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康复学重点培训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87308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康复学重点培训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临床康复学重点培训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临床康复学重点培训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临床康复学重点培训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临床康复学重点培训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康复学重点培训资料.docx

《临床康复学重点培训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康复学重点培训资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康复学重点培训资料.docx

临床康复学重点培训资料

临床康复

1.康复领域包括:

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

2.康复医学与治疗医学的比较:

项目

治疗医学

康复医学

治疗对象

外伤及疾病患者

暂时或永久性功能障碍患者

治疗方向

消除病因,逆转疾病的病理过程

促进功能的恢复代偿或补偿

病历内容

常规临床病历

临床病沥及功能障碍评定等

治疗方式

药物手术治疗辅助其他治疗

康复治疗和必要的药物手术

诊疗方式

主管专科医生及责任护士

康复治疗组(Teamwork)

护理方式

替代护理为主(整体化护理)

介助护理为主

患者态度

相对被动(配合)参与治疗过程

必须积极主动参与诊疗过程

家属介入

一般不需要家属直接介入

需要家属直接介入

3.康复医学的目的:

是利用以医学为主的多种手段,设法使患者已经受限或丧失的功能和能力恢复到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以便他们能重返社会,过一种接近正常或比较正常的生活。

4.康复基本目标:

增加患者的独立能力,使患者能回归社会生活并进行创造性生活。

5.脑血管疾病的分类:

1)根据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持续到时间,将发病不足24小时者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超过24小时者称为脑卒中;

2)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小卒中、大卒中和静息性卒中;

3)根据病理性质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前者又称为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血栓;后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6.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因:

1)血管壁病变;

2)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3)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包括各种原因所致的高黏血症;

4)其他病因包括空气、脂肪、癌细和寄生虫等栓子。

7.脑梗死与脑出血鉴别要点

项目

脑梗死

脑出血

发病年龄

多在60岁以上

多在60岁以下

起病状态

安静状态或睡眠中

活动中

起病速度

十余个小时或1-2天达到高峰

数十分钟支数十小时达到高峰

高血压史

较少

较多

全脑症状

轻或无

头痛、呕吐、嗜睡、打哈欠

等颅内压增高症状

意识障碍

通常较轻或无

较重

神经

体征

多为非均等性偏瘫

(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层支)

多为均等性偏瘫

(内囊)

头颅CT

脑实质内低密度病灶

脑实质内高密度病灶

脑脊液

无色透明多

血性(洗肉水样)

8.联合反应

 

对侧性

联合反应

健侧屈曲——患侧屈曲

健侧伸展——患侧伸展

内收,外展

内外旋(对称性)

健侧外展——患侧外展(外旋)

健侧内收——患侧内收(内旋)

屈伸运动

(相反性)

健侧屈曲——患侧伸展

健侧伸展——患侧屈曲

同侧性

联合反应

上肢屈曲——下肢屈曲

下肢伸展——上肢伸展

9.表现为当患侧无随意运动时,由于健肢的运动引起患肢的肌肉收缩。

这是一种发自于脊髓的随意的异常运动,在瘫痪恢复的早期出现。

10.共同运动:

是由意志引起,但只能按一定模式进行的运动。

其运动组成部分为随意运动,部分为不随意运动,是由脊髓控制的原始运动。

在瘫痪恢复的中期出现,是一种病态的运动模式。

此时要注意不可强化这种模式,不然对功能的恢复是不利的。

11.姿势反射:

体位改变引起四肢屈肌、伸肌的张力按照一定模式改变,称为姿势反射。

为脑干、脊髓所控制,是中枢性瘫痪时的特征性变化,在瘫痪早期出现。

12.真球性麻痹和假球性麻痹的鉴别

项目

真性球麻痹

假性球麻痹

病灶

脑干、延髓

双侧大脑半球

性质

出血、梗死

出血,梗死,多发性梗死

双侧迷走神经核

及其核下纤维病损

双侧皮质

延髓束病损

舌肌萎缩

舌肌纤颤

咽反射

消失

存在或减弱

锥体束征

双侧

构音

发生困难

构音障碍,无鼻音

吞咽运动障碍部位

咽喉期

口腔期

13.脑血管疾病后肢体运动恢复的分期:

CVD后的运动恢复,Brunstrom将它分为六个过程,简单地说:

1)松弛性瘫痪,无活动;

2)在共同运形式下的活动,并出现痉挛;

3)主动运动的出现仅见于肢体完成共同运动时,痉挛增强;

