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84321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0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提纲.docx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提纲.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提纲.docx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提纲

2012届高考历史复习提纲

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朝代表

西周

东周

西汉

东汉

春秋

战国

-2070-1600-1046-771-475-221-206-202825220

西晋

十六国

439

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东晋

宋齐梁陈

220280316420589618907

五代

辽、夏、金

夏、金、蒙古

民国

十国

北宋

南宋

907960112712791368164419121949

【知识网络】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朝:

内阁制

清朝:

军机处

汉朝:

中外朝制度

秦朝:

三公九卿制

中央官僚机构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秦始皇确立世袭皇帝制度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度

汉:

设刺史

监察诸侯和

地方官

明:

设置按察

司,掌管地方

的监察

唐:

在全国

设立10个道

作为监察区

秦:

设御史

大夫监察

百官

中央职能部门

地方行政机构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整合】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⑴目的: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⑶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影响):

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

(春秋战国时期)

2、宗法制:

⑴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①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

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

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

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②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拓展:

⑴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

①关系:

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②作用: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⑵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

消极:

成为数千年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任人唯亲,裙带关系……

积极:

它形成了认祖归宗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孝顺长辈、恪守孝道……

专题纵横: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不同

分封制

宗法制

不同点

含义

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

宗法制是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统治的

目的

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特点

①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进而分封属下,构成等级秩序。

②邦国有同姓、异性之分。

③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联系在一起。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

巩固和扩大了西周的疆域,传播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动了边远地区的进步。

但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步失去原有作用,逐渐出现诸侯割据局面。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皇权

关系

两者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就是分封制,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

⑴皇帝制度

①特点:

皇帝天下独尊,皇权至高无上。

②表现:

A.集行政、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B.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意志。

C.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③影响:

A.君主的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着政治决策、立法、行政和司法。

B.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④历代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

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

⑵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

①官职设置:

最高官三个: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末任命,自掌军权)。

丞相之下又设诸卿,如:

宗正(管理皇族和外戚);廷尉(管理刑狱、司法)

②特点:

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大权最后集中在皇帝手中。

③作用:

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物,形成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行政体制。

【拓展:

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可以减少君主专制制度下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

但是秦始皇晚年,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朝廷大臣参与议政的制度遭到破坏。

⑵郡县制

①实行原因: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大一统。

②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郡:

设郡守(行政)、郡尉(军事)、监御史(监察)

县:

县尉(军事和治安),县丞(司法)

③郡县制与分封制区别: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④作用: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专题纵横:

秦朝郡县制与西周分封制的不同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传承制度

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主要政治制度

⑴汉朝郡国并行制(了解)

汉初:

在地方这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汉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⑵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职能:

三省:

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

尚书省下设六部:

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②作用:

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补充:

唐朝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

⑶元朝的行省制

①原因:

元朝的统一,统一后幅员辽阔的疆域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

②内容:

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③意义: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②从地方来看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君主专制的加强

⑴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①过程:

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

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②影响:

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评价:

⑴废丞相:

①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操权柄,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②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有助于君主独裁专制。

君主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

⑵设内阁:

内阁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

②大学士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③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

⑵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①时间.目的:

清雍正年间,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②地位:

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机构。

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军机大臣基本职能:

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连建议权也没有。

③特点:

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④意义:

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2、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专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妨碍了社会进步,中国社会在近代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拓展:

比较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

主要区别:

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专题知识整合】

5.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过程:

形成——秦朝;巩固、发展、完善——从西汉到元朝;

空前强化(顶峰)——明清时期;

结束——1912年宣统下诏退位。

B、中央制度:

秦汉: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汉武帝时中外朝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宋: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元:

设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

明:

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制;

清:

雍正帝设军机处。

C、地方制度:

秦:

郡县制;西汉初期:

郡国并行制;元朝:

行省制度。

(2)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特点

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作用:

中央官僚机构日益完善并形成严密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君权,削弱相权,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使地方服从于中央,有利于巩固统一;

影响:

A、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

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B、绝对君主专制,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助长了因循守旧之风。

C、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D、极大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专题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一、时间范围:

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主权但不完整。

1919~1949五四运动——新中国建立(近代后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封建经济也有资本主义经济运动。

二、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主要矛盾:

1.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四、新旧民主革命分期界标:

五四运动

1.旧民主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领导;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前途。

2.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前途。

五、中国近代化的主题:

1.政治民主化: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民主革命。

2.经济工业化: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3.思想科学化:

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4.生活西方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六、两大任务:

1.民族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民主革命——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七、四条线索:

1.列强不断入侵,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侵略屈辱史)

2.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近代化(抗争史)

3.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

4.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纵观列强侵华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略                            

1、鸦片战争(1840——1842)与《南京条约》:

①背景:

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门户;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国商定(协定关税),破坏了关税主权。

③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英、法联军发动,

①原因:

主因:

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直因:

列强修约遭到拒绝

②经过(略)

③抗争:

1859年,直隶提督史荣椿在大沽炮台壮烈牺牲

④结果:

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⑤影响:

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遭到更严重侵害;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3、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①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黄海大战(日本控制了黄海海域)、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

中国战败

②《马关条约》内容:

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出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影响: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与《辛丑条约》(1901年)

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直接目的:

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结果:

清政府签定了《辛丑条约》。

②《辛丑条约》内容:

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的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拆除天津大沽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要地。

③影响:

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拓展:

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什么影响?

A、政治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大量割地赔款不平等的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也激化中国社会矛盾,引发中国人民不断地抗争和探索。

B、经济上,他们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破坏自然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依赖列强丧失独立性。

也刺激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C、思想文化上,冲击中国的旧思想旧制度,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2、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清政府的北洋舰队主力尚存。

由于李鸿章的“避战保舰”政策,日本获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①领导人:

邱逢甲、徐骧、刘永福等。

②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历史意义:

A、反映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爱国主义精神。

B、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①兴起的原因: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②经过:

口号,“扶清灭洋”;地区:

山东→京津地区。

◆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中国军民抗御外辱,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列强之间的矛盾.

三、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1、侵华日军的罪行

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

日本既定的侵华政策(根本原因);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陷入极端困难的局面,为了摆脱危机(直接原因);中国国民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趁之机。

国际因素:

欧美忙于应付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⑵侵华日军的罪行:

①发动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1)九一八事变:

1931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标志着日本大举侵华的开始。

2)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3)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进行了为期6周的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被害。

②日军侵华罪行(分类):

A、屠杀中国人民,进行细菌战、毒气战B、疯狂迫害占领区人民(推行“以华制华”的政策,扶植傀儡政权)C、进行经济掠夺(实行殖民统治,目的是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的附庸经济)D、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目的是消磨、摧残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斗志,实现其同化政策)

2、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①背景:

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

②形成过程:

(了解)

A、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八一三事变后,国共双方军事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D、1937年秋,中共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E、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③意义:

有效地孤立了日本侵略者,充分动员了全国亿万军民,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①淞沪会战: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一场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②太原会战: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八路军115师取得)

③徐州会战: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台儿庄战役(国民党李宗仁指挥)

⑶共产党敌后抗日斗争

①1937年8月洛川会议:

中共中央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会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②成立陕甘宁边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③配合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作战,取得了平型关大捷

④1940年8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进行了百团大战。

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⑤巩固根据地的措施:

政治:

在民主政权中,团结抗日各阶级,阶层;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运动,思想上开展整风运动.

⑥1945年中共召开七大,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⑷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地位

①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伟大胜利。

②历史地位:

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是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重新振兴的转折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实现了祖国统一。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

1、根本原因:

阶级矛盾的激化

2、进程:

1851年金田起义,---开始,

        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1853年3月,洪秀全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

其政治影响:

建立了与清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1853年,北伐,林凤祥,李开芳,失败.为西征胜利牵制了大量敌军.

西征,东征,军事上达到全盛.

3、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⑴内容:

A、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分配方式:

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分配方式:

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的产品分配原则。

        C、理想目标:

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⑵评价:

①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②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

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③但是这个制度所制定的平分土地的办法,并不切合实际,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

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施过。

4、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

⑴目的:

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⑵内容:

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⑶评价:

①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②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

5、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⑴失败过程:

天京变乱,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陷落,失败。

⑵失败的原因:

①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②主观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⑶失败的教训:

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农民阶级不可能带领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但他们是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二、辛亥革命

【拓展:

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

①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