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75778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docx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docx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包括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识别和清除。

免疫应答:

机体对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清除的过程。

由体内的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共同协调完成。

免疫系统的功能:

功能

正常情况下

异常情况下

免疫防御

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

超敏反应(过高)或免疫缺陷(过低)

免疫自稳

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

清除突变的自身细胞

细胞癌变或持续感染

机体的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种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征:

①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

②可以遗传。

③对一切异物(包括抗原性和非抗原性)均有免疫作用。

③各个体间的免疫能力仅有强弱之别。

屏障作用:

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分子:

补体系统,防御素,溶菌酶,细胞因子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细胞包括:

吞噬细胞:

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

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依赖于骨髓微环境发育成熟。

1.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

①募集和迁移②吞噬和杀菌③降解和消化

2.NK细胞的主要免疫生物学效应:

①抗肿瘤②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感染③参与免疫病理损伤

特异性免疫的特征:

①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抗原后形成②仅对相应的抗原有免疫效应③有明显的个体差异④不能遗传

中枢免疫器官:

骨髓、胸腺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发育成熟的场所。

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

脾脏、淋巴结、黏膜免疫系统成熟的T、B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存在的场所。

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等。

抗原提呈细胞:

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免疫系统免疫细胞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单核细胞:

其他细胞:

红细胞、血小板、肥大细胞。

细胞分子可溶性分子:

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

膜免疫分子

一、中枢免疫器官

(一)骨髓

骨髓的功能:

1.骨髓是主要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多能造血干细胞包括:

髓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淋巴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NK细胞)2.骨髓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骨髓是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

(2)胸腺

1.胸腺的组织结构:

髓质(内层):

含大量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胸腺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呈环状的胸腺小体(胸腺正常发育的标志),发育成熟的T细胞存在于髓质中;皮质(外层):

主要是未成熟T细胞(即胸腺细胞),含少量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2.胸腺的细胞组成:

胸腺细胞(95%以上的胸腺细胞是αβ+胸腺细胞);胸腺基质细胞TSC(以胸腺上皮细胞(TEC)为主)

3.胸腺微环境①分泌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②胸腺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的密切接触③细胞外基质

4.胸腺的功能:

最主要的功能是T细胞发育的主要场所。

胸腺小体由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和细胞碎片形成,是胸腺正常发育的标志。

胸腺微环境由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等组成,胸腺上皮细胞是胸腺微环境的最重要组分。

胸腺激素:

胸腺素、胸腺刺激素、胸腺生成素、胸腺体液因子、血清胸腺因子等,上述胸腺细胞和细胞因子是

诱导胸腺细胞分化成成熟T细胞的必要条件。

2、外周免疫器官

(1)淋巴结

1.淋巴结的组织结构:

1.浅皮质区(非胸腺依赖区)2.髓质:

髓索,髓窦3.深皮质区(胸腺依赖区)

2.淋巴结的功能①淋巴结是T细胞及B细胞定居的场所②淋巴结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③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④过滤作用

(二)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

脾脏的组织结构:

白髓,边缘区,红髓

脾脏的功能①脾脏是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

②脾脏是免疫应答的场所。

③脾脏是合成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场所:

补体、干扰素、细胞因子、吞噬细胞增强素等。

④脾脏有滤过作用:

此外,脾脏也是机体贮存红细胞的血库。

(三)黏膜免疫系统

系统组成鼻相关淋巴样组织(NALT),肠相关淋巴样组织(GALT),支气管相关淋巴样组织(BALT)

功能和特点①是黏膜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②分泌型IgA,在黏膜局部发挥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

③参与口服抗原介导的免疫耐受。

黏膜免疫系统是机体重要的免疫防御屏障,其机制是:

①人体近50%淋巴组织存在于黏膜系统。

②人体黏膜表面积约为400m2,能有效防止病原微生物等的侵入。

第2章抗原

抗原:

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亦称免疫原。

抗原的前一种性能称为免疫原性或抗原性。

完全抗原:

