阳,三日亦可传至少阳。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精气之运转七日来复回太阳,精气足以敌邪,则病自愈,以其经行尽故也。

若七日来复,病仍未愈者,当补阳明之气,壮土以养卫,使经不再传。

11: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紫极曰:

天人相感,太阳者阳气,巳至未上,阳气最盛之时,以助太阳之势,而病愈解。

欲解则胃气复,得胃气者生,失胃气者死。

12: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紫极曰:

风家,其相火虽不藏也微弱,津液伤之不甚,表解以待津复,七日回太阳,十二日至厥阴津液回而愈。

13、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14: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紫极曰:

病有真寒,有真热,有真寒假热,有真热假寒。

以证而辩之。

身大热而欲近衣,此阳气亢于外而精气不足,内寒而外热,假热而真寒。

身大寒而不欲近衣,玄府阖郁之势太过,为气不得散而为真热假寒。

正者顺治,假者从治,真寒假热不远热,假以寒而治之。

真热假寒不远寒,假以热治之。

15: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紫极曰:

太阳中风,汗出恶风,太阳伤寒无汗恶寒,此之别也。

见此证,则用桂枝。

16: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漐音执@@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服后,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紫极曰:

中风为温病之轻证,相火已起而津液未伤,当急以收敛相火生津为要。

人身天机自动,天道自然。

相火敛阳气复而机能自恢复,故治病法要,以调节此平衡,以待自动。

甘草大枣补中益气,以生津液,借生姜之力四布于身,此津液之微补也。

芍药收敛相火,敛血入肝,借甘草酸甘化阴,以补脾精,借桂枝之力云雨于身,此津液之中补也。

人参大补真元,守其中气,黄芪养气而行于身,此津液之大补也。

干地黄津液之本,山茱萸酸敛入肾水,此津液之强补也。

地黄强补津液以茯苓行水而助,若以水灌溉,人参大补津液以石膏辛凉而降,若大雨滂浡。

芍药中补津液借桂枝辛散,如小雨润物。

甘草大枣生津以生姜之助,或露水之湿。

桂枝汤行云布雨之用,收敛相火而有雨露之施。

桂枝甘草相合而行阳,行阳者,阳化气也,自阴而出于阳,凡阳化气不足者皆可以之化气而出。

芍药甘草相合而行阴,阴成形也,自阳而收敛于阴,外者为阳,内者为阴,凡自内而行于外者,自心而行于四肢之末者,皆为行阳,凡自外而行于内,自四肢而归于心者,皆为行阴。

桂枝甘草配枳实开利,此为磨盘汤,可强心胃之阳。

芍药甘草配附子以温血,此为去杖汤,可化瘀血之阴。

桂枝汤为阴阳调和之剂,乃伤寒第一方,知其意则诸方毕。

汉一斤为十六两,约今256克,一两约16克。

桂枝汤方义以分作三服,每服约16克,即一两之量。

伤寒之量,以一两为基数做每服,随证加减。

今可简化伤寒之量,凡两皆作5克,桂枝三两即15克,作汤后顿服,此为一服,煮二煎顿服作二服,弃药渣不用,此为一剂之量。

17: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紫极曰:

太阳病在表,凡见表证者首当解表,若医者攻下,则邪随气下沉,或为结胸,或为痞证,或为脏结。

若正气仍足以敌邪,虽下后邪气入里,正气仍欲驱邪外出,此时则气上冲,仍当以桂枝汤助其阴阳,发邪于外,见汗仍可解之。

若其气不上冲者,邪已入里,知见何证,以证治之。

18:

太阳病,三日,以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视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紫极曰:

太阳病在表,三日或仍在太阳,或传少阳,无论太阳至少阳,邪皆在阳,当以发汗。

若医者以吐下之法,或用温针逼汗,此当为误证,病仍不解,此为坏病,所谓坏病者,医者之咎也,桂枝汤不中与也。

当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9:

桂枝汤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当须识此,勿令误也。

紫极曰:

