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县桥头集镇佛山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90731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肥东县桥头集镇佛山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肥东县桥头集镇佛山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肥东县桥头集镇佛山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肥东县桥头集镇佛山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肥东县桥头集镇佛山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肥东县桥头集镇佛山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docx

《肥东县桥头集镇佛山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肥东县桥头集镇佛山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肥东县桥头集镇佛山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docx

肥东县桥头集镇佛山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肥东县桥头集镇佛山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1设计依据和采用的规范、标准

1)“建设工程设计合同”

2)平、纵、横绘资料

3)肥东县桥头集镇总体规划(2008-2020)

4)肥东县桥头集镇佛山路地质勘查报告

5)《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

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8)《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F10—2006)

9)《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

10)《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

1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12)《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13)《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

14)《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15)《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019-98)

16)《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17)《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18)《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

 

2设计概要

2.1工程范围、工程规模

桥头集镇处于中纬度地带,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在15℃~16℃之间,极端最低气温-20.6℃,极端最高气温38℃以上。

年平均降水量在900~1000毫米之间。

桥头集镇位于肥东县境东南部边缘的双山脚下,淮南铁路线上,距县城16.5公里。

东与巢湖市接壤,北连西山驿镇,西连撮镇镇,南接复兴乡。

镇区扼双山之口,三面环山,是合肥东部门户。

佛山路位于肥东县桥头集镇的北部。

本次设计佛山路,南起石长路,向北东转至龙泉古寺,全长约为1135.729米,且在道路K0+558.035处新建一条小路通往规划中的停车场。

道路全线为改扩建道路,地势高差较大,沿线多为山岭、沟塘、农田及荒地等。

根据前期向建设方汇报结果,确定该路的道路红线宽为10米,道路断面形式为:

机动车道3.5米×2+土路肩1.5米×2=10米。

2.2平纵线形设计技术要点

根据前期向建设方汇报结果,本次设计佛山路,南起石长路,向北东转至龙泉古寺,全长约为1135.729米,且在道路K0+558.035处新建一条小路通往规划中的停车场。

2.2.1平面设计

根据肥东县桥头集镇总体规划(2008-2020)的要求,佛山路为通往龙泉古寺的景观道路,在道路K0+33.114处设置一处景观牌坊,道路基本呈南北、东西走向。

道路全线选线时考虑该景点景观特点,避让原道路两侧的古树,本着少征地为原则,充分利用原道路线形。

设计起点为桥头集镇X026的石长路,桩号为K0+000,设计终点龙泉古寺,桩号为K1+135.729。

2.2.2纵断面设计

佛山路为景观道路,设计时速为20Km/h。

纵断面设计主要依据景观道路设计规范标准。

纵断面设计避免道路线形完全随地形起伏不定而琐碎不堪,并与平面线形相协调。

纵断面设计标高:

以道路中心线为纵断面设计点。

本次设计按设计时速为20km/h标准设计,并尽可能采用高值。

纵断面设计在依据设计规范的前提下,其设计纵向控制因素主要有:

→衔接现有道路石长路及终点龙泉古寺高程;

→结合道路两侧地形;

→满足排水要求;

→考虑道路的纵坡线形景观。

根据地质报告,全线考虑平均清表厚度1.37米,暂定清淤泥1.5米。

清表后:

总填方:

74601.73立方米,总挖方:

3700.31立方米;少土:

70901.42立方米;

与现状道路衔接处高程以及位置为根据测量资料得出,施工前应校核其高程及平面位置,如与设计不符,及时通知设计单位调整。

2.3设计横断面及地面排水的配合关系

佛山路道路红线宽为10米,设计时速20km/h,考虑到道路地势,为利于道路排水,在设有道路横坡的情况下,土路肩两侧各设置矩形边沟及梯形边沟以利于道路纵向排水。

根据前期汇报结果并经建设及规划确认,佛山路路幅为:

机动车道3.5米×2+土路肩1.5米×2=10米。

车行道横坡为2.0%,土路肩横坡为4.0%。

2.4路基、路面、挡墙及涵洞等工程设计

2.4.1路基设计及边沟、边坡特殊设计

路基设计原则

◆路基必须密实、均匀、稳定。

◆路槽底面土基设计回弹模量值宜大于或等于40Mpa。

◆路基设计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材料与工业废料。

◆对特殊地质、水文条件的路基,应结合当地经验按有关规范设计。

本工程路基防护设计与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相结合,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设计原则,综合考虑安全、美观、经济、实用和沿线地质水文条件等因素,保证边坡防护安全。

