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心理特征.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79663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性心理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个性心理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个性心理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个性心理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个性心理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个性心理特征.docx

《个性心理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性心理特征.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个性心理特征.docx

个性心理特征

附五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心理中最稳定的特征因素,是个体心理差异性的最突出表现,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一节能力

一、能力概述

(一)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例如,一位画家所具有的色彩鉴别力、形象记忆力等,都叫能力,这些能力是保证一位画家顺利完成绘画活动的心理条件。

能力有两种含义:

其一是指已经发展出或表现出的实际能力。

例如,某人能讲三种外语,会开汽车等等。

其二是指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

研究表明,潜在能力是尚未表现出来的心理能量,是通过学习或训练后可能发展起来的能力,它只是各种实际能力发展的可能性。

潜在能力被认为是实际能力形成的基础和条件,实际能力是潜在能力的展现。

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密切地联系着。

能力和活动密切相关。

一方面,能力在活动中发展并表现在活动之中。

如我们只有在一部文艺作品中才能看出作者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写作能力,作者的创作能力也只有在他的创作活动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

能力存在于活动之中,离开了活动也就无所谓能力。

另一方面,从事某种活动必须以某种能力为前提。

如进行学习研究活动,必须以记忆力、注意力、感知及抽象概括能力为前提,才能保证学习活动的顺利完成。

所以,能力是完成某一活动必备的心理条件。

人们要完成某种活动,往往不是依靠一种能力,而是依靠多种能力的结合。

这些能力的高度发展和有机结合,就能保证某种活动的顺利进行。

这种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叫才能。

例如,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准确而流畅的言语表达力、严谨的逻辑思维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处理教学中偶发事件的教育机智等。

这些能力的结合就是教师的才能。

同样,学生的解题能力与计算能力结合起来,就组成数学才能。

各种能力最完备地结合和最高度发展称天才。

天才是能力的独特结合,它使人能顺利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某些复杂的活动。

天才往往结合着多种高度发展的能力。

一个天才人物往往同时是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政治家等。

天才不是天生的,它离不开社会历史的要求、时代的需要。

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常常会涌现出许多具有特定能力的天才人物。

天才并不是什么天赋之才,是在先天良好遗传素质的基础上,经过良好的环境影响和教育作用,再加上个人的勤奋努力而逐渐形成的。

正如爱迪生所说的“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二)能力的分类

人的能力是各种各样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能力进行分类:

1.按能力所表现的活动领域不同可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也称认识能力,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智力,它是指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

它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等五个因素构成。

其中思维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它代表着智力发展的水平。

其他任何能力的发展和提高都和这种能力的发展分不开。

特殊能力也称专业能力,是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它是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

例如,画家的色彩鉴别力、形象记忆力;音乐家区别旋律曲调特点的能力、音乐表象想象能力,以及感受音乐节奏的能力,均属于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紧密地联系着。

一般能力是各种特殊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一般能力愈是发展,就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特殊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会促进一般能力的提高。

在活动中,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共同起作用。

要成功地完成一项活动,既需要具有一般能力,又需要具有与该活动有关的特殊能力。

2.按照活动中能力的创造性大小把能力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也称再造能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

如学习绘画时的临摹,从字帖上仿效前人的书法,儿童在家庭中模仿父母的说话、表情,按照学习的数学定理来解决同一类型题目等都是模仿。

模仿不但表现在观察别人的行为后立即作出相同的反应,而且表现在某些延缓的行为反应中。

模仿是人和动物的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在活动中创造出独特的、新颖的、有社会价值产品的能力。

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

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往往能超脱具体的知觉情境、思维定势、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在习以为常的事物和现象中发现新的联系和关系,提出新的思想,产生新的产品。

如科学发明、工具革新、小说创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

创造能力有三个特点:

(1)独特性。

见解独特,不循常规,能标新立异。

(2)变通性。

不受定势的约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构思新奇灵活。

(3)流畅性。

心智活动畅通无阻,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想法,提出多种答案。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是紧密联系的,创造能力是从模仿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们的活动一般总是先模仿,后创造。

模仿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创造是模仿的发展。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又是相互渗透的,模仿能力中包含有创造能力的成分,创造能力中包含着模仿能力的因素。