桂枝汤,温病之轻证,调和阴阳第一方,其证汗出恶风,脉浮缓,若脉浮紧,发热汗不出,此太阳伤寒,麻黄汤证,不可予桂枝汤,此为常识,不可有误。

若麻黄汤证而予桂枝汤,因有芍药之收敛,桂枝只为解肌而设,行于内脏至皮肤之分肉间,玄府因寒而闭,用桂枝汤玄府不开而助其内热,则动其血,或为衄证。

若桂枝汤证汗出,玄府本已开,却用麻黄汤复开其表,则汗流不止而亡阳。

20: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紫极曰:

酒客者好酒,酒为湿热,常好酒者则内生湿热,湿为阴邪,热为阳邪,热欲外出而湿引之,湿欲下行而热牵之,则体内湿热胶柱,难解难分。

伤寒闭玄府在表,不可以用桂枝汤,湿热则胶柱,闭合于肌,亦不可以用桂枝汤。

内经十三方中以泽泻术散治洒客之湿热。

酒客内热常在,不易伤于寒,若得太阳病发热汗出,治以白虎加术汤,若无汗发热,以白虎加葛根汤。

若发热下利,以葛根连芩汤。

21:

若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紫极曰:

喘家本肺气不利,常喘咳而振,以振荡肺气而驱邪,久则相火不收藏而津液伤,复伤于太阳,不宜开玄府而解表,故见喘家太阳病,治同津伤者,以桂枝汤加厚朴杏子调治。

杏子润肺阴,利肺气,厚朴降气宽肠气,厚朴杏子相须使用,为肺与大肠表里之药相连接。

若咳久而中风者,亦以此汤为善

22: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桂本】无前三字@@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紫极曰:

太阳中风证而见喘咳,见是证当用是方,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无论以或下或吐,而表未解现微喘或咳,皆此适应之证。

表之未解者,发热咳喘,肌肉酸痛,脉浮汗出。

若汗出而喘之实证新邪,当以麻杏石甘汤主之。

桂枝补中益气,本为虚证而设,今现喘咳之证,肺气不利,中带饮湿,以杏仁宽利肺气,厚朴去湿,肺与大肠为表里,杏仁与厚朴使表里相通,里湿去,肺气利而喘咳自除。

脾主肌肉,厚朴去脾湿,常与枳实同用,使湿自大便而出,白术去肌湿,常与茯苓同用,使湿自小便而出。

厚朴可化脾中之湿而入肠中以润之,肠燥脾湿之证当用厚朴。

23:

凡吐家,服桂枝汤,其后必吐脓血也。

*【各本】作“凡服桂枝汤吐者”【桂本】误*

紫极曰:

少阳病愠愠欲吐,吐家气上逆,其在少阳,本不当服桂枝汤,当以柴胡汤降其少阳,今服桂枝汤,使少阳郁热,伤其脾胃,必吐脓血。

24: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

桂枝汤,今加附子。

将息如前法。

紫极曰:

太阳病发汗太过,以致玄府开而不闭,其汗出不止而恶风,津液随汗而去,小便不足,血虚无以养筋,则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桂枝汤调和阴阳,振阳气,滋阴气,敛相火,生津液,附子之用法,炮附子敛表阳,使其阳盛而表固,阳不外出则阳足,生附子破阴寒,破其阴盛则阳气生,生炮附子之作用,皆可壮其阳,炮者在守,生者在攻。

今汗出不止而表虚,当用炮附子固其阳。

25: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桂本】此处分两句,作“太阳病,下之后,其人恶寒者”@@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

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

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

将息如前法。

紫极曰:

太阳病本当解表,今不表未解而下之,邪则陷下,若邪未结胸,则聚于胸中而胸满,正气欲拒邪外出则脉促,当振其阳气,使邪仍从表解,若有微寒者,此表气虚,当加炮附子以固表。

