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单元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28281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生理学单元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运动生理学单元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运动生理学单元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运动生理学单元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运动生理学单元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动生理学单元版.docx

《运动生理学单元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生理学单元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运动生理学单元版.docx

运动生理学单元版

一、名词解释:

身体素质:

肌肉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如力量、速度、耐力以及灵敏和柔韧等机能能力称为身体素质。

肌肉力量:

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

绝对力量:

是指整体克服和对抗阻力时表现出来的最大肌肉力量,通常以肌肉收缩和对抗最大阻力来表示,例如:

举重

相对力量:

是指以体重、去脂体重、体表面积或肌肉横断面等为单位表示的最大肌肉力量,这是以克服自身体重为主的项目十分重要。

例如:

体操跳高

快速肌肉力量:

是指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爆发力是快速力量的常见方式。

中枢激活:

中枢NS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称为中枢激活。

超负荷:

指练习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或已适应的负荷。

超等长练习:

指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练习。

等长练习:

是指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的对抗阻力的一种力量训练方法,又称静力训练法

等张练习:

是肌肉进行收缩时缩短和放松交替进行的力量练习方法,它属于动力性的训练方法。

最大肌肉力量:

通常是指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

肌肉耐力:

指以一定负荷或速度,能重复的次数或所能坚持的时间的工作能力

二、选择题:

1、从事等长练习能有效的发展A。

A.肌肉绝对力量和静力耐力B.速度耐力

C.爆发力D.相对肌力

2、多级跳和跳深属于D。

A.离心练习B.等长练习

C.等张练习D.超等长练习

3、发展肩、胸部肌肉力量的练习采用下列哪种训练方式A。

A.提铃、推举B.肩负杠铃俯卧上体起

C.仰卧起坐D.负重提踵

4、发展背肌力量的练习采用的训练方式是C。

A.提铃、推举B.肩负杠铃俯卧上体起

C.仰卧起坐D.负重提踵

5、发展腹肌力量的练习采用的训练方式是C。

A.提铃、推举B.肩负杠铃俯卧上体起

C.仰卧起坐D.负重提踵

6、发展小腿肌力量的练习采用的训练方式是D。

A.提铃、推举B.肩负杠铃俯卧上体起

C.仰卧起坐D.负重提踵

7、适合举重和投掷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最佳负荷是D。

A.30RM负荷B.10-15RM负荷

C.6-10RM负荷D.5RM负荷

8、适合100m跑和跳跃运动员力量训练负荷的最佳负荷是C。

A.30RM负荷B.10-15RM负荷

C.6-10RM负荷D.5RM负荷

9、适合400m和800m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最佳负荷是B。

A.30RM负荷B.10-15RM负荷

C.6-10RM负荷D.5RM负荷

10、适合长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最佳负荷是A。

A.30RM负荷B.10-15RM负荷

C.6-10RM负荷D.5RM负荷

11、力量训练可以增加人体肌肉中的B。

A.肌糖原物质B.收缩蛋白

C.三磷酸腺苷D.肌红蛋白

12、肌肉长时间克服一定阻力收缩的能力称作D。

A.最大肌力B.快速肌力

C.爆发力D.肌耐力

13、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称为B。

A.最大肌力B.快速肌力

C.爆发力D.肌耐力

14、一般情况下,在一次训练课中力量练习的顺序是A。

A.大肌群训练在先,小肌群训练在后

B.小肌群训练在先,大肌群训练在后

C.大、小肌群训练不分前后

D.以上都不是

15、一般情况下,在一次训练课中力量练习的顺序是A。

A.大强度训练在先,小强度训练在后

B.小强度训练在先,大强度训练在后

C.大、小强度训练不分前后

D.以上都不是

16、力量训练引起的肌肉肥大,主要与以下A因素的改变有关。

A.肌纤维增粗B.毛细血管增加

C.血红蛋白增多D.肌糖原含量增加

17、青春期开始,男生女生肌肉力量差异开始凸显,男生增长较快,约在C达到最大肌力。

A.20岁B.30岁以后

C.20~30岁D.以上都不是

三、判断题

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是决定肌肉力量的重要因素,其生理横断面愈大,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就越大。

(T)

2、量训练可以使肌肉的体积增大,横断面增大,这主要是肌纤维增多的结果。

(F)

3、力量训练可以使肌纤维增粗,其实质是肌肉中蛋白质含量的增加。

(T)

4、力量素质是许多项目取得优秀运动成绩的基础。

(T)

