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二.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51767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二.docx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二.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二.docx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二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

(二)

21.李泰伯改字

    范文正公①守桐庐②,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③,其歌词④曰: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既成,以示李泰伯。

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

“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

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

"公瞿然⑤,握手⑥扣之。

答曰:

“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

”公凝⑧坐颔首,殆欲下拜。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①范文正公:

即范仲淹。

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

②桐庐:

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

③记:

传记。

④歌词:

指记文后的赞词。

⑤瞿然:

惊讶的样子。

⑥握手:

拱手。

⑦溥(pǔ):

大。

⑧凝:

注意力集中。

[文化常识]严子陵。

上文说的“严先生”,即东汉时的严光,他字子陵,今浙江余姚人。

严子陵与刘秀早年是同学。

刘秀击败王莽军队称帝后,邀请他到京城洛阳任谏议大夫(皇帝的顾问),可去后不久,发觉朝中多猜忌,于是隐居浙江桐庐附近的富春江边,常钓鱼赏景。

今建有严子陵钓鱼台,并有严子陵传碑文。

[思考与练习]1.解释:

①守    ②泱泱    ③已     ④易    ⑤盛    ⑥扣    ⑦颔首     

2.翻译:

①既成,以示李泰伯                   ②必将名世                   ③殆欲下拜                3.上文“秦伯读之三”中的“三”,是指       4.理解:

以“风"字换“德"字,它好在哪里?

请说出一二点。

22.龚遂为渤海太守

    汉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①不能禽制。

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

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

谓遂曰:

“渤海废乱,朕甚忧之。

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

"遂对曰:

“海濒②遐远,不沾圣化③,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④中耳。

今欲使臣胜之耶?

将安之也?

"上闻遂对,甚说,答曰:

“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

”遂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

移书敕属县:

“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⑤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

”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⑥,盗贼亦皆罢。

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

遂见齐⑦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

约,劝务农桑。

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

“何为带牛佩犊!

"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选自《汉书·龚遂传》)

   [注释]①二千石:

年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吏。

此指郡太守。

②海濒:

海边。

③圣化:

皇帝的教化。

④潢池:

即池塘。

此比喻濒海的渤海郡。

⑤钩:

镰刀。

⑥翕(xī)然:

一下子平静下来。

⑦齐:

渤海郡古为齐地。

[文言知识]“饥"、“劝"及其他。

“饥"本指灾荒,上文“渤海左右郡岁饥”,“岁饥”即荒年。

又,《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大饥”即大规模灾荒。

但“饥"后来也指“饥饿”,上文“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其中“饥寒"即指饥饿与寒冷。

再说“劝”。

上文“劝务农桑”中的“劝",解为“鼓励"、“勉励",句意为勉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

“劝学”即勉励(他人)学习。

但后代也有将“劝”作为“劝阻”用的。

文言中的这种词义现象要特别注意,一不小心就会搞错。

再如“恨”,它既可指“怨恨”,又可解为“遗憾"。

《前出师表》: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汉桓帝、汉灵帝是“先帝”(刘备)的祖上,纵然他们昏庸,刘备也不可能“怨恨”他们,因此“痛恨”要解释为“痛心与遗憾”

[思考与练习]1.解释:

①并    ②禽    ③举    ④副    ⑤恤    ⑥说    ⑦遣还    ⑧罢   ⑨得   ⑩躬   ⑩犊   ⑩课      

2.翻译:

①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

     

②臣胜之耶?

将安之也

③移书敕属县           

 ④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3.理解:

“好末技"中的“末技”是指                  

23 里社祈晴文①

    民之穷亦甚矣!

树艺②畜牧之所得,将以厚其家,而吏实夺之。

既夺于吏,不敢怨怒,而庶几偿前之失者,望今岁之有秋③也,而神复罚之。

嘉谷垂熟,被乎原隰④,淫雨暴风,旬月唯作,尽扑而捋⑥之。

今虽已无可奈何,然遗粒委穗不当风水冲者,犹有百十之可冀,神曷不亟诉于帝而遏之?

吏贪肆而昏冥⑧,视民之穷而不恤。

民以其不足罪,固⑨莫之罪也。

神聪明而仁悯,何乃效吏之为而不思拯且活之?

民虽蠢愚,不能媚顺于神,然春秋报谢⑩以答神贶⑾者,苟岁之半,未尝敢怠;使其靡所得食,则神亦有不利焉。

夫胡为而察之?

民之命悬于神,非若吏之暂而居,忽而代者之不相属也。

隐而不言,民则有罪;知而不恤,其可与否,神尚决⑿之!

