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高速管廊施工工法临近高速路基同期施工管廊施工工法.docx
《临近高速管廊施工工法临近高速路基同期施工管廊施工工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近高速管廊施工工法临近高速路基同期施工管廊施工工法.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近高速管廊施工工法临近高速路基同期施工管廊施工工法
临近高速路基同期施工管廊施工工法
前言
综合管廊(日本称“共同沟”、台湾称“共同管道”),就是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
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
一、工程概况
由住总集团有限公司/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联合体承建新机场高速公路地下综合管廊(南四环~新机场)工程一期土建施工GLS06标。
标段北起刘田路北侧,南至新机场北围界与新机场内部管廊相接,起讫桩号B24+450~B28+158,长度约3.7km。
标段位于大兴区礼贤镇,由北向南依次途径紫各庄村、西里河村、祁各庄村,沿线以农田、果园、苗圃、菜园为主,部分路段穿越蔬菜大棚。
跨越永兴河道,既有建筑物以低~多层为主。
管廊底埋深约6.0~11.0m,管廊宽约9.7m,高4m,明挖法施工。
其中标段北区B24+450-B26+200由住总集团有限公司承建;南区由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承建,起讫桩号B26+200~B28+158,长度约1.95km。
二、本工法适用与相邻路基段管廊深基坑作业施工
三、在临近路基段需注意基坑监测,及雨季防洪,其支护方式以土钉墙锚索为主。
(一)、基坑监测
1、基坑监测
(1)工程的监测项目通过监测各种变形数据(基坑的水平位移,结构及土体侧向位移、地下水位、建筑物沉降、倾斜等),及时反应工程的各种施工影响,并做出相应措施,保证工程的安全和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过大的影响,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一般可达到以下目的:
1为基坑周围环境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提供依据,确保基坑支护结构和相邻建筑物的安全;
2验证支护结构设计,及时反馈信息,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
3将监测结果反馈设计,为其它区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2.巡视检查
2.1基坑工程施工和使用期内,每天均应由专人进行巡视检查。
2.2基坑工程巡视检查宜包括以下内容:
支护结构:
支护结构成型质量;墙壁后土体有无裂缝、深陷及滑移;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基坑有无漏水。
施工工况:
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分层厚度及喷锚设置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基坑周边地面有无超载、超载是否按照设计要求进行。
周边环境:
周边管道有无破损、泄漏情况;周边建筑有无新增裂缝出现、裂缝是否发展;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深陷、变形是否发展;邻近基坑及建筑的施工变化情况。
监测设施:
基准点、监测点完好状况;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有无影响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
根据设计要求或当地经验确定的其他巡视检查内容。
巡视检查宜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
巡视检查如发现异常和危险情况,应及时通知建设方及其他相关单位。
3.土钉墙支护结构监测点布置及监测位置
监测点的布置分为支护结构周边地表的垂直沉降,边坡顶的垂直沉降、水平位移监测点、地下水位(基坑内中央,基坑被保护对象周边)、周建筑围竖向位移(建筑四角。
