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成形基本》实验指导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92970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成形基本》实验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材料成形基本》实验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材料成形基本》实验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材料成形基本》实验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材料成形基本》实验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材料成形基本》实验指导书.docx

《《材料成形基本》实验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成形基本》实验指导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材料成形基本》实验指导书.docx

《材料成形基本》实验指导书

 

金属材料学

 

实验指导书

 

工程材料实验教学中心

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生实验守则

 

1、实验前,必须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书,熟悉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要求。

2、到实验室后,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制度和纪律,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3、实验时,应集中注意力,认真做好实验。

注意培养自己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4、必须尊重指导教师的指导,注意人身安全,爱护仪器设备。

如发生事故,应立即向指导老师报告。

5、爱护公共财物,除本实验所用的仪器外,不得动用其它设备。

6、实验完毕后,必须将实验现场及仪器设备整理干净,恢复原状。

在实验记录送交指导老师检查签字后,经指导老师同意,方可离开实验室。

7、试验目的和要求,认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在规定时间内送交指导老师批改。

 

实验一高速钢及其显微组织分析……………………………….1

实验二铸铁及其显微组织分析…………………………………...6

实验三有色金属及其显微组织分析….………………………...10

实验一高速钢及其显微组织分析

一、实验目的:

观察及分析高速钢在铸态及正常热处理、过热、过烧等状态下的显微组织和缺陷,供分析高速钢及其热处理做参考。

二、内容说明:

 

图1高速钢变温截面图

Fe-18%W-4%Cr-C系C1-M6C,C2-Fe3C

1、高速钢的铸态组织:

高速钢因含有大量合金元素,虽然含碳量只有0.7—0.8%,已属莱氏体钢,其结晶过程及铸造组织很复杂。

W18Cr4V高速钢状态图可用图1近似表示。

当W18Cr4V钢平衡凝固时,发生下列反应:

开始结晶时析出δ(高温α)固溶体;

冷到1400℃发生L+δ→γ的包晶反应;

在1345℃附近很窄的温度范围进行L+δ→γ+M6C的包晶反应,M6C指Fe3W3C类的复杂碳化物,当冷速快,扩散不够充分,包晶反应来不及进行,发生δ→γ+M6C的反应,称δ共析反应。

在1330~1300℃之间发生L→γ+M6C的共晶反应,一直到完全凝固,形成由奥氏体和碳化物组成的共晶莱氏体,其中碳化物呈鱼骨状,骨骼之间为γ相。

凝固后继续冷却时,由奥氏体中析出合金碳化物,在870~800℃之间发生L+M6C→α的包析反应,冷到800℃左右发生共析反应γ→α+M6C+Fe3C。

实际上W18Cr4V钢在共晶结晶时还出现VC,并在随后冷却时,由奥氏体中析出VC和M23C6型碳化物,在低温下未发现Fe3C存在。

在实际铸锭凝固时,冷却速度大于平衡冷却,其包晶反应不能进行完毕,仍有部分δ(高温α)相被保留下来,在继续冷却时发生共析分解δ→γ+M6C,随后γ相再发生共析反应。

这种转变产物金相形态呈黑色,称为“黑色组织”。

γ相的共析反应也可能被抑制而过冷到低温,转变为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形成“白亮组织”。

2、高速钢的锻造和退火:

综上分析,可知高速钢的铸态组织十分复杂且不均匀,由于铸态组织中存在粗大、很脆、硬度约为HV900~1000鱼骨状共晶碳化物,严重割裂了基体,必须经过锻轧将其破碎,使其尽可能成为均匀分布的颗粒状碳化物。

高速钢锻造时应镦粗-拔长反复多次,锻后其硬度较高(HRC35~40),不便于切削加工,应进行退火。

高速钢的AC1在820~860℃范围,故退火温度为870~880℃,保温2~3小时,大部分合金碳化物未溶入奥氏体,此时奥氏体中合金元素含量不多,冷却时易转变成粒状珠光体和剩余碳化物。

