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信息科技三年发展规划规划13022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81787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小学信息科技三年发展规划规划13022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小学信息科技三年发展规划规划13022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小学信息科技三年发展规划规划13022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小学信息科技三年发展规划规划13022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小学信息科技三年发展规划规划13022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小学信息科技三年发展规划规划130222.docx

《最新小学信息科技三年发展规划规划1302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小学信息科技三年发展规划规划13022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小学信息科技三年发展规划规划130222.docx

最新小学信息科技三年发展规划规划130222

 

小学信息科技三年发展规划规划130222

崇明县小学信息科技三年发展规划(2012——2015)

为进一步全面落实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要求,增强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总结过去的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以“绿色指标”为导向,结合市调研的反馈意见,制订我县小学信息科技学科三年发展规划,努力提升我县小学信息科技教育教学的品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发展基础条件与分析

(一)概况(事业数据)

1.教师基本情况

崇明县现有公办小学34所,其中一所是特殊教育学校。

全县担任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的专兼职教师共计45人。

我县小学信息科技教师的学历基本达标,但其中全日制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比重比较低,只占到总人数的24.5%,大都是非计算机专业毕业。

即使在最近三年内任教小学信息科技学科的13位教师中只有3位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

如何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成为本学科队伍建设方面的重中之重。

另外专职教师比例不高,只有53.3%的教师专职担任计算机学科教学,但这其中大都还兼任学校的网管、机器维护等工作。

最近几年引进的大学生,大都不是计算机学科的师范类毕业,因此在组织教学内容、驾驭课堂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2.学生基本情况

本县三年级学生近几年来一直保持在3700名左右。

其中大都集中在城堡两镇,7所学校的三年级学生共占总人数的40%,除了城堡两镇较好的几所学校的学生家庭电脑拥有率能达到90%以上之外,其他学校的学生家庭电脑拥有率大约在30%左右,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农场和偏远学校由于外来人口较高,家庭电脑的拥有率则更低一些,在4%左右。

由此可见学生的电脑基础很不平衡,家庭里有电脑的学生一开始就掌握了一些电脑的基础知识,而没有的则连开机都不会,因此这也给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3.课程实施与教学情况分析

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2009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规定在小学三年级开设信息科技学科,每周2课时,每所学校都安排了正常的教学工作。

教材方面,我县从2010年秋季开始,统一使用由中国地图出版社与中华地图出版社共同编写的信息科技小学版(试用本)。

部分学校在小学阶段的其他年级开设信息科技课,无统一教材,通常采用自编教材,每周一课时。

(1)指定课程计划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

本县小学信息科技学科严格按照上海市课程方案实施,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按照各校指定的作息时间表,认真备课、上课,做到有安排、有记录、有专用教室确保小学信息科技的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中有效渗透两纲教育。

(2)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本县部分学校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用其所长,在学校的快乐活动日活动中开设一些学科拓展课程,如logo语言、美图秀秀等小软件的应用,丰富教学内容。

(3)开展“主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推进探究型学习活动

根据本县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要求学习内容围绕“项目主题”展开,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发展优势

发展优势一:

利用网络平台,努力创建教研活动氛围与规范

本县地域广阔,学校分布较为分散,教师参加一次教研活动,时间和交通成本都较高,所以教研活动的次数受到限制。

为了缓解这一问题,2010年10月开始,着手研究网络教研平台,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和修改,目前已逐步得到规范。

该平台能够实现网上发布教研活动公告(活动的时间、地点、要求、出席对象等)、网上点名、网上布置作业(教师完成作业)、提供资源、网上互动交流、网上活动考核等教研活动必须的一些功能。

缩短了各学校之间的时空距离,为信息科技教师开展研讨活动提供了一个较为便捷的途径,也为教研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发展优势二:

以“研究课题”引领教研和教学实践

教研员带头申报了《区域内推进小学信息科技学科“主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探索以“活动主题”重组教材内容,将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话题、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与信息科技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落实“主动•有效”的教学理念。

其次也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与上海市中青年教师的课题申报,本年度汲浜小学黄隽华申报了《博客在农村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希望教师通过课题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此外,本县每所学校都从“主动•有效”出发,确立学校的研究课题,每位老师又根据学校确立的研究课题认领了子课题。

一系列围绕“主动•有效”理念而开展的课题研究,起到了引领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的作用。

