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方案山东气象局.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79124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方案山东气象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方案山东气象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方案山东气象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方案山东气象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方案山东气象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方案山东气象局.docx

《山东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方案山东气象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方案山东气象局.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方案山东气象局.docx

山东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方案山东气象局

 

山东省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2015-2020年)

 

(公示稿)

 

山东省气象局

2015年12月

 

 

 

 

我省地处东部沿海和黄河下游,是气象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省暴雨暴雪频繁出现,寒潮大风叠加影响,旱涝灾害交替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上升,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占自然灾害直接损失的比例达到90%以上,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也严重威胁到公众生命财产安全。

我省是农业大省、海洋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果品、蔬菜和渔业生产基地,与气象条件相关度高,对气象灾害的敏感性强。

为进一步服务和保障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大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制定本方案。

一、现状分析

(一)现有基础。

1.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稳步提升。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体系不断完善,监测预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建立了具有本地特色的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开展了台风、暴雨、雷电、雾霾等灾害性天气的临近、短时、短期监测预警和联防业务。

农业气象、海洋气象、环境气象、交通气象以及地质气象灾害风险、森林火险气象等级等专业专项预报业务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

开展了短期气候预测、气候影响评价业务,组织实施重大建设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为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益日益凸显。

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气象服务产品更加丰富,精细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海洋等重点领域气象保障能力快速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稳步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在综合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凸显。

气象灾害应急保障有力,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和22个安委会成员单位、33个省防总成员单位提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为有效防御台风、暴雨、冰雹、大风等重大气象灾害提供科学依据,特别是在防御“梅花”、“达维”、“麦德姆”台风,服务长清、蒙山、栖霞等森林灭火,应对2010-2011年秋冬春三季连旱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立了由3架飞机(租用)、526门高炮、325部火箭发射架组成的人工增雨防雹立体化作业体系,人影指挥和作业人员3000多人,服务效益显著,为我省粮食“十二连增”作出贡献。

3.气象防灾减灾综合监测网初具规模。

建成由1671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6部应急移动气象台、13部固定天气雷达、2部移动天气雷达、8部风廓线雷达、3个L波段探空站、79个导航卫星气象观测站、128套卫星数据接收处理系统、7个卫星数据中规模站等组成的立体化综合气象监测网;建成由19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39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36个设施农业气象观测站、2个果品小气候观测站组成的农业气象观测网;建成由6个海上浮标气象站、13个船载气象站、4个石油平台气象站、3个风暴潮站、16个海岛气象站组成的海洋气象观测网;环境、交通和雷电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建设不断完善。

省-市气象信息传输网络专线带宽达到40M。

基本建成全省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和质量控制系统。

4.气象防灾减灾支撑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围绕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开展了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关键技术研发,初步形成了不同类型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概念模型。

强化了中尺度数值模式、短时临近预报、精细化格点预报、集合预报等业务技术和现代农业气象、海洋气象、环境气象、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监测预警等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成果丰硕并有多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加强科技成果的业务化试验与转化应用,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的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全省气象部门共有国家级首席预报员和服务专家4人,省级首席预报员8人;正研级高级工程师15人,副研级高级工程师414人;具有博士学位22人,硕士学位263人,大学本科学历1437人。

人才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气象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5.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日趋完善。

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各级政府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主导作用更加有力,省政府修订印发《山东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省级气象防灾减灾联席会议制度,全省17市、99个县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17市、106个县印发了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15市、105个县编制完成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部门联动机制更加高效,建立了24个部门组成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厅(局)际联络员会议制度,与水利、农业、海洋、林业、国土、交通、环保、旅游、广电、电力、通讯等部门广泛开展合作,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畅通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渠道。

社会参与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范围更加广泛,全省建成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1198个,气象信息员队伍达到6.4万人,在基层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6.气象防灾减灾法治建设取得成效。

省人大和省政府制定实施《山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山东省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山东省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管理规定》、《山东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山东省气象灾害评估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气象防灾减灾法律制度逐步完善。

省气象局制定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标准、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等规范性文件。

依法开展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灾害评估、应急处置等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二)面临形势。

1.气象事业发展的环境更加优化。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气象事业,不断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

我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以及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等文件。

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会议、第二次全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会议。

省政府主导大力推进双重计划财务体制落实,经费保障力度不断加大。

人民群众高度关注气象工作,天气预报收视率名列前茅,气象服务产品越来越成为指导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