沿外墙),所有监测点应布置在内力及变形关键特征点上,并应满足监控要求,详见土钉墙支护结构监测项目一览表。
土钉墙基坑围护体系及周边环境各监测项目控制值
序号
监测项目
基坑支护形式
预警值(mm)
报警值(mm)
控制值(mm)
变化速率(mm/d)
1
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
(放坡喷锚H≤7.5m)
土钉墙支护段
60
65
75
≤20
2
支护结构顶部竖向位移
(放坡喷锚H≤7.5m)
60
65
75
≤10
3
支护结构周围地表竖向位移
(放坡喷锚≤7.5m)
60
70
80
≤10
4
支护结构地下水位
距基坑底1000
5
支护结构周围建筑竖向位移
10
50
60
≤3
4.监测及巡视频率
4.1监测频率
观测频率可根据观测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即观测较为稳定时,可减少观测次数;观测结果变化较大或遇暴雨异常情况时,应加密观测次数,并采取相应应急措施。
在基坑监测或施工巡视过程中,监测项目变形总量或变化速率之一达到预警值时,或者出现异常及危险情况时,应暂停施工,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理,保证基坑结构安全。
监测频率可根据相关规范要求并结合具体施工阶段调整,如遇异常情况加大监测频率。
上述监测频率为正常施工情况下的频率,当工程事故或其它因素造成监测项目的变化速率加大时,根据工程的需要增加监测次数直至危险或隐患解除为止;
当监测项目的累计变化值接近或超过报警值时,加密监测;
当监测结果出现异常时,应及时向有关各方汇报;
当变形曲线趋于平缓时,在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即可判断变化趋于稳定,经发包人和监理工程师同意后可以停止相应项目的监测工作。
注:
当出现下述状况之一时,应提高监测频率:
(1)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
(2)监测数据变化量较大或者速率加快;
(3)存在勘察中未发现的不良地质条件;
(4)超深、超长开挖或未及时加撑等未按设计施工;
(5)基坑及周边出现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
(6)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加大或超设计限值;
(7)支护结构出现裂缝;
(8)周边地面出现突然较大沉降或严重开裂;
(9)临近的建(构)筑物出现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开裂;
(10)基坑底部、坡体或支护结构出现管涌、渗漏或流砂等现象;
(11)基坑工程发生施工后重新组织施工;
(12)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
(13)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及时跟踪监测。
4.2巡视频率及工期
巡视频率及工期与监测频率及工期相同
4.3正常情况下的信息反馈
监测数据正常情况下的第三方监控信息的报送形式有日报和第三方监测分析周报、月报。
具体报送形式如下:
1)日报:
应于当日17:
00前通过“安全风险监控系统”直接上报项目管理单位,同时反馈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
2)周报、月报:
应分别于每周四17:
00前、每月24号前以书面形式和通过“安全风险监控系统”报项目管理单位,同时反馈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
内容应分别包括近一周、近一月的第三方监测数据、巡查信息及其汇总分析、风险评估预警情况、监控跟踪情况、变化趋势和存在问题等。
5、预警状态下的信息反馈
预警信息通过“安全风险监控系统”或书面形式逐层上报:
监测预警:
监测预警由“安全风险监控系统”依据设定的预警标准及第三方监测单位上传的当日监测数据进行比对后自动发布。
巡查预警:
(1)巡查预警由我方根据当天现场巡查情况,经综合判定达到预警状态后通过“安全风险监控系统”及时发布。
(2)巡查预警内容包括:
预警工程部位、现场风险状况、初步原因分析、可能诱发的风险事件、处置建议等,并附相关工程状况的现场照片。
黄色、橙色综合预警:
(1)发现黄色、橙色综合预警时起立即通过“安全风险监控系统”或书面形式上报项目管理单位;
(2)黄色、橙色综合预警建议内容包括:
施工风险状况描述、原因分析、可能导致风险事件、处置建议等,并附相关工程状况的现场照片。
