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彪《家塾教学法》评注.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84387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彪《家塾教学法》评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唐彪《家塾教学法》评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唐彪《家塾教学法》评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唐彪《家塾教学法》评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唐彪《家塾教学法》评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彪《家塾教学法》评注.docx

《唐彪《家塾教学法》评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彪《家塾教学法》评注.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彪《家塾教学法》评注.docx

唐彪《家塾教学法》评注

唐彪《家塾教学法》评注

3.1【原文】读书、作文总期于熟

3.1.1【原文】

唐彪曰:

凡经史之书,惟熟则能透彻其底蕴,时文、古文,熟则听我取材,不熟,安能得力也。

然熟亦难言矣。

但能背,未必即熟也。

故书文于能背之后,量吾资加读几多遍,可以极熟不忘,则必如其数加之,而遍数尤宜记也①。

最忌者,书读至半熟而置。

久而始温。

既已遗忘,虽两倍其遍数,亦不熟矣②!

【注释】

①透彻:

熟悉深入。

底蕴:

内情,底细。

资:

资质、禀赋。

几多:

表示不定的数量。

遍数尤宜记:

朱熹说:

“荀子云:

‘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诵数者,想是古人读书,亦记遍数。

②久而始温,既已遗忘:

心理学实验证明,复习对记忆效果影响极大。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表明:

遗忘呈先快后慢的规律,识记后的最初遗忘较快,而以后便逐渐缓慢起来,所以复习应及时。

【评述】

唐彪指出:

读书贵在熟。

他认为,“能背”不一定就是“熟”,应在能背之后,再加读多遍,达到“透彻其底蕴”才可谓“熟”;并提醒读者,读书千万不能“半熟而置”,否则,则两倍其力亦不熟矣。

3.1.2【原文】

唐彪曰:

天下事,未经历者,必不如曾经历者之能稍知其理也;经历一周者,必不如经历四五周者之能详悉其理也;经历四五周者,又不如终身练习其事者之熟知其理而能圆通不滞也。

故凡人一切所为,生不如熟,熟不如极熟,极熟则能变化推广,纵横高下,无乎不宜①。

读书作文之更贵于熟,何待言哉②!

【注释】

①圆通:

融会贯通而不偏执。

宜:

合适。

②待:

需。

【评述】

这一节紧承上文,用生活中浅显易懂的例子来说明,“极熟则能变化推广,纵横高下,无乎不宜”的道理。

3.1.3【原文】

朱子曰①: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若读之数遍,略晓其意即厌之,欲别求书读,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②。

【注释】

①朱熹(1130—1200):

字无晦,一字仲晦,又号云谷老人、沧州遁叟。

绍兴间举进士,历仕高、孝、光、宁四朝,累官宝文阁侍制,是宋代理学家中一个集大成的学者。

有《朱子全书》等传世。

②《朱子语类》卷一百四: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舍:

放下,放弃。

味:

意义,旨趣。

趣:

旨趣,意味。

【评述】

唐彪借朱熹的话告诉我们:

读书需读到爱不释手,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道理、奥妙;若略知其意即弃之,则必不得其真正的旨趣。

3.1.4【原文】

唐彪曰:

文入妙来无过熟。

朴学士问欧公为文之法,公曰:

于吾侄岂有吝惜,只是要熟耳。

变化姿态,皆从熟处出也①。

又,毛稚黄曰:

读书作文总妙在一熟,熟则无不得力。

或谓文亦有生而佳者,答曰:

此必熟后之生也。

熟后而生,生必佳,若未熟之生,则生疏而已矣,焉得佳乎!

是熟一字为作文第一法也。

【注释】

①《仕学规范》卷三十四:

“孙元忠朴学士尝问欧阳公为文之法,公云:

于吾侄岂有惜?

