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docx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
文/刘岩
人民解放军在建国以后,于1955年和1988年两度实行军衔制度。
其中有些情况人们只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
这里就读
者常常提到的若干问题作一概述。
为叙述方便起见,不妨称首次实行的军衔制为“55式”军衔制,第二次实行的军衔制为“88式”军衔制。
l一、为什么55式和88式军衔中i
li的l~两⋯个⋯最高⋯衔一都,没o有‘授厶得⋯出一去一?
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
规定,军官军衔设四等14级,最高的一等1级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
1988年7月1日,
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
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规定,军官军衔设三等
11级,最高的一等1级为“一级上将”。
但是,
这两个法定的最高军衔都未授出去,形成了两个最
高军衔在我军军衔史上空缺的局面。
这是为什么
呢?
1955年《条例》规定,授予大元帅军衔的条
件是:
“对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全国人民
武装力量进行革命战争,立有卓越功勋的最高统
帅”。
按这个条件衡量,只有毛泽东一人能够享受
此项殊荣。
在1955年9月下旬高级将领授衔以
前,总后天津军需工厂的女工们,就精心绣制出两
付大元帅肩章,做好了授衔的物质准备。
但是,它
一直没有授得出去,只好作为一件珍贵展品,摆在
博物馆的展柜里供人们参观。
当时担任中国人民解
放军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的宋任穷同志,对毛泽东
不愿意接受大元帅军衔的过程,40多年后有一段
回忆,大致意思是:
1955年授衔工作准备阶段,
他和总干部部的其他同志,向党中央领导汇报授衔
工作进展情况时,毛主席说:
“我这个大元帅就不
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
众中去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啊!
”后来,在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上,一些委员提出,毛主
席作为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领导者,指挥过很多
重大战役,在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中享有崇高声
誉,应该授予大元帅军衔。
主持会议的委员长刘少
奇,曾亲耳听毛主席说过不愿意接受大元帅军衔的
话,所以他表示不好作结论。
有位民主人士提出,
“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他有什么办法!
”刘少奇
说:
“人大常委会可以作决定,但他是国家主席,
还需要他下命令才行呀,他不下命令怎么办?
”最
后刘少奇委员长说:
“你们不是经常见毛主席吗,
可以当面说服他,争取他的同意,这次会议不作决
定。
”但是,人们最终还是没有说服毛泽东,“中
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成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空
衔。
1988年《军官军衔条例》规定,中央军委委
员的职务编制军衔是上将,对中央军委主席、副主
席,《条例》只肯定有编制军衔,但没写编什么
衔。
1988年4月13日,总政治部在人大常委会上
《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草案))若
干问题的说明》指出,“上将分两个等级,主要是
考虑军委主要领导同志需要授予军衔时,其军衔等
级与其他高级军官的军衔等级应有所区别。
”这就
说明,一级上将是军委主席、副主席的职务编制军
衔。
然而,同1955年的大元帅一样,这次军衔等
级中设置的最高衔也成了空衔。
其原因也是有权获
得该衔的本人不要。
对此,杨尚昆1988年5月27
日,在全军贯彻实施干部《三个条例》工作会议上
的讲话披露:
“邓主席一直讲他不要军衔。
”“军
委第一副主席赵紫阳同志已明确讲了,他也不要军
·23·
0
·24·
陆、海、空军校官常服肩章样式
陆、海、空军尉官常服肩章样式
衔。
”“我是武衙门里的文官,也不
要军衔,如果军委主席、副主席都不
要军衔,变成文官,我看这对全军是
一个很好的影响,对全军顺利地改文
职是个推动。
”鉴于一级上将空闲的
实际,1994年5月12日,《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国人
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的决定》,取
消了一级上将的称号。
规定“中央军
事委员会主席不授予军衔”,“副主
席的职务等级编制军衔为上将”。
i二、为什么55式军衔i
l的授予等级中有一个i
;《“-黑.衔."—--—M准⋯尉⋯?