考下之后,或气上冲者,正大于邪,可自发而拒邪外出,当以桂枝汤调和阴阳而助其气。

若下之后,气不上冲,唯脉促而胸满者,阳气较之而不足,当振其阳气,去芍药。

若阳气虚,则成结胸或痞证。

凡有胸满之候,此为阴聚,皆不用芍药。

此芍药之禁忌。

26: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圊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本云:

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

将息如上法。

*【桂本】无此方,作“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

将息如上法”*

紫极曰:

太阳病如疟,寒热往来,若阳多寒少,则阳气盛于阴,呕为少阳,其人未曾呕,则不在少阳,大便自调,脉微缓则胃气复,此为欲愈。

若脉微则津不足,恶寒甚则阳气虚,此为阴阳俱虚,不可以汗吐下。

头为诸阳之首,若面色反有热色,此为阳气微复,而身恶寒,此阳气不足,汗流至于玄府而不得出,身则痒,以桂枝麻黄各半,桂枝汤调阴阳,阴阳俱补,麻黄汤开玄府,气足而玄府开,汗离体则解。

27: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紫极曰:

水气由命门蒸腾,顺督脉而上,至于颠,后项处为寒温调节之枢机,寒时耸肩颈缩则保温,热时颈伸则散热。

若中风桂枝汤证,而项受风寒玄府紧闭,经络不通,虽桂枝汤调和阴阳,至项而不得出,则反生烦躁。

当针刺风池风府,刺之若玄府开,若堤坝决一口,则气化可通,再服桂枝汤则愈。

28:

*【桂本】多“太阳病”三字*服桂枝汤,不汗出*【桂本】作“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桂本】作“与白虎汤”*;若形似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桂本】无前四字@@,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紫极曰:

太阳中风桂枝汤证,服后而汗不出,脉现洪大,则为正气差分毫未突破玄府,当一鼓作气,再服桂枝汤如前法,而汗必出而解。

若正气不足,现疟证,无呕者不在少阳,无身痒,则汗未至玄府,当补二攻一,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9:

*【桂本】多“太阳病”三字*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紫极曰:

素体阳盛,服桂枝汤后大汗出,生化过激,而现津液亏,阳气亢之激进,证现大烦、大渴、大热、脉洪大,当敛其相火,生其阴气,使机能放缓则归于平衡。

治以白虎加人参汤。

若素体阳不足,汗出不止则恶寒,当用桂枝加附子汤。

常人而现此二证,白虎加人参汤证因先服桂枝之补,桂枝加附子汤证因先服麻黄之攻。

补则阳过盛,攻则阳气虚。

石膏辛凉,在于凉气,若夏日之沉闷,忽遇凉风而雨降,人参大补冿液,知母甘草粳米皆生津,寒热气流相遇,则雨降而病愈。

30: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烦躁,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湘本】云:

宜当归四逆汤**【桂本】云:

脉浮大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

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桂本】无“本云”后半句@@

紫极曰: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者发热多,寒少者恶寒少,此为表邪不甚,若脉微烦躁则正气不足,此为无阳之兆,阳气皆至于表而发热,烦躁则里无阳,脉微则精不足,此伤寒无阳之证,不可用麻黄汤,当以桂枝汤补越婢汤发,用桂枝二越婢汤一方。

伤寒过八九日,汗已离体而至玄府不得出,身必痒,以桂枝麻黄各半汤。

中风服桂枝汤而表不解,形似疟,当桂枝二麻黄一汤。

伤寒无阳以桂枝二越婢一汤。

越婢之用,去其风水,解表发汗力弱,以从小便而出。

31:

*【桂本】多“太阳病”三字*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桂本】少一“加”字@@茯苓白朮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方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茯苓 白朮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小便利则愈。

本云:

桂枝汤,今去桂加茯苓白朮。

紫极曰:

湿热之为证,热与湿结,热欲出而湿引之,湿欲下而热引之,若服桂枝汤或下之,湿热仍在,仍头项强痛,热不得出而无汗,湿热胶柱于心下则满而微痛,湿因热引而不得下,小便不利,当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补中益气解肌而助热,湿热之证,不宜桂枝,故当去之。