3.按照能力的功能可把能力划分为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一般认为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都是认知能力。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主要依赖于人的认知能力。

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有意识调节自己的外部动作以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如艺术表演能力、劳动能力、体育运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社交能力是指在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言语感染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处理意外事故的能力等。

这种能力对协调人际关系,促进人际交往和信息沟通有重要作用。

以上三种能力是相互联系的,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是在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人们在操作和社会活动中,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认知能力。

在有些实践活动中,需要这三种能力有机结合才能使活动顺利进行。

(三)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密切,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能力、知识和技能属于不同的范畴。

知识是对人类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属经验系统。

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自动化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它们表现了一个人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

而能力是指顺利实现活动的心理条件,它预示着一个人在活动中可能达到的成就水平。

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人的能力的发展要比知识技能的掌握慢得多。

“通过掌握知识技能到发展智力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只有掌握知识技能达到一定熟练时,才会引起智力(如观察力、概括能力等)的量变和质变。

”对同一个体来说,随着知识技能的增长,能力不可能等量增长,一般趋势是后者的增长要慢于前者的增长。

对不同个体来说,只是慢的速度不同而已。

而且,能力也并不是永远随知识的增长而成正比地增长。

人的知识在一生中可以随年龄增长而不断积累,逐渐丰富。

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为一个发展、停滞和衰退的过程。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能力与知识技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

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他们付出的代价比较小,而一个能力弱的人,可能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获得同样的知识技能。

其次,能力表现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

从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能力大小,离开了人们掌握知识、技能的活动,能力既无从表现,也无从得到客观的鉴定。

最后,能力是在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发展的。

人们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能力。

例如,人在观察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发展了观察力;在牢固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了良好的记忆力等。

知识技能不等同于能力,但熟练的知识技能同样是人们顺利完成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个有经验的人比一个没有经验的人处理同一件事要快得多,成功的把握要大得多。

在这个意义上讲,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本要素,由于知识技能的概括化和广泛迁移而逐渐形成能力。

总之,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

两者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

明确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对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育史上长期存在的“实质教育论”与“形式教育论”之争,其实质是各执一个极端,都没有弄清楚能力与知识技能之间的辨证关系。

现实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智育第一”、“应试教育”与“双基教育”、“素质教育”之争,在某种意义上说,仍是历史上这种争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反映。

我们明确了知识技能与能力的辨证关系,就可以避免片面性。

既重视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重视培养能力和其它个性品质,将个性品质的培养,尤其是能力的培养,当成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能力的个别差异

个体之间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一)能力类型的差异

能力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方面。

1.知觉方面:

(1)分析型。

知觉分析能力较强,对事物的细节能清晰地感知,但对事物的整体知觉较差;

(2)综合型。

知觉具有概括性和整体性,但分析能力较弱;(3)分析综合型。

知觉兼有以上两种类型的特点。

2.记忆方面:

(1)视觉型。

运用视觉识记材料效果较好;

(2)听觉型。

运用听觉识记效果较好;(3)运动型。

有运动觉参与时效果较好;(4)混合型。

运用多种感觉进行识记效果好,大多数人属于这种类型。

3.言语和思维方面:

(1)形象思维型。

言语和思维的特点是形象的、情绪因素占优势;

(2)抽象思维型。

言语和思维的特点是概括的、逻辑联系占优势;(3)中间型。

言语和思维兼有上面两种类型的特点,大多数人属于这种类型。

(二)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个体之间在能力发展水平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

据研究,在全体人口中,人的智力水平基本呈常态分布,即智商极高和极低的是少数,绝大多数人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人们通常将儿童的智力发展分为超常、中常、低常三级水平。

1.超常儿童。

超常儿童是指智力发展明显地超过同龄儿童的水平,或具有某种特殊才能,能创造性地完成某种或多种活动的儿童。

国外心理学界把这种儿童称为天才儿童。

一般来说,超常儿童具有以下心理特点:

(1)认知兴趣浓厚,求知欲旺盛;

(2)思维敏捷,理解力强,有独创性;(3)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强;(4)感知觉敏锐,有良好的观察力;(5)进取心、自信心强,勤奋、好学,有坚持性。