M一i
1955年的军衔立法文件规定,中
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衔体系由六等19级
构成,但实际上授了七等19级。
多授
的一等是“准尉”,它是低于少尉高
于上士的一个非官非士的等级。
为什
么在人民解放军中出现了这样一个没
有被法律文件认可的“黑衔”呢?
这得
从当时我军所处的历史环境讲起。
1950年12月,我国大陆全境还没
有完全解放,我军就开始赴朝作战。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到
1955年实行军衔制前夕,赴朝作战的
部队还没有完全撤回国内。
战争时期
形成的干部结构状态,整体上还未来
得及调整。
但新的编制体制已经确
定,部队取消了副排长的编制。
这
样,全军有16万多名副排级干部,需
要有一个过渡的办法逐步解决。
1955
年1月23日,中央军
委在《关于评定军衔
工作的指示》中确
定,担任非军官职务
的副排级人员,可授
予准尉军衔。
指出这
是临时措施,“授衔
后应依据国防部‘关
于调整和处理副排级
人员的决定’进行调
整,并须于1956年底
0
以前调整完毕。
”然而,实际情况并不那么简单,
1955年全军所授11.3万名准尉,到1957年初仍
有7.8万名未处理得了。
总干部部鉴于上述情况,1957年4月在拟提
请人大常委会修改的《军官服役条例》草案稿中,
增设了准尉等级,并确定其地位为“候补军官”。
在此指导思想影响下,全军的准尉人数出现反弹,
1961年达到8万余名。
1962年军委讨论《军官服
役条例》的上报修改稿时,取消了拟增设准尉的条
款,于是准尉人数又逐步减少。
但到1965年取消
军衔前夕,全军仍有准尉893人,表明它一直存在
于这次军衔制的全过程。
1980年国家编写《中国
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时,经该书“军事编辑委员
会”讨论,确认准尉称号为我军1955年军衔体系
中的一个正式等级。
之后,我国辞书一般都作如此
表述。
~’o’
衔i
l
一,o‘,
1955年授衔后,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位
女少将,李贞的名字传遍四方,,人们为中国有了女
性将军而惊叹。
但是局外人并不知道,李贞的军衔
是在严格控制给女性军官授衔的政策下获得的。
1988年新军衔制实行时,在评衔授衔的政策上男
女平等,领导机关在关于评授军衔范围、原则、方
法等具体规定中,没有任何关于性别方面的说法。
然而50年代却是另外一种情景。
55式军衔在评定
过程中,领导部门对军队中的女性工作人员作了一
系列的限制,规定要严格控制妇女干部的授衔条件
和人数。
早在1953年1月,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实施
军衔制度准备工作的指示》后,总政治部就在一份
文件中提出,实行军衔制时女同志应大批转至地方
工作或学习,有的要复员当家属。
1955年1月,
国防部发布《关于处理和留用妇女工作人员的决
定》,规定军、师及其以下机关、部队,除师属卫
生营外。
不论何种职务,一律不得留用妇女工作人
员。
只有省军区及其以上的机关和后方机关中的部
分职务,可以酌情留用妇女工作人员担任,但“一
般地应作为工薪制的职员”。
同时,中央军委在
《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中规定,军官军衔授
予女性的,只能是在军队编制序列内担任下列五种
职务的妇女干部:
医院正副院长,军医,医助,工
程师,技师。
同年9月6日,总干部部根据各单位
的意见,经请示军委同意,对妇女干部评授军衔的
职务范围,略为扩大了一些,增加了兽医、助理兽
医、司药、药物检验员,大专毕业、现任专业技术
学校教员、助教及技术性军官职务者。
尽管这样,
能够获得我军55式军官军衔的女同志还是为数不
多。
上述政策出台的根本理由是,强调“妇女同志
由于生理、生育等方面的原因,难于适应正规化现
代化军队的严格要求”。
其实这个观点是来自苏联
顾问。
驻总干部部的卡苏林顾问多次讲,苏联红军
中女军官很少,即使有少数,最高也不过是中校,
他力主要严格控制女军官的授衔条件和人数。
笔者
手头有一组历史资料,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50年
代决定实行军衔制前夕,全军干部队伍中有妇女近
6万人,约占干部总数的7%左右。
实行军衔制以
后妇女人数急剧下降,1961年的统计数字是13661
人,其中多数还是不授衔的工薪制职员;授衔人数
不足5千,其中大校、上校各1名,校官总数只有
40多人。
1965年取消军衔以后不久,我军妇女干
部数量又上升到6万8千多人,也是占干部总数的
7%左右。
这就是说,实行55式军衔制度期间,我
军女性干部的人数,一度跌到了仅占全军干部总人
数的F2’%左“右,⋯比平’时减“少⋯了70⋯%多⋯。
⋯~
i四、为什么55式军衔取消i
l时有的大将和中将改定为一;
‘£i样k⋯的,行⋯政,级别⋯?