4)除共同运动的活动外,出现随意运动,痉挛减轻;

5)出现脱离共同运动的活动;

6)能出现对个别或单独活动的控制,恢复至接近正常的活动控制。

14.废用综合征发生的原因:

1)原发病的性质及病情,为了治疗需要长期保持安静或卧床状态;

2)脑卒中导致严重的运动障碍;

3)精神抑郁者常处于静止不动、不活跃状态;

4)有严重感觉障碍者,特别是深感觉障碍,因缺少刺激而减少活动;

5)因疼痛限制肢体或躯体活动;

6)老年人喜静不喜动;

7)长期使用支具、石膏、夹板固定,限制肢体或躯体活动。

15.过用综合征:

即过度劳累及过度使用。

16.误用综合征:

即在康复治疗中方法错误,引起医源性的继发性损害。

常见于以下原因:

粗暴的关节被动活动;康复方法错误;护理方法错误。

17.肩手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长时间的腕关节强制性掌屈;

2)过度腕关节伸展可产生炎症样的浮肿及疼痛;

3)长时间病侧手背静脉输液;

4)病侧手伤。

18.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分为三期:

1)第一期:

病人的病侧手突然浮肿,并很快使运动范围受限;

2)第二期:

手的症状更为明显,手及手指有明显的难以忍受的压痛加重,肩痛及运动障碍,病侧手皮肤、肌肉明显萎缩,手呈爪形,手指挛缩;

3)水肿完全消失,疼痛也完全消失,但未经治疗的手的活动能力永久丧失,成固定的有特征性的畸形手。

19.肩手综合征治疗:

防止腕关节掌屈,向心性缠绕压迫手指;冰水浸泡法;冷水~温水交替浸泡法;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其他治疗。

发病3个月内说治疗最佳时期。

20.颅内损伤的分类诊断:

1)按损伤性质分:

闭合性颅脑损伤和开放性颅脑损伤;

2)按损伤程度分:

轻度、中度、重度颅脑损伤;

3)按损伤部位分:

头皮损伤、颅骨损伤、脑损伤;

4)按病理机制分:

原发性脑损伤、继发性脑损伤。

21.颅脑损伤并发症:

1)高热;2)躁动;3)蛛网膜下腔出血;4)继发性癫痫;5)消化道出血;6)尿崩;7)急性神经源性肺水肿。

22.发作性失控:

发作性失控往往是额叶内部损伤的结果,表现为无诱因、无预谋、无计划的突然发作,直接作用于最近的人或物,如打破家具、向人吐唾沫、抓伤他人以及其他狂乱行为等。

发作时间短,发作后有自责感。

23.负性行为障碍:

负性行为障碍常为额叶和脑干部位受损的结果,特点是精神运动退滞,感情淡漠、失去主动性,患者往往不愿动、嗜睡,即使日常生活中最简单、最常规的活动也完成得十分困难。

24.额叶攻击行为:

额叶攻击行为又称脱抑制攻击行为,因额叶受损引起,特点是对细小的诱因后挫折发生过度的反应,其行为直接针对诱因,最常见的是间歇性的激惹,并逐步升级为一种完全与诱因不相称的反应。

25.失认症的训练:

1)单侧忽略训练法

①不断提醒患者集中注意其忽略的一侧。

②站在忽略侧提供触摸、拍打、挤压、擦刷、冰刺激等感觉刺激;

③站在忽略侧与患者谈话和训练;

④将患者所需物品放在忽略侧,要求其用健手越过中线去拿;

⑤鼓励患侧上下肢主动参与翻身;

⑥在忽略侧放置色彩鲜艳的物品提醒其对患侧的注意。

2)视觉失认

①颜色失认;②方向失认;③面容失认;④结构失认。

3)Gerstmam综合征:

①左右失认;②手指失认;③失读;④失写。

26.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1)失认症的训练;

2)失用症的训练:

结构性失用、运动性失用、穿衣失用、意念性失用、意念运动性失用;

3)记忆训练;

4)注意力训练;

5)解决问题能力训练。

27.解决问题能力训练:

①指出报纸中的消息;

②排列数字;

③问题状况的处理;

④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⑤分类;

⑥作预算。

28.脊髓损伤病因分类:

外伤性脊髓损伤、非外伤性脊髓损伤。

29.神经功能分类:

1)脊髓损伤水平:

①运动水平;②感觉水平;③脊髓功能部分保留区;

2)脊髓损伤程度:

①完全性脊髓损伤;②不完全性脊髓损伤;③脊髓损伤综合征;