只是要熟耳,变化姿态,皆从熟处出也。

”孙元忠,名朴,宋代人,元佑间为秘书少监。

学士:

官名。

欧公:

指欧阳修。

②唐彪这段话并见清代梁章钜《退庵随笔》卷十九,文字略有出入。

【评述】

唐彪认为,“熟”为作文第一法,并引用欧阳修和毛稚黄的话来证明“熟”对作文的重要性。

3.1.5【原文】

毛稚黄曰:

“读书有四要:

一曰收,将心收在身子里,将身收在书房里是也;二曰简,惟简斯熟,若所治者多,则用力分,而奏功少,精神疲,岁月耗矣①;三曰专,置心一处,无事不办,二三其心②,必无成就;四曰恒,虽专心致志于一矣,而苟无恒,时作时辍,有初鲜终③,亦无成也,故存恒尤要焉。

【注释】

①治:

研究。

奏功:

取得功效。

②二三:

时二时三,反复无定。

③辍:

停。

初,开始。

鲜xiǎn,少。

【评述】

唐彪引用毛稚黄的话来说明读书有四要:

收心,简约,专一,有恒。

【综述】

本章论述读书作文“贵于熟”,熟有助于理解,“惟熟则能透彻其底蕴”;有助于运用,“极熟则能变化推广”;有助于写出好文章,“文入妙来无过熟”。

3.2【原文】课程量力始能永久

3.2.1【原文】

朱子曰:

读书少作课程,多施功力。

如会读得二百字,且只读一百字,却于百字中,猛施工夫,读诵极熟,理会仔细,如此记性拙者,亦日记得,悟性钝者,亦理会得;若徒贪多,大为无益。

【注释】

①《朱子语类》卷十:

“读书小作课程,大施功力。

如会读得二百字,只读得一百字,却于百字中,猛施工夫,理会子细,读诵教熟。

如此,不会记性人自记得,无识性人亦理会得。

若泛泛然念多,只是皆无益耳。

读书不可以兼看未读者,却当兼看已读者。

”课程:

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学习进程。

理会:

领会。

【评述】

这一节告诉我们:

读书不要好高骛远、只图贪多,而应量力而行。

3.2.2【原文】

唐彪曰:

学者用心太紧①,工夫无节②,则疾病生焉(惟立课程,则工夫有节)。

余亲见读书过劳而夭者五六人③。

故父师于子弟,懒于读书者,当督责之④,勿令嬉游;其过于读书者,当阻抑之⑤,勿令穷日继夜⑥,此因材立教之法也⑦。

【注释】

①紧:

不松驰。

②节:

节制。

③夭:

夭折、短命。

④督责:

督察责罚。

⑤抑:

遏止、禁止。

⑥穷日继夜:

日以继夜。

穷日,尽一日。

⑦因材立教:

依照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常作“因材施教”。

【评述】

唐彪主张,学习要有规律、有计划。

且提醒父师,教子弟时,要做到“因材立教”,即教孩子读书时不可让他过于贪玩,也不可让他过于劳累,还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

3.2.3【原文】

朱子曰:

读书不可贪多,常使自家力量有余。

如射箭者,有五上力,且用四斗弓,便可拽之令满,己力胜得他过。

今学者不度自己力量去读书,恐自家对敌他不过。

【注释】

①《朱子语类》卷十:

“读书不可贪多,常使自家力量有余。

正淳云:

欲将诸书循环看。

曰:

不可如此,须看得一书彻了,方再看一书,若杂然并进,却反为所困。

如射弓,有五斗力,且用四斗弓,便可拽满,已力欺得它过,今学者不忖自已力量去观书,恐自家照管他不过。

”斗:

量词,十升为一斗。

【评述】

这一段告诉读者,读书不可贪多,要留有余力。

若过于用力就有损健康。

3.2.4【原文】

朱子曰:

精神长者,宜广搜博取;精神短者,决不可务多,但以最紧要书,涵养性灵可也。

又曰:

为学须分老少。

年少精力有余,书须用多读;若年齿向晚,却宜择要用功,不在务多。

读一书,当思后来难得工夫,再去理会,须沉潜玩索,究到极处,道理既浃洽于心,自然记得不忘矣。

【注释】

①《朱子语类》卷十:

“精神长者,博取之所得多;精神短者,但以词义简易者。

”“大抵为学老少不同。

年少精力有余。

须用无书不读无不究竟其义;若年齿向晩,却须择要用功,读一书,便觉后来难得工夫再去理会,须沈潜玩索,究极至处可也。

盖天下义理,只有一个是与非而已。

是便是,是非便是非,既有着落,虽不再读,自然道理浃洽,省记不忘。

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向:

临近、接近。

年齿:

年龄。

沉潜:

集中精神,潜心;浸润。

浃jiā洽:

融会贯通。

【评述】

唐彪认为,读书要根据自己的精力和年龄特点去读,精力充沛者,适宜广搜博取;精力欠缺者,只读最紧要之书,以涵养性灵。

年纪轻者,须多读;年纪大者,宜择要书。

但无论哪类人都应该将每本书沉潜玩味,究到极处。

3.2.5【原文】

朱子曰:

读书不可不先立程限,程限如田之有畔也。

今之始学者,不知此理,四时甚锐,渐渐懒去,终且因循怠惰,抛弃前功,只缘为初不立程限之故。

【注释】

①《朱子语类》卷十:

“读书不可不先立程限,政如农功,如农之有畔,为学亦然。

今之始学者,不知此理,初时甚鋭,渐渐懒去,终至都不理会了。

此只是当初不立程限之故。

”程限:

规定的进度。

畔:

田地的边界。

锐:

急速。

因循:

沿袭。

怠惰:

懈怠、懒惰。

【评述】

读书要先规定一定的进度,否则,很容易在“渐渐懒去”中荒废时日。

3.2.6【原文】

唐彪曰:

有恒是学人彻始彻终工夫①,惟有恒,学业始能成就。

然人谁不欲有恒?

而每不能实践者,以课程不立,学无定规,初时欠缺,久即废弛。

惟立简约课程,易于遵守,不使一日有缺以致怠惰因循,方能有恒。

大概十五以内,每日间宜取四五时读书②,余可听其散步(少年之人,血气流动,乐于嬉戏,亦须少适其性③。

太劳苦拘束之,则厌弃之心生矣);三十以内,或有事,或无事,读书之外,静坐最要,散步次之;三十以外,事有繁简,应事读书之外,或静坐,或散步,各随其意。

作文之日,专意为文,不在斯例。

此昔贤课程常式也④。

至于读书一项,以资有敏钝,不能为一定之式,故又另设日记课程,以为准则。

吕东莱曰⑤:

读书最当准立课程,某时读某书、温某书,某时写某字,如家常茶饭,不先不后,应时而供,自然日计不足,月计有余矣。

【注释】

①恒:

恒心。

《论语·子路》:

“人而无恒,不可以做巫医。

”彻始彻终:

贯穿始终。

彻,通,贯穿。

②时:

时辰。

以昼夜人为十二时辰,每一时辰又分初、正,合为二十四小时。

③少shǎo:

稍,略微。

《战国策·赵策四》:

“太后之色少解。

④常式:

一定的格式和制度。

⑤吕祖谦(1137—1181):

字伯恭,南宋浙江金华人,学者称东莱先生。

举隆兴进士,复中博学宏词,官至直秘阁著作郎、国史院编修。

学术思想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

其学说主张治经史以致用,不规于性命之说,遂开浙东学派之先声。

著有《东莱左氏博议》等传世。

另有奉敕编的《宋文鉴》为朱熹所誉。

【评述】

这一节主要论述读书作文要“有恒”,以及如何做到“有恒”。

唐彪指出:

人人都欲“有恒”,然往往不能坚持,那么就需立一个“易于遵守”的“简约课程”,根据年龄特点、天资条件等具体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课程准则,安排适宜的时间和进度,定时定量,劳逸适度,循序渐进,方能做到有恒。

这一做法既符合以人为本的学习原则,又能保证人们做到持之以恒。

3.2.7【原文】

唐彪曰:

书分月日温读讲解①,则先后有定序,多寡有定规,自然精专深入,用力少而得效多。

其法见《父师善诱法》上卷第六张,仿而行之,甚至有益也。

【注释】

①温:

温习,复习。

【评述】

唐彪指出:

读书要分月日,要先后有序,多寡有数,这样能事半功倍。

附:

【记课程式】

3.2.8【原文】

以年为纲领,另记一行。

次行记某月,初一日至初五日,读某书某章起,至某章。

温某书某章起,至某章止。

读某文某文,已解未解,已覆未覆①。

读某判某表②,已背未背。

此五日一记法也。

【注释】

①覆:

指前面所提到的学生向老师“覆讲”。

②判:

文体之一,指关于判决书一类的公文。

该文体源自断案,初为判词,从唐代开始,为科举选士之一文体。

表:

见1.3.15注④。

【评述】

这一节唐彪通过举例子,用“五日一记法”来教读者如何记课程。

3.2.9【原文】

此月共读书多少章,温书多少卷,共读文、温文多少篇。

解某书某章起。

至某章止,共读几表,共读几判,此一月总记法也。

(或脱落一旬半月,不补亦可,仍当断续记去。

不可竟置①。

积丝成寸,积寸成尺,自有进益。

【注释】

①竟:

全、遍。

【评述】

本节乃记课程法之一月总记法。

【综述】

唐彪阐述了建立课程的必要性。

建立课程能使人劳逸结合,“工夫有节”,不易生病;使人易于“守恒”,学业有成;使人便于熟读精思,“沉潜玩味”,量力而行。

他列举了三种课程方法:

“日记”法,“五日记”法,“月记”法,能够比较系统地安排教学内容。

他把“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运用到课程设立中,主张“简约课程”,使人易于遵守,心有余力。

最终目的是读书能“有益”于人,而非为读书而读书。

3.3【原文】为学有优游渐积一法①

3.3.1【原文】

唐彪曰:

读书有计日程功之法,又有优游渐积之法。

盖计日程功之法固为学之准绳②,若夫质弱羸病之人③,欲计日程功,每日读几行,背几行,此必不得之数,不如将全书每日读一二遍,或二三遍,优游渐积,不求速背反能记矣!

彪十七岁以后,羸病凡十五年,濒死者数回④,不可多用心,然心欲读《大宗师》、《齐物》二篇⑤,于是将二文分日读之。

一日读《齐物》,每日止读一遍,读至二月余,二书皆探喉能背矣⑥。

于此知优游渐积之法之妙。

【注释】

①优游:

悠闲自得。

优游渐积:

就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日积月累地慢慢读,不求速成。

参考1.2.7注③优游涵泳。

②计日程功:

程,估量。

功,功效。

这里指上章所论的“立课程”法,可以按日子来计算功效。

准绳:

比喻行动所依据的原则或标准。

③羸léi:

瘦,弱。

④濒:

接近,临近

⑤《大宗师》《齐物》:

《庄子》中篇名。

⑥探喉能背:

喻背得很熟,像伸手从喉中取出一样。

【评述】

唐彪指出:

读书除了有计日程功之法,还有优游渐积之法,该法适合体弱多病之人,并且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明该法之妙。

3.3.2【原文】

唐彪曰:

一人剧病十余年①,不能读书;病愈,题到竟不能成文。

一名宿教之曰②:

当由渐以引之,三日作一篇,当无不成者。

人如其言,日致功不间③,至半月后,能二日成一艺④;又逾半月,能一日成一艺;又逾半月,能一日成二艺,而文且日进。

是法也,不特荒疏者相宜⑤。

即钝资推此致功。

才思亦渐能开发矣。

【注释】

①剧:

重,厉害。

②宿sù:

见《仇兆鳌序》注11。

教,教导。

③间jiàn:

间隔,间断。

④艺:

指八股文,见1.3.2注⑥。

⑤荒疏:

因平时缺乏练习而生疏。

【评述】

本节以常年多病之人为例,来说明“优游渐积”读书法的明显效果。

唐彪认为,即使是天资驽钝之人,运用这一读书法也可以开发“才思”。

【综述】

唐彪指出,读书除了有计日程功之法,还有优游渐积之法,该法适合体弱多病者及“钝资”者,并且以“名宿”的教法和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明该法之妙。

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是唐彪重视“因材立教”的又一表现。

3.4【原文】学有专功深造之法

3.4.1【原文】

唐彪曰:

作文有深造之法①。

如文章一次做不佳,迟数月将此题再为之,必有胜境出矣②;再作复不佳,迟数月又将此题为之,必有胜境出矣。

盖作文如攻玉然③,今日攻去石一层,而玉微见,明日又攻去石一层,而玉更见,再攻不已,石尽而玉全出矣。

作文亦然。

改窜旧文④,重作旧题,始能深造。

每月六课文⑤,止宜四次换题,其二次必令改窜旧作之有弊者,重作其旧题之全未得窍者,文必日进也。

此与浅尝粗入之功大异也。

【注释】

①深造:

指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也指达到精深的境地。

语出《孟子·离娄下》: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②胜境:

极美好的意境。

③攻玉:

加工玉石。

④改窜:

指文字的修改涂抹等。

⑤课:

见《仇兆鳌序》注12。

【评述】

唐彪认为“作文”如“攻玉”,需要反复修改,佳境才能出现。

其措施有二:

一是“重做旧题”,即“一题多做”或“一体多练”,以提高写作水平;二是“改窜旧文”,“每月六课文”,两次修改旧作,四次换题。

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3.5【原文】深思

3.5.1【原文】

伊川曰:

某向来将日间所闻于先生说话,夜间如温书一般一一仔细思量过,才有疑;明日又问。

朱子云:

读书须将先生讲过的,重复自去体认,方可。

【注释】

①《朱子语类》卷一百四:

“或问先生谓讲论固不可无,须是自去体认,如何是体认?

曰:

体认是把那听得底,自去心里重复思量过。

伊川曰:

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矣。

某向来从师一日间所闻说话,夜间如温书一般,字字子细思量过,才有疑明日又问。

”这段话指出了及时复习的一种方式。

【评述】

唐彪引用程颐、朱熹的话来说明及时复习的重要性。

3.5.2【原文】

张横渠曰:

学者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

然记不熟,则思不起,故书须成诵精熟,乃易于思索也。

【注释】

①见2.2注②。

【评述】

本节说明,读书“须成诵精熟,乃易于思索”。

3.5.3【原文】

朱子曰:

凡书有不晓处,用册子记出,时时思索,自然能解也。

【注释】

①《朱子读书法》卷二:

“读史有不晓处,札出,便且读过去,有时读别底,撞着文义与此相关,便自晓得。

【评述】

这一节说明,读书时对有疑处要注意摘记,不断思索或在别处受到启发,就能理解其意。

3.5.4【原文】

唐彪曰:

微言精义,古人难以明言,而待人自悟者,可将其书熟读成诵,取而思之。

今日不彻,明日更思,今岁不彻,明岁复思,数年之后,或得于他书,或出于他物,或通于他事,忽然心窍顿开,从前疑义,透底了彻,有不期解而自解者①。

故孔子曰:

“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②管子云:

“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将告之。

”③余谓鬼神非他,即吾心之灵也。

【注释】

①“不期解而解”:

见2.1“看书总论”。

微言:

含义深远精微的言辞;也指不明言,用暗喻示意。

触:

触发,受到触动而引起某种反应。

心窍:

指认识和思维能力,古人以为心脏有窍,能运思,所以这样说。

②《论语·子罕》: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意思是说,恐怕没有思念吧(如果真个思念,心到就能得到),那又有什么远不远的呢?

