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58319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docx

《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docx

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

1.层次分析法:

从本质上讲,层次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使研究者更好地辨别和区分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各种变量,从而使研究者能够在不同的变量间建立可供验证的关系假设。

A.国际体系层次:

a.国际格局的变化:

单极霸权与美国的中东战略;

b.地区局势的变化:

阿拉伯之春;

B.国家层次:

政治、经济、社会、族群等

C.个体层次:

个人角度分析;领导人角度

乌克兰之乱的层次分析

1、国际体系:

美国角力的意志与决心

2、国家:

俄罗斯、欧盟的决心和支持力度。

乌克兰国内力量消长趋势:

团结与分裂的趋势

3、政治领导人的意志与能力:

乌克兰领导人、普京

2.国际体系概念

在一定历史时期,彼此互动的国际关系行为体(特别是主权国家)按照某种形式有规则的互动而联结起来的整体或集合。

从概念内涵上来看,国际体系具有体系之整体性和单元通过互动相联结之了解性的特点。

国际体系的性质:

无政府状态

所谓国际体系的性质,是指国际体系作为政治体系之一种与其他政治体系相比所具有的特别属性,或者是指国际体系作为人类社会活动领域之一个类别——政治活动领域类别与其他类别如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人类活动框架相比所具有的特别属性。

3.国际体系的结构模式

(1)单极体系。

指体系中只存在一个主导性的权力中心或“极”,单极体系存在两种可能情况:

单极霸权或世界政府(帝国)。

规则1:

控制从属单位以维持中央霸权2:

削弱或打击可能的挑战者。

(2)两极体系。

指由两个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或竞争性的国家集团构成的体系。

此模式中只有两个国家或国家联盟占据绝大多数权力,且相互处于敌对状态。

如20世纪冷战时期的美国和苏联。

规则1:

两极势均力敌并相互视对方为挑战者和主要威胁者;

规则2:

双方都试图削弱对方或阻止其他单元加入对方集团;

规则3:

各自都力图吸收其他单元加入自己阵营。

(3)三极体系。

也被称之为“三角关系”体系

规则1:

任何一方都对另外两方的行为高度敏感,并视为最主要威胁;规则2:

任何一方都努力阻止另外两方的结盟和亲近;

3:

任何一方都力图保持与另两方的关系要好于另外两方之间的关系。

(4)多极体系。

指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具有主导性优势的行为体的体系。

在多极体系中,大国之间的权力大致平衡,没有任何大国或集团能够占主导优势,因此更容易形成均势。

规则1:

反对任何可能成为霸权的行为体或者联盟;

规则2:

增加实力,或者至少保存自己的实力(为此必要的话甚至不惜发动战争);

规则3:

即使通过战争,也不要消灭或过分地削弱另一个行为体,以免危及体系的稳定。

从国际体系结构的角度分析国际体系的稳定性,主要有四种不同的理论主张:

霸权稳定论(金德尔伯格、吉尔平)。

霸权国能够依靠超强的军事、经济等实力支配国际事务。

霸权国能够通过提供国际公共物品发挥某种国内政府所具有的维持秩序的功能,控制和减少各种不稳定的因素

两极稳定论(沃尔兹)。

与多极世界相比,两极世界中大国很少,建立在同盟基础上的敌对国家集团之间的军事和政治关系更为确定,因而爆发战争的可能性降低。

其次是只有两个超级大国博弈,核威慑体系更容易维持。

三是体系中只有两个超级大国,误解和冒险的几率更少。

多极稳定论(卡尔·多伊奇、戴维·辛格)。

在多极均势下,多个国家围绕多个问题(冲突和合作)进行互动,其结果是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和相互交织的忠诚。

每个国家在决定是否与别国开战时都必须考虑到这些利益关系和忠诚的问题。

因此,冲突和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两极多极稳定论(理查德·罗斯克兰斯)。

从相互依赖和制度的角度分析国际体系的稳定性,主要有:

一是贸易和平论。

(理查德·罗斯克兰斯)国际经济和贸易的繁荣会使得国际体系更加稳定。

首先,军事技术的发展使得战争的成本和冒险性加大,历史上作为国家获益手段和途径的扩张战争现在已变得无利可图。

其次,在全球经济相互依赖的时代,自由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分工形成的国际经济为许多国家提供了巨大的互惠机会,“当国家能够通过和平的经济发展和贸易更为有效地获得权力和财富时,诉诸武力以谋取它们就毫无意义了。

再次,更进一步来看,战争会给国际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参与国际经济谋取利益带来负面影响,战争是一种“商业自杀”的手段。

[1]

因此,国家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越高,国家就越不愿发动战争,世界市场的扩大和全球化的深化将能够给国际体系带来和平与稳定。

二是制度和平论。

(罗伯特·基欧汉)制度和平论者认为,秩序本身就意味着体系成员对规则的遵守,国际体系中的制度规则网络越是稠密和发挥主导作用,国家就越倾向于合作而非冲突,国际体系也就越容易实现和平与稳定。

新自由制度主义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认为,国际制度具有促进国家遵守规则和秩序的三个功能:

一是通过提供信息,降低国家获取信息的交易成本,减少国际体系中的信息不对称。

二是制度通过对国家行为规则的规定,增加了成员间的行为预期,降低了不确定性,增强了成员间的信任。

三是制度通过奖励遵守规则的行为和惩罚违规行为,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促使国家行为更倾向于合作而不是冲突。

因此,国际体系的制度规则越稠密,就越少冲突,体系也就越稳定。

三是民主和平论(康德、米歇尔·多伊尔等)民主和平论的核心观点:

民主国家很少相互发动战争。

其基本观点是:

第一,在民主国家之间虽然同其他政体国家一样也存在着许多利益冲突,但民主国家间很少用诉诸战争的方式解决冲突;第二,尽管民主国家之间很少打仗,但他们可能和非民主国家打仗。

民主普及于世界是实现世界和平的最重要的途径。

4.均势外交:

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增强和提升自身优势的均势战略,如扩大同盟,增强实力等;

削弱对手的权力平衡战略,如分而治之、削弱对方同盟等;

(3)充当平衡者的均势外交战略(“离岸平衡手”、干预等)。

莫顿·卡普兰提出了维护一个体系的稳定所需要遵循的六大均势条件:

a、增加能力,但要谈判而非打仗;b、不打仗不能增加能力,那就打仗;c、停止战斗而不是消灭一个大国;d、反对任何一个同盟或单个国家在体系中占统治地位的企图;e、反对任何一个国家推行使任何民族国家屈服于更高权威的意识形态;f、允许以前的战败国作为可接纳的伙伴重新进入体系,或增强以前的弱国以替代它。

5.当代国际体系的最主要特点在于:

国际体系的结构呈现为一超多强的典型形态。

“一超”走低“多强”走强的趋势更加明显,强国趋近“一超”地位的可能性存在。

国家实力竞争的各个议题领域,如能源、贸易、跨国资源投资等领域。

各种议题在国家间互动中的重要性将会发生重大变化。

6、现实主义流派——权力政治

(1)现实主义理论发展的主线:

——古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极端现实主义(进攻性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

(2)现实主义的理论逻辑:

1.国际体系的本质——无政府状态特征。

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是无政府状态,即国际体系缺乏合法权威。

主权原则的本质是各国在法律上平等,不存在高于国家之上的合法权威

2.实力差异:

国家间实力不同,国际体系中的任何等级差别都来自于国家之间的实力差别。

3.自助原则:

国家最终要靠自身的力量来确保自己的生存,尽管它们可以组成同盟或集团。

从此意义上讲,国际体系结构导致了国家采取自主和自助战略。

4.获取生存与安全的途径:

国家以自助原则获取安全的最终途径是建立和加强军备。

5.国际政治的悲剧:

国家以加强军备的方式相互防备和彼此对待,就会导致国际政治根深蒂固的两难困境——安全困境(SecurityDilemma)。

这是国际政治体系运作的基本特征。

思考:

1、如何思考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加入苏联阵营之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结构?