在预警建议或综合预警判定中,必要时应通知设计单位,以加强技术沟通和共同参与预警分析。
红色综合预警及快报:
(1)发现红色综合预警时立即上报项目管理单位,同时告知设计单位,以加强技术沟通和共同预警分析。
并应通过“安全风险监控系统”或书面预警快报形式报告。
(2)预警快报报送内容主要包括风险时间、地点、风险概况、原因初步分析、变化趋势、风险处理建议等。
其中监理单位快报给施工单位时,还应根据预警级别下达安全隐患报告书、整改通知书、停工令等先期处理方式。
(3)项目管理单位自收到红色预警建议后,应立即进行现场确认及综合判定,判定为红色综合预警后,应第一时间通过“安全风险监控系统”发布综合预警消息(判定为黄、橙色综合预警则进入预警报送流程),并以快捷、有效方式立即通知各相关监控单位和设计单位。
在预警建议信息上报项目管理单位的同时,现场监测、巡查人员紧急加密监测频率及加强现场巡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增加监测项目、加密监测点,密切关注现场情况的变化,数据处理分析及咨询人员进一步深入对监测、巡查、作业管理情况进行分析,提供详细的分析报告。
同时,我方项目经理及总工与项目管理单位人员、施工、设计、监理单位密切联系,指导采取初步控制措施,配合制定处理方案。
在确定处理方案后,由施工单位根据方案采取对应的处理措施。
在此过程中,我方及时落实项目公司主管领导、有关部门及专家组加强风险监控、监督管理的反馈意见,有针对性地加强风险位置的周边环境和工程自身的现场监测、巡查及风险信息的汇总分析,对处理措施实施的效果进行严密监控,并将监控情况向各方定期汇报。
在处理措施的实施后,根据监控情况确认工程达到安全的状态后,按项目管理单位管理流程进行消警处理。
6消警信息报送
1)监测阶段预警的消警:
阶段预警处理结束后,由施工单位上报消警建议,监理单位审核确定后,书面报告给项目管理单位,由第三方监测单位在“安全风险监控系统”上进行消警并发布消警信息。
2)巡查预警的消警:
预警处理结束后,由施工单位填报预警处置情况,由发布单位在“安全风险监控系统”上进行消警。
3)黄色综合预警的消警:
预警处理结束后,由施工单位上报消警建议,监理单位审核确定后,书面报告给项目管理单位,由项目管理单位(依托第三方监测单位)实施消警,并在“安全风险监控系统”上发布消警信息。
4)橙色综合预警的消警:
预警处理结束后,由施工单位上报消警建议,监理单位初审,书面报告给项目管理单位审定后,由项目管理单位(依托第三方监测单位)实施消警,并在“安全风险监控系统”上发布。
5)红色综合预警的消警:
在风险处理结束后,由施工单位上报消警建议,监理单位初审,书面报告给项目管理单位审定后,必要时征求安全风险咨询单位和项目管理单位相关领导的建议后,由项目管理单位(依托第三方监测单位)实施消警,并在“安全风险监控系统”上发布。
7监测作业实施方法
7.1水准网及水平控制网施测
本工程主要监测对象为建(构)筑物、地表、围护结构自身及周边,在监测过程中可采用统一的水准网及水平控制网监测系统开展相关监测工作,本项目坐标系统采用54坐标系与地方高程系。
7.1.1水准网布置及观测
(一)水准网布置
水准网由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构成,根据工程周边待测风险源的分布密度、等级及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分级埋设基准点和工作基点。
本工程的整个水准网采用环路形式布网,现场按观测需要布设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构成水准网。
高精度水准网用于整个监测区域内测点的竖向位移监测。
1)基准点布设形式
本工程高程基准点采用施工方工程高程控制系统精密水准点,竖向变形监测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式,采用附合或闭合水准路线形式,起始并闭合于精密水准点上。
基准点同监测点一起布设成独立的闭合环、或形成由附合路线构成的结点网。
2)工作基点布设原则
工作基点作为竖向变形测量的起算基准的选择,其稳定性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一般选择在相对稳定的、便利的地段,在施工影响范围之外的永久性建(构)筑物上布设,设置工作基点构成竖向变形监测控制网。
在使用前复测工作基点间的高差,在允许范围内方可使用。
(二)观测方法及数据采集
1)观测方法及仪器
水准网观测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使用TrimbleDINI03电子水准仪进行观测,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带记录程序,记录外业观测数据文件。