退火后W18Cr4V钢的硬度约为HB207~255,碳化物体积百分数约为30%,其中M6C为16~19%,M23C6为9%,MC为1.5~2%。

3、高速钢的正常淬火及三次回火后的组织:

正常淬火组织:

高速钢的优越性只有在正确的淬火和回火之后才能发挥出来。

其淬火温度较一般合金工具钢要高得多。

因为温度越高,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的数量越多,淬火之后马氏体的合金度亦越高。

只有合金度高的马氏体才有高的红硬性。

对高速钢红硬性作用最大的合金元素W(Mo)及V只有在1000℃以上时,其溶解量才急速增加。

温度超过1300℃时,各元素的溶解量虽还有增加,但奥氏体晶粒急剧长大,甚至在晶界处发生溶化现象。

因而,淬火钢的韧性大大下降。

所以,在不发生过热的前提下,高速钢的淬火温度愈高,其红硬性愈好。

由于高速钢的导热性差,而淬火温度又极高,故常常分两段或三段加热。

即先在800~850℃预热,然后再加热至淬火温度。

大型及复杂的刃(工)具应当采用两次预热,第一次在500~600℃,第二次在800~850℃。

淬火通常在油中进行,或采用分级淬火法。

高速钢的正常淬火组织是20~30%A+60~65%M+K。

经8~10%硝酸酒精溶液侵蚀后,未溶的K及A晶界显露出来,合金度较高的M呈白亮色。

三次回火后的组织:

为了消除淬火内应力,稳定组织,减少残余奥氏体的数量,达到所需的性能,高速钢一般进行三次560℃保温1小时的回火处理。

在150~400℃温度范围内,约在270℃自马氏体中析出Fe3C,并聚集长大,大部分淬火内应力消除,硬度下降,塑性增加。

在400~500℃回火温度范围内,马氏体中的Cr向碳化物中转移,渗碳体型的碳化物逐渐转变为弥散的富Cr的合金碳化物(M6C),硬度又逐渐上升。

在500~600℃之间,钢的硬度、强度和塑性均有提高,而在在550~570℃可达到硬度、强度的最大值。

在此温度区间内,自马氏体中析出弥散的W2C、MO2C、VC,使钢的硬度大大提高,这种现象称为二次硬化。

与此同时,500~600℃之间,残余奥氏体应力松弛,且由其中析出了部分碳化物,使残余奥氏体中合金元素及碳含量下降,Ms升高。

这种贫化的残余奥氏体,在回火后的冷却过程中,转变为马氏体,使钢的硬度提高,这种现象称为二次淬火。

由于高速钢中残余奥氏体数量较多,经一次回火后,仍有10%的残余奥氏体,再经两次回火,才能使其低于5%。

第一次回火只对淬火马氏体起回火作用,而回火冷却过程中转变成的马氏体,产生新的内应力,经第二次回火,可使二次马氏体得到回火,同时,在回火过程中未转变的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又会产生新的内应力,就需要进行第三次回火。

回火后的组织为黑色的回火马氏体、3~5%的残余奥氏体、白色的碳化物。

4、高速钢的缺陷组织:

过热组织:

由于淬火温度过高等原因,造成晶粒过大,溶入奥氏体的碳化物较多,剩余碳化物数量减少,奥氏体的过饱和程度较大,淬火冷却时会析出网状或半网状碳化物,碳化物出现粘连、拖尾、角状或沿晶界呈网状分布,这种现象称为过热。

过烧组织:

淬火温度接近钢的熔化温度,晶界熔化,出现莱氏体及δ共析体(黑色组织),称为过烧。

过烧是不可挽救的缺陷。

回火不足:

回火温度低或时间短,马氏体分解不充分,且有部分残余奥氏体未转变成马氏体,故在试样基体上的部分区域出现白亮色,或有少量晶界未完全消失。

奈状组织:

锻造时停锻温度过高(1050~1100℃),或由于需返修而进行二次淬火,其间未经退火造成的。

其金相组织为粗大的晶粒,奈状断口呈闪光粗粒状。

产生奈状断口的刀具,强度、韧性极低,是一种不可挽救的缺陷。

三、实验所用设备与材料:

1、设备:

金相显微镜

2、材料:

下列已制备好的金相样品及图片。

材料

处理状态

显微组织

腐蚀剂

W18Cr4V

铸态

Ld+δ共析体+M+A’

10%硝酸酒精溶液

W18Cr4V

锻造+退火

S+K(粒状)

10%硝酸酒精溶液

W18Cr4V

1280℃油淬

60~65%M+20~30%A’+K

10%硝酸酒精溶液

W18Cr4V

过热

M+A’+K(半网状)

10%硝酸酒精溶液

W18Cr4V

过烧

Ld+δ共析体+M+A’

10%硝酸酒精溶液

W18Cr4V

回火不足

M+A’+K

10%硝酸酒精溶液

W18Cr4V

正常淬火三次回火

M回+A’少+K

10%硝酸酒精溶液

W18Cr4V

重复淬火

奈状组织

10%硝酸酒精溶液

四、实验步骤及结果分析:

1认真观察全部金相试样,联系其化学成分、处理工艺进行思考。

2按规定完成电子作业。

3分析正常淬火组织、三次回火后的组织、过热组织、过烧组织、回火不足、奈状组织形成的基本原理。

4比较正常淬火组织与过热、过烧组织的区别。

 

实验二铸铁及其显微组织分析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各种铸铁的显微组织特征。

2、分析各种铸铁的基体与石墨的形状,大小,数量及分布对铸铁性能的影响。

3、了解不同热处理对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二、内容说明:

图1铁碳相图

在铁-碳相图中(图1),含碳量大于2.08%的部分叫铸铁。

而碳在铸铁中的存在形态有两种,即化合态(碳化物)和自由态(石墨),。

按其组织和断口特征,前者称为白口铁,后者称为灰口铁。

灰口铁的组织中完全没有一次渗碳体和莱氏体。

它基本上是由石墨加上钢一样的基体构成,因而分析灰口铸铁组织的根据便是这两方面:

一是石墨的形状、大小、数量及分布状况(石墨的特征可在未浸蚀的金相试样磨光表面上观察);二是金属基体组织(试样经浸蚀后观察)。

1、普通灰铁:

石墨的形状主要是片状以不同的方式分布在基体上。

石墨的存在对铸铁起着双重作用,一方面剧烈地降低基体金属的机械性能;另一方面可提高一些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如耐磨性,消震性和比较小的缺口敏感性。

(a)A型石墨(100×)(b)B型石墨(100×)(c)C型石墨(100×)

(d)D型石墨(100×)(e)E型石墨(100×)

图2片状石墨类型

按石墨的形状来说,普通灰口铸铁是片状。

片状石墨特别是细条状的石墨,能显著降低金属基体的机械性能。

按石墨分布形式来说,它可以是细小均匀分布、成群聚集分布(如菊花状)、相互交错或链状沿枝晶之间分布等。

生产上常按灰口铸铁中石墨的形状、大小及分布特征将其分为A、B、C、D、E五种类型(如图2所示)。

A型-石墨为均匀片状,无方向性;

B型—石墨片大小不同,分布不均匀,聚集在一起呈菊花状;

C型-石墨呈粗大片状,不均匀分布,无方向性;

D型-点状或小片状石墨分布在亚共晶合金的奥氏体枝晶之间,石墨片的方向无规律;

E型-其特征与D型相近,也是片状石墨分布在奥氏体树枝晶之间,与D型的区别在于石墨片有一定的方向性。

我们希望石墨是细小均匀分布,因为细小均匀的石墨降低金属基体的机械性能较小。

石墨呈枝晶间偏析状分布(晶间分布)时,最不受欢迎,因为它大大降低铸铁的耐磨性,并易于形成裂纹。

灰口铸铁的基体组织有三种:

铁素体基体;珠光体基体;铁素体+珠光体基体。

一般来说铁素体基体塑性较好,而珠光体基体铸铁强度较高。

2、可锻铸铁:

是把合乎一定要求的白口铁,经石墨化退火得到的,其组织特征是石墨呈团絮状分布。

基体也分为三种,其中最常用的是铁素体基体的可锻铸铁,因为它具有较好的塑性。

3、球墨铸铁:

是把一定成分的铁水加入少量球化剂(镁或镁-稀土合金)和孕育剂(硅铁),使铁水中的石墨呈球状析出而制成。

因球状石墨对基体的割裂作用较轻,割裂的圆形缺口应力集中也最小,故其强度、塑性及韧性都比较好。

通过控制铸造及热处理工艺可以控制基体组织。

常用的是珠光体基体或除珠光体以外同时还存在少量铁素体的组织。

在铸铁中还会有磷共晶组织,这是由于铸铁中含磷较多,磷在铁中溶解度很小,且随含碳量的增加还要减小,故不可避免要出现磷共晶组织(Fe3P-Fe3C-αFe),磷共晶组织一般呈白亮棱角块状,性质硬而脆。

在铸铁中含有适量磷共晶时,能提高其耐磨性,但会增加铸铁的脆性。

三、实验所用设备与材料:

1、设备:

金相显微镜

2、材料:

下列已制备好的金相样品及图片。

材料

处理状态

显微组织

腐蚀剂

灰铁

铸态

P+G(片)

4%硝酸酒精溶液

灰铁

铸态

P+F+G(片)

4%硝酸酒精溶液

可锻铸铁(F基)

退火

F+G(团絮)

4%硝酸酒精溶液

可锻铸铁(P基)

退火

P+G(团絮)

4%硝酸酒精溶液

球铁

正火

F+G(球)

4%硝酸酒精溶液

球铁

正火

P+G(球)

4%硝酸酒精溶液

球铁

正火

P+F+G(球)

4%硝酸酒精溶液

球铁

等温淬火

B(下)+G(球)+A(残)

4%硝酸酒精溶液

高磷铸铁

铸态

P+G+磷共晶

4%硝酸酒精溶液

四、实验步骤及结果分析:

1认真观察全部金相试样,联系其化学成分,处理工艺进行思考。

2按规定完成电子作业。

3试述石墨形态对铸铁性能的影响?

4与灰铁和可锻铸铁相比,为什么球铁的机械性能较高?

 

实验三有色金属及其合金显微组织分析

一、实验目的:

研究铜、铝和轴承合金的显微组织及这些合金的成分、加工过程和组织之间的关系。

二、内容说明:

1铜合金

①铜:

在脱氧不十分良好的铜中,组织上可以看到与铜形成共晶混合物的Cu2O,当大量的Cu、Cu2O的共晶分布在铜的晶界上时,会使铜变脆。

图1铜锌二元合金相图铜端图2铜铝二元合金相图铜端

②铜锌合金相图如图1所示,铜锌组织图中,α-区域中各种成分的铜锌合金(α黄铜)在铸态下其显微组织是α固溶体。

经长时间退火后具有多边晶体组织,微量变形会产生滑移,并在退火后产生孪晶组织。

α+β′黄铜的组织,用FeCl2和NH4OH腐蚀时,α仍保持光亮的颜色,而β′则变黑,α和β′的量的比例决定于合金的成分。

③铜锡合金铸造的α青铜具有树枝状组织,经700-750℃长时间退火,可以使树枝消除而形成均匀的多边形晶粒的组织。

锡的含量超过溶解极限的合金(14~32%)具有共析的组织,即成分在单相区,如大于6%的含锡量,在铸造的状态下也有共析的组织。

共析体呈弯曲夹杂物形式分布在枝晶的中间,用8%的CuCl3的氨水溶液浸蚀时共析体显示的不清楚,但能很好地显示出α固溶体的树枝状,当用10克FeCl3+100mlH2O的溶液浸蚀时,共析体能很清楚地显示出来。