凡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不完全抗原):

只用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

能使半抗原变成完全抗原的物质。

抗原物质必须具有免疫原性。

免疫原性的决定条件:

①抗原本身的性质②接受抗原刺激的机体的反应性。

异物性是抗原物质的首要性质。

分为异种物质和同种异体物质两类。

自身抗原: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自身成分也可成为抗原物质称之为~。

抗原决定簇:

是抗原分子上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与抗体及TCR/BCR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又称表位。

抗原决定簇在结构上分为:

构象决定簇和顺序决定簇

抗原的分类1.根据抗原诱生抗体是是否需要Th细胞的参与,分为:

胸腺依赖抗原(TD-Ag)和胸腺非依赖抗原(TI-Ag)。

根据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的辅助,分为胸腺依赖抗原(TD-Ag)和胸腺非依赖抗原(TI-Ag),TD-Ag为T细胞依赖抗原,为完全抗原,由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构成,绝大多数的蛋白质抗原为TD-Ag,如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等。

TI-Ag为T细胞非依赖抗原,是由多个重复B细胞表位组成,又可分为TI-1Ag,TI-2Ag)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为:

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独特性抗原等。

二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1.病原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细菌和寄生虫为例

2.动物免疫血清——用类毒素免疫动物后,动物血清中可含有大量的抗毒素,即动物免疫血清。

3.同种异型抗原——红细胞血型抗原(ABO抗原系统和Rh抗原系统)、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4.自身抗原——能引起自体发生免疫应答的自身成分成为自身抗原。

5.肿瘤抗原——肿瘤特异性抗原(肿瘤细胞特有)和肿瘤相关抗原。

6.超抗原——T细胞超抗原主要与CD4+T细胞结合。

【附】外毒素、抗毒素和类毒素三者的比较:

外毒素——在体内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的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保留抗原性称为~。

抗毒素——在血清中能中和外毒素的物质。

第三章免疫球蛋白

抗体(Ab):

血清中能够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组分。

抗体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免疫球蛋白:

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的统称。

抗体: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能够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物质。

抗体是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不一定是抗体。

抗体分为:

分泌型(SIg):

主要存在与血液及组织液中,具有抗体的功能。

膜型(mIg):

构成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

一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

Ig的基本结构是四肽链结构,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各链间以二硫键连接而成。

四条肽链两端游离的氨基或羧基的方向一致,分别命名为氨基端(N端)和羧基端(C端)。

木瓜蛋白酶作用于IgG铰链区两条重链间的二硫键的近N端一侧,将Ig裂解为两个完全相同的Fab段和一个Fc段。

胃蛋白酶作用于IgG铰链区两条重链间的二硫键的近C端一侧,可将Ig水解为一个大片段F(ab')2和一些小片段pFc'

第2节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性

(一)免疫球蛋白V区的功能:

IgV区的功能主要是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

(2)免疫球蛋白C区的功能

①激活补体②结合细胞表面Fc受体。

Ig的Fc段可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介导调理作用;IgG的Fc段能与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介导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③通过胎盘:

IgG是人类唯一能从母体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的Ig。

类型

功能

IgG

IgM

①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Ig。

②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抗体成分。

③人IgG分为四个亚类。

④是机体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⑤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获得的母亲免疫球蛋白。

①.是五类Ig中分子质量最大者,又称巨球蛋白②.也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

③具有强大的激活补体经典途径的作用,亦为引起Ⅱ、Ⅲ型超敏反应的抗体。

④天然血型抗体

IgA

血清型IgA存在于血清中抗菌、抗毒素、抗病毒作用

分泌型IgA存在于分泌液中,SIgA阻抑黏附、调理吞噬、介导ADCC作用、中和毒素等

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是机体黏膜防御感染的重要因素。

IgD

B细胞成熟的标志幼稚B细胞分化过程中,表面先出现mIgM,后出现mIgD。

成熟B细胞同时表达mIgM与mIgD。

IgE

血清中含量极低①具有很强的亲细胞性②能引起Ⅰ型超敏反应。

第4章补体系统

补体:

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正常情况下,补体成分是以无活性的蛋白酶前体形式存在。

1.补体系统的组成:

补体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补体受体

4.经典激活途径激活过程:

识别阶段、活化阶段、膜攻击阶段。

5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特征比较:

主要激活物起始成分参与补体成分意义

经典途径、抗原-抗体复合物C1qC1-C9感染中后期或再次感染时发挥重要作用

MBL途径细菌甘露糖残基,MBLMASPMBL,MASP,C2-C9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旁路途径某些细菌内毒素,真菌等C3C3,C5-C9,B,D,P同MBL途径

7.补体的生物学功能及临床意义:

补体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不仅参与固有免疫,也参与适应性免疫;既参与机体的保护性免疫,也参与免疫病理损伤过程。

①溶细胞、溶菌及抗病毒作用。

②调理作用——是补体抗细菌、抗真菌感染的最主要机制之一。

③引起炎症反应——趋化作用(C3a与C5a)和过敏毒素样作用。

④清除免疫复合物⑤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⑥与其他各系统间相互作用⑦补体系统异常与疾病

第五章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CK):

是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诱导而合成和分泌的一类生物活性小分子蛋白。

白细胞介素(IL):

①促进免疫细胞生长、分化与增殖②调节免疫应答类型和强度。

③调控造血④诱导急性期反应,促进炎症反应等。

IFN—α:

主要由人白细胞产生

型干扰素

干扰素(IFN):

IFN—β:

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

型干扰素

细胞因子IFN—γ:

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

型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TNF)

集落刺激因子(CSF):

生长因子(GF):

是具有刺激不同类型细胞生长和分化作用的细胞因子。

趋化性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受体分子由胞膜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三部分构成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①效应方式的多样性:

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②分泌的自限性和效应的短暂性③作用的高效性和多效性④作用的交叉性、双向性和网络性⑤细胞因子表达的多因素调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①抗菌、抗病毒、介导炎症反应②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

③刺激造血、促进免疫细胞分化发育④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⑤参与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损伤

第6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及黏附分子

白细胞分化抗原(LDA):

不同谱系白细胞在正常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人们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一个分化群。

黏附分子:

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

黏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①参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分化②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③参与淋巴细胞归巢④参与炎症反应

第7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

MHC

类分子分布于机体所有有核细胞及血小板的表面(包括网织红细胞),MHC

类分子表达于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以及胸腺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活化的T细胞等细胞的表面。

MHC分子的功能:

①识别与提呈抗原②参与T细胞限制性识别③辅助T细胞活化④参与T细胞的分化成熟⑤诱导移植排斥反应⑥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和免疫调节⑦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第8章抗原提呈细胞及抗原提呈作用

抗原提呈细胞(APC):

是指在机体免疫应答的过程中能够捕获、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淋巴细胞

的一类免疫细胞。

专职APC包括:

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

非专职APC包括:

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等。

树突状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①抗原提呈功能②激活初始T细胞③参与T细胞在胸腺内的分化发育④诱导免疫耐受⑤调节免疫细胞的分化、发育、活化和移动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所知功能最强的专职APC。

DC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而其他

专职APC则仅能刺激已活化的或记忆性T细胞,故DC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启动者。

第9章淋巴细胞

1,经过阳性选择的CD4+,CD8-T细胞和CD4-,CD8+T细胞分别具有识别自身MHC

类分子和MHC

类分子的能力,即T细胞获得了识别抗原的MHC的限制性。

2.T细胞若能识别胸腺皮质与髓质交界处的树突状细胞(DC)和巨噬细胞表面的自身肽MHC

类或自身肽MHC

类分子复合物,即发生凋亡而致克隆清除。

不能识别该复合物的T细胞则能继续发育。

由此,T细胞通过阴性选择而获得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

3.B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哺乳动物在骨髓(鸟类在腔上囊)中分化成熟,因而成为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或囊依赖性淋巴细胞。