仪器型号及主要技术指标见表7.1.1-1。
表7.1.1-1水准网观测仪器及主要技术指标
序号
仪器名称及型号
仪器照片
主要技术指标
1
TrimbleDINI12
配套LD12铟钢尺
每公里往返测高程中误差
≤0.3mm
2)数据观测技术要求
水准网观测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二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其主要技术要求见表7.1.1-2。
表7.1.1-2垂直位移水准网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
序号
项目
限差
1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
0.5毫米
2
每站高差中误差
0.15毫米
3
往返较差及环线闭合差
±0.3
毫米(n为测站数)
4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
±0.4
毫米(n为测站数)
5
视线长度
30米
6
前后视的距离较差
0.5米
7
任一测站前后视距差累计
1.5米
8
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
0.5米
高程基准点选择、布设完成后,需经过复测确认高程基准点处于稳定状态时,方可使用。
基准网复测时,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二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进行观测,每1个月进行一次复测工作。
观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时可以只观测单程,采用附合水准路线形式必须进行往返观测,取两次观测高差中数进行平差。
观测顺序:
往测:
后、前、前、后,返测:
前、后、后、前。
观测注意事项如下:
①对使用的电子水准仪、条码水准尺应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
当观测成果异常,经分析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对仪器进行检验与校正;
②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
③观测前应正确设定记录文件的存贮位置、方式,对电子水准仪的各项控制限差参数进行检查设定,确保符合观测要求;
④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
⑤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才能开始观测;
⑥数字水准仪应避免望远镜直对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仪器应在生产厂家规定的范围内工作,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才能启动测量键,当地面震动较大时,应随时增加重复测量次数;
⑦每测段往测和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
⑧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
⑨完成闭合或附合路线时,应注意电子记录的闭合或附合差情况,确认合格后方可完成测量工作,否则应查找原因直至返工重测合格。
7.1.2水平控制网布置及观测
(一)水平控制网布置
1)基准点、工作基点布置原则
①基准点设立于施工影响区域之外的稳固可靠的位置;
②工作基点,点位的分布满足准确、方便观测全部观测点的需要;本工程工作基点个数为20个,以保证必要的检核条件;
③基准点与工作基点组成监测基准网,监测基准网每2个月复测一次,当对监测结果产生怀疑时,应随时检核监测基准网。
2)基准点、工作基点埋设方法及技术要求
①基准点及工作基点埋设方法采用人工开挖或钻具成孔的方式进行埋设,埋设步骤如下:
①土质地表使用洛阳铲,硬质地表使用Φ150mm工程钻具,开挖直径约150mm,深度大于3m孔洞;夯实孔洞底部;清除渣土,向孔洞内部注入适量清水养护;④灌注入标号不低于C20的混凝土,并使用震动机具使之灌注密实,混凝土顶面距地表距离保持在5cm左右;在孔中心置入长度不小于1m的钢筋标志,露出混凝土面约1~2cm;上部加装钢制保护盖;养护15天以上。
(二)观测方法及数据采集
基准网由基准点、工作基点构成,以施工平面控制系统为基础建立,采用附合或闭合导线形式,起始并闭合于本工程精密导线上。