     (选自明·方孝孺《逊志斋集》[注释]①这是一篇祈求神灵使天放晴的文章。

里社,古时村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②树艺:

种植。

⑧秋:

好收成。

④原隰(xí):

广平而低湿的土地。

⑥旬月:

一月。

⑥捋(lǚ):

本指手指弄顺某物,此指暴风雨打掉了谷穗。

⑦委:

剩下的。

⑧昏冥:

昏庸。

⑨固:

同“故”。

⑩春秋报谢:

指春季、秋季村民祭祀土地神。

⑾贶(kuàng):

赐。

⑿尚:

希望。

[文言知识]分数表示法。

文言中的分数表示与现代汉语不同。

上文“犹有百十之可冀",其中“百十"是指百分之十,而不是一百或几十。

它不需要用分母、分子表示。

又,“死者十九”,意为死亡的人十分之九。

又,“年赋十三”,意为每年交纳赋税十分之三。

 [思考与练习]1.解释:

①于    ②庶几    ③垂    ④淫    ⑤冀         ⑥苟     ⑦恤

2.翻译:

①将以厚其家 

②神曷不亟诉于帝而遏之?

  

③民以其不足罪,固莫之罪也。

    

 

④神聪明而仁悯,何乃效吏之为而不思拯且活之?

⑤非若吏之暂而居,忽而代者之不相属也

24.赞刘谐

    有一道学①,高屐②大履,长袖阔带,“纲常"③之冠,“人伦"④之衣,拾纸墨⑤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

时遇刘谐。

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

“是未知我仲尼兄也。

"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

"刘谐曰:

“怪得羲皇⑥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⑦而行也?

"其人默然自止。

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李生⑧闻而善,曰:

“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

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

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选自明·李贽《李温陵集》)

   [注释]①道学:

指崇奉儒家学说的人。

②屐(jī):

木底有齿的鞋,此指鞋底。

③纲常:

指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

它是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

④人伦:

为人的伦理道德。

⑤纸墨:

指儒家著作。

⑥羲皇:

伏羲氏,传说中的古帝。

⑦纸烛:

灯笼。

⑧李生:

作者李贽自称。

[文言知识] 词类的活用。

词类的活用,古今汉语中均有,只不过古汉语中稍多罢了。

现代汉语中“铁了心"的“铁”,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上文“敢呼仲尼而兄之”中的“兄”,是名词作动词用,“兄之”意为做他的兄长。

又,上文“李生闻而善”中的“善”,本为形容词,但在句子中要作动词用,解释为“认为好"。

又,上文“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中的“昭”,本为形容词,指明朗,在句子中要理解为“照亮”天空。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的词性在句子中临时活用为其他词性。

[思考与练习]1.解释:

①哂  

 ②斯      ③易

2.翻译:

①窃唇吻之三四                ②其人勃然作色而起 

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3.解释下列词组与句子中的“徒":

①自谓真仲尼之徒焉(上文)        ②徒劳无益      ③家徒四壁      ;④徒步当车      4.理解:

“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

”是一个反问句,请用陈述句表示它的意思。

 

25.邴原戒酒

    邴原①旧能饮酒,自行②之后,八九年间,酒不向口,单步负笈,苦身持力③,至陈留④则师韩子助,颖川则宗陈仲弓,汝南则交范孟博,涿郡则亲卢子干。

临别,师友以原不饮酒,会米肉送原。

原曰:

“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

今当远别,因见贶饯,可一饮宴。

”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

 (选自《三国志·魏书·邴原传》注引)

   [注释]①邴(bǐng)原:

三国时魏国人。

②自行:

此指出门游学。

③苦身持力:

凭体力支撑着疲乏的身体。

④陈留:

古地名,今河南境内。

⑤贶(kuàng):

赐与。

[文言知识]互文见义。

它是一种文字表达方法。

《出师表》: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其中“受任”与“奉命”、“际”与“闾”都是同义的词或词组,作者交叉运用,使句子有变化,这就叫“互文见义”。

上文“至陈留则师……,颖川则宗……,汝南则交……,涿郡则亲……”,其中“师”与“宗”同义,“交”与“亲”同义,它们也属互文见义。

又,《过秦

论》: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

”其中“席卷”、“包举”、“囊括”、“并吞”为互文见义,同时,“天下”、“宇内”、“四海”、“八荒”也是互文见义现象。

[思考与练习]1.解释:

①会   ②耳

2.翻译:

①单步负笈             ②但以荒思废业

3.“因见贶饯”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因为看见赐与酒席;

②乘着给我饯行的机会;

③因为你们赐我钱;

④乘着这次最后的见面跟大家吃一顿。

4.理解:

文章为什么在最后要强调“终日不醉”?