加白术去湿,以茯苓导之而自小便出,湿去热自除。

芍药,白术,茯苓皆白色,此方又称之谓三白汤,为去湿热之正治。

32: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脚挛急*【桂本】无“谵语脚挛急”五字,【宋本】无“谵语”二字*,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桂本】多“炮”字*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 甘草(炙) 各四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桂本】云“更上微火一两沸,顿服之。

”@@

  紫极曰:

脉浮自汗似中风桂枝汤证,而证现小便数,心烦,此阳不守阴而水液离,正气不足,内寒已生,当急复其阳,医者不知,反以桂枝汤,桂枝汤虽调合阴阳,在于合营卫,精已不固,得桂枝汤反助其生化,加速阴阳相离,服桂枝汤便四肢发冷,阳亡而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脚挛急,当急复其阳,以干姜甘草汤。

干姜温中守阳,甘草补中益气,二者相合,阳气生,四肢当温,厥愈。

因阴亦亡,津液不足,肝藏血以养筋,今肝不养筋,脚挛急,当再复其阴,以芍药甘草汤。

芍药配甘草敛相火而生津,其脚即伸。

若小便数多,而肠中干燥,则证属阳明,其现谵语,当少于调胃承气汤,大便通则愈。

33:

问曰:

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

师言:

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

后如师言,何以知此?

答曰:

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温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未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温,胫上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病可愈。

@@【桂本】此处有论两条,方两道如下:

问曰:

太阳病,其证备,按桂枝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其故何也?

师曰:

此阳旦证,不可攻也。

寸口脉浮,浮为风,亦为虚,风则生热,虚则挛急,误攻其表,则汗出亡阳,汗多则液枯,液枯则筋挛,阳明内结,则烦躁谵语。

用甘草、干姜以复其阳,甘草、芍药以救液,调胃承气以止其谵语,此坏病之治,必随脉证也。

阳旦证,发热不潮,汗出,咽干,昏睡不安,夜半反静者,宜地黄半夏牡蛎酸枣仁汤主之;若口渴,烦躁,小便赤,谵语者,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主之。

地黄半夏牡蛎酸枣仁汤方:

地黄六两 半夏半升 牡蛎二两 酸枣仁三两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方:

竹叶两把 石膏半斤(碎棉裹) 黄芩三两 泽泻二两 半夏半升 甘草二两

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

34: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

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紫极曰:

重发汗则津液伤,复加烧针则更伤津液,阴亡而阳亦亡,见四逆之证,四逆者,手冷至肘,足冷至膝,四肢冷逆,此当急用四逆汤救逆。

此条人身之阴阳,乃相对阴阳,阴者津液,阳者生化,阴者若水,阳者若水中之热,今见津亡,而阳热无所依附,亦随之外出,阳出者速,则身亦冷,若补水则愈寒,则当补其阳而守固,阳足而生化功能出,阴自生。

附子生用治阴盛,炮用治阳虚,今现四逆之证,内寒阴盛,生化不足,当以生附子助生化破其阴寒,以干姜甘草汤复其阳而守中,人参补元气而生津自生。

生附子当去皮,因皮上有多纤维,令人咳不止,若不去皮当以绵包。

所谓阴盛者,四逆证,感寒在中,所谓阳虚者,畏寒也,常感怕冷而在表。

35: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本】桂枝芍药作二两,宋本多麻黄,为误也*

紫极曰:

项背者,督脉之运转,水液自肾而受小肠之水热蒸腾,顺督脉而上,过背而入于头项,项后乃调节水汽热量之处。

若汗出恶风,此为太阳中风,若项背强几几,则津液不气化,葛根者,起阴气,气化水阴而升腾,以助津液之升,则项背强而可去。

以桂枝汤三两为基数,葛根起阴气为君,其用为四两,伤寒之药量,以三两为基,按比例而行

36: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桂本】作“三两”,误@@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