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启示.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28186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启示.docx

《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启示.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启示.docx

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启示

作者:

刘英丽曹茹

来源:

《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5年第19期

【摘要】20世纪30年代,皮亚杰提出了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在皮亚杰长达几十年的研究活动中,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只占很少一部分,但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并且儿童的道德发展建立在认知发展的基础上。

通过对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的分析,以期为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儿童道德发展他律道德自律道德学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200-02一、儿童道德发展阶段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指在社会化过程中儿童逐渐习得道德准则并以这些准则指导自己行为的过程。

这一过程服从于逻辑学和伦理学的规律,也服从于心理学的规律。

其规律包括:

个体在道德发展过程中受内外各因素的制约;不同个体之间的道德发展存在个别差异;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道德发展有阶段性等等。

因此,儿童的道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认知发展能力的制约。

年幼儿童以及认知能力低下者都不具备较强的道德运算能力,只有到了具体运算阶段以后,儿童的道德运算能力才能获得本质的发展,皮亚杰的道德理论发展正是建立在认知发展理论基础之上的。

在揭示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的基础上,皮亚杰从儿童道德判断的实验研究中总结了一条发展顺序,形成了有关道德发展的四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

前道德阶段(0—2岁),此阶段儿童处于感知运动时期,行为主要与满足生理本能有关,还未有任何道德观念的发展。

第二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2—8岁),此时儿童正向具体运算思维阶段过渡,其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是考虑主观的动机,以他律的的绝对规则或权威人物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第三阶段:

自律道德阶段(8—10岁),又称可逆性阶段。

此时儿童的思维达到具体运算阶段,有守恒和可逆性的特点。

儿童在其道德判断中获得了独立,不再绝对服从成人的命令或把规则看成不可改变的而导致一定程度的自律。

第四阶段:

公正阶段(10—12岁),此时儿童逐渐形成运算思维,在可逆性自律阶段基础上逐步发展了公正观念,儿童的道德观念逐步从形式上的公正向真正的公正发展,并能将规则与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利益联系起来。

二、儿童道德发展理论中两种主要的道德观

皮亚杰的研究是围绕从道德他律向自律发展的主线展开的。

在皮亚杰看来,儿童存在两种道德观,一种具有约束性的道德,一种是具有协作性的道德。

所谓约束性的道德是指主要由成

年人制定道德规则并以他律的方式强加给儿童的道德,所谓协作的道德是指主要由儿童在“游戏”中以平等的精神所自发和自主地达成的道德规则。

约束性的道德与协作的道德分别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约束的道德是成人权威的体现,协作的道德则是儿童自主制定的道德;第二,约束的道德倾向于惩罚性的公正,而协作的道德则追求平等的公正;第三,约束的道德是他律的道德,协作的道德是自律的道德。

1、成人的权威与儿童的规则

社会学鼻祖孔德和著名的社会学学家涂尔干都倾向于认为,社会是一系列的世代,每一代都压制它下面的一代,一代对另一代的压力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

这种现象实际上是由成人的权威及其对儿童的约束所导致的。

成人的权威及其对儿童的约束导致了皮亚杰所谓的

“道德实在论”,所谓道德实在论也就是儿童的道德规则来自于外在的、客观的成人的权威。

除了成人的权威造成儿童的“约束的道德”之外,儿童还存在一种“协作的道德”。

儿童的道德规则在形成过程中,一方面受着成人的约束,另一方面却在“儿童内部”或者儿童同龄人之中得以完成。

皮亚杰认为,除了约束道德以外,儿童还能自发和自主地形成一种协作的道德,并且这两种道德还是互相冲突的。

2、惩罚的公正与平等的公正

所谓惩罚的公正,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被称为是惩罚的公正。

主要由这几种情况:

(1)成人是通过惩罚实现某种公正的。

这是惩罚的公正最本质的特征。

(2)成人对儿童的惩罚不解释理由。

这是导致儿童不断重返错误的重要原因。

(3)成人不合理地偏爱儿童。

惩罚的公正反映了成人与儿童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即不平等的关系。

实际上,所谓“惩罚的公正”只是从成人的观点来看是公正的,而从儿童的观点来看却是不公正的。

与惩罚的公正相对应,符合以下几个条件之一的即为平等的公正:

(1)平等的公正发生在儿童同龄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

平等的公正正是儿童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由成人的权威所规定的。

(2)平等的公正是儿童之间的一种相互协作、相互尊重和互惠。

平等的公正是与儿童之间协作的发展同步的,而不是儿童对成人单方面尊重的结果。

(3)儿童与成人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这种平等的地位高于成人权威。

可见,在皮亚杰看来,平等的公正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真正的公正。

3、他律的道德与自律的道德

通过对皮亚杰关于约束的道德与协作的道德、惩罚的公正与平等的公正的梳理,我们会发现,约束的道德就是他律的道德,协作的道德就是自律的道德。

皮亚杰认为,他律的道德之所以就是约束的道德,是因为他律无一例外地都导致单方面的尊重,不论是一般的社会规则,还是成人的权威,无不如此。

而自律的道德之所以是协作的道德,也是因为同样的理由,自律是依据于儿童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互惠。

在这一基础上,皮亚杰

概括出了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他律道德阶段逐渐发展到自律道德阶段的规律。

正如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存在着一个不变的顺序一样,儿童的道德发展也是一个不变的顺序,即从他律道德到自律道德。

儿童必须经历他律道德阶段而不可能越过他律阶段直接进入自律阶段。

三、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的特点

(一)认知的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道德的发展与认知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认知的发展虽然不是道德发展的充分条件,但确是它的必要条件。

具体表现在:

1、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发展受到认知水平的制约。

2、儿童对道德规则的学习和理解要受到认知水平的制约。

3、价值判断是建立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之上的。

道德领域主要解决“应该”怎么做和“不应该”怎么做等价值判断的问题,而认知主要解决“是什么”和“怎么办”等事实判断的问题。

在人们作出“应该”怎么做或“不应该”怎么做的时候,必须先要有“是”什么、“不是”什么的认识和推理,不仅要先探究事情的原因还要推论事情的后果。

(二)儿童道德发展具有阶段性

首先,儿童道德发展所经历的一系列阶段形成了一个与成熟有关,但不是由成熟所决定的发展顺序,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建立在主体成熟的基础上,同时又注重环境的因素。

其次,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是有着质的差异。

在这方面,皮亚杰曾经做过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心理的发展乃是一个不断建设的过程,好像建筑一座大厦,每增高一层,它就变得更加结实。

最后,道德发展各阶段之间的顺序是不变的,(下转218页)(上接200页)也就是说它们的次序不能颠倒,而且不能跳跃。

因为每一个阶段都是在前一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为下一个发展阶段做好准备。

四、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对我国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1、学校德育应遵循先他律而后自律的原则

学生品德的形成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它经历了外在准则规范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外显的复杂过程。

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实证,人类的道德认知发展遵循先他律而后自律的原则的,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中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如想使学生形成某一品德,必须先教他遵循既定的规范,教他在适当的场合表现出适当的行为。

如果没有教师和家长最初的“告知”,如果学生没有形成道德观念,即使学生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也不能称为非道德行为。

这不是学生本身

的错,即所谓“不知者无罪”。

同样,如果学生没有形成道德观念,即使其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也不能称为道德行为。

2、学校德育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这一学校德育教学原则是根据皮亚杰儿童道德理论的阶段性所提出的。

不同年龄的儿童其心理接受能力是有差别的、年幼儿童虽然在成人严厉的道德要求下能够按照成人的旨意去做,但他们实际上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是一个渐进有序的过程,因此对各阶段的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也不同。

一些成年人动辄利用权威对儿童发号施令,训斥指责,这样做不仅不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和道德水平的提高,相反还会有阻碍作用。

教师必须摒弃自己的权威主义,一边使自己在和儿童相互作用时,真正成为一个合作者和“同等人”。

3、学校德育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道德发展的顺序是不变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以同样的速度发展。

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其道德发展水平可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处在同一道德发展水平的可能会有不同年龄的学生,这就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者深入学生,及时了解和确定学生所处的道德发展水平阶段。

在现有班组教学条件下,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既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水平,又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通过谈心交流、咨询等方式,对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陆有铨.皮亚杰理论与道德教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曹能秀,王凌.外国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理论[M].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3]何姝龙.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研究[D].南京:

东南大学,2010:

8-35

[4]易法建,黄文胜.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启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94-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