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的模式4篇.docx
《班级管理的模式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级管理的模式4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班级管理的模式4篇
班级管理的模式第1篇
一、班级管理目标的设定班级管理目标的建立,是班级管理操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应该说
任何管理模型的构建仅仅是一种方式方法,只有达到规定的目标,才能衡量一种模式的优劣甚至是成立与否。
因此管理目标的设定和管理模型的建立、操作有着决定性的关系。
中师的学生在校三年,这期间正是他们的身心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性的关键阶段。
就大多数情况而言,学校的管理都是以班级为单位。
实际上,这个基本单位具备着多种功能,它既是进行教学、组织活动、纪律规范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进行交往和个性成长的最小环境。
在这样一个具有社会意义和生态意义的组织单位中,班主任担任着多重的角色。
班主任既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教者,又是指导者、联系者和参与者。
同时,管理的对象和目标的终端实现者又是学生,而且不同年级的师范生有着不同的阶段特征。
因此班级管理的目标应该具有层次性,它相应的模式也应该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认为:
在集体的教育目标中既有远景性的,又有中景性的和近景性的。
这个理论启示我们,在班级管理的目标建立中,要考虑到其层次性和递进性。
也就是说后一个目标的开始必须建立在前一个目标达到的基础上,前一个目标的实现又推进着更高层次目标的实现。
例如,根据中师生培养规格,设定某班级一年级以形成专业意识,打好专业基础为管理目标;二年级以巩固专业思想,培养专业能力为目标;三年级以树立教育理想,具备职业素质为目标。
这个目标体系的设定是以形成专业特色为主线,以形成集体意识为核心,以形成教育理想为最高境界。
班级的管理主要是通过管班活动使这个群体组成的异质性班级过渡成为具有纪律性和共同目标的班集体。
这就告诉我们,要避免把班主任仅仅看作是一个管教者,纠正学生违纪行为、对学生的日常活动进行监督,这只是班主任工作职责的一部分。
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通过集体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形成他们的崇高理想与职业信念。
要使班级管理成为生动的、全面的、高层次的管理。
二、班级管理的理论操作模型为什么要称之为理论操作模型呢?
因为任何一种模型的建立都必须要有全面的实践基础和深刻的理论背景。
本文提出的几种模型结构尚属初步认识。
它主要是体现由实践认识到理论分析的一种思路。
下面根据班级管理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结构和主要影响通道提出四种理论操作型的模式。
1.树状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结构是以班主任为班级管理中的主干。
班主任并不直接参与对全班学生的管理,他是通过对班委会的管理,再由班委会具体参与班级管理。
并且由班委会将学校、班主任的管理意图渗透到学生中去。
在这种模式中,班主任扮演着一个导演的角色。
其主要特点是管理结构层次分明、程序清晰,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锻炼学生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班级。
但这种管理模式不利于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信息反馈。
这种模式的操作要点是注重先行培养班委会成员的管理能力,正确看待和发挥班委会的中介作用,使他们成为管理过程中的主角。
2.网状模式在这种模式的结构中,班主任起着担纲作用,学生处在这个整体的管理网络中。
它的实质是:
班主任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由被动接受管教变成主动参与管理。
由此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的管理关系的网络,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其主要特征是:
以班主任为纲要,以班委会为骨干。
这种结构是一种动态的整体,在这个网络里每个学生的位置、角色在不断变化着。
例如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一些具有体育才干又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就处在管理者的地位。
在班会活动中,一些表达能力强或者是具备艺术能力的学生又可处在管理者的位置。
可见这种模式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潜能。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自主性,使大多数学生的个性在集体互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但这种模式对班主任能否起到纲领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处理不好学生容易处在自由状态。