同时配合道路的景观设计,沿线道路不设挡土墙,均为植草边坡防护,填方边坡1:

1.5,挖方边坡均为1:

1.25。

根据安徽工程勘察院提供的地质报告本项目土层情况具体如下:

①层素填土(Q4ml):

灰黄、灰褐等杂色,松散~稍密,稍湿~湿,主要成分为粘性土。

层厚0.80~3.60m。

该层在场地内,分布普遍,仅8号孔缺失。

②层粘土(Q4al):

灰褐、黄褐色,硬塑状态,含铁锰质结核,层顶埋深0.80~3.6m,层厚1.2~5.4m,层顶高程53.51~79.23。

该层在1、5、6、8、12、17、17-1、19-1、21-1、22、26号孔揭露。

③层全风化片麻岩:

灰黄、灰褐色,中密状态,风化成细砂状,层顶埋深1.2~6.2m,层顶高程53.51~91.70m,层厚0.7~3.4m。

该层1、2、3、4、5、6、7、9、10号孔揭露。

④层强风片麻岩:

灰褐红色,密实状,风化成细砂状,局部夹有原岩碎片,层顶埋深0.8~5.2m,层顶高程50.61~94.49m。

该层1、2、5、6、7、9、10、11、12、13、14号孔揭露。

⑤层中风片麻岩:

灰黄、灰褐色,片麻构造,8号孔位置此层裸露,1、2、3、4、5号孔未揭露到该层,最大揭露厚度4m,该层未揭穿。

水文地质条件

勘察场地地下水主要为①层素填土中赋存的上层滞,勘察期间水量小,无统一地下水位,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大,勘察期间稳定地下水位埋深0.8~1.60m。

地下水变化幅度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大,约1.0~1.5m。

根据地质勘查资料,本次设计全线清除①耕植土,全线平均清表厚度约为1.37米,清表量约为:

51515.159立方米,清表后,道路路基处理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a、一般路段:

1.行车道部分:

对于填方<40cm及挖方段。

清表后,行车道部分反挖至路床顶下40cm,再用6%石灰改良土换填至路床顶;该段处理范围为:

K0+280~K0+580、K0+760~K1+080,总长620米。

对于填方>40cm段,清表后,行车道部分用素土回填至路床顶下40cm,再用6%石灰土换填至路床顶;该段处理范围为:

K0+000~K0+280、K0+580~K0+760、K1+080~K1+136,总长516米。

2、土路肩部分:

边坡路基亦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压实度不低于90%。

b、沟塘路段:

道路沿线沟塘清除流质淤泥和腐殖质等有机物后,将沟塘堤坝挖成坡度不小于1:

2.5,2米宽的台阶,沟底铺设20cm级配碎石,其上再同沟塘所在路段处理方式处理。

沟塘段清淤深度暂定为1.5米,施工时清淤应清除至原状土。

该段处理范围:

桩号

面积

K0+355.523~K0+425.32

301.235

K1+100~K1+135.730

394.23

全线施工时所有植被、荒草等均应予以推掉后方可进行路基开挖或施工。

为方便道路两侧土地的开发,道路两侧不设置挡土墙,道路边坡防护采用植草防护,浸水临塘处暂定按浸水临塘护坡处理(详见边坡防护设计图),但为了以后两侧土地的开发,施工前应由建设方确定是否按护坡实施。

2.4.2路面结构设计

近年来由于大量优质进口沥青、优质改性沥青和高耐磨沥青混合料的广泛使用,使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平整度、抗滑性能、以及使用的耐久性能得到很大改善。

它抗滑性能好、噪音小、施工及养护维修周期短,道路平整度较好等多方面优势也得到充分发挥。

故从投资效益和适应性两方面出发,根据前期汇报结果并经建设方确认,本工程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

Ø机动车道(包含交叉口)路面结构:

(含停车场小路)

4cmAC-13(C)细粒式沥青混凝土SBS(I-D)(压实度≥实验室标准密度的96%)

8cmAC-25(C)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压实度≥实验室标准密度的96%)

乳化沥青透层(PC-2),粘层,铺玻璃纤维土工格栅,阳离子乳化沥青BC-1下封层,粘层

36cm3%-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压实度98%,其7天设计抗压强度4.0~4.5MPa)

20cm10%石灰土(厂拌)底基层(压实度≥97%,其7天设计抗压强度≥0.8MPa)

路基夯实(重型压实度≥95%)(设计抗压回弹模量≥40MPa)