⋯,㈣】-o·5l
55式将官设4个级别,大将和中将分别为将
官中的第一级和第三级,相差两个级别。
但是,在
1965年取消军衔制度、套改国家行政干部级别
时,有的大将和中将套改的都是行政5级。
例如人
们早已熟知的许光达大将和徐立清中将就是这样。
其原因何在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从当时的
套改政策讲起。
50年代我军实行“四大制度改革”,率先推
出的是薪金制,于1955年1月实施。
当时军衔尚
未评定,薪金标准按军队行政级别确定。
当年lo
月军衔制实施后,军衔承担了干部的政治荣誉、社
会地位、住房面积、公勤配备、交通席别、差旅标
准、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待遇功能,唯独没有与薪金
挂勾。
客观上形成了军队干部待遇标准的“双轨
制”:
级别确定薪金数量,军衔决定政治和薪金以
外全部的物质待遇。
从总体上衡量,军衔的“含金
量”高于级别,军衔对人们的吸引力大于级别。
当
·25·
0
1955年。
陆、海、空三军分别举行授衔授勋大会
时组织上对干部等级晋升的政策是:
德才评价最好
的双晋(军衔、级别一齐晋);其次的晋衔不晋级;
再次的晋级不晋衔。
例如,准团级少校,最好的可
晋副团级和中校;其次的可晋中校不晋级别;再次
的是晋副团级不晋军衔。
但是,1965年“减薪定
级”时,每个干部套什么国家行政干部级,主要根
据军队行政级别确定,没有把军衔作为确定新级别
的因素。
这种政策前后的不连贯性,使上述准团级
少校,原本排位第三的定为13级,而排位第二的
却只能定14级,位次颠倒了过来。
许光达大将和徐立清中将之所以在套改中都定
为5级,缘故也在这里。
因为他们1952年评级
时,都被评为正兵团级。
1965年套级标准规定,
担任大军区、军兵种司令员、政委的正兵团级干
部,一般定为5级。
许、徐两个的国家行政干部5
级,就是这样确定的。
ri写丽丽溺磊1
L垂麴塑杰塑三⋯⋯一一j
88式军衔制度的实行,最早是在1979年lO
·26·
月总政治部召开的全军干部
部部长会议上就提了出来。
11月会议结束后。
总政在向
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干部队
伍建设若干问题的请示报
告》中,正式以文字形式提
出“恢复军衔制”的建议。
1981年,总政治部抽调人员
组成起草军衔立法文件报审
草案的工作班子。
在草案的
设计阶段,各方面意见大都
主张新的军衔等级不宜设置
过高,高级军衔层次宜从
简。
因此,军衔立法文件草
案一开始,主流意见就是不
设置元帅和大将的方案。
1988年4月13日,总政治
部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的
军官军衔条例草案的说明中
指出,“根据我军军官队伍
的实际和目前处于和平时期
的状况,这次军官军衔等级
的设置与1955年相比,简化
了一些”。
所谓简化,指的
主要是精简了元帅和大将(另有大尉);简化的理由
主要强调了两点,一是“我军军官队伍的实际”,
二是“目前处于和平时期”。
关于我军军官队伍。
当时是20世纪80年代,
我国国内大规模的战争结束已有30多年,战争年
代指挥过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
领,不少已经作古,在世的也年事已高,其任务是
颐养天年,不在授衔挂帅之列。
1988年全军首批
授予上将衔的17位高级将领,是当时我军在职人
员中或入伍最早、或资历最老、或任职最高者,是
最有条件获得最高军衔的现役军官。
然而,与
1955年第一次授衔时的一千余名在战争中出生入
死的将帅队伍相比,他们中间只剩下了其中的10
位(其余7位中2位是1964年晋升少将,5位是55
式校官),所占比例不足1%。
