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诗歌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59667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高中诗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高中诗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高中诗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高中诗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高中诗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高中诗歌教案.docx

《初高中诗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高中诗歌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高中诗歌教案.docx

初高中诗歌教案

初高中诗歌教案

【篇一:

初一语文古诗教案】

第一课时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1、导入新课:

(介绍背景)

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主问题]

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追问):

1、“观”是什么意思?

2、怎么样“看”的?

东临碣石远眺

3、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

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

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

——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描写的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次北固山下》王湾

1、导入新课

唐诗发展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如果说将这四个阶段比作一个人的四个时期,那么王湾就是一个介于少年和青年的高中生。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

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

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

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

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全诗和谐优美。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

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

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

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3、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

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

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

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1、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2、感知内容

②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

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

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

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3、研读与赏析[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

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3.古代诗歌四首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漫漫的旅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前行。

潮水涨满之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家信已传达到哪里呢?

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天来了,湖面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繁茂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此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

前四句写湖上春光,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前写景,然后点明环境。

衔接非常自然。

【篇二:

初高中衔接教案】

课程目标

1.在新高一暑期完成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复习、补充、巩固,使学生能系统掌握有关知识,能通过训练学会运用语法知识解决相关语文问题,提高语文基本能力和素养。

2.在新高一暑期完成现代汉语修辞知识的复习、补充、巩固,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基本特征及表达效果,能通过训练学会灵活运用修辞知识解决相关语文问题,提高语文基本能力和素养。

3.引导高一学生了解高中语文的学习特点,弥补知识上的漏洞,形成比较完备的语文知识能力结构,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方法,适应高中生活,把握高中语文学习的主动权,为高中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内容

模块一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1.词类:

词的分类及其辨别

实词:

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

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2.短语:

短语的五种基本结构类型(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动补)。

几种特殊结构的短语类型(介宾、的字)。

3.句子:

单句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和划分。

复句的主要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和常

用关联词语。

多重复句的层次划分

模块二现代汉语修辞知识

1.常见的8种修辞手法的基本特征: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

2.常见的8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及应用。

模块三文言语法现象

模块四如何读懂诗歌

课程实施

(一)课时安排:

现代汉语知识8课时;现代汉语修辞知识5个课时。

(二)具体实施: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衔接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教

学能否顺利地与初中衔接,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首先要强化自觉衔接的意识;其次要善于分析衔接三要素,即课程标准、教材知识点和学生;最后要注重衔接的科学性,高中生的思维能力逐渐成熟,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课堂结构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方面都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找准衔接点,寻求有效途径,帮助学生顺利地由初中向高中过渡。

1.教师要排查初中知识“盲区”,精心制定教学案,加强初高中语文知识衔接的针对性

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一次语文现代汉语知识的摸底考试(难度不能太大,以免给学生一个下马威,造成学生厌学情绪,挫伤其积极性),排查知识“盲区”,“盲区”是指初中要求偏低或不作要求而高中需要或要求较高的知识或方法。

对可能是初高中知识衔接中的漏洞进行摸底,以便教师了解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的水平,在此基础上精心备课,制定教学案,使知识的衔接更有针对性。

2.教师要研究初中教材,教学时能够自觉熟练地联系学生旧知识,利用学习的正迁移作用,降低新知识学习的难度,树立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

从初中升入高中,对于学生来说实际上是上了一个新台阶。

尤其是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要求、新的老师,教师有必要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万不可一开始就想着出难题给学生一个下马威,这样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高一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特别是初三的教材,力求教学中多从已学的知识引入,多穿插学生熟悉的事例,前引后连,“瞻前顾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这样才能保护好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兴趣,不断地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3.教学时教师要讲练结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对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而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则放在了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上。

语法和修辞知识系统性强、抽象枯燥,教师在教学中切忌满堂灌,应该有讲有练,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课程评价

1.每节课都要有教学案,其中的当堂训练必须全批全改,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2.每节课前三分钟教师都要对学生上节所学进行检测,形式可以多样,可以口头回答、复述、也可以是书面作业,及时了解学情。

3.每个模块结束时都要有过关考试,教师应认真出题、阅卷,对不能过关的学生要及时清理。

内容1

高中语文语法教案编号:

01

学习目标:

能够判别现代汉语的词性并灵活应用

学习过程

Ⅰ、基础知识:

现代汉语的词类:

实词和虚词

实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六类。

虚词:

副词、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拟声词等六类。

实词

实词是具有实在意义的词。

它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实词带上语调能单独成句和单独回答问题。

(一)名词

1、定义:

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处所或方位等的词。

如:

教师、学生——表示人

桌子、粉笔——表示物

早晨、现在——表时间

北京、中国、亚洲——表处所

前后、左右——表方位

人民、群众、物品、马匹——集合名词

道德、思想、文化——抽象名词

2、语法特点:

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不、很、非常等)修饰。

经常做主语、宾语、定语。

(有时还能作谓语)

(二)动词

1、定义:

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存在消失的词。

表动作行为的:

走、说、吃、学习、表扬、停止、研究

表心理活动的:

爱、恨、怕、喜欢、希望、打算

表发展变化的:

生长、扩大、消失、变化

表存在:

有、在、存在

表判断:

是、就是、成为

表趋向:

来、去、进、退

表能愿:

能、会、要、愿、可以、敢、应该

表使令:

使、让、教、命令、禁止

2、语法特点:

能受副词修饰,常做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能带宾语的叫及物

【篇三:

诗歌赏析教案】

诗歌赏析

屯桥中学夏利阳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特点

2、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

3、掌握诗歌赏析的诀窍“再创造”、“想象”、“泡”、“找”、“进”、“猜”、“补”。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掌握诗歌赏析的诀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很多同学在欣赏古诗词时觉得无从下手,这固然和缺乏积累有关。

诗歌鉴赏对有一定文学积累的人来说有时是一种直观的感受、感性的理解,但欣赏诗歌也是有一定方法和规律可循的。

首先,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

其次,诗歌欣赏与诗歌创作是逆向的,“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了诗人创造的形象”。

读者的想像活动是诗人想像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主要是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赏析《大漠落日》

大漠落日

孔孚

学生自由赏析一分钟填空

在这首诗中我悟到了____,

看出了诗歌的_____特点。

全诗就两个字,实际上只是一个词,但分行排列,既具象,又抽象,形神兼备地把“大漠落日”这位得道高僧,经历了岁月沧桑、人间变迁后终于由“圆”到“寂”的过程全包容进去了。

太阳在将要落下去的时候,看上去很圆、很红、很美,落下去后大地一片沉寂,正如高僧“圆寂”了一样庄严肃穆。

但是我们看到的落日,在另半球的人看来却正是朝阳,与“圆寂”不灭再生的意义暗合。

生便是死,死便是生,生生死死,此消彼长。

三、结合《大漠落日》分析诗歌的特点:

诗歌的特点

外在特点:

1、分行排列

2、节奏和谐

3、语言凝练

内在特点:

1、联想自然

2、意象生动

3、意境优美

4、抒情言志

5、反映生活

四、诗歌赏析从何入手

(一)步骤:

第一步作者、写作背景

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观点认为;作文如做人,文学即人学,“诗品出于人品”。

“人品”的内涵主要指人的品德和才情气质,而强调作家应具有高尚的品德修养。

“见其诗如见其人”。

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可见他豪放、浪漫的性格;柳永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从“杨柳岸、晓风残月。

”可见其细腻、婉约。

我们可从作者的生活历程透视其诗歌蕴藏的主体倾向,从他的文学创作观察其个体的思想观念、人生价值,从他的主要事迹解读他诗作的创造内涵与艺术风格。

第二步把握意象

1、意象,即诗人意中之象。

是寄寓着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

《天上的街市》“星空”意象:

表现了作者要求奋飞、新生、自由的愿望,同时也包含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态度,流露出浓重失望、悲愁的情绪;“纸船”意象:

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思念母亲和祖国的一颗心、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2、物象——形象——意象

3、意象的特点:

①意象要鲜明、有力,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意象渗透诗人在特定环境、特定时刻的思想与感情,它不是对事物的客观描摹,即使是诗中最细微、最平常的事物,也都渗透了诗人主观上的情意。

例如《再别康桥》这首诗中,柳树、水草、清潭、夏虫,都是寻常景物,但在诗人充满离情别意的眼里,他们都显得那么美丽、迷人而深情依依。

②意象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

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四个意象都统一于“早春”。

第三步品味意境

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境/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意/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看似平淡无奇的描绘,却把那种归隐情趣,闲适恬淡之情,与恬静秀美的风光融成一片。

这种景与情的融合,便构成了诗的意境,所以读诗要从把握诗的艺术形象入手,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二)诀窍:

1、再创造:

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2、想像:

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

3泡——形象

诗人把繁复的生活现象浓缩成精约的典型的诗歌形象

欣赏诗歌就要把它“泡”开来,还原到繁复的生活现象中

臧克家的《老马》诗中的句子: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里写的是老马,但欣赏时,可以放开来想象它的寓意——诗是鼓励这么做的——我们相信:

诗人写出来的是不堪重负的老马,而诗人心中要说的是他对于生活在皮鞭和奴役之下的劳苦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他们坚韧的毅力的赞美。

4、找——情思

诗歌是含蓄的,隐喻的,所以欣赏诗歌要善于寻找并最后判断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寻求诗句之外所包含的不尽韵味。

例如采菊东篱,心境悠然与南山相合,情寄东篱之外。

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它的繁富的色彩和音响,烘托着江天子夜的秋景。

末尾一句,以传到客船的夜半悠悠钟声,给人留下了言语难以表达的离愁别绪。

5、进——意境

读者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了诗的客观世界中去。

欣赏诗歌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诗人的启迪引起共鸣式的感性的燃烧。

人们读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能够领会作者对于繁华失落的哀伤。

他们对这首词的感受一般也被限定在追怀往昔的范围之内,添加进去若干属于自己的东西,使得“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不再成为亡国之君的哀怨,而变成了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怅惘、失落的情怀的寄托。

6、猜——意图

“猜”是对诗和诗人的综合性思考。

诗歌形象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去“猜”,去“补充和阐发”。

7、补——语言

诗的语言是不连贯的、断断续续的,跳跃性很大,因此需要加以填补、连缀。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人写诗时旅居巴蜀,这是寄怀妻子的诗篇。

这首短诗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

前一个“巴山夜雨”,是思念此时此地的;后一个“巴山夜雨”,跳到了想象中的未来,夫妻团聚后的彼时彼地。

那时节,西窗闪着烛光,他们一起回想如今这个令人情思绵绵的雨夜。

当诗中跳跃的奥妙被我们所理解时,当跳跃之间的关连为我们所连缀时,我们因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所获得的愉悦是难以形容的。

五、小结:

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与诗歌创作是逆向的,因此,我们要通过想像“泡”开形象,“找”到情思,“进”入意境,“猜”出意图,“补”充语言,最终全盘把握意象,深入品味意境,与作者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