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会考专题复习提纲必修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45398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会考专题复习提纲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会考专题复习提纲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会考专题复习提纲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会考专题复习提纲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会考专题复习提纲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会考专题复习提纲必修1.docx

《高中历史会考专题复习提纲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会考专题复习提纲必修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会考专题复习提纲必修1.docx

高中历史会考专题复习提纲必修1

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二)分封制

1、分封制的目的:

为了进行有效地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①分封,即封邦建国。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参见教材P5图)

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③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对士实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主要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4、分封制的作用及利弊:

①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②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③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随着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秦朝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1.主要内容:

(1)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体现了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

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①秦王嬴政,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

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②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有皇帝总揽。

③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

④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2)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即中央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

①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是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全面推行郡县制。

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郡守、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作用: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2.影响: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二)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1、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用这种制度。

2、发展科举制:

(1)科举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①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作用: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三)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

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2、作用:

①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使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③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四)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作用:

自秦开创中央集权制度,在一定历史时期起了积极作用,例如巩固疆域,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等方面。

2、消极影响:

因为皇权至上,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后来,君主专制不断强化,阻碍了中

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人们思想,妨碍了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

专题二西方民主政治的起源与发展

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1)背景:

雅典城邦旧氏族贵族专横统治,引起新兴工商业者和普通民众的不满,社会

矛盾尖锐。

(2)内容:

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

①根据财产多寡来划分公民的等级;②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③建立四百人议事会;④建立公民陪审法庭;⑤废除债奴制等。

(3)作用:

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1)内容:

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继续进行改革。

①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②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

③组成十将军委员会;④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⑤实行“陶片放逐法”等。

(2)作用:

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①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②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③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二)古代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1)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

(2)意义:

使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

保护。

当然,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2、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6世纪编成的《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3、罗马法的作用及影响:

①罗马法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这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固了帝国的统治。

③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④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影响广泛而深远,罗马法对近代欧美

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

到源头(如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

⑤近代时期,资产阶级根据罗马法中的思想,制定出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

他们还利用和发展了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国家

政治体制(政体)

重要法律

英国

君主立宪制

1689年的《权利法案》

美国

联邦制共和政体

美国1787年宪法

(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颁布《权利法案》:

(1)英国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颁布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国王权利的法案。

其中,1689年的《权利法案》影响最为深远。

(2)意义:

①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否定了君权神授,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

②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作用:

(1)特点:

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2)作用:

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

3、代议制含义及其作用:

(1)代议制:

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

(2)作用:

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专制独裁。

4、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的作用:

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同时他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作用。

(二)美国——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

1、美国独立之初,面临的严峻形势:

①独立之初的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但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所谓的邦联。

国家无权征税,也不掌握军队,国家权力很微弱,而各州的权力很大。

②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加剧,美国对外贸易也处于不利地位,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③人们逐渐认识到要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加强国家权力。

④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华盛顿等人希望建立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⑤1787年,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即1787年宪法。

2、美国1787年宪法及评价

(1)主要内容:

(参见教材P41图)

①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

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并对宪法负责,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2)特点:

①美国联邦制确立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权力结构。

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避免了过度集权。

②把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三者独立平等又相互制约,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以防止专制。

③总之,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3)评价:

①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②它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

③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印第安人、黑人问题上种族歧视严重,后来,陆续以修正案的形式加以弥补。

3、华盛顿开启了美国总统任期一般不超过两届的先例。

后来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专题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西方列强侵华概况

1、总述: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随后,西方列强接踵而来,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2、鸦片战争(1840—1842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1)爆发背景:

①英国工业革命后,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侵略矛头直指中国。

(根本原因)

②清朝经济上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政治腐败,军备废弛,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③在中英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

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

④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1839年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缴获的鸦片,史称“虎门销烟”。

英国政府遂决定借端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

(直接原因)

(2)结果及影响:

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影响:

①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

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②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

明治维新后,日本积极对外侵略扩张,掀起了甲午中日战争。

(2)经过:

(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故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①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清政府迎战。

②随后,经过平壤战役、黄海战役,清军皆败。

③日军进攻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并在旅顺屠杀中国无辜居民。

④1895年初,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甲午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

(3)结果及影响:

1895年签订了《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

《马关条约》内容: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

①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损失。

②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④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辛丑条约》内容:

①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②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③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2)影响:

①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②“使馆界”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③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④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⑤总之,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二、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机、追寻民主的斗争——辛亥革命

1、中国同盟会

1905年8月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其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后来被阐发为“三民主义”,作为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昌起义。

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

3、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春)

(1)目的:

限制独裁,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2)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⑤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⑥实行责任内阁制,即由议会多数党产生内阁总理,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3)进步意义: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5、辛亥革命的评价

①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③辛亥革命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1、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6月)

(1)导火线: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及结果:

①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学校三千多学生到天安门前集会,举行示威游行。

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

学生的爱国行为,遭到军阀政府的镇压。

②自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支援学生的爱国斗争。

从此,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随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浪潮波及全国。

③最后,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表现在:

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职务,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意义:

(后来定于每年的5月4日为“青年节”)

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③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④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诞生(1921年7月)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会议决定今后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国共两党合作(1924年)

1924年,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标志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形成。

国共合作促成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高潮到来。

4、中共领导人民反抗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6年)

(1)南昌起义(1927年)

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者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后来我国定于每年的8月1日为“建军节”)

(2)红军长征(1934—1936年)

①1934年,“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1936年,长征胜利结束。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

②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面对日本侵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英勇抗战,最终取得抗战的全面胜利(1931-1945年)

(1)日本侵华

①局部侵华——九一八事件(1931年9月18日)

影响:

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民族危机加深。

②全面侵华——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

影响:

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2)百团大战

时间:

1940下半年地点:

华北地区领导人:

彭德怀军队:

八路军

意义: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3)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1942年,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

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4)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主要原因:

国共两党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

重要的外部因素: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和相互支援。

意义:

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②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6、中共领导人民继续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1)三大战役(1948年—1949年)

1948年秋,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通过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2)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开始)

1949年4月21日,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作战。

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残敌,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①标志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

②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专题四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一、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包括:

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政治的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2、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它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建立: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人民代表大会。

②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一届人大”)在北京举行。

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这就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③“一届人大”的召开,基本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意义: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原则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建立:

(1)共同纲领规定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目前我国建立的五个自治区包括:

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2、意义: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②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外交

一、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成就

1、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基本准则。

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3、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年,中、苏、美、英、法等国外长,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

特点:

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意义:

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4、参加万隆会议。

1955年,亚非29国在印尼万隆举行国际会议。

意义:

①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②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③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④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1、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

2、中美关系正常化。

①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

②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中国。

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

这样,两国结束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3、中日建交。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4、国际上出现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最终被打破。

三、新时期(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外交

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目标: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3、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①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②2001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达成“上海共识”,促进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

4、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上海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