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修身正己 单元集体备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83893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6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修身正己 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修身正己 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修身正己 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修身正己 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修身正己 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修身正己 单元集体备课.docx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修身正己 单元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修身正己 单元集体备课.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修身正己 单元集体备课.docx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修身正己单元集体备课

第四单元修身正己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怀着对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的崇敬之心,翻开叶老的文集,跃入眼帘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透过一篇篇文章,看到的是他那大海般宽容的胸怀,那天地般博大的爱。

叶圣陶先生从事和关注教育工作几十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子。

他思想博大精深,著作等身,在文化教育界独领76年的风骚,既体现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个性,又体现了宽广的时代教育背景和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叶圣陶,感受他的魅力与风采。

1.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2.理解文章,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3.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4.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小雅》中说: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又该怎么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

做一个怎样的人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的为人处世。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草率(shuài)  生疏(shū)  商酌(zhuó)

恳切(kěn)譬如(pìrú)朦胧(lóng)

累赘(zhui)拖沓(tà)妥帖(tuǒtiē)

打拱(ɡǒnɡ)监督(dū)诲人不倦(huìjuàn)

丁卯(mǎo)修润(rùn)颠沛流离(diānpèiliúlí)

不耻下问(chǐ)鞠躬尽瘁(jūgōngjìncuì)

(2)根据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

轻率,不慎重,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草率)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不耻下问)

商量斟酌。

(商酌)

不辞辛苦,勤勤恳恳,竭尽全力,贡献出全部精神和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鞠躬尽瘁)

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

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颠沛流离)

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不简洁。

(拖沓)

修改润色。

(修润)

学习没有满足的时候,比喻非常好学。

(学而不厌)

教育人极有耐心,从不厌倦。

(诲人不倦)

形容人口音不纯,掺杂着方音,也指说各地方言的人都有。

(南腔北调)

拖累,麻烦,(文字)不简洁。

(累赘)

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以身作则)

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自作自受)

2.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代表作品:

短篇小说集《隔膜》,长篇小说《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3.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

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几方面的内容?

【交流点拨】 两方面:

待人宽;律己严。

2.理清文章的思路。

【交流点拨】 第一部分(第1段):

叶老去世自己内心的悲哀。

第二部分(第2段):

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

详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宽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

详写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一面。

第五部分(第9段):

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二)深层探究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交流点拨】 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内心无比悲哀,写此文以示纪念。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些品德?

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体现?

【交流点拨】 待人宽和律己严两种品德。

待人宽:

(第3段)修改文章;(第4段)送客;(第5段)复信。

律己严:

(第6段)写话重风格;(第7段)文风重简洁;(第8段)写作求完美。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在本文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积累下来,并说说它们的意思,小组中进行交流。

【交流点拨】 1.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跟随张中行先生,一起认识了他笔下的叶圣陶先生。

了解到了叶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高尚品德。

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地学习这篇文章,领略叶老的魅力。

(复习上节内容导入)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内容品析

品读课文,思考:

1.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交流点拨】 

(1)“我常常跟别人说:

‘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这句话是对叶老过人品行的高度赞扬。

在作者眼中,叶圣陶先生是待人厚的,作者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叶圣陶先生的这一品质。

例如,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还有就是叶先生对普通话生疏,但也不耻下问,让“我”给他修润。

有人到他家去探望他,告别时,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这都体现了他的待人厚。

(2)“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句话在文中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承接了上文叶老为人宽厚的一面,引出下文叶老严于律己的另一面,使文章语意连贯,衔接自然。

(3)“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叶老虽然不在了,但他对写话风格的严格,对文风简洁的要求,对写作的监督执行,以及对这种主张贯彻坚持的苦心,一直是我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2.作者在第一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请找出来并品析。

【交流点拨】 “双层的悲哀”的含义:

大处说,中国的文学界和教育界,失去了一位坚守语文主张的著名语文学家;小处说,“我”失去了一位相交多年、感情深厚的老师及朋友。

表达了张中行对叶老的尊敬与爱戴。

示例:

(1)“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通过叶老给“我”回信这件事,“我”明白了十年的浩劫改变了很多人,但叶老始终坚守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在黑暗的日子里依旧保持着为人宽厚的一面。

(2)“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在当时文风应简偏繁的现实中,叶老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主张,希望大家做到文风简洁,规范写话等,其实是反对浮夸的文风。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这种风格具体讲是什么?