超常儿童的才能有的表现在口头言语、语文和数学学习方面,有的表现在某些专业的活动方面,如音乐、绘画等。

2.低常儿童。

低常儿童是指智力发展明显低于同龄儿童平均水平,并有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又称智力落后儿童、弱智儿童或低能儿童。

智商在70以下的,都可以称为低常。

根据其智力落后的程度,智力低常分为迟钝、智愚和白痴三个等级,据抽样调查,我国的低常儿童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3%。

低常儿童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水平都很低下,具体表现为:

知觉速度缓慢、范围狭窄、内容贫乏;对词或直观材料的识记都比较差,再现时错误多、遗忘快;言语发展缓慢,词汇贫乏,语言混乱,缺乏连贯性;思维缺乏概括性,常常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看不准事物的本质特征。

另外,低常儿童在个性上常表现出沮丧、对人抱有敌意、情绪紧张、压抑、缺乏自信、思想方法绝对化等倾向。

对这种儿童应该及早发现,及时诊断、治疗,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使他们获得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智力低常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方面。

先天因素又包括遗传和非遗传性的,如染色体畸变,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感染等;后天因素如脑疾病、脑损伤和剥夺学习机会等。

要保证民族素质的提高必须提倡优生优育,严禁近亲结婚,做好孕期保健及早期教育工作等。

在学校,不能把学习成绩差与智力落后混为一谈。

低常儿童虽然表现为学习、生活上的障碍和困难,但学习成绩差的儿童并不都是智力低常。

学习成绩差的儿童中大多数是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学习兴趣、注意力易分散、情绪不稳定、学习不认真、缺乏坚持性、怕困难等因素造成的,主要是学习兴趣问题,而不是智力落后,不能随便冠以“弱智”、“低能”之名。

只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加强教育、引导,他们的成绩是能够提高的。

对真正的低常儿童应给予及时的治疗和训练,并对他们进行一定的特殊教育,培养他们自食其力的能力。

(三)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人的能力表现有早有晚。

有的人能力表现较早,有的人能力表现较晚。

具体有以下三种类型:

1.人才早熟。

人才早熟也叫能力的早期表现或早慧,有些人在童年期就表现出某些方面较高的能力水平。

例如,诗人白居易,1岁开始识字,5、6岁就会做诗,9岁时已通声韵。

王勃6岁善文辞,10岁能赋,13岁写出了著名的《腾王阁序》。

建国以来,发现了不少超常儿童。

神童宁铂在2岁半就表现出非凡的能力,5岁上小学,6、7岁时攻读医书,13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岁当助教,给研究生上课。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5岁作曲,6岁主办演奏会,12岁创作大型歌剧。

美国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3岁会阅读,9岁入高中,14岁哈佛大学毕业,19岁获博士学位,成为控制论的创始人。

能力的早期表现在音乐、绘画等领域中最为常见。

根据哈克和齐汉的研究,儿童在3岁左右开始显露音乐才能的情况最多。

能力早期表现,固然是有良好的素质基础,同时与环境的早期影响,家庭的早期教育和实践活动都有密切关系。

2.中年成才。

中年是成才和创造发明的最佳年龄阶段。

因为中年人年富力强、体格健壮、精力充沛、感知敏锐、少保守。

既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记忆力,又有较丰富的基础知识、实际经验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获得成果的最佳年龄区是30~50岁,美国心理学家莱曼认为科学家、艺术家、作家成才的最佳年龄是25~40岁。

3.大器晚成。

有的人能力表现较晚,即“大器晚成”。

例如,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40岁才表现出绘画才能;达尔文50岁才开始有研究成果,写出举世名著《物种起源》;李时珍在61岁才写出巨著《本草纲目》。

大器晚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主观方面来看,可能是早期不够努力,后来加倍勤奋学习造成的。

从客观方面来看,可能是因为环境没有及时提供学习和施展才能的机会;或者是因为有些学科比较复杂,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才能取得一定成果。

三、能力的测量

能力测量是心理测验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使用经过检验证明具有一定信度、效度、稳定性的标准化的能力测量量表,来对一个人能力的发展水平及其倾向性加以鉴定,并用数值加以标志的一种科学方法和手段。

也就是说给一个人的能力发展水平和状况“指派数据”