5、重复次数少而阻力大的练习,有利于提高肌肉耐力和增大肌肉体积。

(F)

6、力量训练中应考虑肌群的练习顺序,一般是先练小肌群,后练大肌群。

(F)

7、重复次数少而阻力大的练习,能很快的提高肌肉力量。

(T)

8、超负荷原则是指超过本人负荷的能力。

(F)是指不断超过平时采用或已适应的负荷。

9、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是决定肌肉力量的唯一因素。

(F)

10、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越长,则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缩短的程度就越大。

(T)

四、问答题

1、简单回答力量训练的原则及方法。

原则

(一)超负荷原则、

(二)专门化原则、(三)安排性原则

方法:

1、等张练习2、等长练习3、等动(速)练习4、超等长练习:

2、试述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

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最主要是肌源性因素和神经源性因素两类,此外还有年龄、性别、激素与训练。

(一)肌源性因素、1、肌肉生理横断面积。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横断面积越大,肌力越大;2、肌纤维类型。

肌肉中快肌纤维百分比且横断面积大,肌肉收缩力量也越大;3、肌肉初长度。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越长,收缩是产生的张力和缩短的程度就越大,但要求拉长与收缩间隔时间尽量短;4、关节运动角度。

人体肌肉在肌拉力线与关节角度最适宜时,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量越大,反之则小;

(二)神经源性因素1、中枢激。

中枢神经系统在高度兴奋或危急情况下,可导致肾上腺素等物质大量释放,引起中枢产生“强而集中”的兴奋过程。

动员的肌纤维数越多,收缩力量越大,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2、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不同运动中枢之间协调性的改善,课明显提高肌肉的收缩力量。

肌肉放电同步化程度高,收缩和放松高度协调,有利于发挥肌肉力量来完成技术动作。

(三)其他因素1、年龄、性别.女生达到最大肌力约在20岁左右,男生约在20-30岁,40岁后肌力开始衰退。

2、激素作用3、力量训练

第十一章有氧工作能力

一、名词解释

需氧量:

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的氧气量。

摄氧量:

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称为吸氧量。

最大摄氧量:

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

氧亏:

人在进行运动时,吸氧量随运动负荷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和吸氧量之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为氧亏

运动后过量氧耗:

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过程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有氧耐力:

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糖、脂肪等氧化供能)的能力。

乳酸阈:

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渐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

通气阈:

在渐增负荷运动中,用通气变化的拐点来测定乳酸阈称为通气阈。

持续训练:

采用强度较低、持续时间长的有氧耐力训练方法。

低氧训练:

利用人工低氧环境进行训练以提高运动员体能的方法。

PWC170:

指心率在170次/min时的身体工作能力。

二、选择题

1、限制最大吸氧量的中央机制是B。

A.肺通气功能B.心脏的泵血功能

C.血红蛋白的含量D.肌纤维线粒体数目

2、运动成绩与最大吸氧量相关性最高的运动项目是D。

A.400米跑B.800米跑

C.1500米跑D.10000米跑

3、衡量肌细胞摄取氧能力的最佳指标是C。

A.肌纤维线粒体数量B.有氧代谢酶的活性

C.动-静脉氧差D.呼吸膜两侧氧分压差

4、从事耐力训练的运动员,最大吸氧量比一般人高,主要原因是D。

A.血液运氧能力提高

B.慢肌纤维的百分含量

C.肌细胞内有氧代谢酶的活性增强

D.心泵功能和肌细胞对氧的摄取与利用能力提高

5、无氧阈值高的运动员是D。

A.短跑运动员B.投掷运动员

C.体操运动员D.长跑运动员

6、最大吸氧量自然增长的峰值,男子年龄为A。

A.18-20岁B.20-23岁

C.25-26岁D.10-12岁

7、下列项目中,最大吸氧量的相对值最小的项目是D。

A.越野滑雪B.马拉松

C.划船D.100m跑

8、乳酸阈值较高的运动员是D。

A.百米运动员B.体操运动员

C.摔跤运动员D.马拉松运动员

9、一般成人无氧阈值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D。

A.90%B.100%

C.20-30%D.60-80%

10、与无氧阈值大小无关的是D。

A.受试者的训练水平

B.受试者的年龄

C.受试者慢肌纤维的百分组成

D.受试者无氧供能的能力

11、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称为A。

A.需氧量B.氧含量

C.吸氧量D.耗氧量

12、安静状态下的人体基础代谢率低,能量消耗少,每分钟C与每分钟需氧量处于平衡状态。

A.需氧量B.氧含量

C.吸氧量D.以上都不是

13、不属于影响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因素是A。

A.肌纤维横断面积的影响

B.甲状腺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影响

C.儿茶酚胺的影响

D.体温升高的影响

14、最大吸氧量绝对值的表示方法是D。

A.mL/kg·minB.次/min

C.mmol/LD.L/min

15、最大吸氧量的外周机制是C。

A.肺通气功能B.肺活量

C.肌肉利用氧的能力D.心脏泵血功能

16、乳酸阈反映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没有急剧堆积时的B。

A.最大吸氧量B.最大吸氧量利用率

C.氧的利用率D.每分心输出量

17、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无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称为A。

A.乳酸阈B.最大摄氧量

C.最大摄氧量百分率D.最大摄氧量利用率

18、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运动能力,称为B。

A.运动技能B.身体素质

C.生理学指标D.运动性适应

19、低氧训练对A素质的发展作用较明显。

A.有氧耐力B.无氧耐力

C.柔韧D.灵敏

20、马拉松、滑雪等长时间的运动项目,体重比较轻有利于运动,因而最大摄氧量的A与运动成绩密切相关。

A.相对值B.绝对值

C.利用率D.百分率

21、采用较低强度和持续时间长的练习或用长段落的间歇训练方法主要是发展运动员的B。

A.无氧耐力      B.有氧耐力    

C.速度耐力D.肌肉耐力

22、下列叙述中,D不是高原训练的弊端。

A.因缺氧造成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下降

B.疲劳恢复减慢

C.蛋白质分解代谢加强

D.提高心肺功能

三、判断题

1、乳酸阈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无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有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

(F)

2、最大吸氧量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指标,而无氧阈则是反映人体无氧工作能力的指标。

(F)

3、研究证实,耐力跑成绩与最大吸氧量呈高度正相关,因此,最大吸氧量指标是决定耐力跑成绩的唯一重要因素。

(F)

4、近来研究表明,用无氧阈强度进行训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的有氧工作的能力。

(T)

5、有良好耐力训练的人最大吸氧量比一般人高,主要原因是有训练者在运动中呼吸频率快,肺通气量大之故。

(T)

6、最大吸氧量指标存在着自然增长规律,一般来说,男子在18~20岁,女子在15~17岁时,达到本人的峰值。

(T)

7、肺通气是体内有氧运输系统的一个基本环节。

因此,肺通气功能是影响有氧工作能力的因素之一。

(T)

8、当进行运动强度较大,持续时间短的运动时,机体总需氧量和每分需氧量都较大。

(F)

9、低压低氧环境不属于低氧环境。

(F)

10、最大摄氧量受训练的影响明显,而无氧阈受遗传的影响明显。

(F)反了

11、无氧阈既可作为评定有氧耐力的水平,也可以作为控制用氧耐力训练的运动强度。

(F)

四、问答题

1、试述最大吸氧量产生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影响最大吸氧量的主要机制是心脏的泵血功能。

外周机制:

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因素:

(1)心脏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2)遗传因素,其遗传度为93.4%(3)年龄、性别因素,青春期前,男女差异不大,12-13岁后明显,男比女高15-20%(4)训练的影响。

运动训练可使慢肌纤维线粒体增大、增多,线粒体氧化酶的活性增加,提高肌组织摄氧和利用氧的能力。

2、为什么说运动后过量氧耗并不等于运动中的氧亏?

试述运动后过量氧耗产生的生理基础及影响因素。

人体在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大,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的氧和摄氧量之间出现的差异称为氧亏,而运动后过量氧耗是指在运动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是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所消耗的氧。

生理基础:

运动开始阶段摄氧量不能满足需氧量,此时由ATP、CP分解供能,从而形成了一部分氧亏;运动结束后,摄氧量并不能立即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仍维持较高水平用于偿还运动中所欠下的氧,所以运动后过量氧耗不仅包括ATP、CP供能所欠下的氧,还包括乳酸供能欠下的氧。

影响因素:

(1)体温升高的影响、

(2)儿茶酚胺的影响(3)甲状腺素和糖皮质激素

3、简述研究乳酸阈、通气阈的意义。

1、评定耐力水平乳酸阈反映肌肉的氧化能力,可用来评价和预测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2、制定训练强度乳酸阈时的血乳酸浓度可维持30min而不增加。

3、制定康复健身运动处方

4、试述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糖、脂肪等氧化供能)的能力。

(1)心肺功能是影响有氧耐力的主要机制,

(2)骨骼肌的特点,(3)神经调节能力,(4)能量供应特点

5、低氧训练与高原训练有何区别?