由此可见,我军干
部队伍结构与30多年前比较,变化是很大的。
军
衔等级的设置,不能不充分考虑到干部队伍变化了
的实际情况。
因为这是事物发展的内因,是首先应
当考虑到的问题。
关于国际环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尽
管局部战争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但各国军队都有大
0
幅度的压缩,战时授予或战后补授的高衔,如苏联
的大元帅、美国的五星上将、南斯拉夫的元帅等,
都是当事人谢世后没有再授。
我军抗美援朝战争结
束后,军队的规模逐步缩减,到88式军衔制实施
时,由1951年的627万削减到300万,在部队的
编制体制上精简了兵团级机构,军队的层次和人数
都减少了。
在对战争与和平关系的认识上,改变了
以往认为大战不可避免的思维模式,认为“未来的
一段时间内,不可能有大的战争发生,军队的主要
任务是保卫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央军
委基于对世界形势的上述分析,决定在新的军衔体
系中不再设元帅、大将等高衔。
r⋯⋯⋯⋯⋯⋯1
;六、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i
C;h9舢0年】的删军j士H⋯衔】被我舢军,废⋯止一了一?
,一{
军士作为军衔体系中的一个等次,在世界上的
多数国家中已设置多年。
1904年清朝政府引进军
衔制度后,从1909年开始正式设置了军士的军衔
称号,区分为上士、中士、下士3级。
辛亥革命
后,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
府,都相沿不改。
我军实行55式军衔制期间和88
式军衔制的前6年,也都设置有上士、中士、下士
衔称。
1999年6月30日,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
会在《关于修改<中国人
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
条例>的决定》中,在国
际上率先取消了军士这
一军衔等级,使进入中
国整整90年的军士衔
称,退出了我国的历史
舞台。
其原因是什么呢?
从总体上讲,取消
军士军衔与兵役制度有
关。
1978年3月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
法》规定,我国实行义
务兵役制与志愿兵役制
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1998年12月29日新颁
发的《兵役法》规定,
义务兵服役期一律缩短
为2年,并取消了超期
服役的老办法;志愿兵
分为1至6期。
各期的服役年限为:
第1、2期各
3年,第3、4期各4年,第5期5年,第6期9
年以上至退休。
这是着眼于我国国防和军队长远建
设,建立科学合理、充满活力、具有人民军队特色
士兵服役制度的重要措施。
这一措施的实施,必须
有一套与其相适应的士兵衔级制度来配套。
而原来
义务兵军衔的5个等级(列兵、上等兵、下士、中
士、上士),对应两年的服役期,显然过多;原来
志愿兵的4个士官军衔级别,又不够使用。
这就需
要减少义务兵的衔级数量,增加士官的军衔等次。
于是,1999年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
服役条例》,在义务兵的衔级中,保留了列兵和上
等兵两个级别,取消了下士、中士、上士3个级
别,整个军士军衔便消失了;士官军衔则扩展为三
等6级。
i七、为什么我军保留退役军衔的i
!
ik保,⋯障,⋯政】-策ol,1-6ot年,}后oI,才删,出⋯,台-o·?