 

26.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

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

任氏曰:

“《孝经》云:

‘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

’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

”因叹曰:

“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之甚也!

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因对之流涕。

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

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

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叔母任氏:

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

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

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

③道:

正道。

④卜:

此指选择。

⑤阙:

同“缺”。

⑥经:

此指儒家经典著作。

⑦博综典籍:

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文言知识]“感激”及其他。

现代汉语中的“感激”指感谢,但在文言中它指“因感动而奋发”。

上文“谧乃感激”,犹言因感动而奋发。

又,《出师表》:

“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形同而古今义异的词还有不少,如“卑鄙”,古指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交通”,古指互相往来;“妻子”,古指妻与子女;“烈士”指有志于功业的人。

[思考与练习]1.解释:

①度  ②或 ③辄   ④进  ⑤余   ⑥笃  ⑦涕   ⑧居  ⑨务

2.翻译:

①目不存教              ②无以慰我     

③何尔鲁钝之甚也             

 ④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⑤躬身稼穑

3.“就乡人席坦受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 就在同乡人席坦那里读书;

 ②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借书读;

 ③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去读书。

 4.理解:

①“孟母三徙”的故事说明什么?

②曾父烹豕(同“猪”)的故事说明什么?

27.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①字稚圭(guī),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⑤。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

“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⑥。

”鼎,衡小名也。

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

邑人挫服倒屐而去。

衡追之曰:

“先生留听,更理前论⑦。

”邑人曰:

“穷矣。

”遂去不返。

        (选自晋·葛洪《西京杂记》)

   [注释]①匡衡:

汉朝人。

②不逮:

指烛光透不过来。

③大姓:

大户。

④文不识:

姓文,名不识。

⑤大学:

很有学问的人。

⑥解人颐(yí):

让人欢笑。

⑦更理前论:

再把前面说的梳理一番。

[文言知识]说“穷”。

“穷”是个多义词。

一、指“困窘”。

如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意为处境艰难时只能自己管好自己。

二、指“尽”、“极”。

上文“穷矣”,意为没什么可说了。

成语有“无穷无尽”,其中“穷”与“尽”为同义。

三、指“贫困”。

四、指“寻求到尽头”。

《桃花源记》:

“欲穷其林。

”其中的“穷”即为寻求到尽头。

[思考与练习]1.解释:

①邑    ②怪   ③资

2.翻译:

①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②时人畏服之如是

③衡从之与语质疑

3.理解:

“邑人挫服倒屐而去”中“倒屐而去”是用来形容“邑人”什么的?

 

28.青文胜为民请命

    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

仕为龙阳典史④。

龙阳濒洞庭④,岁罹水患,逋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

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

再上,皆不报⑧。

叹曰:

“何面目归见父老!

”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

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

邑人建祠祀之。

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

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

   [注释]①夔(kuí)州:

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

②龙阳:

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

③典史:

县令的属官。

④洞庭:

指洞庭湖。

⑤逋赋:

拖欠赋税。

⑥阙(què):

宫殿外的望楼。

此指宫门外。

⑦疏:

给皇帝的奏章。

⑧不报:

不答复。

⑨诏宽:

皇帝下令宽贷。

⑩石:

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⑾万历:

明神宗年号。

⑿有司:

官吏。

[文化常识]“登闻鼓”及其他。

登闻鼓是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以使里面的人听到。

从县、府、州直至皇宫外,都设有“登闻鼓”。

所谓“击鼓鸣怨”就是敲击登闻鼓喊冤枉。

然而古代有几个青天大老爷呢?

登闻鼓只是形式罢了,从上文看,青文胜击鼓后还不是因毫无作用转而自杀的吗?

