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70691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2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哪一项不是生物共有的特征()

A.具有细胞结构B.生长

C.不断从外界摄取营养D.能排除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2.下列哪项不是影响中华鲟生活的生态因素()

A.河中的水B.水的温度

C.同种的中华鲟D.河岸上吃草的马

3.下列生物属于分解者的是()

A.菟丝子B.蘑菇

C.葫芦藓D.水绵

4.透明玻片上的“9>6”,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是()

A.9>6B.6<9C.6>9D.9<6

5.一台显微镜,它的三个目镜分别是5×、10×、15×,两个物镜分别是20×、40×,那么这台显微镜最小和最大的放大倍数分别是()

A.50、400B.100、600

C.50、600D.400、600

6.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首先用10×物镜找到图像,再换用40×物镜观察,后者与前者相比,说法正确的是()

A.视野变亮B.视野范围扩大C.细胞图像变小D.细胞数目减少

7.勤劳智慧的莆仙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总结出许多谚语。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特指谷物)历来一半收”这句谚语说明的道理是()

A.不同植物需水B.立秋时节谷物生长需要较多的水分

C.谷物不同的生长时期需水量相同D.土质不同谷物的灌溉量不同

8.巴斯德认为,肉汤变酸是微生物引起的,这些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他通过设计的曲颈瓶(见图),证明了这一假设。

巴斯德采用的探究方法叫作()

A.观察法B.实验法C.测量法D.调查法

9.草原生态系统与下列哪些生态系统有关系()

A.海洋生态系统B.森林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D.以上三项全是

10.哪些人类活动会显著降低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A.大面积使用农药消灭植物病虫害B.大量引进外来物种

C.改造水力资源D.定期定量伐木

11.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研究光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在潮湿的培养皿里放上绿豆,并设计如下实验(见下表)。

在该实验中,你认为应该改正之处是()

A.两个花盆都应该放在暗室里B.两个花盆都应该放在向阳处

C.两个花盆浇的水不应该同样充足D.两个花盆应放在同一温度环境中

1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看成()

A.一条食物链B.一个食物网

C.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D.动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13.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

下列现象与此不相类似的是(  )

A.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B.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

C.北极熊具有与冰雪相似的体色D.蚯蚓活动使土壤更疏松和肥沃

14.在白菜的根和叶肉细胞中,分别含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A.线粒体、叶绿体和线粒体B.叶绿体、线粒体和叶绿体

C.线粒体和叶绿体、线粒体D.叶绿体和线粒体、叶绿体

15.下列植物中,全身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水和无机盐的是(  )

A.葫芦藓B.贯众C.海带D.天竺葵

16.马铃薯露出地面的部分常常会变成绿色,而地下部分则不会。

这个事实直接说明

A.叶绿体中含叶绿素

B.光合作用能制造淀粉

C.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合成

D.叶绿素在光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17.将有白花的枝条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一段时间后,叶片、白花都变红了,下列与此实验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最先变红的是茎的表面B.叶片中最先变红的是叶脉

C.红墨水上升的动力来自蒸腾作用D.红墨水是通过导管向上运输的

18.甲瓶中装入萌发的大豆种子,乙瓶中装入等量的煮熟的大豆种子.一段时间后,分别放入燃烧的蜡烛.观察到甲瓶中的蜡烛熄灭并且瓶壁上有许多小水珠,乙瓶中的蜡烛燃烧(如图).分析实验现象,能得出下列哪项结论?

(  )

A.种子萌发消耗氧气

B.种子萌发产生二氧化碳

C.种子萌发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D.种子萌发消耗氧气,产生水

19.在下列农业生产措施中,主要应用了呼吸作用原理的是(  )

A.在准备移栽的蔬菜幼苗根部带一小块土坨

B.在温室大棚中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气体的浓度

C.在我国北方早春播种后,用透光的塑料薄膜覆盖地面

D.春季植树,移栽的树苗常被剪去大量的枝叶

20.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分裂过程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

B.细胞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减半

C.新形成的两个细胞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一样

D.动物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细胞膜向中间凹陷,縊裂为两个细胞

21.下列有关生物体结构层次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们常吃的西瓜,从结构层次上看是个体