并尝试思考中国和苏联各自的联盟内策略。

2、从东亚“地理单极”的角度思考中国与周边的关系模式,并尝试分析中国的周边策略和周边国家的对华策略。

从大的格局来说,冷战结束,终结了中国与邻国间的政治分割。

各国之间都基于各自长远战略利益与现实实际利益加以考、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邻国包括了诸多国情差异巨大的国家,在整个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复杂性。

在东北亚,历史问题迄今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

作为世界上两大举足轻重的经济体,中日两国的矛盾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影响着世界的和谐稳定。

对于俄国,俄罗斯是世界主要力量之一。

我们将按照中俄两国元首达成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共识,努力维护和发展两国政治上相互尊重、经济上相互合作、安全上相互信任的新型睦邻关系。

 

在西南方,我们与周边中小国家的友好关系历经时势变迁考验,具有强大生命力,他们是我们靠得住的朋友、信得过的伙伴。

2010年12月15日至19日,温家宝总理应邀对印度、巴基斯坦进行正式访问。

此访是我国着眼于加强周边睦邻友好的一次重大外交行动,具有深远战略意义。

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是南亚重要国家,也是我国重要邻邦,中印、中巴关系的发展对南亚、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繁荣有着重要影响。

温总理也称:

“中巴永远是兄弟,中巴友谊根深叶茂,生机勃勃,中巴关系坚如磐石,历久弥新。

”我们重视巩固同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国的传统友谊,将继续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东南亚,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也得到持续发展。

1997年12月15日,首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

东盟各国和中日韩3国领导人主要就21世纪东亚地区的前景、发展和合作问题坦诚、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取得了广泛共识。

我们以东盟和中日韩的合作(10+3)为东亚合作的主要渠道,继续尊重和发挥东盟的重要作用,在深化经济融合的同时,以非传统安全领域为切入点。

二.中国对邻国的新战略与政策 

周边地区对于中国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

历史事实表明,如果周边地区不稳定,将给中国带来不稳定;如果周边地区保持稳定,邻国对华友好,则中国可以从中受益。

当前,中国积极致力于建立一个长期和平的周边环境,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3、如何思考今日东亚国际体系格局变化?

历史上:

朝贡体系------殖民体系------两极体系

当前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主要特点

 冷战后,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地区一体化的发展成为各国利益实现的重要舞台。

在东亚地区,由于中国作为新兴力量的崛起,美国“重返亚洲”,使东亚地区的国际互动关系发生了变化;美国的强化介入使东亚地区整合过程中,必然加入区域外的力量和西方观念的渗透;而在权力结构变动的背后,区域经济的整合及合作对体系转型的影响比较明显;一些机制化组织的确立一方面带来了地区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使地区国家间的竞争复杂化。

(一)中国作为新兴国家与地区各种力量之间关系的持续调整

 新兴国家,不仅是指那些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断崛起的国家,而且还有一个内涵就是主要指新崛起的非西方国家。

按照西方的权力转移理论,新兴国家崛起后必然改变权力格局,首先其会追求地区霸权,进而追求世界霸权。

但是,冷战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与一些西方人士大力渲染的新兴大国必将挑战现有主导大国的预言相反的是,新兴大国选择了在现有国际体系基础上进行改善和发展的方针”在东亚地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目前GDP总值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随之,中国的军事实力和文化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提高。

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处理国际权力互动已成为中国亟需应对的挑战。

首先,中国在努力调整与区域内的国家关系。

以和平的姿态与周边国家进行交往,消除周边国家的历史疑虑;推行安邻、富邻、睦邻的政策,积极与周边国家进行安全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努力为东亚国家乃至东亚地区的整体发展作贡献。