有句谚语叫“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古代百姓申怨还有一种方法,即拦住官员出行的马车,诉说

冤情,但效果也极小。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仕   ②濒   ③具  ④悯   ⑤邑   ⑥祀

2.选择:

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

     (A)上告;(B)到;(C)登上;(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      (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

3.翻译:

①岁罹水患         

   ②死者相踵               

 ③遂自经于鼓下

④养以公田百亩             

4.理解:

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        

29.金农与苍头

寿门①“所得苍头②,皆多艺。

其一善攻砚,所规模甚高雅。

寿门每得佳砚石,辄令治之。

顾非饮之数斗,不肯下手。

即强而可之,亦必不工。

寿门不善饮,以苍头故,时酤酒。

砚成,寿门铭其背,古气盎然,苍头浮白③

(选自清·全祖望《鲒琦亭集外编》

 [注释]①寿门:

清著名书画家金农的字。

②苍头:

仆人。

③浮白:

大杯喝酒。

 [文言知识]说“攻”。

“攻”是个多义词。

一指“进攻”。

如“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二指“治”。

上文“其一善攻砚”,意为其中一个苍头善于治砚。

“治”在这句话中要灵活解释为“雕刻”。

三指“研究”。

《师说》:

“术业有专攻。

”意为学问有专门的研究。

[思考与练习]1.解释:

①辄      ②治    ③顾    ④以      ⑤铭

2  翻译:

所规模甚高雅

30.康德涵救李梦阳

康海①与太监刘瑾同乡,瑾以其文名,欲亲之,海不与通。

瑾拘梦阳②狱,必死之。

客曰:

“念非康德涵,无可脱梦阳者。

”梦阳曰:

“死吾安之,何以累德涵?

且德涵必不屈瑾。

”客强梦阳致二语德涵:

“德涵救我,惟德涵为能救我。

”海得书喜曰:

“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许我!

”即上马驰瑾门。

明日辄赦出之。

(选自清·查继佐《罪惟录·列传》)

[注释]①康海:

字德涵。

②梦阳:

李梦阳,明代著名文学家。

    

 [文化常识] 太监。

太监早在殷商时代就有,最早叫“寺”,本是割势后在宫中侍奉帝王及嫔妃的男子。

至唐朝,统称为宦官。

太监因为亲近帝王,有的深得帝王宠爱,因此掌握大权。

历史上出了名的太监有赵高、高力士、魏忠贤、李莲英等。

刘瑾是明武宗朱厚照时期的权倾一时的太监。

他掌握东厂、西厂特务机关,镇压异己,斥逐大臣,抢夺民间土地,是个无恶不作的家伙。

[思考与练习]1解释:

①亲  ②脱  ③致    2.翻译:

①海不与通              ②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许我!

31.陈章侯蔑视显贵者

 陈章侯性诞僻①,好游于酒。

人所致金钱随手尽。

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

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

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②笔也。

一龌龊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

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

章侯科头③裸体,谩骂不绝。

显者不听。

遂欲自沉于水。

显者拂然④,乃自先去。

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选自清·周亮工《读画录》)

  [注释]①诞僻:

怪僻。

②搦(nuò):

握。

③科头:

不戴帽子。

④拂然:

甩动(袖子)的样子。

  [文言知识] 说“致”a“致”是个多义词。

一、指“送”。

上文“人所致金钱随手尽”,意为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

“面致”即当面送上。

二、指“表达”。

“致意”、“致谢”中的“致”即是。

今人写信,末了常有“此致敬礼”,意为以此表达我的敬意。

三、指“招引”。

如“致百鸟至”,意为招来数百只鸟。

四、指“尽”。

成语“专心致志”中的“致”即是。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藉    ②索    ③虽    ④既    ⑤施

2.翻译:

①好游于酒            ②周其乏              ③一龌龊显者

3.上文“笔墨”是指              

32.李西涯与程篁墩

    阁老①李西涯、学士②程篁墩,成化③间各以神童举于京。

方朝见,适直隶④贡蟹至焉。

帝即出一对试之云:

“螃蟹浑身甲胄。

”程对曰:

“凤凰遍体文章。

”李对曰:

“蜘蛛满腹经纶。

”后西涯入相而经济天下,程则终于学士,以文章名世。

然偶尔一对,而终身事业见之也。

(选自明·郎瑛《七修类稿》)

[注释]①阁老:

指文渊阁大学士。

②学士:

指翰林学士。

③成化:

明宪宗年号。

④直隶:

京城地区。

 [文言知识]说“举”。

一、指“推荐”。

上文“举于京”,意为推荐到京城。

二、指“举起”。

《赤壁之战》:

“中江举帆。

”三、指“攻占”。

《阿房宫赋》:

“戍卒叫,函谷举。

”四、指“全”。

《六国论》: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成语有“举国上下”。

它还作“发动”、“聚合”、“行动”等解释。

[思考与练习]1.解释:

①方  ②适    ③对    ④胄    ⑤名

2.翻译:

西涯入相而经济天下

 

3.“文章”在原对子中的意思是

 

4.“经纶”在原对子中的意思是                          ;它跟李西涯后来的官职有什么关系?