结构层总厚为68厘米。

注:

1.为改善机动车道沥青的抗车辙、防反射裂缝等性能,在新建机动车道下面层掺入抗车辙剂,掺入量为沥青混合料的0.5%(重量比)。

抗车辙剂技术参数如下:

内容

单位

参数

备注

密度

g/cm2

1.0309

因检测部分内容时需将产品形成试件,故不同检测单位检测结果可能会存在相对偏差,此属正常现象。

拉伸强度

Mpa

25.4

拉伸断裂伸长率

%

8

拉伸弹性模量

Gpa

1.37

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

KJ/m2

2.9

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

KJ/m2

2.22

熔体流动速率(190℃,5kg)

g/10min

64

熔融峰温1

128

熔融峰温2

162

2.沿线交口范围结构同机动车道结构,沿线两侧道口结构同机动车道结构,道口顺接段采用4cmAC-13(C)细粒式沥青混凝土+8cmAC-25(C)粗粒式沥青混凝土+20cm3%-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

3.水泥稳定集料的水泥剂量应根据选用材料实验确定,一般取4.5%,当达不到强度要求时应调整级配,水泥的最大剂量不应超过6%。

在沥青路面中,为防止路面反射裂纹,增加其结构整体性;提高沥青面层的强度,在沥青底层、基层之间铺玻璃纤维土工格栅。

在两层沥青之间以及构造物与新铺沥青混合料的侧面喷洒黏层油,用乳化沥青(PC-3),用量0.3~0.6L/m2。

2.4.3挡墙及涵洞采用通用图或特殊设计

本次设计没有挡墙设计及其他特殊设计,涵洞具体详见涵洞设计标准图纸(路施-22)。

在通往规划停车场小路起点处及交叉道路处设置线外涵,具体见线外涵设计图纸(路施-14)。

2.4.4排水工程设计

详见排水工程设计图纸(路施-12、13)。

桩号

边沟类型

K0+000-K0+400(左侧)、K0+000-K0+490(右侧)、K0+700-K1+135.729(右侧)

梯形边沟

K0+400-K1+135.729(左侧)

矩形边沟

2.4.5交通工程设施设计

详见交通工程设计图纸。

2.4.6环境工程设计

1、设计原则

(1)严格执行我国的“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的环境保护方针。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道路设计应体现对人的关怀,适当位置应有环保设施,环保设施应方便行人使用。

2、环境保护设计

本工程环保设计应着重从道路视觉环境、工程建设对周围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影响、对环境的污染、污染控制的对策措施、道路绿化等方面进行环境保护设计。

本工程的环保设计应重点考虑以下问题:

(1)工程建设对沿线农田水利设施与水土保持的影响,包括施工期间开挖与填筑路基对自然植被覆盖的影响;施工引起水文地质变化对农作物和对生态环境分割所带来的影响。

(2)道路建设的取、弃土场的水土保持和绿化等方案设计。

(3)路基设计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如采用石灰土等,结合工程地质条件,作好环境保护设计。

(4)合理有效的进行环境保护和景观设计,使道路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减少对自然景观的破坏。

2.5施工注意事项

2.5.1施工前期准备工作

佛山路已完成测量、定线等前期准备工作。

此外还应保护好测量定桩等标志,如遇有文物古迹则应加以保护。

2.5.2管线升降、挪移、加固、予埋与其它市政管线的协调配合

无管线的升降、挪移与加固。

但应与甲方、各设计单位一道做好各管线的协调配合及予埋,如:

电力、供水及电信等管线。

2.5.3新技术、新材料等的施工方法及特殊路段或构造物的做法和要求

佛山路设计施工均采用成熟工艺和方法,其施工已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

2.5.4施工时对重要或有危险性的现状地下管线应注意的事项

现有资料没有反映佛山路有重要或有危险性的现状地下管线,如施工中发现有,要及时与甲方和设计单位联系,以便于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2.5.5设计与施工技术要求

1、路基

道路路基采用黄土及改良土填筑,一般路基段填方路基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

路基填土不得使用淤泥、沼泽土、冻土、有机土、含草皮土、生活垃圾、树根和含有腐朽物的土。

天然稠度小于1.1、液限大于40、塑性指数大于18的粘性土用于填方路基时,应采取技术措施使其达到以上规定。

对沿线的农田、沟塘,需进行处理后,方可进行路基施工。

原地面横坡度不陡于1:

5时,基底应清除草皮;横坡度陡于1:

5时,原地面应挖成台阶。

台阶宽度不应小于2m,不陡于1:

2.5。

含水量超过规定的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基填料。

对于软土地基处,应严格满足设计要求。

路堤基底为耕地或松土,必须清除树根、杂草。

应先压实再填筑。

路基穿过水塘和水稻田地段时,应抽干积水,清除淤泥和腐植土,清淤后,应先压实基底方可填筑,且压实度应符合规范要求。

管、涵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50cm方能上压路机。

桥涵、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口周围的换填土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换填压(夯)实。

填土材料宜采用砂砾等透水性材料或石灰土。

机动车车行道下的管、涵、雨水支管等结构物的埋深较浅,换填土压实度达不到规定的数值时,可掺灰处理。

路基压实度按重型压实标准,压实度和路基最小强度要求为:

路基压实度标准及填料强度

项目分类

路面底以下深度(m)

填料最小强度(CBR)(%)

路基压实度(%)

填方路基

0~0.3

6

≥95

0.3~0.8

4

≥95

零填及挖方路基

0~0.3

6

≥95

0.3~0.8

4

≥95

注:

表列压实度系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中重型击试验求得最大干密度的压实度。

路堤压实度标准及填料强度

项目分类

路面底以下深度(m)

填料最小强度(CBR)(%)

路基压实度(%)

上路堤

0.8~1.50

3

≥93

下路堤

1.50以下

2

≥90

注:

表列压实度系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中重型击试验求得最大干密度的压实度。

填方高度小于80厘米及不填不挖路段原地面以下0~30厘米范围内,土的压实度不应低于表列挖方要求。

表列深度范围均由路槽底算起,路槽底面土基回弹模量值宜大于或等于40MPa,土路槽(路床)不得翻浆、软弹、起皮、波浪和积水等。

2、道路基层、底基层

水泥稳定碎石应采用厂拌法集中拌合,机械摊铺。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和石灰土底基层应用12T以上压路机碾压,用12-15T压路机时,每层压实度厚度不大于15cm,用18-20T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碾压时,每层压实度厚度不大于20cm,严禁用薄层贴补法找平。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上层铺筑前,应在下层顶面撒水泥浆以利于结合。

水泥稳定碎石中的碎石应符合规定级配。

31.5

19.0

9.5

4.75

2.36

0.6

0.075

100

68-86

38-58

22-32

16-28

8-15

0-3

水泥可用32.5普通硅酸盐或矿渣硅酸盐水泥。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石灰土底基层7天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及其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均应不小于下表之规定。

机动车道

压实度(%)

7d抗压强度(Mpa)

水泥稳定碎石

98

4.0~4.5

石灰土

97

0.8

石灰土宜采用稳定土拌合机拌合(厂拌)。

石灰土技术指标应符合规范规定,具体如下:

(1)土的有机物含量小于10%,硫酸盐含量小于0.8%,土中不得含有树根杂草等物。

(2)凡是塑性指数大于4的砂性土,粘性土塑性指数为15~20,易于粉碎及拌和,并便于碾压。

(3)石灰宜用1~3级生石灰,氧化钙、氧化铝的含量小于65%的石灰不宜采用。

(4)石灰土底基层宜在春末和气温较高的季节施工,施工期的最低气温应在5℃以上。

(5)石灰土采用集中厂拌施工,其颗粒不得大于50mm,消石灰过筛的颗粒不得大于5mm。

(6)石灰土底基层不能在低温季节施工,并不能在水文不良地段采用。

基层和底基层必须保湿养生,一般基层与底基层养生期应大于7天,基层未铺封层,严禁一切机动车通行(施工车辆除外)。

3、沥青路面施工

道路沥青采用符合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AH-70),其技术指标要求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有关规定,各项指标的实验应按有关实验规程执行,采用成品沥青在使用前必须检验,确认无离析凝聚等现象时,且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规范规定,方可使用。

沥青混凝土应选用符合要求的材料,各种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范围应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

目标配合比应用实际使用的材料进行试验,矿料级配范围不应随意变更。

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8%。

沥青混合料的沥青用量和矿料级配由马歇尔试验确定,详细要求请参照《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规定及材料厂家提供的技术指标和参数。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压实度以实验室密度为标准密度,车行道压实度不小于96%。