(三)发展空间与生长点

1.队伍建设

由于学校规模的逐步缩小,信息科技周课时较少,因此我县所有的信息科技教师都兼任其他工作,他们在任教本学科以及保障全校的网络正常运行之外,往往还需承担网站的建设与维护、设备维修与保养、信息技术培训、专用室的管理维护和清洁、教育教学活动录像拍照、随时回答和解决学科教师遇到的各种软硬件问题、制作课件等工作工作量非常大。

也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师还担任语、数、外的教学工作。

信息科技任课教师人员少、任务重、杂务繁多,普遍缺少自主学习的时间,专业技能提高缓慢。

另外,在培训方面,信息科技教师参加陪训的主要途径是听专家报告或本区内观摩课。

教师普遍难有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因此眼界不宽,教育教学视角单一。

但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对于信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

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应承担起培养这种素质的职责。

信息技术教师只有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才有可能培养出适合信息社会的人才,这是社会对于我们的必然要求。

因此提高小学信息科技教师专业化程度也是大势所趋。

2.课堂教学

由于本学科的教师多数从其他学科转过来,通过几年的培训、学习、观摩和实践,整个教学情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也涌现出几位优秀的教师,但为数不多。

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呈现出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按部就班的多,发展创新的少;全班讲授的多,学生小组活动的少。

多数教师平时把注意力放在课堂的局部细节上,对教材整体把握、对信息技术培养目标的理解尚待提高。

如今借助我县的“主动·有效”课堂达标与提升工程,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师观念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研训活动

县级层面,在基于网络的研训管理平台,首先从形式上有效地保证了活动的质量,有要求、有点名、有资源、有作业、有总结,通过一系列的电子材料单促进了活动的规范;其次也加强了互动交流,使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延伸。

因此在下一步的研训活动上,在选择的研讨主题、活动的深度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另外也要增加个别化的互动,促进教师的个性发展。

在校级层面,由于农村学校规模较小,难于开展学科的教研活动,因此需要提高联合体的活动质量和教师本身的自主研修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课程开发

本学科的教师大都重技术轻理论,因此教师的课程和科研意思不强,需要进一步提高课程实施的开发水平和科研能力。

鉴于本县小学信息科技开展《“主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活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内容,要求围绕主题项目开展备课、上课,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在一定的意义上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研究能力。

二、发展理念与思路

(一)发展理念

全面贯彻落实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实施《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为主要目标;以灵活多样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实现课程目标;为学生在信息化学习平台上的学习创造条件;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建立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向规范化、专业化有序发展。

通过落实“双基”,规范教研行为,聚焦课堂教学,注重多元评价,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发展思路

1.在规范中创新

创新是教师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

但它必须有一个基础积累的阶段,即逐步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系统的教育教学常规,形成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以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在这个过程中,规范为创新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和支撑力量。

在未来的三年里,严格根据《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执行课程的基本要求;严格遵循《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遵守教师培训制度,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自觉更新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潜心钻研教育教学业务,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

在让教师在注重师德修养的前提下,要为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更为自由的、更为宽松的发展时空,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走自己的“路”,在规范中变革,在变革中发展。

2.在实践中成长

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多的是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的。

一方面,学校中实践性问题的存在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实践性问题的解决则是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的标志。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是实践着的教师,教师首先关注的主题是自己置身于其中的教育情境的改善和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并以解决实践性问题为目的,“为了实践、关于实践、在实践中“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主线。

因此在未来的三年里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教学是教师的天职,课堂是教师的最重要的“战场”,教学质量是衡量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标准,对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思想上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因此认真抓好课堂教学“五环节”,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分清主次,面向学生,抓住重点,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磨练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2)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实践中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自我观察、监控、调节和自我评价。

具体包括对备课、上课、课外作业与辅导、教学评价等各教学环节的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

成长=经验+反思。

这充分说明了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教师同样要学会反思,善于反思,使之为一种日常习惯,形成“实践->反思->提高”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

通过教学反思,使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联系起来,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

(3)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教师即研究者的早期倡导者布克汉姆曾经说过:

研究不是一个专有的领域,而是一种态度。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研究的意识,是一个在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并且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教师。

因此教师的实践的过程中,要培养问题意识和问题捕捉的能力,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把它作为研究的主题,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