3)ASIA残损指数。

30.脊髓功能部分保留区:

完全脊髓损伤患者在脊髓损伤水平以下大约~3个脊髓节段中仍有可能保留部分感觉或运动功能,脊髓损伤水平与脊髓功能完全消失的水平之间的脊髓节段,称为脊髓功能部分保留区。

31.脊髓中央综合征:

脊髓中央部分损害,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肢运动障碍比下肢运动障碍严重,运动障碍比感觉障碍严重,鞍区感觉有残留等。

32.前脊髓损伤综合征:

脊髓前柱和侧柱损伤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和温痛觉障碍,而本体感觉存在。

33.半横断综合征:

脊髓半侧损害,主要临床表现为受损平面以下同侧的运动及本体感觉障碍,对侧的温痛觉障碍。

34.圆锥损伤综合征:

脊髓圆锥和椎管内腰段脊神经损害,临床表现除运动、感觉障碍外,通常为无反射性膀胱和肠道运动障碍,下肢反射消失。

骶段神经反射如球海绵体反射和排尿反射、肛门反射有时仍可保留。

35.ASIA残损指数;

A级:

完全损伤,骶段S4~5无任何运动、感觉保留。

B级:

不完全损伤,脊髓功能损伤平面以下至骶段S4~5,无运动功能而有感觉的残留;

C级:

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且至少一半关键肌的肌力在三级以下;

D级:

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且至少一半关键肌的肌力均大于或等于3级;

F级:

正常,运动、感觉功能正常。

36.院前急救是脊柱脊髓损伤急救的关键阶段。

37.甲泼尼龙(MP)大剂量MP的用药程序应用于伤后8小时内开始,第一小时15分钟内一次性静脉输入MP30mg/kg作为冲击量治疗,间隔45分钟以后按5.4mg/(kg·h)维持3小时。

用药必须在伤后8小时内开始,超过小8时给药非但无效,反而可能有害。

继续:

神经节甘酯。

38.运动系统并发症

1)关节挛缩;2)骨质疏松;3)异位骨化;4)痉挛

39.关节挛缩的预防:

脊髓损伤后应开展早期康复。

首先要经常变换体位,同时为保持肢体功能位要早期使用夹板,稍过一段时间就要进行被动的关节活动,同时并用伸展患肢的方法。

40.关节挛缩的治疗:

①矫正方法;②外科治疗。

41.防治骨质疏松:

防治的方法强调早期康复训练站立或行走,如每天站立或行走达2小时以上,将可防治骨质疏松。

42.异位骨化:

是发生在软组织内的异常位置的骨形成,这是脊髓损伤常见的并发症。

43.肺部感染的康复:

护理方面应及时清除气道内分泌物,加强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嗽咳痰。

实在无力咳嗽者,应对气道内分泌物勤加吸引。

44.直立性低血压的防治:

直立性低血压出现的时候,应立即改变体位至卧位或头低位,症状可立即缓解。

定期变换体位,对刺激血管收缩反应有重要作用,定期逐步抬高床头的训练可缓解直立性低血压。

急性稳定期开始轮椅活动后,直立性低血压可逐步适应。

因直立性低血压而影响康复训练者,可应用腹带和高质量长腿弹力袜。

如不能缓解,严重影响患者离床训练时可应用药物治疗。

45.压疮的主要原因:

局部压迫及持续压迫时间过长是导致压疮发生的两个主要原因。

当压强超过正常毛细血管压时,阻止细胞代谢并导致组织坏死。

46.低心率发生在颈段脊髓损伤患者。

47.压疮的分型:

1)溃疡型(首先累及皮肤表层,逐步向深发展,组织坏死形成溃疡);

2)滑囊炎型(发生在坐骨结节滑囊部位)。

48.溃疡型压疮:

1)Ⅰ度:

压疮局限于表皮及真皮层;

2)Ⅱ度:

压疮深达皮下脂肪层;

3)Ⅲ度:

压疮深达肌层。

49.预防压疮的基本措施:

1)选择良好的坐垫和床垫;

2)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3)保持卫生。

50.脊髓损伤康复的分期

1)早期康复训练

急性不稳定期(卧床期)

急性稳定期(轮椅期)

床上ROM训练

ROM训练和肌力加强训练

床上肌力加强训练

膀胱功能训练

呼吸功能训练

坐位平衡训练

膀胱功能训练

斜台站立训练

床上体位变换训练

轮椅使用训练(C6以上电动轮椅)