B细胞是体内产生抗体的细胞,主要执行体液免疫,也是专职抗原提呈细胞之一。

4.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1.感应(或识别)阶段:

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T细胞或B细胞2.增殖与分化阶段:

T细胞或B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后,发生增殖和分化,T细胞最终分化为致敏T细胞,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3.效应阶段:

致敏T细胞与相应的抗原细胞(靶细胞)相遇,即可发生以致敏T细胞为中心的免疫效应,称为细胞免疫。

当主要存在于体液中的抗体与其相应的抗原结合,在其它免疫因素参与下,发生的免疫效应称为体液免疫。

5.超敏反应:

又称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缭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过敏源(致敏源或变应源)

6.超敏反应分为4型:

I型速发型II型细胞毒型III型免疫复合物型IV型迟发型

7.I型超敏反应主要由IgE抗体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是关键的效应细胞,其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是引起各种临床表现的重要分子基础。

8..I型超敏反应发生过程分为致敏阶段和发敏阶段。

致敏阶段:

某些抗原能诱导B细胞产生IgE抗体,此IgE立即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上的IgEFc受体结合,此时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①过敏源包括:

吸入性过敏源,食物过敏源,药物和由动物血清制备的抗毒素②IgE抗体的产生:

过敏源进入机体,可使过敏源特异的B细胞产生IgE类抗体,IgE主要由呼吸道及消化道等处黏膜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合成。

③IgE与效应细胞表面Fc?

RI结合:

IgE可高亲和力结合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IgEFc受体(Fc?

RI),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9.临床常见疾病:

过敏性休克,呼吸道过敏反应,胃肠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

10.II型超敏反应又称为细胞溶解性或细胞毒型变态反应,特点是抗体直接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导致靶细胞溶解。

临床常见疾病主要有:

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等。

11.III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变态反应,是由中等分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和在血小板,嗜碱性,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炎性病理改变。

临床常见疾病包括局部免疫复合物病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血清病,急性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休克。

12.IV型超敏反应属细胞免疫应答。

临床常见疾病:

传染性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DTH参与的其它疾病。

13.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或吸附在反应颗粒表面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原结合可出现凝集五的现象称为凝集反应。

14.沉淀反应: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两者比例合适时,可结合形成较大的不溶性免疫复合物,出现沉淀现象称沉淀反应。

15.机体获得免疫保护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自然免疫,二是人工免疫。

16.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疫苗的种类有:

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类毒素,亚单位疫苗。

类毒素是用细菌的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形成,失去毒性保留了免疫原性,接种后能诱导机体产生抗毒素。

常用的类毒素有破伤风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等。

17.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剂有:

抗毒素,人免疫球蛋白制剂。

抗毒素是用外毒素或类毒素免疫动物制备的免疫血清,具有中和外毒素毒性的作用。

18.正常情况下,在人类和动物体表及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道中寄生的一大群微生物,其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它们与机体之间保持相对平衡,称其为正常微生物群或正常菌群。

19.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大小一般以微米为测量单位,分为球状,杆状,螺旋状。

20.细胞壁的主要功能:

1.维持细胞外形2.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3.完成物质交换4.决定细菌菌体的抗原性。

21.外膜(脂蛋白,脂多糖,脂质双层)

22.细胞膜的功能:

1.物质转运2.呼吸作用3.生物合成作用。

中介体:

为细胞膜向细胞质内陷形成的囊状或管状结构,多见于格兰阳性菌,可为细菌提供大量能量,有“拟线粒体”之称,与细菌的DNA复制,细胞分裂有密切关系。

23.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位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双链DNA,携带某些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编码决定细菌的耐药性,毒素,细菌素及性菌毛产生等性状。

24.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普通菌毛起粘附作用,性菌毛通过接合方式传递耐药性及毒力。

25.革兰染色的过程和结果:

将细菌涂片标本固定后,先用碱性燃料结晶紫初染,再经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细菌被染成深紫色,然后用95%乙醇脱色处理,最后用稀释品红复染后将细菌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不被95%乙醇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革兰阳性菌;另一类是被乙醇脱色后用品红复染成红色者为革兰阴性菌。

26.临床意义:

1.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两大类,对细菌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2.指导临床选择抗菌药物3.研究细菌致病性。

27.细菌的营养物质:

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28.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营养物质,酸碱度,温度,气体环境,渗透压。

29.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方式繁殖。

30.生长曲线:

迟缓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衰退期。

31.培养基:

由人工方法将适合细菌生长繁殖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配制并经灭菌后形成。

32.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1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大多数呈均匀浑浊状,少数链状细菌呈沉淀生长,部分专性需氧菌呈表面生长。

2.在半固体培养基中:

有鞭毛的细菌仍可自由游动,沿穿刺线呈羽毛状或云雾状混浊生长,无鞭毛细菌沿穿刺线呈明显的线状生长。

33.菌落:

一般经过18-24小时分离培养后,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

主要用于分离鉴定细菌,做病原学诊断和生产菌苗用于预防。

34.消毒:

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细菌的繁殖体和芽孢)。

无菌:

物体(环境)中没有任何活的微生物存在。

无菌操作:

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它物品上的方法。

35.巴氏消毒法:

加热61.1oC-62.8oC,30分钟,或72oC,15秒。

用于消毒酒类,牛奶等不耐热物品。

36.高压蒸汽灭菌法:

蒸汽压力为103.4kpa,温度121.3oC,15-30分钟。

用于灭菌耐高温物品,如普通培养基,器械等。

37.紫外线有效杀菌波长为200-300nm,其中以265-266nm作用最强,这与DNA的吸收光谱范围一致。

紫外线杀菌原理是可使一条DNA链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呤共价结合形成二聚体,从而干扰了DNA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变异或死亡。

38.基因的转移与重组方式:

转化,转导,溶原性转换,接合等。

转化:

指受菌直接摄取供菌游离的DNA片断而获得新的性状。

转导:

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菌体内,使之获得新的性状。

39.毒力:

致病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

细菌的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或半数感染量表示,即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所需的最小细菌素或毒素量。

40.外毒素:

主要由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产生,大多数外毒素是在细菌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至细胞外,少数存在与菌体内,待菌体裂解后释放出来。

41.细菌感染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呼吸道,消化道,创伤伤口,接触,节肢动物叮咬感染,多途径感染。

42.感染的类型:

毒血症:

致病菌侵入宿主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原菌不进入血循环,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并经血循环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如白喉,破伤风等。

菌血症:

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例如伤寒早期有菌血症期。

败血症:

致病菌入血后,在血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如高热,皮肤和黏膜瘀斑,肝脾肿大等。

鼠疫耶尔森菌,炭疽芽孢杆菌等可引起败血症。

43.球菌:

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又称化脓性球菌。

革兰阳性菌:

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革兰阴性菌:

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

44.葡萄球菌:

球形或椭圆形,无鞭毛,无芽孢,在体内可形成荚膜。

菌落因菌种不同而出现金黄色,白色,柠檬色等色素。

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对外抵抗力强,加热60度1小时或80度30分钟才被杀死。

产生的致病物质:

凝固酶,葡萄球菌溶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脱落素,毒型休克综合征毒素-1.

45.链球菌根据溶血现象分为3类: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多为条件致病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丙型链球菌。

46.肠杆菌科生化反应活泼,分解多种糖类和蛋白质,形成不同代谢产物,常用以区别不同菌属或菌种。

47.肠杆菌科抗原结构复杂,主要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荚膜(K)抗原或包膜抗原和菌毛抗原。

菌体抗原存在于细胞壁脂多糖层,具有属,种特异性。

48.埃希菌属以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为主要代表菌。

至贺菌属又称痢疾杆菌。

沙门菌属对人致病的只有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

49.破伤风梭菌,芽孢呈球形,为专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