,.ol,}o·5l
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第6
条规定,“现役军官退役的,其军衔予以保留,在
其军衔前冠以‘退役’。
”1995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预备役军官法》第30条也规定,“预备役军
官退出预备役后,其预备役军官军衔予以保留,在
实行分期服役制度,区1955年。
陆、海、空三军分别举行授衔授勋大会
·27·
0
实行新的军衔制。
是中粪中央、中央军委加强新时期军队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
1988年7
月。
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
同年9月14
日。
中央军委在北京举行授予上将军官军衔仪式。
图为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接见17名上将军官
其军衔前冠以‘退役’。
”军衔的保留,用什么方
式体现?
多数国家的做法是,在一定场合和时机,
退役军官有权着退役时佩有军衔标志符号的军服。
我国1988年法律对退役军官军衔的保留规定,不
但没有及时出台保障其落实的政策,反而于1990
年出台了一件与法律规定相抵触的文件,使退役人
员保留军衔的法律条文,成为一句空话。
当年10月15日,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已离
退休和复员转业、免职干部着装、佩带军衔符号问
题的规定的通知》,规定上述干部“节假日或参加
重大活动时,不再着军装和佩带军衔符号”。
这就
从政策上剥夺了退役军官在一定场所着军服佩带军
衔符号的政治权利。
直到2004年1月3日,中共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在
《关于进一步做好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移交政府安置
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才对落实1988年《军官军
衔条例》的法律规定,提供了政策保障。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三个办公厅的文
件,在“政治待遇”一节中明确规定:
“军队离退
休干部参加重大庆典和重大政治活动时,可以按照
·28·
军队规定着离退休时的军装,佩带军衔、文职符号
和勋章、立功奖章。
”
何谓“重大庆典和重大政治活动”?
尚未见有
关方面的界定。
对退役人员着军服的场所,国际上
不同国家有不同规定。
前苏联规定,退役军官可着
军服的场合是,参观部队军事演习、校阅、体育活
动,参加军事学术会议、节日集会和阅兵等。
美国
的规定是,参加爱国游行、军人婚礼或葬礼、军人
舞会、军事纪念仪式、军事集会等。
我国国防部
50年代的规定是,“参加国家和军队的重大节
日、庆典,以及军事活动。
”
i八、为什么我军目前的军衔体系i
l;-吣中‘有,⋯的】等⋯与l⋯等,之⋯'间⋯1互.不o·相】~“,衔."o?
.—,;
所谓军衔,与古代的官衔一样,本意是层层相
互衔接的军人(官员)等级。
唐朝学者封演说过:
“官衔之名,盖兴近代,闻奏之时,先具旧官名品
于前,次书拟官于后,使新旧相衔不断,故日官
衔,亦日头衔。
所以名为衔者,如人口衔物,取其
0
连续之意。
”军衔制在世界上诞生以来,在相当长
的一个历史时期,从将军到士兵的各个等级之间都
是相互衔接的,士兵、军士、士官、军官之间都存
在递进关系。
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就是在
步兵团服役3年后晋升为少尉军官的;美国第24
任总统麦金利,也是由粮秣军士晋升为少尉,后来
当了总统的。
我军实行55式军衔制期间,和88式
军衔制前期,士兵、军士、军官之间都规定有晋升
关系。
士兵具备一定条件,经过训练合格,可以授
予军官军衔。
1955年、1963年和1988年的《军官
服役条例》,在军官补充的条款中,都规定:
士兵
是军官的来源之一。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军官文化科学
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由士兵直接晋升军官的制度
逐渐有了改变。
目前我军义务兵的兵衔,志愿兵的
士官衔,军官的军衔,三等之间不再构成直接的递
进关系,以往“相衔”的格局始告结束。
这一格局
的变化是近年来出现的。