③《管子·心术下》:

“能毋问于人而自得之于己乎?

故曰,思之。

思之不得,鬼神教之。

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气之极也。

【评述】

本节论述了“自悟”的途径:

或熟读成诵,反复思考;或得于他书、他物、他事,“不期解而解”。

管子云:

“思之不得,鬼神将告之。

”唐彪说:

“鬼神非他,即吾心之灵也。

3.5.5【原文】

唐彪曰:

或静坐之时,或夜气清明之际,偶尔思维,忽然心窍开通。

精思妙理,层叠而生。

过一二日,心窍复闭,前所得者,又不复记忆矣。

故须就其心窍开时,即便登记①,不可迟也。

昔横渠张夫子亦有是言②。

【注释】

①登:

立刻。

②《张子全书》卷十五:

“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

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

学者有问,多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己,闻者莫不动心有进。

”横渠张夫子:

张载,见2.2②。

【评述】

唐彪提供了一种抓住灵感的方法:

当忽然心窍开通,精思妙理,层叠而生之时,一定要将其立刻记下;要不然过一会,心窍复闭,将再也无法找回这种瞬间即逝的灵感了。

3.5.6【原文】

薛文清曰:

凡读书思索之久,觉有倦意,当闭目静坐,养其神气。

少时,再从事于思索,则心清而义理自见。

【注释】

①薛瑄(1392--1464):

字徳温,卒谥文清,明河津人。

永乐十九年进士,治学宗程朱,以躬行复性为主,著有《读书录》等,《明史》有传。

《读书录》卷五:

“读书固不可不思索,然思索太苦而无节,则心反为之动,而神气不清,如井泉然,淆之频数则必浊。

凡读书思索之久,觉有倦意,当敛襟正坐,澄定此心,少时,再从事于思索,则心清而义理自见。

”神气:

精神气息。

少时:

过不大一会儿;不多时。

【评述】

当读书读累时,要闭目静坐一会儿,就会头脑清醒,然后再继续读书、思索。

3.5.7【原文】

唐彪曰:

凡欲了彻难解之书,须将其书读之至熟,一举想间,全书首尾,历历如见。

然后取其疑者反复研究,自然有得。

若读得不熟,记得此段,忘却彼段,脉络不能贯串,纵令强思,乌能得解?

惟读之至熟,时时取来思索,始易得力也。

【评述】

这一段告诉我们彻底弄懂难解之书的方法:

首先要读之至熟,然后反复研究,时时思索,才易彻底了悟。

3.5.8【原文】

唐彪曰:

一人学曹娥碑数年①,而毫发不能相肖②,因欲改学他书。

余曰:

他书亦未必易学也。

凡学艺者,舍手用目,舍目用心,方称善学。

今子所用,不但非心,且非目也,徒任手耳③,安能得字之神乎?

子何不通体将诸字之上下左右④,而深思其结构之何若也,通体将其点钩直画,而深思其笔法之何若也。

其人大悟曰:

善。

吾昔未闻此言也,徒劳苦吾之手矣。

于是反复思维,半月后,而字已肖其七八。

噫!