基准网观测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二等水平位移基准网技术要求观测。
观测采用导线测量方法,使用LeicaTS06全站仪(测角精度±2″,测距精度1mm+2ppm×D)进行观测。
控制网及监测点观测均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二等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其主要技术要求见表7.1.2-1。
表7.1.2-1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
序号
项目
指标或限差
1
水平角观测测回数
6
2
测角中误差
1.0秒
3
测边相对中误差
≤1/100000
4
每边测回数
往返各4测回
5
距离一测回读数较差
1毫米
6
距离单程各测回较差
1.5毫米
7
气象数据测定的最小读数
温度0.2摄氏度,气压50帕
根据我单位实际工作经验,基准点观测采用导线法比较容易操作,使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按相应技术规程作业,容易达到监测精度要求。
将所布设的围护结构墙顶水平位移观测基准点及基坑施工控制点组成闭合导线或附合导线(网)形式。
导线测量采用LeicaTS06全站仪,测角精度±2”,测距精度1mm+2ppm×D。
可按下式估算导线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
(1)
(2)
(3)
式中:
——导线平均边长;
——测角中误差(″);
——测距相对中误差(mm)。
按导线平均边长60米,测角中误差1.41”,测距6测回,测距中误差为0.4毫米,于是得到观测基准点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
为0.56毫米。
监测点水平位移观测根据现场条件,一般采用极坐标法。
在选定的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上安置全站仪,精确整平对中,后视其它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测定监测点与监测基准点之间的角度、距离,计算各监测点坐标,将位移矢量投影至垂直于基坑的方向,根据各期与初始值比较,计算出监测点向基坑内侧的变形量。
按极坐标法监测水平位移监测点中误差为:
,满足监测精度要求。
观测注意事项如下:
①对使用的全站仪、觇牌应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尤其时照准部水准管及电子气泡补偿的检验与校正。
②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③仪器、觇牌应安置稳固严格对中整平;④在目标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⑤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才能开始观测;⑥应尽量避免受外界干扰影响观测精度,严格按精度要求控制各项限差。
(二)、土钉墙锚索
锚索是通过外端固定于坡面,另一端锚固在滑动面以内的稳定岩体中穿过边坡滑动面的预应力钢绞线,直接在滑面上产生抗滑阻力,增大抗滑摩擦阻力,使结构面处于压紧状态,以提高边坡岩体的整体性,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岩体的力学性能,有效地控制岩体的位移,促使其稳定,达到整治顺层、滑坡及危岩、危石的目的。
一、 施工工艺
1.钻孔 钻孔是锚索施工中控制工期的关键工序。
为确保钻孔效率和保证钻孔质量,采用潜孔冲击式钻机。
钻机钻井时,按锚索设计长度将钻孔所需钻杆摆放整齐,钻杆用完,孔深也恰好到位。
钻孔深度要超出锚索设计长度0.5m左右。
钻孔结束,逐根拔出钻杆和钻具,将冲击器清洗好备用。
用一根聚乙烯管复核孔深,并以高压风吹孔,待孔内粉尘吹干净,且孔深不少于锚索设计长度时,拔出聚乙烯管,塞好孔口。
两种特殊情况的处理:
渗水的处理。
在钻孔过程中或钻孔结束后吹孔时,从孔中吹出的都是一些小石粒和灰色或黄色团粒而无粉尘,说明孔内有渗水,岩粉多贴附于孔壁,这时,若孔深已够,则注入清水,以高压风吹净,直至吹出清水;若孔深不够,虽冲击器工作,仍有进尺,也必须立即停钻,拔出钻具,洗孔后再继续钻进,如此循环,直至结束。
有时孔内渗水量大,有积水,吹出的是泥浆和碎石,这种情况岩粉不会糊住孔壁,只要冲击器工作,就可继续钻。