沥青混合料必须在沥青拌和厂(场、站)采用拌和机械集中拌合。

铺筑沥青混凝土前,应检查确认基层的质量。

当基层质量不符合要求,或未按规定铺筑下封层、铺玻璃纤维土工格栅时,不得铺筑沥青面层。

沥青混凝土应采用机械摊铺。

在雨水口等处可采用人工摊铺。

施工气温低于10℃,不宜摊铺沥青混凝土。

道路其它附属设施请参照有关施工规范施工。

4、弯沉测试

机动车道路基、底基层、基层、面层除以压实度作为控制标准外,须进行弯沉测试,土基、路面结构层弯沉值须符合设计要求。

弯沉指标如下:

(单位:

0.01mm)

层位结构层材料名称厚度(cm)抗压模量(MPa)抗压模量(MPa)计算信息

(20℃)(15℃)

1细粒式沥青混凝土414002000计算应力

2粗粒式沥青混凝土810001200计算应力

3水泥稳定碎石1815001500计算应力

4水泥稳定碎石1815001500计算应力

5石灰土20500500计算应力

6土基40

计算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及土基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第1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LS=21.6(0.01mm)

第2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LS=23.6(0.01mm)

第3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LS=27.6(0.01mm)

第4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LS=50.9(0.01mm)

第5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LS=140(0.01mm)

土基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LS=232.9(0.01mm)(根据“测试规程”第56页公式);考虑不利季节因素和路基干湿类型综合影响系数K=1.25,因此土基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LS=186.32(0.01mm)。

计算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第1层底面最大拉应力σ

(1)=-0.199(MPa)

第2层底面最大拉应力σ

(2)=-0.065(MPa)

第3层底面最大拉应力σ(3)=0.025(MPa)

第4层底面最大拉应力σ(4)=0.116(MPa)

第5层底面最大拉应力σ(5)=0.058(MPa)

弯沉可选用贝克曼梁或自动弯沉仪测试

沥青路面抗滑技术指标

交工检测指标值

横向力系数SFC60

构造深度TD(mm)

动态摩擦系数DFT60

≥54

≥0.55

≥0.54

同时沥青路面渗水数<120ml/min。

5、沥青结构材料组成设计:

本次设计路段处在夏热冬寒湿润区,面层应具有一定的抗滑、平整、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开裂性能,具有抗水害以及防止雨水渗入基层的功能,机动车道路面沥青等级为A级沥青,沥青标号采用AH-70。

(1)改性沥青:

SBS改性沥青是在原有基质沥青(AH-70)的基础上,掺加约4-5%的SBS改性剂,改性后的沥青,与原沥青相比,其高温粘度增大,软化点升高。

在良好的设计配合比和施工条件下,沥青路面的耐久性和高温稳定性明显提高。

SBS(I-D)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针入度25℃,100g,5s(0.1mm)

40~60

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

0

延度5℃,5厘米/min(厘米),不小于

20

软化点,Tr&b (℃) ,不小于

60

运动粘度135℃(pa.s),不大于

3

闪点(℃),不小于 

230

溶解度(%) ,不小于 

99

弹性恢复25℃(%),不小于

75

质量损失(%), 不大于 

1.0

针入度比25℃(%),不小于

65

延度5℃(厘米),不小于)

15

(2)普通沥青:

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气候条件确定气候分区为1-3-2,沥青采用标号70号,沥青等级:

A级,其技术要求见下表。

 

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单位

AH-70

针入度(25℃,100g,5s)

0.1mm

60-80

针入度指数PI

-1.5~+1.0

软化点(R&B)不小于

46

60℃动力粘度不小于

Pa.s

180

10℃延度不小于

cm

20

15℃延度不小于

cm

100

闪点不小于

260

含蜡量(蒸馏法)不大于

%

2.2

密度(15℃)

g/cm3

实测记录

溶解度不小于

99.5

TFOT(RTFOT)后

质量变化不大于

%

±0.8

残留针入度比不小于

%

61

残留延度(10℃)不小于

cm

6

(3)面层用的粗集料:

机动车道的上面层采用玄武岩集料,其余各沥青面层均采用石灰岩集料,应采用石质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具有足够强度和耐磨耗的性能,应具有良好的颗粒形状(近立方体颗粒),集料应选用反击式破碎机轧制,禁止使用颚式破碎机。

上面层粗集料应选用坚硬,耐磨、抗冲击性好的碎石,并应严格控制细长扁平颗粒含量。

粗集料技术要求见下表:

沥青面层用粗集料质量要求

指标

单位

要求值

上面层

中、下面层

石料压碎值不大于

%

26

28

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

%

28

30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

2.6

2.5

吸水率不大于

%

2.0

3.0

对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

%

5

4

坚固性不大于

%

12

12

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