2.气象科技发展的技术更加成熟。

近年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气象防灾减灾技术支撑更加先进和优异;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手段更加丰富。

新形势下,新媒体、新技术以及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为气象科技跨越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3.气象防灾减灾的要求更加明确。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明确要求,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坚持避害与趋利并举,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郭树清省长在全省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上实现新进展。

这些部署和要求,都为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供了遵循。

4.气象防灾减灾的需求更加迫切。

当前,我省正全面实施“两区一圈一带”、“生态山东”、“海上粮仓”等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这迫切需要气象部门在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服务,发挥更加重要的现实性、基础性作用。

5.气象防灾减灾的压力更加突出。

事实和数据都清楚地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的趋势越来越难以逆转,气象灾害的突发性和破坏性越来越难以预料,造成危害的现实性和严重性越来越迫在眉睫。

压力扑面而来,风险与日俱增。

这就需要全省上下更加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积极行动起来,科学有效地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更好地服务和保障我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存在不足。

一是气象预报预测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气象预报预测的准确率与防灾减灾的需求存在差距,特别是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预报和极端气候预测准确率不高,预报时空分辨率不够精细,精细化气象格点预报业务尚未建立。

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时效性不强,预警提前量目前为15分钟,与气象现代化指标要求的30分钟有差距。

二是气象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与山东农业大省、海洋大省的需求相比,气象服务技术与产品的多元化、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不高,气象服务手段不适应信息技术及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新趋势。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近半数接近报废年限,作业站点规范化建设、作业组织和实际效果有待增强。

三是气象监测站网需要进一步完善。

地面观测网还未实现全覆盖和自动化,如海上气象探测站点仅有42个、农田干旱监测站点每个县仅有1个、天气雷达有效探测范围还存在10%的盲区,仍有23%的观测项目未实现自动化。

气象信息网络系统资源比较分散,集约化程度和综合利用效率不高,数据传输时效与气象现代化指标要求还存在1至2分钟差距。

市、县级气象技术装备保障能力较弱、时效较低,故障排除时间尚未达到规定的48小时以内要求。

四是气象防灾减灾支撑能力还需加强。

气象科技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气象防灾减灾需求,业务核心科技水平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差距,科技成果业务转化率不高,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相对缺乏,并存在人才专业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基层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强,仅有一个市局有正研级高工,50%的县级气象部门无高级职称人员,36%的县级气象部门职工为专科及以下学历。

五是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有待健全。

目前全省仍有5%的县(市、区)没有编制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和气象灾害防御规划,10%的县(市、区)没有成立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大部分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机构尚不完善,气象信息发布与传播机制和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加强。

六是气象防灾减灾法治化建设需要加快推进。

《山东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尚未出台,亟需推进立法进程,加快我省气象防灾减灾法规规章体系建设。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工作需要进一步规范。

气象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宣传贯彻力度不够,气象技术标准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使用率较低,面向公众开展的气象灾害防御宣传工作尚不深入,依法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还需加强。

二、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发展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以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重点工程规划建设为依托,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

到2020年,显著提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和气象防灾减灾综合服务能力、观测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形成政府主导、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为我省科学防灾减灾、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一流的气象保障。

具体目标为:

气象预报预警:

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90%,气温预报准确率达75%,暴雨预警准确率达75%;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30分钟以上。

24小时预报时间分辨率为1小时,空间分辨率内陆和海洋为5公里、关键区域1公里。

公共气象服务:

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0%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稳定在88%以上,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和海洋气象服务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固定作业站点建成率达100%,新增新型火箭发射架60%,分别淘汰老旧火箭发射架、高炮40%、25%;县以上政府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应急预案完备率达100%,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村(社区)气象信息员配置到位率达95%。

气象监测站网:

观测站网完善度达到95%以上,气象信息集约化程度达到99%以上,气象观测装备业务可用性达到90%以上,数据传输时效达到气象现代化指标要求。

气象科技与人才队伍:

科技对气象现代化发展的贡献率达8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明显提升。

正研级高级人才达20人以上,入选全国学科带头人或首席专家达6人以上,业务科研骨干和一线高级专门人才达200人以上。

每个县级气象部门至少有1名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和1名高级工程师,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气象法治建设:

形成涵盖气象灾害防御、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气象灾害评估、突发气象灾害应对及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地方气象防灾减灾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