其次,中国在努力调整与旧有体系主导国—美国的关系。

美国《新闻周刊》一篇题为“中国世纪”的报道称:

“过去的400年,世界上曾经有过全球力量的两次巨大变化。

第一次是欧洲的崛起。

第二次是美国的崛起。

如今中国的崛起,外加印度的崛起和日本持续的影响力,标志全球力量的第三次巨大变化,即亚洲的崛起……。

但中国作为新兴国家采取与美国不对抗不冲突的政策,力求通过外交、经济、法律的方式调整双边关系,以维护当代国际体系转型的和平性和建设性。

⑥中国从现实和长远利益出发,避免“大国政治的悲剧”发生。

再次,中国对自身战略定位进行调整。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方针,代表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利益,是地区安全稳定的维护者,地区经济繁荣的建设者,地区地缘整合的推动者。

  作为新兴国家,中国在各种权力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中发挥着影响力,很多国际事务特别是东亚地区事务若没有中国的参与则很难有效。

  

(二)美国作为区域外国家在东亚地区影响力的持续存在

  在东亚地区,东西方文明在此碰撞之后,产生了一个重要效应,那就是在东亚国家独立之后,在发展道路的选择方面出现了分化,一些国家更贴近西方,如日本、韩国、菲律宾等,一些国家则寻求独立自主,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响,如中国、越南等。

而在现实的国家行为方面,就出现有些国家更倾向于西方,特别是作为西方代言人在东亚地区存在的美国。

同时,东亚地区是冷战遗产保留最多的地区,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美国与日本、韩国、菲律宾的同盟关系的延续。

实际上,从西方统治者殖民入侵开始,“美国就和东亚地区国际体系的变迁发生了十分密切的关系,或者说美国在东亚地区国际体系变迁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推动者角色。

 现在,美国对东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2009年,美国高调提出“重返亚洲”,实际上是有一整套包括军事、安全、政治、经济的战略思考,不只是为了遏制中国。

2012年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在亚洲安全会议上提出了美国在亚太地区“再平衡”战略、加强同盟关系、加强与中国的合作等外交战略。

鉴于美国自身的实力以及在东亚的常态化存在,美国重返亚洲为东亚地区国际体系转型必然起到塑造作用,其必然对东亚地区国家间的权力互动关系产生巨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存在。

  (三)区域经济整合与权力结构调整共同塑造着东亚国际体系

  与过去单纯的力量对比变化所引发的体系转型不同,经济整合力量对体系转型的影响越来越明确地显现出来。

过去经济的力量和军事力量一起主要是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组成部分被看待的,而现在,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深,经济力量更多地表现在了解之中,各国的国家利益更多地是在经济的相互依存网络中实现的

 在东亚地区,虽然还不存在一个地区性的经济一体化机制,但是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经济合作已经展开,因此,在东亚各国权力竞争的背后,是相互间的利益交织,从而使国家间的互动和竞争更加错综复杂。

在东亚地区,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是错位的,脱节的,地缘政治的主导作用比较强,而地缘经济对政治的塑造作用又比较弱,使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矛盾性比较突出。

两者对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影响作用都很大,经济合作的需求使过去生硬的权力竞争变得柔性化,而经济的整合与地缘政治权力关系的变迁,两者共同塑造未来东亚地区的国际体系。

  (四)东亚在体系转型过程中稳定性与对抗性并存

  东亚国际体系的转型需要将国际互动关系机制化,形成模式,作为体系转型的基础。

在冷战结束以后,伴随着地区多边主义的发展,一些地区性多边组织、会议、论坛等国际制度纷纷出现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朝核问题六方会谈、10+1、10+3、东盟地区论坛、东亚峰会、中日韩合作等,这些国际机制在不同领域、不同范围对东亚地区国家间的互动提供了平台和制度保证,这些不同形式的国际组织的存在,给处于体系转型时期的东亚地区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但是,一些多边组织、会议和论坛的成立是基于某一大国之目的的,从而使这些组织之间也存在着隐性的竞争,如在10+3、中日韩合作等东亚地区组织框架外,美国在东亚地区极力推动加入TPP(跨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从而带来了地区国家互动的复杂性。

