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考试大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72860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11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考试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考试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考试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考试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考试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考试大纲.docx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考试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考试大纲.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考试大纲.docx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2014年广西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

考试大纲与说明

(一)教育心理学。

1. 绪论。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发展概况:

标志:

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

(2)明确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其基本任务就是揭示并研究学生如何有效学习、教师如何合理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获得高效学习结果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3)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步骤并加以应用。

确定研究课题查阅文献提出假设设计和实施研究方案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总结报告

 2. 学生心理。

(1)了解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阶段

年龄

冲突

人格发展任务

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

婴儿期

0-18个月左右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面对新环境时会焦虑不安

儿童早期

18个月到三岁

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

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

缺乏信心,行动畏首畏尾

学前期

3-6岁

主动对内疚

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畏惧退缩,缺少自我价值感

学龄期

6-12岁

勤奋对自卑感

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

青年期

12-18岁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建立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生活无目的、无方向感,时而感到彷徨迷失

成年早期

18-24岁

亲密孤独感

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与社会疏离时感到寂寞孤独

成年中期

24-50岁

繁殖感对停滞感

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

不关心别人与社会,缺少生活意义

成年晚期

50岁以后

完全绝望

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悔恨旧事,徒呼负负

人格发展的上述各个阶段是互相依存的,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程度,而后期阶段仍有可能产生先前已解决的冲突。

个体解决每一阶段危机的方式对个体的自我概念和社会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早期阶段中问题的不当解决所造成的损失,可能会在后期的阶段中得到修正,但却往往会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造成间接而深远的影响。

(2)理解心理发展、最近发展区、流体智力、晶体智力的内涵。

心理发展:

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

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

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流体智力:

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不受教育与文化影响。

晶体智力:

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

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记忆储存信息为能力,一直保持相对稳定。

而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3)掌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并加以应用。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关于认知发展问题,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

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并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

年龄

特征

感知

运动

阶段

0-2岁

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

认知特点:

(1)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2)低级的行为图式;

(3)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

前运算

阶段

2-7岁

1.“万物有灵论”;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4.没有守恒概念;

5.作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

1.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

2.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

3.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

4.思维具有可逆性(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

形式运算阶段

11-16岁

1.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

2.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

3.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1)提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

(2)内容:

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①语言智力;②逻辑—数学智力;③视觉—空间智力;④音乐智力;⑤身体—动觉智力;⑥人际智力;⑦自知智力。

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不同。

(3)作用: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也为我国新课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4)阐述学生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并分析其对教师的教学的影响。

1、感知通道类型

A、视觉型学习者。

习惯通过视觉接受学习材料,适合自己看书和做笔记

B、听觉型学习者。

对语言、声响和音乐的接受力和理解力较强,喜欢多听多说

C、动觉型学习者。

对自己能够动手参与的认知活动更感兴趣。

2、认知风格型

A、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

著名代表人物:

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

学习者类型

优势

劣势

注意事项

场独立性

善于从整体中分析出各个元素,喜欢学习无结构的材料,不太喜欢受外界的影响,对于他人的评价有自己的看法,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倾向于冲动,冒险,容易过分主关

应注意把老师等的要求与自己的想法相协调,是自己的做法与外界相辅相成

场依存性

善于把握整体,善于学习系统化、条理化的材料,喜欢与同伴一起讨论或进行协作学习,注意环境的要求,很容易适应环境,受大家欢迎,受内在动机支配

表现较为谨慎,不愿冒险,但受到批评时,很容易受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下降,荣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学习前主动,受外在动机支配

应注意不清易受他人评价的影响。

尤其当他人提出批评时,应分析原因,并考虑自己应该怎样努力,而不能就此气馁

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

B、反思型和冲动型著名代表人物:

杰姆卡根

反思与冲动这两种方式存在明显差异。

一般来说,反思型学生阅读成绩好,再认测验及推理测验成绩也好于冲动型学生,而且在创造性设计中成绩优秀。

相比之下,冲动型学生往往阅读困难,较多表现出能力确实,学习成绩常不及格。

不过,在某些设计多角度的任务中,冲动型学生则表现较好。

C、整理型和系列型:

著名代表人物:

戈登帕斯克

系列型策略:

有些学生把精力集中在一步一步的策略上,他们提出的假设一般来说比较简单,每个假设只包括一个属性,从一个假设到下一个假设是呈直线的方式进展的。

整理型策略:

有些学生倾向于使用比较复杂的假设,每一个假设同时设计若干属性,从全盘考虑如何解决问题。

D、心理自我调控理论:

著名代表人物:

斯滕伯格

基本思想,人具有社会一样的自我管理或组织系统,研究的重点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这种系统调控其认知活动。

该理论将个体的心理自我管理系统类比为一个政府机构,认为个体的心理自我调控系统也可以像政府那样按照功能、形式、水平、范围和倾向进行划分。

心理自我调控的功能:

分为主动独立性、被动执行型、分析评判型;

心理自我调控的形式:

分为专一型、等级秩序型、多头并进型、随意无拘型;

心理调控的水平:

分为整体抽象型、局部具体型;

心理调控的范围:

分为任务导向型、人际导向型;

心理调控的倾向:

分为自由开放型、保守拘谨型。

E、复合型和发散型

复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复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和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答案。

发散型认知方式则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分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3. 教师心理。

(1)阐述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角色与特征。

教师角色

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的角色、示范者的角色(榜样角色)、

管理者的角色、朋友的角色、研究者的角色

特征:

具有复杂脑力劳动的特点

具有极大创造性和灵活性

具有鲜明的示范性

具有长期性和长效性

(2)理解教学效能感、教师控制点、罗森塔尔效应、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学效能感:

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它是解释教师内在动机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教师的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具有重大影响。

教师控制点:

指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血液表现归为外部的或内部的原因的倾向。

一般说来,倾向于做内归因的教师会更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在结果上也更有可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倾向于做外归因的教师则更可能怨天尤人、听之任之,在教学结果上也更消极。

罗森塔尔效应:

又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收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影响和暗示。

教师专业发展:

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3)了解师生的相互作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

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4)掌握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以及进行教学反思训练的途径。

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教学反思训练的途径:

教学反思:

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意识对象,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认真的自我审视、评价、反馈、控制、调节、分析的过程。

途径如下:

(一)日记反思

1.理论依据:

知觉理论

知觉理论告诉我们:

我们的基本经验来自于感知觉,我们知觉外部信息所参与的感觉器官不同,其信息获得与保持的效果也有异。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在知觉信息时,通过单通道视觉获得的信息占我们获得信息的60%多,视听觉的信息含量占80%多,而如果能让我们的多感觉通道(触动觉、味觉、嗅觉等)参与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来,则一定能取得更优的知觉效果。

记反思日记可以充分调动多渠道的知觉方式,增加信息来源并提高信息感知的精度。

2.操作方法

通过写日记进行反思可以是灵活多样的,普洛格伏(Progaff,1983)就曾建议,日记的格式或段落可以包括:

教学过程中的经历、与他人的对话、深度的感触、隐语和期望等。

日记反思应体现专题,也可以就自己刚刚结束的教学活动进行全方位反思。

反思日记可以分为三栏:

第一栏对教学中包含问题的教学事件进行详细、忠实地描述;第二栏谈谈你的看法和体验,提出问题;第三栏可以提出改进的教学建议。

教师不但应将自己教学中的诸多感悟记下来,还要特别牢记日记中提到的专题性问题和改进建议,以真正促进教师的成长。

(二)从学习者角度反思

1.理论依据:

批判反思型教师理论

作为学习者,我们在儿童期、青春期和成人初期的学习经历,在教学生涯的初期塑造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并且会影响我们的终生。

如果我们经常性地努力学习一些新的或困难的东西,我们就可以利用这种经历了解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新的或困难的东西时所面临的恐怖和焦虑〔9〕。

作为教师,我们做学生时的经历对教师更好地理解我们现在的学生有重要影响。

例如,如果你求学时经常是被教师冷落的对象,那么等你做了教师,也许你会更好地注意这类问题,而不至于让你身上发生的不幸在你的学生那里再度发生。

“有时最好的学习者会成为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的糟糕透顶的教师。

”〔9〕因此,教师如果偶尔能将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也许教师会更好地去理解学生。

2.操作方法

当今社会,任何一个教师不可能对知识的更新是一劳永逸的。

教师们必须意识到,“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10〕。

对教师而言,短期进修培训、学校组织的业务学习、参加学术会议、研究生学习等都是他们可以选择的学习方式。

在参加这些学习班的时候,学习者可以随身带上一个备忘录或笔记本,将自己在学习中从学生角度的感悟记录下来。

建议记录的方式:

(1)简要记下学习发生的时间、场合、涉及的学习内容和培训(讲授或主持)人员;

(2)记下积极的教学事件,并写下:

为什么是积极的,你从中可以学到什么;(3)记下消极的教学事件,并写下:

为什么是消极的,在你的教学中有过这样的教学行为吗,你从中可以学到什么;(4)对本次作为学习者积极与消极的感悟加以总结,可以和自己的同事交流,也可以和自己的学生交流。

(三)与同事和专家的交流中反思

1.理论依据:

人际交往理论

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讲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智慧助长问题。

从动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意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

作为教师,同事交往是其个人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工作业务上的交往又构成同事交往的主要内容。

同事交往对教师成长的意义在于:

同事是业务问题上的知音,只有同事之间才具有真正专业上的话语空间;同事是教师的监察者,他们最清楚也最了解我们的短长,也最了解我们教学中的问题;同事是朋友,不论合作程度怎样,你都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对你的成长有价值的东西。

因此,“同事们可以作为一面批判的镜子,反射出我们行动的影像,……当我们聆听他们讲述相同的经历时,就可以检查、重构和扩展我们自己的实践理论”〔9〕。

2.操作方法

通过同事进行教学反思,一要有外部环境的支持,主要是来自学校的支持;二要有一种民主、平等对话的氛围。

有了这两个外在条件的支持,教学反思才有可能。

(1)与同事就教学中共同感兴趣的话题(问题)进行交流,并从各自教学的角度彼此提供有效的改善建议;

(2)带着良好的建议进行教学,可以邀请(或学校组织)同事去听课,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全程录像(条件许可的话);(3)进行教学对话,就反思教师教学中的得失进行交流。

如果反思者不在场(有时不仅对反思教师还是其他同事都是有益的),交流的结果经整理后送达反思者本人;(4)反思者将同事们的教学交流意见做认真地研究和分析,并作出书面的个人看法,如果必要的话,还可以进行局部范围内的教学交流;(5)再次带着就自己实际教学的改良建议组织教学,与环节

(2)相同;(6)看前后教学有无实质性进展,并进一步提出教学改善的建议。

(四)从学生征询意见中反思

1.理论依据:

师生互动理论

我国两千多年以前的《学记》就曾明确写道: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这里讲的教学相长并不是指现在理解的师生彼此可以得到促进,而是指通过教学来学习,以教师之教促教师之学。

因此,在教学这种互动过程中,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是师生互动的受益者。

通过学生,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通过学生,教师可以摒弃自己的许多“霸权假定”(Brookfield,1995);通过学生,教师会把教学当作一项研究来对待,从而切实改进自己的教学。

2.操作方法

如果教师是真诚的(这是反思型教师的特征之一),则通过向学生征询意见这种师生互动的操作是比较简单的。

(1)最好确定向学生征询教学意见的主题,并设计为表格形式。

当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不加限制地提出对自己的教学意见;

(2)向学生明确解释自己向他们征询意见的动机,并告知学生应注意的规范,每位学生填写意见时可以匿名;(3)学生认真回忆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或与主题相关的方面)并逐条加以审思和记录,期间教师最好不要有干预行为;(4)教师将学生的教学意见加以整理分类。

一般而言,学生的意见往往是真诚而中肯的,但就意见的性质来讲,可以分为三类:

合情合理的、合情而不合理的(可以做到,但属无理)、合理而不合情的(超越实现的可能);(5)要对学生意见作出说明和解释。

对于合情合理的教学意见,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言明要真诚接受,并告知学生可以在自己以后的教学中监督,即使暂时还难以改进的教学意见,也要作出真诚的说明。

(5)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并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教师职业倦怠:

指教师在长期工作压力情境下,逐步形成的一种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低落的现象。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第一:

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教师被认为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辛勤的园丁。

作为教师需要为每个家庭培养下一代,而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极其高的,一个家庭将自己所有的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子女,所以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有很高的要求,一旦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有所下降,社会对于教师的批评是十分严厉的,在这样的社会压力下,教师整天小心翼翼地工作,整天充满压力地工作,因而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第二:

教师教育教学的特殊性

  教师的教育教学具有特殊性,俗话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培养学生并不象工人生产产品一样能够迅速地看到效果,教育教学的效果需要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显现出现,而且,这种教育教学的效果并不是由教师个人主观决定的,它需要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得到体现,而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不听从老师的指导,所以虽然教师花费了很多的精力,但效果是很难显现的。

因而,对于教师来说,培养的学生需要至少十年后(小学教师则需要的时间更长)才能地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效果,由于长期的工作而看不到效果,因而教师的成就感是很难得到体验的,这样就最容易产生对职业的兴趣的丧失。

第三:

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

  虽然,作为教师在社会中是得到广泛尊重的,但是,现在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经过大学培养的,相对于其他的大学生而言,教师的收入是比较低的。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体为了消除对自己和自身周围环境的不明确性,会产生社会比较动机,从而去寻求成为比较对象的他人,特别是和自己类似的他人。

教师的经济地位是其社会地位的基础和标志,微薄的薪金使教师的社会地位难以真正体现和得到提升,不少教师产生了极度的失望,从而将目光转向了其他行业中的知识分子。

一部分索性离开教师岗位去开辟新天地,还有一部分则陷入了观望和彷徨,不安与躁动笼罩着这部分教师,教学于他们而言意义已并不大了,屈服于职业倦怠已是早晚之事。

  第四:

过重的职业压力

  由于现在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大量的备课与批改作业,使教师工作负担增加,甚至丧失了个人的时间与空间,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是其他行业所无法比较的,从早晨天刚亮一直忙到深夜才能够得到休息,而且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也异常繁重,单元考、月考,期中、期末考,考完试后的教师间的相互比较,学校领导“以分数论学生,以升学率论教师”的现象普遍存在,人为加重教师间的竞争,迫使教师处于高负荷运转中。

使得教师不堪重负,极易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

  第五:

教师的社会交往环境

  教师所处的环境是相对封闭的,由于对学生管理的要求,不少学校实行“坐班制”教师的工作环境除了教室就是办公室和家庭,很少有与外界相接触的机会,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是单调的,除了上课外,就是批改作业、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回家休息,这样使他们缺乏与社会沟通的能力,而且,由于教学上的激烈的竞争,使得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始终处于微妙的状态,教师的心理问题长期不能得到缓释。

同时,由于缺乏校长或上级(如教研组长、年级主任等)支持,上级的官僚作风、没有同情心、办事无效能,通常是教师抱怨的内容,使得教师产生工作极没有意思,工作枯燥无味的感觉,极易导致倦怠的产生。

  第六:

教师人格特点与性格

  当然,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老师的职业倦怠是由于教师自身的原因造成的,比如:

有的教师的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等等,这些人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总之,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因而,要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的现象,就必须多管齐下,从社会、学校、领导、自身等多方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好的效果。

   应对职业倦怠的策略:

     其一,热爱本职工作。

尽管教师每天从事的都是教育教学工作,然而教育教学本身是极具创造性,不仅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动态的,而且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

在这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中,每一天都不可能是单一重复的。

教师就应该不断开拓与探究,以唤起自己的工作热情。

从这一点来讲,作为教师,千万不要作茧自缚,只关注生活中机械重复的一面,而忽视动态变化、生动活泼的一面。

     其二,不断充实自己。

不少教师出现倦怠心理是由于不适应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发展的新特性。

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很好地接受并适应新课改。

因而通过学习来更新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适应是当务之急,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三,增强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工作是否有效的一种主观体验,能够对自己的努力结果产生实际的感受,是使自己不断受到鼓舞、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的重要基础。

主要有教育教学的成绩、教育科研的成果、学生成才的人数、社会家长对自己的评价等等。

 

     其四,摆正自己心态。

心态对于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明显的消极影响。

教师通常都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对于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事认真,这些都是优点。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人却容易出现不良的心态。

第一,抱着不现实的目标生活,苛求自己、苛求别人,其结果只能招来无休止的烦恼。

第二,寻求绝对公平。

现实生活中就没有绝对的公平。

去寻求绝对的公平,就必然会遭遇更多的挫折。

第三,以偏概全。

把自己的优点或缺点扩大化,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有的因有一些成绩而居功自傲,有的因有一些才干而恃才傲物,有的因一次失误而自怨自艾,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等等,这些都会影响自己的心情以及行为。

      其五,参与课余活动。

丰富的课余活动可以极大地改善一个人的心态,调节一个人的情绪。

无论工作多么忙,都应该善于忙里偷闲,参与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在多彩的生活中增强自己的生活乐趣。

生活的情趣可以对职业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六,寻找宣泄场所。

心情不好时,可以找同事朋友交往、沟通,找他人倾诉、宣泄,倾听别人的工作感受和经验是非常便捷的克服职业倦怠的方法。

我们教师最好办法,拿起笔来叙述学校社会一些不良现象、不公正的行为,在网络上建立自己博客进行宣泄,展示学校管理中弊端,倾诉自己心中怨恨,提供给网友进行探讨,恳求网络进行帮助,从而达到放松自我的目的。

     其七,善于寻找路子。

从事一种职业就有多种元素,在这多种元素中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千万不要钻进单一的死葫芦。

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4. 学习心理。

(1)了解学习的概念及其作用。

学习是个体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