B.番茄的果皮是上皮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C.多细胞生物具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四个层次

D.绿色开花植物的根、茎、叶称为营养器官

22.有关单细胞生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单细胞生物具有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特征

B.衣藻能在水中游动,属于单细胞动物

C.用放大镜能清晰地观察到草履虫的细胞结构

D.草履虫的运动器官是足

23.如图为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菜豆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来B.菜豆种子萌发时有机物不断减少

C.第4阶段的细胞尚未分化D.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发育形成根

24.下列条件下,播种在土壤里的种子,可能萌发的是()

A.种子的种皮受到少许损伤B.种子的胚被损坏

C.土壤的温度和湿度不适宜D.土壤板结而缺乏空气

25.据测定,一株玉米在生长旺盛时,一天要吸收几千克的水,这些水绝大部分用于

A.蒸腾作用B.光合作用C.呼吸作用D.构成细胞

26.各种植物细胞能够保持一定的形态,这主要是靠()

A.细胞壁的保护作用B.细胞膜的保护作用

C.细胞壁的支持作用D.细胞膜的支持作用

27.如下图所示,下列哪组装置能够快速、安全地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

A.

B.

C.

D.

28.既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又是气体交换的“窗口”的是()

A.气孔B.叶肉

C.叶脉D.表皮

29.下列关于植物类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带是藻类植物,依靠它的根固着在浅海岩石上

B.墙藓的茎、叶内没有输导组织,所以不适于陆地生活

C.银杏是裸子植物,其果实是“银杏”,又叫白果

D.种子比孢子的生命力强,是种子植物更适于陆地生活的重要原因

30.大力植树造林,可以改善环境的原因是()

①蒸腾作用旺盛,使大气湿度增加

②可以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呼吸作用旺盛,产生的水量增多

④光合作用旺盛,改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二、综合题

31.下图分别为细胞结构和显微镜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据图可知,观察到的植物细胞是_____(填字母)。

(2)为了更清楚的看到A图中细胞的结构,应该转动C图显微镜中标号_____所示的结构,使_____(填“低倍”或“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3)小丽同学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植物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染色最深的结构是[___]_____。

(5)将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步骤补充完整:

取镜安放→_____→放置玻片标本→观察→收放。

32.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对水稻秸秆的再利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在此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共包含____条食物链。

蛇能获得最多能量的食物链是_____。

(2)在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食用菌属于_____;鸟和蛙之间的关系是_____。

(3)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起点从_____开始。

一般情况下,随着营养级的升高,生物的数量越来越少,这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

(4)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弱,主要原因是_____。

33.图甲A、B、C分别表示该植物叶片所进行的某些生理活动;图乙为该植物在晴朗的夏季一天24小时内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变化曲线;图丙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而设计的实验装置。

请据图分析作答:

(1)该植物白天和晚上都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是_____(填字母);傍晚树林空气清新、凉爽、湿润,主要是由于绿色植物的_____的结果(填字母)。

(2)图乙中代表光合作用的曲线是_____。

进行此生理活动的场所是_____。

(3)图丙的实验是为了验证植物光合作用需要_____。

把丙图中的两个装置放在黑暗中一昼夜,目的是_____;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

从两个装置中各剪取一片绿叶,分别进行脱色处理,在脱色后的叶片上滴加碘液,装置_____内的叶片会变蓝色。

装置_____内的氧气含量比较高。

(4)甲图中气体可通过____(结构)进出叶片,B过程可以促进根从土壤中吸收_____。

(5)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智能温控蔬果大棚在一些现代化的农场已经兴起。

白天光照充足时,可以适当的提高温度,以提高果蔬的_____作用,当夜晚降临时可以适当的降低温度,以降低果蔬细胞的____作用,这样就能够使有机物的积累更多,使果蔬的产量提高。

三、实验探究题

34.学习了《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一节后,王明同学对细胞膜的功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想通过实验探究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请你帮助他共同完成探究实验:

实验材料:

1000毫升大烧杯、清水、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红色苋菜等。

实验步骤:

(1)提出问题:

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吗?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计实验方案:

①取_________的大烧杯,编号为甲、乙;

②在甲、乙两烧杯中加入________的清水,并把甲烧杯放到铁架台上,用________加热,直到沸腾,乙烧杯________,留作对照;