如果渗水量太大,以至淹没了冲击器,冲击器会自动停止工作,应拔出钻具进行压力注浆。
塌孔、卡钻的处理。
当钻孔穿越强风化岩层或岩体破碎带时,往往发生塌孔。
塌孔的主要标志是从孔中吹出黄色岩粉,夹杂一些原状的(非钻头碎的、非新鲜的、无光泽的)石块,这时,不管钻进深度如何,都要立即停止钻进,拔出钻具,进行固壁注浆,注浆压力采用0.4 MPa,浆液为水泥砂浆和水玻璃的混合液,24小时后重新钻孔。
雨季,常常顺岩体破碎带向孔内渗流泥浆,固壁注浆前,必须用水和风把泥浆洗出(塌入钻孔的石块不必清除),否则,不仅固壁注浆效果差,还容易造成假象。
2. 锚索制作 锚索在钻孔的同时于现场进行编制,内锚固段采用波纹形状,张拉段采用直线形状。
钢纹线下料长度为锚索设计长度、锚头高度、千斤顶长度、工具锚和工作锚的厚度以及张拉操作余量的总和。
正常情况下,钢绞线截断余量取50mm。
将截好的钢绞线平顺地放在作业台架上,量出内锚固段和锚索设计长度,分别作出标记;在内锚固段的范围内穿对中隔离支架,间距60--100cm,两对中支架之间扎紧固环一道;张拉段每米也扎一道紧固环,并用塑料管穿套,内涂黄油;最后,在锚索端头套上导向帽。
3. 锚索安装 向锚索孔装索前,要核对锚索编号是否与孔号一致,确认无误后,再以高压风清孔一次,即可着手安装锚索。
安装下倾锚索比较简单,没有更多的技术问题。
安装上倾和水平锚索时要注意以下四点:
检查定位止浆环和限浆环的位置,损坏的,按技术要求更换;检查排气管的位置和畅通情况;锚索送入孔内,当定位止浆环到达孔口时,停止推送,安装注浆管和单向阀门;锚索到位后,再检查一遍排气管是否畅通,若不畅通,拔出锚索,排除故障后重新送索。
4. 锚固法注浆 锚固法注浆采用排气注浆发施工。
下倾的孔,注浆管插至孔底,砂浆由孔底注入,空气由锚索孔排出;上倾和水平孔,砂浆由孔口注入,空气压向孔底,由孔底进入排气管排出孔外(水平锚索,空气经限浆环进入排气管)。
上倾和水平锚索孔注浆过程中,当排气管不再排气,且有稀水泥浆从排气管压出时,说明注浆已满;对于下倾锚索注浆,采用砂浆位置指示器控制注浆位置。
锚索孔注浆采用注浆机,注浆压力保持在0.3--0.6 MPa。
5.立锚墩 锚墩的作用是把锚具的集中荷载传递到岩面和调整岩面受力方向。
为了使锚墩上表面与锚索轴线垂直,预先将一根外径与钻头直径相同的薄壁钢管和垫板正交焊牢,浇筑锚墩前将钢管的另一端插入钻孔即可。
6.锚索的张拉 张拉锚索前需对张拉设备进行标定。
标定时,将千斤顶、油管、压力表和高压油泵联好,在压力机上用千斤顶主动出力的方法反复试验三次,取平均值,绘出千斤顶出力(KN)和压力表指示的压强(MPa)曲线,作为锚索张拉时的依据。
因国产压力表初始起动压强不完全相同,所以,标定曲线上必须注明标定时的压力表号,使用中不得调换。
压力表损坏或拆装千斤顶后,要重新标定。
若锚索是由少数钢纹线组成,可采用整体分级张拉的程序,每级稳定时间2-3min;若锚索是由多根钢纹线组成,组装长度不会完全相同,为了提高锚索各钢绞线受力的均匀度,采用先单根张拉,3天后再整体补偿张拉的程序。
7.封孔注浆 补偿张拉后,立即进行封孔注浆。
对于下倾锚索,注浆管从预留孔插入,直至管口进到锚固段顶面约50cm;对于上倾和水平锚索,通过预留注浆管注浆。
孔中的空气经由设在定位止浆环处的排气管排出。
8.外部保护 封孔注浆后,从锚具量起留50mm钢绞线,其余的部分截去,在其外部包覆厚度不小于50mm的水泥砂浆保护层。
为保质保量地按期完成施工任务,工地必须成立QC小时,自始至终每个阶段坚持采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制定一系列对策和实施办法,及时改善锚索体结构,积极改进施工工艺,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组织施工,尽量做到均衡生产,使钻孔、注浆、张拉、封锚等工序互不延误,交叉进行,并按统一表格做好施工记录。
二、质量控制
1. 锚位点放线,各方向允许误差均为±1cm。
2.脚手架的搭设必须稳定,对紧固件的紧固必须有人复核。
3.按设计孔口座标在脚手架上安装钻机专用钢管,将钻机放在专用钢管上,用经纬仪按边坡方向放出基线,然后用方向架放出锚索方位角,测角仪调整倾角,到满足设计要求为止。
将紧固件紧牢后,再核查一遍钻机孔位座标、方位及倾角,确认无误后,将所有紧固件再紧一遍使其误差不超过:
倾角±0.5°,方位角±1°。
4.锚索孔径允许误差±2mm。
5.若遇坍孔,应立即停钻,进行固壁注浆处理,注浆24小时后重新扫孔钻进。
6.洗孔要干净彻底,孔中不得留有岩粉和水。
7.锚索的编制要确保每一根钢绞线始终均匀排列、平直、不扭不叉,锈、油污要除净,对有死弯、机械损伤及锈坑者应剔出。
8.锚索的长度要根据钻孔的实际深度确定,允许误差±2cm,并对锚索按孔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