④铜铝合金相图如图2所示,含Al10%的合金中,除α固溶体外,同时还存在着共析组织,用10克FeCl3+25mlHCl+100mlH2O的溶液浸蚀后低倍显微镜下观察,α固溶体是亮的,共析体(α+δ)是黑的。

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共析体与钢中的索氏体相似。

10%Al的铜铝合金经930℃水中淬火后的组织是针状的马氏体。

2铝合金

①铝硅合金的相图如图3所示,含硅10%—13%的铝硅合金未经变质的组织是粗大针状的硅分布在α固溶体的基体上,经变质后其组织是树枝状的α固溶体分布在细小的共晶(α-Si)基体上。

②硬铝的成分是3.8—4.8%Cu,0.4—0.8%Mg,0.4—0.8%Mn,其余为铝。

硬铝经360℃退火后的组织是在α固溶体的基体(亮底)上分散着CuAl3、S相、Mg2Si、FeAl3、Al6Mn及FexAlySiz等相。

前三相在加热时溶于固溶体,冷却时由固溶体内析出,呈细小的夹杂物,而后三相不溶于固溶体,呈速达的夹杂物。

硬铝经510℃水中淬火和自然时效后的组织是在固溶体的基体(亮底)上分布着未溶于铝中的Al6Mn、FeAl3和FexAlySiz相(显微组织呈黑点夹杂物)。

硬铝在淬火前若温度过高,例如加热至550℃,组织上由于过热,则有一部分易熔的化合物在晶界上发生熔化和氧化。

3轴承合金

①锡基巴氏轴承合金,其成分是83%Sn,11%Sb,6%Cu。

组织是在α固溶体(黑色的底)的基体上分布着四方形和三角形的β固溶体(白亮色),以及针状和星形的化合物Cu3Sn(白亮色)。

②铅基巴氏合金,其成分是81.75%Pb,17%Sb,1.25%Cu。

组织是Pb+Sb花纹共晶的基体上分布着方形和三角形的粗大的亮色晶体锑,以及白色针状化合物Cu3Sb。

③铜铅合金,常用的是含30%Pb的铅青铜,组织是铜的晶粒(亮色)和铅的夹杂物(黑色)。

④高锡铝基轴承合金,常用的合金成分是22-26%Sn,0.8-1.2%Cu,其余为铝。

组织是在α基体上分布着Al-Sn共晶体,铸态时,共晶呈网状,经轧制后,为弥散分布。

三、实验所用设备与材料:

1、设备:

金相显微镜

2、材料:

下列已制备好的金相样品及图片。

合金名称

热处理

浸蚀剂

纯铜

缓冷

未浸蚀

H59α+β黄铜

铸态

10克FeCl3+25mlHCl+100mlH2O

ZQSn10锡青铜

铸态

10克FeCl3+25mlHCl+100mlH2O

QAl10铝青铜

铸态

10克FeCl3+25mlHCl+100mlH2O

QAl10铝青铜

930℃淬火

10克FeCl3+25mlHCl+100mlH2O

ZL7硅铝明

铸态(未变质)

0.5%HF

ZL7硅铝明

铸态(变质)

1%HF+25%HNO3+1.5%HCL+95%H2O

锡基巴氏合金

铸态

4%硝酸酒精溶液

铅基巴氏合金

铸态

4%硝酸酒精溶液

铜铅合金

铸态

未浸蚀

四、实验步骤及结果分析:

1认真观察全部金相试样,联系其化学成分,处理工艺进行思考,注意组织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合金的工业意义。

2按规定完成电子作业。

3试述铝合金的合金化原则。

4锌含量对黄铜性能有什么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