能力测量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按能力的种类来分,有一般能力测量、特殊能力测量和创造力测量;按测验方式来分,有个体测验和团体测验;按测验内容的表述形式来分,有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能力测量可以用于测定儿童的能力,以实现因材施教;也可用于对各种专业人员的选拔,做到任人唯贤、人尽其才;它还能对某些心理疾病作出早期诊断和检验智力结构理论等等。

(一)一般能力测量

一般能力测量也叫智力测量,是用一定的智力测量量表来衡量人的智力发展水平高低的一种科学方法或手段。

智力测量在世界各国早已有之,我国古代就有七巧板、九连环等测量能力的工具。

但是,首先用科学方法把测验编制成量表来测量一个人的智力,是法国心理学家比奈。

1905年,比奈和西蒙合作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量量表,即比奈——西蒙智力测量量表。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智力测验量表有三种:

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量、韦克斯勒智力测量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1.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量量表。

比奈——西蒙智力测量量表发表后,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其中最负著名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推孟教授的修订本,称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量量表(简称S—B量表),该量表1916年出版,又经1937年、1960年、1972年三次修订成为国际上最有影响的量表。

1924年,我国心理学家陆志韦根据1916年的S—B量表修订成《中国比奈——西蒙智力测验量表》,后经两次修订,成为中国的比奈智力测验量表。

在斯坦福—比奈量表中,推孟首次引用智商(IQ)的概念来表示智力测量的结果。

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为避免出现小数,将商数乘以100,其公式为:

智力年龄(MA)

智商(IQ)=×100

实际年龄(CA)

这种智商称为比率智商,其中,智力年龄是利用被试所通过的测验项目来计算的。

智力测验的项目是按年龄分组编制的。

每个年龄组的测验都由6个项目组成,内容包括绘画、折叠、给单词下定义、判断词义、回忆故事、进行推理活动等许多方面。

随着年龄的上升,项目的难度也逐渐增加。

被试通过一个项目代表两个月的指智龄,以1/6计。

例如,一个实足年龄为5岁的儿童,通过了6岁的全部题目,那么他的智力年龄就是6,其智商为6/5×100=120。

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量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这种测量是以假定的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一起增长为基础的,但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

儿童在达到一定年龄之后,他们的智力年龄就不再随实际年龄增长,而稳定在一定水平上,到老年还可能衰退。

在这种情况下,再用IQ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将出现智力低下。

因此,斯坦福——比奈量表主要适用于3—18岁的儿童。

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韦克斯勒是美国纽约贝勒维精神病院的心理学家,他根据自己的智力理论分别编制了适用于儿童、幼儿和成人的智力测量量表,即韦氏儿童智力测量量表(WISC)、韦氏成人测量量表(WAIS)、韦氏学前和学龄初期儿童智力测量量表(WPPSI)。

这些量表能够测量出范围较为广泛的能力水平,被试年龄范围为4岁至70多岁。

韦氏智力测量量表包含了言语和操作两个分量表,可以分别测量个体的言语能力和操作能力。

言语分量表包含的项目有:

词汇、常识、理解、回忆、发现相似性和数学推理等;操作量表包含的项目有:

完成图片、排列图片、实物组合、拼凑、译码等。

应用韦氏量表,不仅可以度量出智力的一般水平(综合智商),而且可以度量出智力的不同侧面:

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

韦克斯勒还革新了智商的计算方法,首创用离差智商的概念代替比率智商。

公式为:

IQ=100+15Z,Z=(ⅹ--ⅹ)/S。

其中,Z代表标准分数,ⅹ代表个体测验分数,-ⅹ代表团体平均分数,S代表团体标准差。

只要知道了被测者的测验分数,他的团体分数和团体标准差,就可以用上述公式计算出他的离差智商。

如某个年龄组平均分数为70分,标准差为10分。

某甲测验得90分,他的标准分数为+2,智商为130;某乙测验得60分,他的标准分数为-1,智商为85。

离差智商表示的是一个人的智力与同年龄组正常人的智力平均数之比,即通过一个人在同年龄组正常人中应占的相对位置,表示他的智力发展水平。

这样,智商就可以不受年龄影响,可以对各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

3.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是英国心理学家瑞文1938年编制的非文字智力测验。

该量表由60张图片组成,共分为5组,每组12张。

A组测知觉辩别力、图形想象力;B组测类同、比较、形图组合;C组测比较、推理;D组测系列关系、比拟、图形组合;E组测互换、交错等抽象推理能力。

这是一种非语言式的智力测验,不受知识经验、民族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可用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个别测验或团体测验。