试述低氧训练的分类。

低氧训练与高原训练的差异主要在于高原训练利用的是自然低氧环境,而低氧训练利用的是人工低氧环境。

另外,低氧训练还可以根据个体低氧适应能力人为地调整低氧爆料环境,已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低氧训练的分类:

高原训练、高住高训、高住低训、高住高练低训、低住高练、间歇性低氧训练

第十二章速度和无氧耐力

一、名词解释

速度:

指人体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

无氧耐力:

机体在氧供不足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乳酸耐受能力:

指在机体处于较高乳酸水平时仍然坚持较高强度运动的能力

二、选择题

1、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要求运动强度大,而最合适的持续时间是A。

A.10s以内B.10-20s

C.20-30sD.30s-1min

2、短跑运动员从听到发令枪响到起动的时间属于A。

A.反应速度B.位移速度

C.动作速度D.加速度

3、投掷运动员器械出手的速度属于C。

A.反应速度B.位移速度

C.动作速度D.加速度

4、跑速属于B。

A.反应速度B.位移速度

C.动作速度D.加速度

5、优秀短跑运动员腿部肌纤维中,C占的百分比较高。

A.白肌纤维B.红肌纤维

C.快肌纤维D.慢肌纤维

6、速度主要依靠A供能。

A.磷酸原系统B.乳酸能系统

C.有氧氧化D.无氧系统

7、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和快肌纤维的百分比及其面积大小可以影响短跑运动员的B。

A.步长B.步频C.耐力D.以上都不是

8、关节的柔韧性主要影响短跑运动员的B。

A.步频B.步长C.力量D.耐力

9、速度素质主要依靠C供能。

A.有氧系统B.糖酵解系统

C.ATP-CP系统D.以上都不是

10、下列因素中,对人体无氧耐力没有影响的是C。

A.肌肉无氧酵解供能的能力

B.缓冲乳酸的能力

C.血红蛋白含量

D.脑细胞耐受乳酸的能力

11、优秀运动员腿部肌肉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最高的运动项目是A。

A.短跑B.中跑

C.长跑D.马拉松运动

12、下列选项中,不是用来提高无氧耐力的训练方法是C。

A.最大乳酸训练B.耐乳酸训练

C.持续训练D.低氧训练

13、完成单个动作的时间长短称为B速度。

A.反应B.动作C.位移D.力量

14、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则称为A速度。

A.反应B.动作C.位移D.力量

三、判断题

1、在完成运动过程中,运动技能愈熟练,动作速度也就愈快。

(T)

2、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主要取决于步长和步频及其协调关系。

(T)

3、低氧训练只能提高人体的有氧耐力。

(F)

4、强度大、时间短的速度性练习主要依靠糖酵解供能。

(F)

5、血乳酸在12~20mmol/L是最大无氧耐力训练的敏感区。

(T)

6、低乳酸值的间歇训练是发展无氧耐力的主要训练方法。

(F)

7、高原训练时机体要承受高原缺氧和运动缺氧两种负荷的刺激,使机体产生复杂的生理效应和训练效应。

(T)

四、问答题

1、试述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及发展无氧耐力的训练方法。

生理基础:

大强度运动时,体内主要依靠糖无氧酵解提供能量,它的高低取决于肌肉内糖无氧酵解供能能力、缓冲乳酸的能力以及脑细胞对血液PH值变化的耐受能力。

训练方法有:

(1)最大乳酸训练.是指机体在运动中达到最高血乳酸水平的训练,其目的是使糖酵解系统供能达到最高水平、

(2)耐乳酸能力训练,机体在较高水平是仍能坚持较高强度运动的能力。

可提高缓冲乳酸的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以及提高运动员的无氧耐力水平、(3)缺氧训练,在减少吸气或憋气条件下进行训练,可造成体内缺氧以提高无氧耐力。

2、试分析速度的生理基础及发展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

速度的生理基础主要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

训练方法:

(一)提高神经过程的灵活性,为了改善和提高神经过程的灵活性,采用变换各种信号让练习者迅速作出反应的练习,以及各种高频率动作的练习;

