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世界关系进入历史性变化的新阶段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80613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与世界关系进入历史性变化的新阶段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与世界关系进入历史性变化的新阶段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与世界关系进入历史性变化的新阶段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与世界关系进入历史性变化的新阶段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与世界关系进入历史性变化的新阶段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与世界关系进入历史性变化的新阶段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docx

《中国与世界关系进入历史性变化的新阶段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与世界关系进入历史性变化的新阶段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与世界关系进入历史性变化的新阶段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docx

中国与世界关系进入历史性变化的新阶段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中国与世界关系进入历史性变化的新阶段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回顾历史,中国曾长期处于国际体系的边缘地带,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顺应全球化浪潮,“和平融入”现存国际体系,推动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短短30年间,中国国民经济由20世纪70年代末濒临崩溃边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社会经济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举世瞩目,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有目共睹。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与世界关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快速发展势头进一步凸显,对世界的全方位影响更加明显,与世界互动更加紧密,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

中国从国际体系的边缘进入中心,但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仍然缺失

以2001年“入世”为标志,中国融入世界步伐加快,自身发展也步入“快车道”,成为全球化浪潮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不仅率先企稳复苏,而且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与西方深陷战略困境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被加速推向世界前台。

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升至世界第二,并积极开展区域合作,主动参与全球问题治理,努力推动国际体系机制变革,在联合国改革、G20机制建设、世行和IMF改革及权力转移中,都成为不容忽视的参与方。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投票权比例从2.77%上升到4.42%,在IMF的投票权亦从3.65%提高到6.07%。

此外,自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至今,中国加入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300多个国际公约,而且是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最早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节能减排力度最大、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研发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并参与反恐防扩散领域国际合作,为应对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这些都表明,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空前增强,已经逐步进入国际舞台的核心地带,成为国际体系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和重要变革力量。

但现存国际体系由美西方主导的局面并未逆转,美西方仍然利用规则制定和议题设置权对国际重要议程施加影响,左右国际事务。

包括联合国在内的重要国际多边机制往往成为美西方维护和拓展自身利益的工具,“合之则用、不合则弃”。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西方借G20寻求新兴大国帮助的需求上升,从而推动沉寂多年的G20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平台。

但在形势稍有好转尤其是美西方看到利用G20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后,G20在西方对外战略中的地位即迅速下降,直接导致最近几次的G20峰会虽声势浩大,但成果寥寥。

在军事打击利比亚问题上,联合国亦成为美西方寻求合法性的工具,联合国授权遭到滥用。

相比美西方的“成熟老到”,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时间短,能力和经验都存在较大差距,在应对相关领域的重大问题方面经验缺失,缺少国际话语权的局面没有改观,主动引导国际舆论的能力还不到位,软实力建设还有待长足发展,难以真正掌握国际体系改革的话语权和议题设置权,在与美西方的“软”较量中仍然处于下风,被动应对的多,主动引导的少。

中国与世界紧密依存、高度融合,但容易受到外部风险波及

中国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已经与世界高度融合,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各方面都与现存国际体系紧密依存,已形成了“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离不开世界’’的局面,其中尤以经济领域表现最为明显。

中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与世界多边贸易体制接轨,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目前中国的贸易伙伴已经遍及2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63个双边经贸合作机制,签订了129个双边投资协定,与27个国家和地区商建14个自由贸易区,签署了10个贸易协定。

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80多家来华投资,外商在华投资设立的研发中心超过1400个,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地区总部有30多家。

2010年,中国外贸总额近3万亿美元,约占世界贸易总量10%,成为日本、澳大利亚、东盟、非洲、印度、巴西、南非、哈萨克斯坦、蒙古、朝鲜和韩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欧盟和美国的第二和第三大出口目的地。

此外,中国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和融合,与伦敦、纽约等世界金融市场相互联系和影响不断加深。

中国利用国际市场、资金及技术等要素,实现了国家经济持续增长,也推动着世界经济增长和复苏。

据摩根斯坦利公司不完全统计,过去十年间,来自中国的商品为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0多亿美元开支。

IMF亦称,中国经济增幅每减少1%,全球各国经济增长相应减少0.5%。

2009、2010两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0%和25%。

但中国与世界高度依存的另一面是,中国自身利益与国际政治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内外联动更趋紧密,中国内部事务容易引发国际反应,外部世界变化亦牵动国内大局。

经贸对外依赖性不断上升导致外部风险对中国的影响和冲击上升。

目前中国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50%,所需原油一半以上都依赖进口,而且都集中在动荡地区,超过三分之一的外汇储备投向美国国债。

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将超过15%,其中净进口煤炭2.4亿吨,原油3亿吨,天然气950亿立方米,届时中国极有可能成为第一大煤炭进口国、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第四或第五大天然气进口国。

在这种背景下,国际商品、能源、货币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传导并影响中国国内经济发展和稳定。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虽然率先企稳复苏,但并没有能够置身事外,经济面临的压力增大。

尤其是随着美欧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各国纷纷采取紧缩政策,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上升,导致中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市场萎缩,并进一步冲击就业,这在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沿海地区表现尤其突出。

中国国家利益加速全球拓展,但与外部世界的矛盾和碰撞多发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中国国家利益日益超出国界范围,向全球范围拓展。