(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交流点拨】 “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还特别重视“简洁”。

(二)关注语言

1.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赞美叶圣陶先生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2.小组自主品析,然后组内展示,最后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明确:

(1)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交流点拨】 这句议论是对叶圣陶先生最高的评价,叶先生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

(2)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交流点拨】 这句话描写了叶圣陶先生的动作和语言,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好客,注重礼节。

(3)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交流点拨】 “以身作则”“鞠躬尽瘁”两个成语高度赞扬了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品质。

(4)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交流点拨】 作者从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赞扬叶圣陶先生的律己严,工作认真。

(三)写法探究

因作者并非空泛地叙议,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仍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说说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交流点拨】 1.在感情表达方面:

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2.在人物刻画方面:

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在文风方面:

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却又不失其深致。

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这些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换,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四)体验与反思

他不止一次地说:

“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

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

举例说说。

【交流点拨】 这是叶老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也就是不累赘,不写废话。

本文就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如:

作者在列举叶老的生活小事时就用这种口语化的、娓娓道来的语言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叶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过人品德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

拿出自己刚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

【交流点拨】 1.标点符号方面;2.书面语和口语的运用方面;3.用语的简洁准确方面;4.是否顺口悦耳平易恳切;5.用字用词是否准确。

14 驿路梨花

世间花朵千万,作者为何单单描写梨花?

是因为朵朵梨花洁白,树树梨花灿烂?

我想,原因不仅仅是这些,美丽的外在固然让人喜欢,品质、精神才是永恒的存在。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彭荆风走进哀牢山,走向驿路梨花海,看一看它养了谁的眼睛,暖了谁的心田,魅力何在!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生字读音,生词含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在整体感知全文基础上,弄清文章巧妙的构思、象征手法的运用和梨花的深刻含义。

3.感受“梨花精神”,在生活中也做一个乐于助人、文明善良的人。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几张梨花图片

世间花朵千万,作者为何单单描写梨花?

是因为朵朵梨花洁白,树树梨花灿烂?

我想,原因不仅仅是这些,美丽的外在固然让人喜欢,品质、精神才是永恒的存在。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彭荆风走进哀牢山,走向驿路梨花海,看一看它养了谁的眼睛,暖了谁的心田,魅力何在!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陡峭(qiào) 着急(zháo) 露宿(lù)

喷香(pèn)菌子(jùn)麂子(jǐ)

撵走(niǎn)修葺(qì)驿路(yì)

简陋(lòu)竹篾(miè)恍惚(huǎnghū)

(2)根据注音写汉字。

晶yíng 莹  避 bì风 驿 yì路 

立jí 即 竹miè 篾 火táng 塘  

打rǎo 扰 香气四yì 溢  

(3)形近字组词。

   

   

2.解释下列词语。

修葺:

修理(建筑物)。

茸,修理、修建。

折损:

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驿路:

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

广阔而看不清楚。

恍惚:

不真切,不清楚。

简陋:

简单粗陋不完备。

延伸:

延长伸展。

香气四溢:

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溢,水满外流。

晶莹:

光亮而透明。

陡峭:

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3.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

1952年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

1956年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绿色的网》,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4.创作背景。

“文革”时期,作者被投入囚牢。

在牢房中,还坚持写作。

“四人帮”垮台后,他的作品才重见天日。

《驿路梨花》是作者坐了七年监狱以后重新提笔的第一部作品。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作家对党的无比信赖,对新生活的无比热爱。

确如作者在《驿路梨花》一书的后记中所写:

“我热爱生活,……尽管我的功力有限,我还是要尽力为欢乐的生活奏乐。

”正是在这样的心理下,作者才写出《驿路梨花》这样温暖如春阳的文章。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写了哪些人?

这些人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交流点拨】 “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修建小木屋、照料小木屋、回报小木屋,只是为了方便后来人,让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得以传递。

作者描写小木屋,则是为了让这种淳朴的民风、乐于助人的精神、善良的美德被更多的人知晓、学习。

2.文中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

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有四处: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3)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

“驿路梨花处处开。

小结:

以梨花美景来衬托美丽的梨花姑娘,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出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二)深层探究

1.细读课文8~12段,看作者是怎样对小屋进行细致描写的?

为何要这样写呢?

【交流点拨】 对小屋的描写是由远而近、由外及里的。

外部:

草顶、竹篾泥墙(远看);门从外扣着,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

“请进!

”(近看)

内部:

先写火塘(室内地上挖的小坑,四周垒上砖石,中间生火取暖),灰是冷的;再写大竹床,虽然简陋,却铺着厚厚的稻草;又写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面装满了水,接着写自己的感受,“尝了一口”“清凉可口”;又借着电筒光发现墙上几行粗大的字:

“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屋内的描写,就像电影镜头的推移,最后停在那几行粗大的字上,犹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

这些,都表明草屋主人很热心,想得细致周到。

草屋应有尽有,准备周全,安排妥当。

过路人怎能不“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呢?