33.杨万里忧国

杨万里①为人刚而偏②。

孝宗③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

韩侂胄④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

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⑤。

万里曰:

“官可弃,记不作可。

”侂胄恚,改命他人。

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

侂胄专僭⑥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

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⑦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

忽族子⑧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

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日:

“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⑨,报国无路,惟有孤愤!

”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注释]①杨万里:

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

②偏:

固执。

③孝宗:

指宋孝宗赵昚(shèn)。

④韩侂(tuō)胄:

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

⑤掖垣:

泛指高官。

⑥僭(jiàn):

超越本分。

⑦邸(dǐ):

此指官府。

⑧族子:

宗族里的年轻人。

⑨吾头颅如许:

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

[文言知识]说“见”。

“见”是个多义词。

一、指“看见”。

这是古今相同的。

二、指“召见”、“拜见”。

如“秦王见韩非”、“韩非见秦王”。

三、指“被”。

上文“由此不见用”,意为由于这原因不被重用。

四、指代“我”,如“见赠”,即赠送给我。

五、同“现”。

《敕勒川》:

“风吹草低见牛羊。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善   ②用事   ③属    ④恚  ⑤怏怏   ⑥遽    ⑦亟    ⑧社稷   ⑨言

2.翻译:

①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

 

②皆其柄国之日也

③专权无上

34.专力则精,杂学则粗

    词学以浙中为盛,余少时尝效焉。

一日,嘉定②王凤喈(jiē)语休宁③戴东原曰:

“吾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

”东原曰:

“何耶?

”凤喈曰:

“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

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畏也。

”东原以见告,余悚其言,多所舍弃,词其一也。

         (选自清·姚鼐《惜抱轩集》)[注释]①余:

本文作者清人姚鼐(nài)自称,他字姬传,是“桐城派”的杰出代表。

②嘉定:

今上海市嘉定区。

③休宁:

古县名,今浙江境内。

[文言知识]说“少”。

作为多少的“少”,古今相同。

“少”在文言中还作“年轻”、“年轻时”解。

上文“余少时尝效焉”中的“少时”,即为“年轻时”。

贺知章诗“少小离家老大还”,其中“少小”指年轻时。

古人年龄在30岁之内的都可指“少年”。

岳飞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少年头”即年轻人的头发。

古语有“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少年”也指年轻人。

[思考与练习]1.解释:

①盛  ②焉 ③悚   

2.翻译:

①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

②东原以见告

3.“多所舍弃,词其一也”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很多爱好都抛弃了,只有词没放弃;②很多爱好抛弃了,词便是其中之一;⑧很多爱好没放弃,词便是其中之一;④很多爱好没放弃,只有词抛弃了。

4.理解:

姚鼐感到自己的缺点是什么?

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35.余文坼意外遂愿

    余文坼(chè),浙人,少孤,寄居京江④,事母极孝。

贫不能供甘旨,弃举业作贾,往来苏、扬间。

志欲破万卷,而无钱购书,惟凭借读。

常云于湖州置贷③,暂住村店,俄春涨发,村落困巨浸④中,移居主人楼上。

方以阻行期为郁郁,忽睹楼侧贮书四架,悉经、史、子、集,喜甚,伏而诵之,焚膏继夜,諰諰⑤恐不能遍览。

喁喁⑥数旬,竟忘为置贷来也。

迄水将退,而脚气⑦大发,住养匝月,架上书悉归腹笥矣。

       (选自清·张泓《滇南忆旧录》)

 [注释]①京江:

古地名,今镇江市。

②举业:

参加科举考试的学业。

③贷:

办货。

④浸:

水。

⑤諰諰(xǐxǐ):

恐惧的样子。

⑥喁喁(yúyú):

小声读书的样子。

⑦脚气:

指脚气病。

 [文言知识]“常”与“尝”。

“常”作“经常”、“平常”解,古今相同。

但文言中“常”又同“尝”,作“曾经”解。

上文“常云于湖州置贷”,意为曾经说是在湖州办货。

又,《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

”意为汉高祖担任亭长时,曾告假回乡。

“尝”,通“常”,又解为“曾经”。

  [思考与练习]1.解释:

①孤   ②寄居     ③甘    ④旨    ⑤贾    ⑥贮    ⑦膏    ⑧迄  ⑨匝

2.翻译:

①方以阻行期为郁郁                 ;②架上书悉归腹笥矣                            。

36.黄鲁直敬重苏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