尤其是随着对外经贸活动的不断增多,中国的海外利益在数量、规模和范围上都快速扩大,维护中国公民在海外人身安全、中国海外资产安全、贸易和资源通道安全的需求不断提高。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增长。

中国非金融类海外直接投资从2002年的27亿美元跃升至2011年的6000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五位,增幅为22倍,年均增长47%。

截至2011年底,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8万家,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3220亿美元,境外中资企业资产总额已超过1万亿美元。

中国公民走出国门人数也大幅增加。

2010年,中国公民境外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已经达到140个,人数则有5739万人次。

中国海外利益加速向全球拓展为自身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和更多资源,但同时中国与外部世界利益相对独立的状况已“一去不复返”,利益重叠交织的趋势更加突出,同质性增强,互补性减弱。

在中国实力增长突破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心理承受临界点,以及中国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引起国际社会预防性反应的大背景下,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利益碰撞增多。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提高,尤其是中国商品大量涌入,一定程度上对一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和对外贸易产生冲击,与美欧乃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金融等领域的摩擦凸显。

截至2010年,中国已经连续16年成为全球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5年成为遭遇反补贴最多的国家。

据世界银行统计,2010年全球47%新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和已完成的案件都是针对中国的。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欧为转嫁责任和压力,大肆炒作全球经济“再平衡”,对中国贸易保护主义情绪上升,并利用各种场合不断敦促中国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

下一步如何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又兼顾其他国家利益,已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中国对世界全方位影响更加明显,但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和心态更趋复杂多元

从物质层面看,中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5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生产了世界上30%以上的物质产品,2000―2010年十年间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约4000亿美元升至约2.9万亿美元,许多国家或地区对华出口占总出口比重大幅提高,如美就从2.86%提升至32.2%,影响到相关国家在国际产业链条中的位置,甚至冲击其国内经济产业结构。

从格局层面看,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整体性崛起,自1648年《威斯特法利亚条约》签订至今360多年来的旧格局逐步被打破,国际格局进入破旧立新的特殊阶段。

中国日益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声音”日渐增大,当今任何重大全球性问题缺少中国的参与将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从意识形态层面看,国际金融危机导致西方体制机制的困境凸显和加深,与此同时中国发展道路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则在扩大,甚至引起一些国家的效仿,对美西方长期引以为傲的政治经济模式产生冲击。

面对中国全方位影响不断增强,“向东看”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一股潮流,世界对中国的认知较之以前更加深刻,逐步深入到政治体制、发展模式、社会民生及民主法治等各领域,理性和客观的成分有所增多。

但中国是一个具有多重属性的特殊国家,中国的自我认知与世界对中国认知差距鸿沟仍存。

对于像中国这样十亿级人口规模的发展中大国、尤其是除苏联之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快速发展,中国和世界都没有做好心理准备。

世界不同国家出于各自利益,从不同视角解读中国,导致涉华国际舆论“唱衰与唱响相伴,疑惧与敬佩共生,借重与防范并举’’的现象更趋突出,纷繁复杂的各种论调一直伴随着中国快速发展进程。

10年前国际社会盛行“中国崩溃论”,5年前流行“中国威胁论”,现在又变成“中国责任论”。

尤其是西方国家一直希望通过将中国纳入由其主导的国际体系来改变中国,但事与愿违。

中国不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至今看不到任何要崩溃迹象,反而是西方自身普遍陷入困境,导致西方对华心态出现阶段性变化。

此外,近年来一些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疑虑也在增加,对中国的防范心理趋于上升,中国周边环境中的复杂因素有所增多。

中国道路丰富人类社会发展理念,但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能力依然不足

中国政治体制虽一直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争议,但中国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保持了社会政治总体稳定,国际社会把更多目光投向中国经济高增长背后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认为中国取得的成就得益于此。

越南、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高度重视中国改革开放及发展经验,努力从中获得启迪;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评价“中国道路”,纷纷表示要学习中国的经验;即便资本主义国家从内心深处并不愿接受,但也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对中国成功应对严重冲击、率先恢复不得不刮目相看。

中国积极倡导的和平合作的国际安全理念亦获得国际社会的更多认同,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新安全观,倡导“和而不同”的和谐世界理念,坚持以和平谈判方式解决争端与冲突,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获得诸多发展中国家的真心认可。

概而言之,中国确实通过不是战争而是和平、不是争夺而是合作的方式,走出了一条大国兴盛的崭新道路,用无可争辩的事实论证了坚持和平发展理念的坚定性与可行性。

回顾千百年来的历史,一个大国的崛起需要全面、系统的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创造出能为世界接受的新的理念、制度和文化等公共产品。

比如英国和美国在崛起进程中,不仅拥有强大的硬实力,也拥有较强的软实力,其文化、意识形态、制度创新和国际治理都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崛起维持得更长久。

中国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大国,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是成长为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但中国有自身特殊的国情和独特的禀赋,且参与全球性问题治理时间和经验都不足,话语体系与世界并没有真正对接,提供能为世界所理解和接受的“公共产品”的能力仍不足。

中国发展道路难以被广泛复制,提出的诸多理念难以真正成为全球性问题治理方式和目标。

目前中国虽逐步在向世界提供公共产品,但对国际体系和体制机制亦重在“修补”,着眼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探索未来世界发展方向的能力存在一定差距。

(作者单位: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

(责任编辑:

魏银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