作者对小屋作如此细致的描绘,正是为了表现小屋主人善良赤诚之心,火一般的热情及其细心体贴。

2.“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后,围绕着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设置了几次悬念,发生了几次误会?

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设置了三次悬念。

第一次悬念:

“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

“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第二次悬念:

“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

而老人说:

“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

”到底谁是主人呢?

第三次悬念:

当“我们”要感谢哈尼小姑娘时,她说:

“不要谢我们!

不要谢我们!

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呢?

两次误会:

第一次:

“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

第二次:

“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悬念作用:

在结构安排上,采用一连串的布疑,一环套一环地设悬与释念,以形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文势。

在故事情节发展上,带有浓郁的扑朔迷离、波谲云诡的神秘色彩。

在读者心理上,造成疑团顿生、捉摸不定而非寻根究底不可的情绪。

误会作用:

两个误会都带有喜剧色彩,而且又是人物交替误会,波澜迭起,别有情趣。

在这双重误会中,迸发出雷锋精神的灿烂光辉。

总之,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

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峰回路转、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3.文章结尾以诗句作结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引用陆游诗句作结,既点题又点人,把梨花的自然美与人物的心灵美交织在一起,人花相映,寓意深刻,感染力强,升华了中心思想。

(三)赏析语言

文中多次出现“梨花”,圈出相关语句,思考各处“梨花”的含义及作用。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老余说:

“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交流点拨】 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来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

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交流点拨】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

营造美的意境。

(3)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

“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交流点拨】 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

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4)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交流点拨】 虚写,把梨花林和梨花姑娘融合在一起,人花相映,用自然美衬托人物美,赞颂了梨花姑娘的美好心灵。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

“驿路梨花处处开。

【交流点拨】 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

升华文章主题,题文相映。

(四)写法探究

思考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交流点拨】 文题中的“梨花”既指漫山遍野盛开着的洁白的梨花,又指具有美好心灵的哈尼小姑娘,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比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梨花姑娘的热心助人。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仔细读课文,想想,为修建和照料“驿路”上的小茅屋,哈尼小姑娘梨花和梨花妹妹做了哪些好事?

解放军做了哪些事?

试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把课文缩写成五六百字的一篇短文。

【交流点拨】 附推荐作品:

《驿路梨花》 《绿月亮》 《断肠草》

15*最苦与最乐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

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

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也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

1.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方法,借以培养学生思维的辩证性和严密性。

3.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一、新课导入

我经常听同学们抱怨:

上学真苦啊!

难道不上学就不苦吗?

又有多少人因为上不了学而痛苦。

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曾沐浴幸福和快乐,也会历经坎坷和挫折。

快乐和痛苦本来就是双胞胎。

老天是公平的,快乐与痛苦是相依相存的。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认识也有不同。

那么究竟什么事情最痛苦、什么事情最快乐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一篇文章《最苦与最乐》,看看他是怎么认为的。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契约(qì)     循环(xún)   恩惠(huì)

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赔礼(péi)

监督(dū)如释重负(shì)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莫过于。

(莫若)

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契约)

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达观)

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海阔天空)

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心安理得)

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任重道远)

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死而后已)

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仁人志士)

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如释重负)

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悲天悯人)

2.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思想家、学者。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3.创作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统治腐败,人民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

一个有良知的致力于中国改革的维新运动领袖,希望唤起更多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

4.回顾文体知识。

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理解文章内容,还需掌握论题。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并思考下列问题:

1.这篇文章的论题是什么?

【交流点拨】 最苦与最乐。

2.从文章标题可以看出,本文主要讲了哪三个问题?

【交流点拨】 

(1)人生什么事最苦?

(2)什么事最快乐?

(3)最苦与最乐之间有什么关系?

3.从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交流点拨】 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第二部分(4);第三部分(5、6)。

(二)深层探究

1.细读第1~3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交流点拨】 (第1段)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2)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交流点拨】 (第2段)通过与贫穷、失意、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3)到底什么叫责任?

它的范围有多大?

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交流点拨】 (第3段)不守诚信、欠钱没还、受恩未报、得罪人没有赔礼——没责任的表现。

责任的范围:

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

三个凡属:

概括所有的责任。

通过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出本文的第一个论点:

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一直要过着痛苦的日子,即背着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2.细读第4段,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交流点拨】 从第一句这个设问句“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

自然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