初步转移训练(床—轮椅、平台)

初步生活自理训练

C6以下:

进食,洗漱,穿衣

C8以下:

进食,洗漱,穿衣、排便

2)中后期康复训练

四肢瘫(T1以上损伤)

截瘫(T2以下损伤)

肌力加强训练

肌力加强训练

耐力加强训练

耐力加强训练

轮椅活动、轮椅操纵训练

练轮椅活动、轮椅操纵训练

上肢支具、自助具应用训练

下肢支具应用训练

治疗性站立、步行训练(T1~T4)

(应用KAFO及腋拐)

功能性步行训练(L1~L4)

(L1~2应用KAFO,L3以下AFO)

51.脑性瘫痪主要表现为:

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同时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及视觉、听觉、行为和感知异常等多种障碍。

病因常为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一个月有早产、低体重、窒息、血型不合、胎儿发育不良等高危因素。

52.合并障碍常见有智力低下,约占75%;癫痫发作14%~75%;挺力缺陷5%~8%;视力障碍50%~60%。

继发障碍主要有关节的挛缩变形,肩、髋、桡骨小头等部位的脱位,骨质疏松,骨折,变形性颈椎病,颈椎不稳定,脊柱侧弯等。

53.脑瘫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分为:

①痉挛型;②手足徐动型;③共济失调型;④混合型;⑤其他型别(弛缓型以肌力低下为主;震颤型;强刚型)

54.脑瘫根据肢体障碍的情况分型:

①单肢瘫:

单个肢体受累,此型较少见;

②偏瘫:

一侧肢体及躯干受累,经常上肢损害较重;

③三肢瘫:

三个肢体受累;

④四肢瘫:

四肢及躯干均受累,四肢严重程度相似;

⑤截瘫:

双下肢受累明显,躯干及双上肢正常;

⑥双瘫:

四肢均受累,双上肢及躯干较轻,双下肢受累重;

⑦双重性偏瘫:

四肢均受累,但双上肢重,有时左右侧严重程度可不一

致。

55.脑瘫的早期表现:

一般指对生后0~6个月或0~9个月间患儿的主要表现。

①患儿易于激惹;②肌张力低下;③身体发硬;④反应迟钝;⑤大运动发育落后;⑥经常有惊厥发作。

56.原始反射:

①紧张性迷路反射(TLR);

②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

③拥抱反射(MO);

④伸展象;

⑤手握持反射:

刺激小儿尺侧手掌,引起手屈曲握住,正常而~3个月消失,过强反射或持续存在可见于痉挛性瘫或核黄疸,不对称见偏瘫、脑外伤;

⑥足握持反应;⑦交叉伸展反射;⑧躯干侧弯反射。

57.脑瘫康复的目的:

是减轻致残因素造成的后果,尽最大努力改善功能,提高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争取达到能接受教育和生活自理。

58.脑瘫儿童康复阶段的划分(强调早发现早治疗)

①婴儿初期训练;

②婴儿后期至幼儿期的训练;

③学龄前期的训练;

④学龄期的训练。

59.Seddon周围神经损伤类型:

①神经失用;②轴突断裂;③神经断裂。

60.神经干击试验(Tinel征):

在神经损伤和神经再生的判断方面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此方法简单易行。

在神经断裂后,其近侧断端出现再生的神经纤维。

开始时无髓鞘,如神经未经修复,即使近段已形成假性神经瘤,叩击神经近段断端,可出现其分布区放射性疼痛,即Tinel征阳性。

61.桡神经损伤原因:

桡神经损伤多见于肱骨干下部骨折,或有移位的肘部骨折,神经可被骨折端刺伤或嵌入骨折两个端之间致伤。

桡骨头脱位可引起桡神经深支麻痹。

此外可见于刀刺伤、枪弹伤和手术误伤。

62.绕神经损伤评定要点:

绕神经损伤后,因前臂伸肌群麻痹,出现垂腕、垂指畸形。

腕关节不能背伸,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掌指关节不能伸直,拇指不能伸直,手背桡侧皮肤感觉障碍,桡神经如发生高位损伤因肱三头肌麻痹而致肘关节不能主动伸直,并有垂腕、垂指畸形。

如发生桡神经深支损伤,因桡侧腕长、短伸肌正常而不发生垂腕畸形,只发生垂指畸形。

63.正中神经损伤原因:

高位正中神经损伤常和并于臂丛神经损伤,在臀部、肘部、前臂和腕部多由于切割伤、辗轧伤枪弹伤、骨关节损伤和因骨折处理不当造成的缺血性损伤,亦常合并尺神经损伤。

64.正中神经评定要点:

正中神经于肘以上无分支,如正中神经于肘关节上的损伤,则其支配的前臂肌群的部分内在肌发生麻痹。

尺神经支配的尺侧腕屈肌正常,当令患者手握拳时,则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可屈曲,而食指和拇指不能屈曲且腕关节呈现尺侧屈曲的典型畸形。

大鱼际肌群中的拇短展肌麻痹,拇指不能屈曲。

腕部正中神经损伤,其临床表现呈现拇指不能做涨侧外展,手桡侧3个半手指的皮肤感觉减退,实体感觉消失,单一神经支配区的食指末节,其浅、深感觉缺失。

65.尺神经损伤原因:

高位尺神经损伤常由于臂丛神经损伤时累及该神经,在上臂肘部、前臂和腕部多为切割、刺伤、枪弹伤、或肘部骨折造成,也可由靠近肘管处的骨质增生、畸形造成创伤性尺神经炎引起。

66.尺神经损伤评定要点:

1)肘关节以上的尺神经损伤,因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的无名指和小指部分麻痹。

临床检查当令患者做尺偏屈腕时可发现尺侧腕屈肌无收缩,无名指和小指的指深屈肌虽然麻痹,担忧与它们的指深屈肌腱与正中指深屈肌腱有腱的联系,仍可做手指末节屈曲,如将无名指、小指及其他的手指的近侧关节固定于伸直位,再令患者屈曲无名指或小指末节时,将发现其肌力明显减弱或消失。

2)由于小指展肌和掌、背侧骨间肌麻痹,党手指完全放平时,手指的外展和内收功能丧失。

3)由于小鱼际肌、第三与第四蚓状肌和所有骨间肌发生麻痹,无名指和小指因受正常的屈、伸指肌的牵拉,造成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屈曲,呈现典型的爪形指畸形。

4)Froment征阳性。

5)小指和无名指尺侧感觉障碍,小指中、末单一神经支配区感觉缺失;

6)肌电图检查有助于确定判断。

67.坐骨神经损伤的评定要点:

坐骨神经损伤后对下肢功能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取决于神经损伤的部位。

如坐骨神经于梨状肌下缘处损伤,则股后侧肌群,小腿和足部的肌肉全部麻痹,不能屈膝,足和足趾的运动完全消失。

消退外侧及足部感觉缺失。

如坐骨神经于股中、下部,因腘绳肌肌末未完全受损,屈膝功能仍可保存。

68.胫神经损伤评定要点:

胫神经损伤对小腿足部的影响取决于损伤部位。

1)胫神经于腘窝部损伤,因小腿屈肌和足部屈肌麻痹,临床表现为足不能跖屈、内收。

由于腓肠肌及腘肌麻痹可使屈膝力量减弱;

2)足部内在肌麻痹,足趾不能跖屈、内收和外展,足趾呈现爪形畸形;

3)胫神经损伤如果发生于小腿下部,则只发生足部运动障碍。

69.腓总神经损伤评定要点:

1)腓总神经损伤后,因小腿部伸肌中的胫前肌麻痹、足外翻肌的腓骨长、短肌麻痹,患足呈现内翻下垂,不能背屈及外翻;

2)由于趾长、短肌及踇长、短伸肌麻痹,患足的足趾屈曲畸形,不能伸直;

3)单纯腓浅神经损伤,因腓骨长、短肌麻痹使患足呈现内翻足畸形,患足不外翻;

4)单纯腓深神经损伤,因胫前肌,趾长、短伸肌,踇长、短伸肌麻痹,患足呈现下垂、稍外翻、足趾屈曲畸形,不能背屈及内翻,足趾不能伸直;

5)小腿前外侧和足背感觉障碍。

70.骨折的类型:

1)根据骨折原因分类:

①创伤性骨折;②疲劳性骨折;③病理性骨折;

2)根据骨折程度分类:

①不完全骨折;②完全骨折;

3)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连:

闭合性骨折;②开放性骨折;

4)根据骨折端的稳定程度:

①稳定骨折;②不稳定骨折。

71.骨折的早期并发症:

①休克;②脂肪拴塞综合征;③内脏器官损伤;④重要血管损伤;⑤周围神经损伤;⑥脊髓损伤;⑦骨筋膜综合征。

72.骨折的康复评定:

1)骨折后引起的功能障碍:

①患肢功能丧失;②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大致瘢痕粘连关节、肌肉挛缩;③废用性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和骨质疏松;④卧床引起的心肺功能水平下降;

2)评定内容:

①关节活动范围(ROM)测定;②肌力评定;③肢体周径和长度测定;④步态分析;⑤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⑤长期卧床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应注意对心肺功能的检查。

73.骨折的康复治疗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愈合期;第二阶段:

恢复期。

74.膝骨关节晨僵≤30min;类风湿晨僵≥30min。

75.截肢:

是截除没有生机和/或功能及因局部疾病严重威胁生命的肢体。

76.截肢的适应症:

①外伤性截肢;②肿瘤截肢;③血管病性截肢;④糖尿病性截肢;⑤先天性畸形截肢;⑥感染性截肢;⑦神经性疾病截肢;⑧烧伤、冻伤后肢体坏死截肢。

77.截肢不仅是骨科医生的任务,需要多个科室综合。

78.残肢条件:

残肢为圆柱的外形、适当的长度、皮肤、和软组织条件良好、无畸形、关节活动不受限、肌肉力量正常、无残肢痛或幻肢痛等。

79.截肢技术的改进:

①皮肤处理;②肌肉处理;③神经处理(较大的神经干在切断时将残端用丝线结扎);④骨骼处理(禁止骨膜剥离过多)。

80.截肢手术后残肢处理:

①正确放置残肢体位;②硬绷带包扎的应用;③手术后即刻临时假肢的应用;④弹力绷带的应用;⑤残肢的运动训练。

81.儿童截肢的特点:

①儿童要比成人采取更保守的方法,尽可能保留残肢长度,关节离断和临近骨骺部位保留;

②长骨干截肢端的过度生长,与近端的骨骺生长无关,骨过度生长的长度在每个截肢儿童的差异很大,大约有8%~12%的患者需要进行一次或多次残肢修整手术;

③截肢后残肢的耐压和耐摩擦能力要比成人强得多,中厚层皮肤游离植皮比成人更容易提供永久的皮肤覆盖。

肌肉固定术对骨远端有损伤,可能造成骨端的过度生长。

82.截肢后早期并发症:

①出血和血肿;②感染;③皮肤坏死;④溃疡和窦道。

83.髋关节置换术油种危险而应避免的体位:

①髋关节屈曲超过90º;下肢内收超过身体中线;③伸髋外旋;④屈髋内旋。

84.关节置换术后肌肉训练:

离心收缩抗阻运动比向心性收缩更符合生理需求。

其次,抗阻训练可采用渐进抗阻,此训练是指抗阻运动强度逐渐增加的运动锻炼方式。

85.手的休息位:

在正常的情况下,当手在用任何力量时,手的内在肌和外在肌在肌张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这种手的自然位置称为“手的休息位”。

手的休息位是,腕关节微背伸约10º~15º,并有轻度尺偏。

手指的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及呈半屈状态,从示指到小指,越向尺侧屈曲越多。

86.手的功能位:

手在这个位置上能够很快地做出不同的动作。

如张手、握拳或捏物等,便于更好地发挥功能。

手的功能位是腕背伸约20º~25º,拇指处于对掌位,掌指及指间关节微屈。

其他手指略分开,掌指关节及近侧指间关节半屈曲,远侧指间关节微屈曲。

87.肢体周径的测量:

可以检查肢体有否肌肉萎缩、肿胀程度等情况。

88.肢体体积测量可以评价手的大小变化。

89.关节活动度的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是用MP关节、PIP关节、DIP关节的主动屈曲角度之和减去各关节主动伸直受限角度之和,即为TAM。

90.屈曲角度(MP+PIP+DIP)-伸直受限角度(MP+PIP+DIP)=TAM

91.熟语

1)顶椎:

侧凸中旋转最显著偏离中轴线最远的椎体;

2)端椎:

位置最高或最低,对于凸侧凹侧斜度最显著的椎体。

92.心电运动试验:

旨在通过分级运动的方式,充分调用心血管理储备力,诱发相应的生理和病理表现以确定最大的心脏负荷能力;通过运动检测,了解患者运动的安全性。

这是心脏康复训练最常用的评定方式,也是协助康复方案制定的重要基础。

93.冠心病Ⅰ期康复治疗目标:

低水平运动试验阴性,可以按正常的节奏连续行走100~200m或上下1~2层楼而无症状和体征。

运动能力达到2~3METs,能够适应家庭生活,使患者理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注意事项,在心理上适应疾病的发作和处理生活中的相关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