同时信息技术教师还要加强与同行或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教研不能局限于学科内部或学校内部,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教研,一个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人数一般都不多,开展校内教研有一定困难,学科之间、校际之间也有必要开展交流,向其他学科教师、外校的同行学习、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总体发展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基于网络平台的现代化精细管理,建立教师成长档案,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基于课程化的研训模式,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研究,提升教研品质;实现基于项目活动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思维、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基于课堂教学自我反思的研修模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具体目标与任务

以实施课程为重点、聚焦课堂为抓手,精细管理为手段,促进发展为方向,确立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与任务:

1.加强课程管理,规范教学行为,促进课程要求到位;

以全面贯彻《上海市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以“绿色指标“为导向,认真学习和落实好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围绕我县《进一步规范和优化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的若干建议》的要求,制定出适合本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狠抓课堂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促进课程要求的全面实施到位。

同时加强三类课程的整合研究,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2.加强课程培训,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进一步加强学习和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认真落实《改进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的要求精神;紧密结合县级活动,以“‘主动·有效’课堂新一轮达标提升工程”和“小班化教育区域推进”两大项目为契机,努力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手段、途径和模式,优化区域内的课堂教学质量,逐步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通过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录像反思,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3.加强课程实施,丰富活动载体,优化教研活动品质;

以实施课程要求为重点,以聚焦课堂为着眼点,积极组织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评优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以信息科技教学研究活动为载体,以区域内网络教研为平台,优化教研的深度和品度。

4.加强课程研究,创新教学模式,强化教学改革意识。

进一步加强课程管理的研究,指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通过搭建平台,落实监控,实施管理。

同时,积极探索在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转型的研究,改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增强教师的教学改革意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项目与行动

行动一:

加强教研活动的内涵建设

1.加强教研核心团队建设。

完善本县小学信息科技教研网络,形成可行的信息科技教师管理体系(县教研室→县中心组→县联合体→各校信息科技教师)。

明确以区域教研活动的模式开展学科教研,明确区域内教研工作规范及组长工作职责,同时优化县级中心组和信息技术学科的骨干教师队伍,通过培训、观摩、考核等手段,组建一支既有教学能力又有组织能力的区域教研活动的核心团队。

2.加强教研活动制度建设。

首先是时间和次数上保准每学期县级活动三次,联合体活动各片三次。

在活动过程中做到有计划、有点名、有记录、有交流、有总结。

其次加强区域教研活动前的准备;关注区域教研活动的实效性;重视区域教研活动后的反馈及改进。

同时通过城乡学校结对的方式缩小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之间的差异,每学期定期在这些学校召开几次区县级层面的教研活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使活动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3.加强教研活动文化建设。

丰富教研活动形式,提高活动品味。

由于本学科人员变动相对较小,而且区域内教师也相对较少,因此需要形成一个和谐,团结,具有进取精神的研究团队。

通过三年的努力,不断丰富教研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与时俱进的教研群体。

行动二:

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要培养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就需要教师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加强专业化发展,作为一名信息科技教师,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点专业能力需要加强学习和提高:

1.专业知识能力。

熟悉和掌握部分信息技术最新软硬件知识,是对信息科技教师的基本要求。

在区域教研活动中,定期组织或经常渗透信息技术前沿知识培训,扩大教师的视野,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丰富。

2.教学设计能力。

培养教师将学习资源和教学过程综合起来进行课堂设计。

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分析、综合、解释教学活动。

在区域教研活动中加强集体备课、说课和评课,并在区域范围内组织教师开展以课堂设计、教学反思为主的教学案例比赛。

3.教学实施能力。

现代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实施能力不同于传统教育中单纯的讲授能力和答疑能力,而是强调从单一的知识传递变为重视问题解决,强调学校教学与社会的连续性,强调对学生进行生存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

着力提高信息科技教师在课堂实施中的综合评价的能力、内容与方法“链接”的能力、协作性教学的能力。

每学期组织4-6次的学科调研,着重对教师的常规课堂教学进行指导,提高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并注重指导后的跟踪反馈。

4.教学研究能力。

尽管在理论上已经为基于网络的现代教育提供了原则和方法,但教师仍然感到实际教学中,现有的原则和方法确实不够用。

鼓励信息科技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和实践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思想。

通过科研论文评比、出版优秀论文集、推荐优秀论文参加国家、市级论文竞赛等不同的途径方法展示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在教研中逐步形成研究的氛围,促进教师向研究型发展。

5.终身学习能力。

终身学习能力是指教师能够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有意识地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不断地学习各种最新的教育理论,保证自己职业能力的适应性。