  目前东亚地区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国际组织,涉及的领域、范围、作用都有所不同,有本地区的联合,也有跨地域的;有政治合作,也有经济的、文化的;有整合作用的,也有分化的;但总体来讲对东亚国际体系转型是有利的。

 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趋势

  从以上特点的总结和分析中可以看出,东亚国际体系转型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这种复杂性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主导国问题。

未来的东亚国际体系是否一定要存在一个主导国。

如果有,那么哪个国家有可能成为主导?

或者哪两个国家共同主导?

如果没有,会是什么形式的体系?

地区共同体,还是东西共治?

二是经济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经济与政治的不重合,特别是政治对抗因素的明显存在,带来地区国际互动的复杂性。

以经济的整合改造地缘政治的对抗是否是东亚合作的出路?

是否可行?

三是利益协调与共识问题。

在东亚地区存在着诸多的历史记忆以及现实矛盾,这些实际的和潜在的矛盾对未来东亚地区国际体系的建构会有重要影响,不是短时期内可以消除的。

  针对这样一些问题,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趋势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即“两国关系的调整,两种体系的博弈,一个共识的构建。

  

(一)中美关系将是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主线

  目前,“中美关系已远远超越了双边的范畴而涉及国内、多边、地区、跨地区和全球等领域。

因此,中美两国需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角度来看待两国在国际体系问题上的互动。

”在东亚地区,由于美国高调重返亚洲,强化了对亚洲的介入力度,强化了原有的同盟关系,因此,美国在东亚的影响力不是下降,反而在上升;中国作为新兴国家在东亚国际体系转型及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在国家和地区利益方面需要与美国相协调。

中美通过现有的双边和多边机制不断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与磋商,两国利用如中美元首会晤、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等双边机制,联合国、APEC会议、G20等多边机制,近些年来接触频繁,保持着顺畅的沟通关系。

  但是中美之间需要磨合的方面有很多,如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方向性问题、意识形态问题、中美之间相互信任问题等。

目前中美协调是大局,共识可以在协调中逐步建立。

正如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所说:

美国和中国都不会那么天真地看待两国的关系,我们都清楚地知道两国存在的差异和分歧,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只有保持沟通和交流,不断加强两国在军事、外交关系等方面的合作,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和平地解决两国间存在的分歧,才能实现共同繁荣。

  

(二)以经济来塑造政治将是体系转型的重要方式

  由于东亚地区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分裂状态的存在,带来地区体系转型的复杂性。

实际上,在东亚地区存在着两种国际体系或曰国际互动方式,一是以经济整合为核心的经济一体化的国际体系,另一个是以权力对抗为特征的地缘政治体系,两种体系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但由于地缘政治方面的互动更具强势,使经济整合受到很大阻碍。

  以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来改造地缘政治,是否是东亚地区减少对抗,逐渐走向合作的途径,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目前,10+1、10+3的机制已经建立起来,而要进一步推动地区的经济整合,关键就是如何实现中日韩自贸区建设问题。

先推动经济合作,增进国家间的共同利益,然后在此基础上缓和并改变地缘政治格局,如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推进可以改变美日、美韩同盟关系所带来的对抗性质,软化军事色彩。

这里不用新功能主义经济“外溢”这个词汇,是因为这个词汇更多反映的是一个从经济到政治的自然而然的过程,而在东亚地区则要发挥各国的主观努力来推动这一进程的实现,它应该是一个改造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应发挥主要的推动作用。

  (三)利益协调与共识的建立将是努力的主要方向

  除了现实利益的协调之外,一个共识的建立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首先,因为在东亚地区,存在着太多不愉快的历史记忆。