(二)发展磷酸原系统功能,要提高ATP-CP系统的功能能力,在训练中必须使ATP和CP达到最大的消耗,且不过多的动员糖酵解供能,使血乳酸基本维持在安静或较低水平;(三)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四)发展腿部肌肉力量及关节的柔韧性(五)改进技术动作

第十三章平衡、灵敏与柔韧

一、名词解释

平衡:

是身体所处的一种姿态以及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

灵敏:

指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柔韧:

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完成大幅度运动技能的能力。

二、选择题

1、下列活动需要静态平衡能力的是B。

A.蹦床B.射箭

C.冰上舞蹈D.游泳

2、下列练习属于冲击性牵张练习的是A。

A.摆腿B.控腿

C.压腿D.成桥静止

三、判断题

1、体操运动员在体操器械上十分敏捷,在球场上也必然十分灵敏。

(F)

2、位觉器官在调节身体功能方面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维持平衡,一方面可以破坏平衡。

(T)

四、问答题

1、简述灵敏性训练的原则。

1、运动的专门性2、结合力量、爆发力训练3、结合反应训练4、避免疲劳时进行灵敏训练

2、简述发展柔韧性训练的方法及在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方法:

(一)牵张练习、

(二)本体感受神经肌肉促进练习

注意的问题:

1、以关节结构为依据2、与准备活动相结合3、适度发展柔韧性4、热身与循序渐进5、柔韧性练习与力量训练相结合6加强儿童少年期的训练

第十四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

一、名词解释

赛前状态:

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

准备活动;指在正式的训练和比赛前为提高身体机能而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专门的身体练习。

进入工作状态;在运动的开始阶段,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不可能立刻达到最高水平,而是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提高过程称为进入工作状态

极点;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不想再继续运动下去,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第二次呼吸:

“极点”后,坚持并调整运动节奏继续运动,不良反应可逐渐消失,动作轻松协调,呼吸均匀,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稳定状态;运动时,当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人体的机能活动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变动范围不大的水平上,这种功能状态称为稳定状态

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称为运动性疲劳

超量恢复;运动中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以及降低的身体机能在运动结束后不仅能得以恢复,而且会超过原有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整理活动:

在正式练习后所做的加速机体功能恢复的较轻松的身体练习。

二、选择题

()1、赛前状态时运动员的脉率变化为B。

A.变化不定B.加快C.减慢D.不变

()2、赛前状态产生的机制是B。

A.非条件反射B.条件反射

C.痕迹效应D.以上都不是

()3、下列选项中,C可以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

A.起赛冷淡B.起赛热症

C.良好的赛前状态D.以上都不是

4、赛前状态可引起肺通气量和吸氧量(A)。

A.增加B.减少

C.不变D.先突增后稳定

5、运动开始后不久,运动者常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跳加快,肌肉酸软无力,动作不协调等反应,这是(B)。

A.疲劳现象B.“极点现象”

C.假稳定状态D.进入工作状态

()6、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主要原因是B。

A.反射时B.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大

C.运动器官的生理惰性大D.以上都不是

()7、“极点”现象多出现在B运动项目中。

A.短跑B.中长跑

C.超长距离跑D.跳跃

()8、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摄氧量能满足需氧量是A。

A.真稳定状态B.假稳定状态

C.以上都是D.以上都不是

()9、进行较大强度时间较长的运动时,摄氧量已达最大水平,仍不能满足需氧量,这种状态是B。

A.真稳定状态B.假稳定状态

C.以上都是D.以上都不是

()10、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食用高脂肪高蛋白膳食B。

A.肌糖原恢复速度较快B.肌糖原恢复速度较慢

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

11、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食用高糖膳食A。

A.肌糖原恢复速度较快B.肌糖原恢复速度较慢

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

12、欲使运动中堆积的乳酸尽快消除,运动刚结束后应采用D有效的恢复措施。

A.平卧休息B.静坐

C.睡觉D.活动性休息

13、衰竭学说认为引起疲劳的主要原因是D。

A.大脑产生保护性抑制B.血液pH下降

C.产生大量自由基D.能源大量消耗

14、运动后恢复最快的物质是C。

A.CPB.肌糖原

C.氧合肌红蛋白D.肝糖原

15、准备活动的强度和时间安排应以A变化为主要标志。

A.体温升高B.血压升高

C.兴奋性提高D.心率加快

16、“极点”产生在B状态中。

A.赛前状态B.进入工作状态

C.真稳定状态D.假稳定状态

17、人体运动进入假稳定状态时,吸氧量与需氧量的关系是C。

A.吸氧量等于需氧量

B.吸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