该量表在国内外医学界和心理学界得到广泛使用。

(二)特殊能力测量

特殊能力测量也叫专业能力测量,主要用来测定个体某方面特有的潜在能力。

研究表明,各种特殊能力都有自己的结构,为了测量从事某种专业活动的能力,就要对这些活动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它所要求的心理特征,然后根据这些特征列出测验题目,设计测验,实施测量。

主要的特殊能力测量有音乐能力测量、美术能力测量、表演能力测量、数学能力测量、文书能力测量、机械能力测量、飞行能力测量、管理能力及其它特殊能力的测量。

特殊能力的测量主要用于职业定向指导、就业人员的筛选和安置以及有特殊能力儿童的发现和培养。

(三)创造能力测量

创造能力测量不同于一般能力测量。

一般能力测量的内容一般为常识性的,并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因此测量的结果主要反映个人的记忆、理解和一般的推理能力。

而创造能力测量的内容不强调对现成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而强调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与超乎寻常的独特性。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创造力测验有: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发散性思维测验、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和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

能力的测量是一项十分严肃、认真、复杂的工作,为了使测验结果可靠和有效,测验的编制、施测、评分及对分数的解释,都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切忌乱编滥用,以免产生不良社会后果。

四、能力的形成和培养

(一)能力的形成

能力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在学习与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

研究表明,能力形成与发展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生理基础、自然前提和物质条件,它为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性。

传素质是人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

它包括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性,特别是脑的结构和机能。

有了某方面的素质,就有了发展某方面能力的可能性。

一个人腿长个子高,为从事跳高运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发音器官好为歌唱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遗传素质只为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一个人能力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要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取决于后天的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

2.环境与教育。

环境与教育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客观条件,它规定着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现实水平。

环境与教育对能力的影响,可从下述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营养。

营养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物质因素。

儿童在胚胎期和出生后,大脑和全部神经系统都处在迅速发展时期,因而营养状况直接影响着脑的发育,进而影响智力的发展。

胎儿期营养不良,会引起脑神经细胞数量减少,造成智力缺陷。

研究表明,神经系统的生长包含神经细胞数量增加和神经细胞体积长大两个阶段,其第一阶段大约在出生后一年左右完成,此后神经细胞的数量便不再增加。

如果出生后的头一年营养不良,则会造成神经细胞数量较少,低于正常发展的速度,并进而影响神经细胞的成长质量。

英国学者研究还发现,缺乏营养的儿童,缺乏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记忆力差。

因此,加强孕期和婴儿期营养供给是智力开发不可忽略的因素。

(2)早期经验。

在儿童成长的整个过程中,智力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

它在早期阶段发展和变化非常迅速,而且对以后的发展影响重大,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能力发展水平。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指出:

“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5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在这以后,教育还要继续进行,人进一步成长、开发、结果,而您精心培植的花朵在5岁以前就已绽蕾”。

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明,早期环境对发展能力有着极其重视的作用。

由动物哺育大的孩子,能力发展明显落后,这已是大家熟知的事实。

且孩子落入动物环境的时间越早,智力发展所受的损害就越严重。

这种孩子既使回到人类社会,也难以发展到正常人的智力水平。

另外,许多研究也证实,婴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地说,生动的和社会性的刺激有益于儿童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与成人交往频繁则有利于儿童言语的发展等。

家庭是儿童接触的第一个生活环境,研究还发现:

缺乏母亲抚爱的婴儿,可能出现智力发展上的问题。

因为有安全感的孩子喜欢探索环境,而探索环境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因此,应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丰富其早期经验,促使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指在学校由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有组织、有计划、有目地进行的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良好的学校教育对儿童能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因为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儿童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就发展了能力。

例如,有些优秀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必须准确、严密、迅速,作业一丝不苟。

经过长期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言语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

“强师出高徒”,也说明了教育、训练对发展能力的重要作用。

3.社会实践活动。

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儿童智力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恩格斯指出: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因此,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