近代以来,大国之间进行了不同形式的争斗,如中日对抗、日美与俄对抗、美苏中与日对抗、中苏与美日对抗、美中日与苏对抗等,西方列强及日本对中国及东南亚国家的侵略等,这些历史记忆在现实国家关系中也会以各种不同的冲突方式出现,如对历史问题的再认识、领土主权争端、民族主义等。

  这些历史记忆和现实矛盾往往纠结在一起,带来国家互动过程中的复杂性因素。

关键问题还是要加强交流关系,在互动中增进共同利益,在互动中建立共识。

其次,在东亚地区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始终存在,它决定了一些国家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也决定了地区体系的发展方向。

但针对东亚地区东西方文明的矛盾与整合,也不必去刻意改造,因为经过了历史和现实的发展,一些西方文明的东西已经与本土文化交融在一起,而不是单独存在的形态了。

也许在东西方文明的重新整合中,“东亚(扩而广之包括印度)的传统文明中蕴涵的追求和谐与秩序的因素的潜在力量可能得到发挥。

  那时,属于东亚的独特的价值观念就会产生并作为地区共识的基础。

总之,我们所要追求的未来的东亚国际体系应该是向着和谐、合作、秩序的方向发展。

它不是任何国家的霸权体系,而是地区整体制度化的一种建构。

在东亚这块拥有独特历史和文化的地区,也许会为世界创造出独特的国际互动体系。

4、如何用结构理论思考中美关系的基本形态?

(单极、两极)

冷战→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美合作的主要基础是共同反对前苏联扩张的战略关系→战略竞争者关系

二、新时期中美关系的新特点

1.影响中美关系的四类问题

长期存在的问题:

涉台、涉藏、宗教、人权,

日趋突出的问题:

经贸摩擦和人民币汇率

地区热点问题:

伊核、朝核

全球性问题:

气候变化、核裁军、能源合作

与中美关系的基础发生变化同时,中美关系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复杂,并形成了四个重要的新特征。

.1中美关系日益具有全球意义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2中美关系日益触及各自根本利益:

向外延伸,超越双边范畴,具有全球意义。

向内扩散,向各自国内纵深发展,触及两国的核心利益。

.3中美间议题不断增多

议题的增多和事情的复杂使得中美关系日益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

4中美关系最为特殊

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头号发达国家

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东方国家的代表与西方国家的代表

最大债权国与最大债务国

最大的出口国与最大的进口国

→其一是中美关系涉及到两国重大的战略利益,而且对全球和地区的政治形势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正是这种双重的重要性,促使两国必须谨慎地处理彼此的关系。

→其二是中美关系涉及到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安全等各个领域,涉及到许多相关部门和地区。

中美双方的政策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国内不同的部门和地区利益等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双方很难在某一个领域里保持始终如一的态度的一个原因。

→其三是中美之间已经形成了内容和范围都越来越广泛的利害关系结构,不同层次上的利害关系日趋复杂。

利与害并存、冲突与妥协并存、竞争与合作并存。

“敌”或“友”、“竞争对手”或“合作伙伴”等范畴,都不足以完全概括中美关系的现状。

→其四是中美关系已经渗透到双方的社会生活之中,在两国的社会内部均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而且随着“政治大众化”趋势日益发展,两国社会内部状况对政策的影响必定日益扩大。

进一步说,双方都可以通过多层次的交往,通过对方的社会来影响对方政策的某些方面,问题是谁更善于加以利用。

5、尝试思考可能的三极或三角结构形态。

(中美俄全球大三角?

中美日?

中美印?

冷战的结束使国际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而这种变化对中美俄三国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1.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势力和影响遍及全球各个角落,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拥有无与伦比的霸主地位。

2.随着苏联解体急剧衰落的俄罗斯则基本上丧失了对世界重大事务的影响力,变成了一个地区大国。

3.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其势力和影响已突破地区范围,对全球性事务尤其是全球经济事务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与此相适应,三国的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1.美国确立了确保世界领导地位、防止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挑战其霸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