结合信息科技教师的360师训工作,加强教师专业理论的培训和信息科技新教材的培训,发挥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通过带教,展示等形式更新教师的五种教师专业知识。

行动三:

发挥网络教研的管理功能

利用好本县“课程网”的教研群组功能,围绕信息科技教师应具备的多项能力,通过网络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专题理论学习、教材分析、课堂教学实录分析、教学案例分析、新设备新技术的交流等,让“课程网”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让“课程网”群组中的所有信息科技教师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其次也借助于这个平台,建好教师成长档案。

行动四:

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建设

信息科技课程以信息素养的形成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

教师应该紧紧围绕学科的培养目标,立足课堂,研究课堂,扎实进行课堂教学。

借助《区域内推进小学信息科技学科“主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研究课题,指导教师利用项目(主题)进行教学活动,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要求各班建立学习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确立一个学生研究的项目(主题),组织学生尝试研究性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学会学习。

期末可以开展探究活动的成果展示。

行动五:

完善学生的评价系统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是甄别和筛选的功能,更应是激励、诊断和促进的功能。

因此,信息科技课程的过程评价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即培养学生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信息素养。

通过评价可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我,以便调整学习方法,来不断发展自身的信息素养;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以便修正教学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形成和提高信息素养。

行动六:

改进和充实学科资源网站

本县已经建立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进行自主测试的网站,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拓展,成为学生学习、评价、教师进行教学资源共享的平台。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加强学科中心组和联合体组长的作用,每学期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和教学工作计划。

2.发挥专家指导专业引领作用。

邀请专家对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定期提出建议,定期到校听课,分层次地指导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改进、研究。

(二)制度保障

1.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考评制度,把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成效纳入各级管理人员考核的范围,把是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评聘和奖惩的依据。

2.加强教研组管理,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提高教研效率。

3.逐步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使教师培训活动常态化、多样化、长效化,使教师通过各类适切的培训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条件保障

根据本校的规划,认真开展项目活动,做到“五有”:

有项目责任人,有项目立项书,有项目实施过程管理,有项目完成验收,有项目经费保障。

(四)过程管理保障

按照本规划,每年编制出具体、可操作、可检测的执行方案。

严格按照执行方案,进行实施过程管理,邀请顾问专家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作及时的诊断与矫正,发现问题及时总结反思并作纠正。

六、规划进程的年度安排

1、首先是组件三支力量:

第一支力量是本学科“专家”组成员(4人左右),主要有三个联合体组长和本学科的学科骨干组成,他们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在学科教学上也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是本学科的核心力量。

第二支力量是本学科的中心组成员(6人左右),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主要承担县级课题的实践研究。

也是为四年一次的中青年教师的大奖赛作准备。

是本学科的关键力量。

第三支力量是新教师队伍,只要是三年内新进的教师,通过有计划的培训指导,逐步培养成优秀教师,这是本学科的后备力量。

2、由“专家”组成员分头形成各自的研究领域,组建四支队伍:

第一支队伍是新教师培养,在三年内形成一套完整的培训课程(针对新教师培养)。

第二支队伍是县级课题的实践研究(针对青年教师培养),只要围绕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资源建设等等问题进行研究。

第三支队伍是拓展课程的开发应用(针对成熟教师的提高)。

第四支队伍是新技术的应用开发,应用于现代化的教学和教研管理(针对技术型的教师)。

加强教研活动的内涵建设

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发挥网络教研的管理功能

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建设

完善学生的评价系统

改进和充实学科资源网站

12学年

加强片级的合作研究

三支力量四支队伍初步成型

根据市教研室的教研组观察点逐步完善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研究

形成一个初稿,特别是使过程性评价落到实处

开展小学信息科技的拓展课程培训和建设。

形成教师的备课规范。

建设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博客网站

13学年

打破片级模式,以研究兴趣形成新的合作共同体

三支力量四支队伍逐步完善

根据市教研室的教研组观察点逐步完善

开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案例研究

借助于新技术如何在网上实施评价。

补充小学信息科技的拓展课程。

整理教师参考资料。

开始研究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站

14学年

形成一个县级和谐发展的共同体

三支力量四支队伍成熟建成并形成一定的规章制度

根据市教研室的教研组观察点形成一个成熟的管理平台

开展学生探究学习的案例研究

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

形成一套小学信息科技的拓展课程。

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师参考资料。

建设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博客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