学艺且非深思不能得也,而况于读书与处事之大焉者乎。

【注释】

①曹娥碑:

东汉度尚为“孝女”曹娥所立之碑。

碑文记载上虞女子曹娥,因父溺死,亦投江而死。

经五日,抱父尸出。

度尚使弟子邯郸淳作诔辞,立石。

今所传之曹娥碑法帖,乃晋代王羲之所书。

②毫发:

毫毛和头发,比喻极小。

肖xiào:

相似。

③任:

听凭,听任。

④通体:

整个物体,全体。

⑤有关书法内容,参看4.23“摹书临书”。

【评述】

唐彪以学书法为例,说明读书、处事都需要深思的道理。

【综述】

无论是理解问题,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必须精心思考,“反复研究,自然有得”。

深思能使头脑中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灵感到来,“心窍开通,精思妙理,层叠而生”。

这必须建立在“熟读”的基础上,只有“读之至熟”,“全书首尾,历历如见”,才能“时时取来思索”;反之,“记得此段,忘却彼段,脉络不能贯串,纵令强思,乌能得解”。

对书中有疑之处,也应摘记下来,以便时时思索。

参看2.5“看书须熟思又须卓识”和3.1“读书、作文总期于熟”等相关内容。

3.6【原文】下问①

3.6.1【原文】

唐彪曰:

学问原相平重,而问尤紧要②。

夫子尝称舜好问,察迩言矣③。

孟子称舜“舍己从人”,无非取于人矣。

人之善,舍问何从而取也?

无非取,则知其无所不问矣。

“禹闻善言则拜。

”④问而得闻善言乃拜,非空闻善言而拜也,则知禹之能下问也,拜则益,非人所能及也。

周公以圣人之才,又为圣人之子,圣人之孙,圣人之弟,一堂聚首,皆系圣人,有何不明之理、不知之事?

乃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惟恐人有善言,不及与闻,己有所疑,不及问人,其谦虚好问如此也⑤。

孔子,圣人之尤也,亦尝问礼于老聃,问官于剡子矣⑥;入太庙,每事问矣⑦:

是孔子亦好问也。

曾子称颜子曰: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⑧。

颜子复圣也,其好问又如此。

余就数圣人所为推之,而得其理,譬如燃灯于一厅之上,灯一二盏,则止能照一二席地,必不能照三四席地;若燃数十余灯于一厅之上,则一厅无不照矣!

凡一人之聪明才智,止如一二盏之灯,安能照及天下之事理?

好问而并十人之聪明才智于我,譬如燃十盏之灯;更好问而并数十人之聪明才智于我,犹如燃数十盏之灯,自然于天下之事理无不明矣!

凡圣人生来,不过十倍人之聪明才智,必无百倍于人者,及至后而百倍于人者,(因其)好问能并多人之聪明才智,而聪明才智始大也。

此理显然也。

无如愚鲁之甚者,腹中一无所有,而自谓才与学已能过人,诩诩然自负,而不屑下问⑨,噫!

诚可叹可惜也。

【注释】

①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少,以上问于下,都称下问。

《论语·公冶长》: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

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②学问:

这里指学习和询问。

学与问本为两事,后来学问联称,指有系统的知识。

③语见《中庸》:

“子曰: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察:

详审,细究。

迩:

近。

迩言:

浅近或左右亲近的话。

④《孟子·公孙丑上》:

“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拜:

拜谢。

与人为善:

原指帮助人学好,现多指善意帮助别人。

⑤《史记·鲁周公世家》:

“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周公:

西周的政治家,姓姬名旦,详见1.3.10注①。

沐:

洗头。

握:

捉,持。

一沐三握发:

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来,形容为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

吐哺:

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

一饭三吐哺:

周公吃饭时,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形容寻求贤良有才能人的迫切。

汉曹操《短歌行》: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与闻:

参与并得知内情。

⑥《史记·孔子世家》:

“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

”孔子曾从学于郯子,事后对人说:

“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事见《左传》昭公十七年。

宋吕祖谦《左氏传说》卷十九:

“孔子所以问官名于郯tán子,问礼于老聃。

”尤:

优异,杰出。

老聃:

老子,春秋战国时楚国人,曾为周朝藏书室史官,著有《道德经》。

⑦《论语·八佾》:

“子入大庙,每事问。

”太庙:

天子的祖庙。

春秋时,鲁国称周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