③把________的红色苋菜叶片分别放入甲、乙两烧杯中;

④观察并记录烧杯中___________。

(4)实验现象:

甲烧杯中的水__________;乙烧杯中的水_________。

(5)原因分析:

甲烧杯中的苋菜叶细胞的细胞膜被_________;乙烧杯中苋菜叶细胞的细胞膜__________。

(6)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解析】

【分析】

生物的基本特征有: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生物的基本特征有: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由此可知,具有细胞结构不是所有生物的特征,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故选A。

【点睛】

此题要求熟记生物的基本特征。

2.D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

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详解】

A.河流中的水,属于影响中华鲟生活的非生物因素,A不符合题意。

B.河流中水的温度,是影响中华鲟生活的非生物因素,B不符合题意。

C.河流中同种的中华鲟,属于影响中华鲟生活的生物因素,C不符合题意。

D.河岸上吃草的马和中华鲟生活的环境不同,对中华鲟没有直接影响,不属于影响中华鲟生活的生态因素,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生态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注意理解。

3.B

【分析】

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构成,生物部分又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

【详解】

生态系统的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供植物重新利用,促进了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

B蘑菇是真菌,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A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C葫芦藓是苔藓植物,D水绵是藻类植物,属于生产者。

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功能,要求掌握。

4.D

【分析】

本题是考查显微镜的成像特点,在做实验时可以在载玻片上书写汉字或字母来理解。

【详解】

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不是上下颠倒,不是左右颠倒,是上下左右皆颠倒,即是旋转180°后得到的像。

比较简便的方法,是把要观察的字母或汉字写在纸上倒过来看,即旋转180°,就是在显微镜中看到的像。

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显微镜成倒立的像,要理解“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后得到的像。

5.B

【分析】

此题可根据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分析解答。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详解】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此台显微镜目镜的放大倍数最小的是5×,物镜的放大倍数最小的是20×,则显微镜最小的放大倍数是5×20=100;目镜放大倍数最大的是15×,物镜放大倍数最大的是40×,则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是15×40=600。

因此这台显微镜最小和最大的放大倍数分别是100、600,故选B。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注意掌握。

6.D

【分析】

此题可根据使用显微镜过程中由低倍镜换为高倍镜时的细胞数目、细胞体积和视野亮度分析解答。

【详解】

10×的物镜是低倍物镜,40×的物镜是高倍物镜。

使用显微镜时由低倍镜换为高倍镜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增大,视野范围变小,因此看到的细胞图像变大,细胞数目减少,视野变暗。

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此题要求掌握使用显微镜过程中由低倍镜换为高倍镜时的细胞数目、体积的变化。

7.B

【分析】

水是组成植物细胞的重要成分,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可见水在植物的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思考解答。

【详解】

水是植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水能使植物体硬挺,枝叶舒展,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可见水在植物的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植物、不同的生长期、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区,植物的需水量不同。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指谷物)历来一半收”这句谚语的意思是立秋时节谷物生长需要较多的水。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水对植物体的作用,分析谚语,结合题意即可解答。

8.B

【分析】

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生物,而不能凭空产生,他做的一个最令人信服、然而却是十分简单的实验就是“鹅颈瓶实验”。

【详解】

A、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与巴斯德实验方法不一致,A错误。

B、实验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一般步骤:

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与巴斯德实验方法一致,B正确。

C、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

与巴斯德实验方法不一致,C错误。

D、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

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

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

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与巴斯德实验方法不一致,D错误。

故选:

B

【点睛】

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实验、调查和资料分析,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还需要正确地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

9.D

【分析】

生物圈包括的生态系统多种多样,如: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它们并不是独自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详解】

生物圈中各个生态系统不是独自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

海洋生态系统蒸发的水蒸气可到达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共享阳光和空气;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和其他物质随着河流被带到海洋生态系统;许多微小的生物、花粉、种子和果实,随大气运动,到达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动物也会经过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因此D正确,故选D。

【点睛】

此题要求掌握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0.A

【分析】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详解】

A.大面积使用农药消灭植物病虫害,会导致以虫为食的鸟类失去食物而大量减少,生物种类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会减弱,A符合题意。