1999年现役士兵服役条
例规定,士兵军衔与士官军衔,是两种不同兵役制
度的军衔称号。
士兵军衔是义务兵的等级,士官军
衔是志愿兵的等级,二者之间不是晋升关系,而是
“转改”关系。
一等l级士官衔,不是由上等兵晋
升而来,而是首先改变兵役属性,由义务兵转改为
志愿兵,然后再授予士官军衔称号。
《军官服役条
例》对军官来自士兵的规定,也作了事实上的修
改。
2001年5月15日,总参谋部和总政治部联合
发出《关于改革从优秀士兵中选拔培养基层干部办
法的通知》,规定从2001年起,改革从优秀士兵
中直接选拔基层干部的办法,实行保送入院校学
习,训练合格后提拔为干部的制度。
而且选拔保送
范围也作了限制,主要是师以下作战部队,驻新
疆、西藏屯垦部队及其他特别艰苦地区的部队。
其
他各级机关、院校和训练机构、医院和科研院所等
单位,一般不在其列。
这就在事实上改变了士兵经
短期训练直接晋升军官的制度,士兵衔与军官衔递
进的途径实际上已不存在。
世界上的士兵,由军衔制度出现前不能晋升军
官,到实行军衔制后可以与军官“相衔”,再到官
兵等级互不“相衔”,这不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走
回头路,而是向前向上的发展。
世界发达国家也曾
有过这样“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不过比我国
的进程较早一些而已。
可见这是军队衔级制度发展
的客观趋势。
当然,我们不能用发展变化了的情
况,否定在以往的历史条件下官兵等级“相衔”制
度的进步意义。
ri丽丽爵鬲滋1
瞧至翌筻堡垒更魁堕堡黑熊一一j
在国际上和中国历史上,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
实行55式军衔制期间,军衔降级一直是一种处
罚。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第
20条规定,“军衔降级可以作为一种惩戒”。
1963年修订的《军官服役条例》第22、24条,更
加明确地表述为:
“军衔降级是对军官的一种惩
戒”,“军衔是军官的光荣称号,非因犯罪经法院
判决,不得剥夺。
”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遵循“不
犯错误军衔不予降低”的原则。
1988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颁布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对上述传统原
则提出了挑战。
规定军官军衔在不犯错误的情况下
也可以因职务的变化而降低。
该条例第23条规
定,“军官因不胜任现任职务被调任下级职务,其
军衔高于新任职务等级编制军衔的最高军衔的,应
当调整至新任职务等级编制军衔的最高军衔。
”这
种随职务编制军衔的变化而降低军衔,不是处罚,
不填写《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规定的“处分
登记(报告)表”。
在西方实行临时军衔制度的国家,也有因职务
下降或消失而降低军衔的制度。
但是,他们降低的
是“临时军衔”,也称“职务军衔”,同我军88
式军衔制的规定有本质上的区别。
所谓临时军衔,
就是职务的编制军衔,是单纯的职务标识符号,任
什么职佩带什么衔,职务变了衔也跟着变。
失去了
职务或职务编制军衔低于本人的“永久军衔”(又
称“个人军衔”)时,则佩带个人军衔符号。
美国
著名将领马歇尔和巴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凯旋
回国后,别的战胜国军队都在论功行赏,加官晋
爵,而他俩肩头上的上校符号却变成了少校。
因为
他们的个人军衔是少校,上校是战时的职务军衔。
我军实行的军衔制度,属于“个人军衔”性
质。
军衔不完全是职务的标识,它是在职务编制军
衔的范围内,根据每个干部的所任职务、德才水
平、历史贡献等综合因素确定的。
因而这种类型军
衔的升降,一般是以综合因素为条件。
而1988年
《军衔条例》第23条的规定,则是把职务的变化
作为降低军衔的唯一条件,具有职务军衔制度中的
某些因素。
这实际上是有意无意地,朝个人军衔与
职务军衔相结合制度的方向,迈出了萌芽性质的一
步。
这一步的迈出,很值得军队等级制度研究者的
·29·
0
关注。
如果能够朝这个方
向继续发展下去,我军的
衔级制度,将会走向更加
科学化的地步。
i十、为什么在l
5中国的历史l
l上,“军衔"术l
2语只有我军使l
Iik用..?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