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范文800字(精选3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95608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范文800字(精选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范文800字(精选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范文800字(精选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范文800字(精选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范文800字(精选3篇).docx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范文800字(精选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范文800字(精选3篇).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范文800字(精选3篇).docx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范文800字(精选3篇)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范文800字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

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

  书笔记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范文8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1《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

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后三个时期比较熟悉,也就不一一介绍了。

  《三国演义》中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印象最深的,文属诸葛亮,武属关羽。

  说起诸葛亮,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

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民间,诸葛亮向来是位大红大紫的风云人物。

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

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

观其诸葛亮的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鞠躬尽粹、死而后以,直到五丈原孤魂归天时,还念念不忘刘家的江山社稷大业。

算得上模范军师、模范丞相、优秀相父与师爷!

  至于关羽,则是忠、义、勇的象征。

但缺点就是有些自负,此处也就不再一一列举。

  由于《三国演义》是战争小说,描写战争题材,从围绕大小战争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节去观察,也可以理出一个结构脉络。

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就尝试这样去分析其结构,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三大战役为主线,中间夹杂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战役,贯串了全书,形成一个战争系统。

冒忻和叶胥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以赤壁之战为例:

从起因到结束,共计八回,其间包括曹操下书,诸葛亮舌战群儒,蒋干中计,黄盖用苦肉计,孔明借箭,借东风,华容道释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点组成了大重点,成为组织严谨的结构。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的精品。

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2在《三国演义》中,蜀国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听信谗言,不重用姜维,才导致了蜀国的灭亡,这似乎已成为现代人对蜀国灭亡的共识了。

然而要是拆穿西洋镜,换个角度看,蜀国之所以灭亡,刘禅昏庸固然是原因之一,而蜀国不得民心,诸葛亮的战略方针不符合实际,更是主要原因。

  诸葛亮的战略方针为什么不符合实际呢?

这还得从诸葛亮的北伐谈起。

诸葛亮虽在北伐中数败魏国,但从总体的战略上却算是失算的,应该说是聪明人做出的违背客观实际的糊涂事。

诸葛亮在“王业不偏安”的.思想指导下,担心在当时屯兵相持,曹魏会壮大难除。

因而,不度时宜,不自量力,不惜千里运粮,连年劳师远征。

曹魏采取战略防御方针,以逸待劳,据险固守。

这样,蜀军往往因粮草不足,不能以战养战,屡遭挫败,因而也弄得蜀国疲惫不堪。

  诸葛亮死后,他那不符合实际的战略方针也未曾改变,因为继任者姜维,也是个“心存汉室”,主张“王业不偏安”的将领,更不看客观条件是否成熟,有无可能,也连年出兵北伐,竟有“九伐中原”之说。

长期而频繁的战争,动师扰民,严重地损耗了国力,把疲惫的蜀国终于拖到了崩溃的境地。

当时,吴国一使臣出使蜀国后回去报告说,所到之处,“士皆饥色,民皆菜色”。

蜀国境况如此,怎能安邦定国,统一天下呢?

据史书记载,蜀汉灭亡时,有户二十八万,人口九十四万,却养了四万官吏,十万二千士兵。

平均七户养一官吏,九人负担一个士兵。

这样官满为患,兵多民少,怎能不兵败国亡呢?

  历史证明,要想统一全国,必须有雄厚的社会经济力量做基础。

  当时,蜀国的经济虽有很大发展,但其实力仍不足以统一全国。

曹魏、东吴的经济实力也是这样。

在历史条件尚不成熟的时候,曹氏父子未能做到的,孙权君臣不能做到的,诸葛亮也不可能做到。

尽管他鞠躬尽瘁,也是劳而无功,谋而不成,得不偿失。

  历史曾经反复证明,任何雄才大略的人物,包括具有诸葛亮一样聪明才智的伟大的人物,如果试图干那种超越客观条件的事情,都只能以失败为其归宿。

蜀国的灭亡就是最有力的明证。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3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

这本书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把许多人物写得淋漓尽致,比如说:

刘备、关羽、曹操、诸葛亮等。

  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斗争,这本书从东汉末年一向写到晋朝那个时代。

书中有几个人物让我对他们产生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十分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十分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

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己,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必须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必须能联吴抗曹。

  然后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

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

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齐去找刘备,最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

在书中描述关羽的一句话是:

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

这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

当这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得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

他在统一魏国时,能够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他的策略,无不能够统一天下。

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是因为周瑜的一个小计策,而失去了蔡瑁、张允那么好的将军,也导致了他们没有好的水军将领,也没能识破庞统为他带给的连环计,结果大败而归,全军覆没。

最后让司马家一统了乱世。

  透过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

刘备教我们什么事情都要冷静对待;关羽教我们忠诚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曹操教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多疑。

我们只要取长补短,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