B.不适当的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使物种大量繁殖,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可能会造成严重危害;如果引进的外来物种不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就能为生态系统增加相应的食物链,从而丰富物种的多样性。

因此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不一定会降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B不符合题意。

C.改造水力资源能改善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不会降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C不符合题意。

D.定期定量伐木是合理利用资源,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要求理解。

11.D

【分析】

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本题探究的是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光是这组对照实验中的变量。

【详解】

设置对照实验时,除了变量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

本实验探究光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的唯一变量是阳光,其他条件则应相同。

但表中出现了两个变量:

阳光和温度,所以温度应该相同。

因此改正成两个花盆应放在同一温度环境中。

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要学会设置单一变量。

12.C

【分析】

1、食物链:

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第一营养级(开端)一定是生产者,第二营养级一定是植食性动物,分解者不能参与食物链。

2、食物网:

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

食物链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有捕食关系;食物网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关系。

【详解】

A、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这里缺少生产者,因此不可以看成一条食物链,错误。

B、食物网是由食物链组成的,这里缺少生产者,不可以构成食物链,因此更不能形成食物网,错误。

C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看成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睛】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是本题解题关键。

13.D

【解析】

【分析】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春天换为灰色,与周围色彩很相近。

可防止被敌害发现,同时便于捕食猎物,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现象。

【详解】

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不符合题意;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目的是为了与环境颜色一致,避免敌害发现,属于保护色,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B不符合题意;北极熊具有与冰雪相似的体色总与周围环境相似,不被天敌发现,是长期的进化形成的,是对其生活环境的适应,C不符合题意;蚯蚓能疏松土壤,蚯蚓在土壤中钻洞,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根的生长,体现了生物对环境土壤的影响,D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14.A

【分析】

细胞的能量转换器有两个:

叶绿体和线粒体。

叶绿体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需要。

【详解】

植物细胞中有两个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和线粒体。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植物绿色部分的细胞有叶绿体,叶的表皮细胞和根的细胞内就没有叶绿体;但所有细胞都含有线粒体。

因此在根里含有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而在叶肉细胞中含有的能量转换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故选A。

【点睛】

此题要求辨别细胞中的两个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和线粒体。

15.C

【解析】

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属于低等植物,每个细胞都有叶绿体,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大气中90%氧气来自于藻类植物。

海带属于藻类植物。

16.C

【解析】

试题分析:

植物细胞中有叶绿体,叶绿素是叶绿体中的颗粒,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但是有叶绿体没有接受光照不能产生叶绿素,可见叶绿素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形成。

马铃薯长在土壤以上的部分见光,能够形成叶绿素,故颜色是绿色的;而埋在土里的不能够接受到阳光的照射,不能形成叶绿素,不是绿色的,说明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合成。

故选项C符合题意。

考点: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光照是叶绿素形成的重要条件。

17.A

【分析】

树皮中含有韧皮纤维和筛管,筛管由上而下运输有机物;形成层的细胞能够不断的分裂向外产生韧皮部,向内产生木质部;木质部有木纤维和导管组成,导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详解】

筛管由上而下运输有机物,导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因此将一段带叶的植物枝条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一段时间后,叶脉被染成红色,说明水和无机盐是通过导管在植物体内向上运输的。

红墨水上升的动力来自蒸腾作用。

故B、C、D正确。

运输红墨水的导管在茎的内部的木质部内,因此最先变红的是茎的内部,而不是表面。

故A错误。

【点睛】

关键点:

导管是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的管道。

18.D

【分析】

呼吸作用的公式:

有机物(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

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详解】

只有活的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

煮熟的种子没有生命了不能进行呼吸作用;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甲瓶中的蜡烛立即熄灭,而乙瓶中煮熟的种子不能呼吸,里面的氧气比甲的多,因此蜡烛会燃烧;通过这个实验验证了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时消耗氧气。

瓶壁上有许多小水珠,蜡烛燃烧仍然会产生水,即使时间有限制,也不能判定水分的由来。

故D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只有活细胞就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水。

19.C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

可以从呼吸作用的原理和所采取措施的目的方面来切入。

【详解】

生物的呼吸作用是指把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氧的作用下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