其关键是班主任要充分研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别特征,注重在不同的管理环境中发挥不同学生的作用。
3.交叉模式这是指在管理过程中班级里的学生要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例如,在学习、活动和生活中要受到来自班主任、教务处、政教处、团委、总务处等多方面的管理。
这种模式是把班级管理放到学校整体环境中去考虑,因为班级是不可能脱离学校环境而存在的。
其主要特征是:
结构倾向于开放,有利于学生接受全方位的管理和多方面规范化的发展。
当然这种模式要求各方面要协调一致,否则就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还会形成一管就死,一放就散的局面。
4.轴辐模式这种模式是以班主任为中心,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都围绕班主任的中心意图运作。
这样在结构上就以班主任为原点将管理影响辐射到每个学生身上,形成明确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班主任直接参与每个学生、每个事件的管理。
班级中出现的各种事件也可以直接了当地反馈到班主任这里。
其特点是:
模式结构呈圆周式,带有闭合倾向。
这种管理比较细致,能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细微之处。
可以及时掌握班集体发展的动态,其控制性较好。
但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很难达到更高层次的管理目标。
其操作要领是班主任要全面关心学生,以情感交流作为联系学生的纽带,逐步形成教师的权威性。
切忌婆婆嘴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以上四种模式无论是从操作还是理论而言,孰优孰劣不能一概而论。
这里主要是以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定位、作用发挥的形式途径来加以区分。
因此不可能是运用某一种模式就能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
除了这种构建的方法还可以根据管理者的风格、管理内容等参照标准进行模型建立和理论分析,这就另当别论了。
我们倾向于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主导模式操作和辅助模式操作相结合的方法。
这样就可以照顾多方面的因素,使操作模式具有独特的运行机制。
如何建立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哲学层次的理论模型,这不仅是理论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更是中师教育实践有待探索的新领域。
班级管理的模式第2篇
一、分组原则:
在对全班同学的基本情况
比较熟悉的基础上,将全班同学按照男女比例、学习成绩高低、表现差异、参与课堂或者活动的活跃程度等等综合考虑进行分组。
公平是竞争最重要的原则,因而,分组的基本公平是先决条件,而由于初一上学期对孩子的了解程度不高,我一般是不会急于采用这种制度的,要采用也基本上是一学期期中考试以后,当然这种分组是不可能绝对的公平。
然后每学期开学后再打乱编制重新分组,分组初步名单出来以后小组长可以考虑组与组之间进行一对一的人员交换。
二、小组文化建设:
同学们自己想好组名,选好组长,写出小组口号,并拍出照片贴在教室内规划指定区域。
每个小组在教室都有自己固定的一块领地,那里是他们张贴照片、口号、小组日报、自我反省材料、小组优秀作业等的地方,并在期末时对小组文化建设的内容进行另外的评价,可多获得一份小奖励。
至于座次,我并没有采取那种圆桌式对面坐的方式,因为传统的黑板都在教室前面,这样做在上课时同学们要转头来听课,另外,圆桌式就坐在自习课时学生很容易讲小话,不利于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三、班级管理体系:
班级不再另外选班干部,由几个组长分别承担评价体系内的一项班级管理工作,具体分工召开组长会议决定。
组长工作的好坏程度计入小组评价体系中,比如:
负责卫生工作的组长如果没有及时处理班级的卫生工作,将扣分到该组长所在的组。
期末优秀班干部评选在组长中产生。
四、评价内容与机制:
下面我原文呈现我经过了5年反复改动过的小组竞争量化考凭细则:
总则:
1、为了规范班级管理,量化小组评价,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特制订本细则;
2、评价细则之基本思想为让每一个同学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不断进步,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为小组的成长做出自己的贡献;
3、友谊第
一、比赛第二;量化细则:
一、行为习惯与素质:
、加分细则:
1、关心同学,能帮助同学解决生活上的难题者,每人次加1分;
2、关心集体,热心为班级做出自己的贡献,如:
主动拾取地上的垃圾、主动打扫不干净的地面、主动在下课后同学离开教室时断水断电等,每人次加1分;
3、做好人好事、拾金不昧者视情况加1-2分;
4、期中被评为文明标兵者每人次加5分;、扣分细则
1、未按规定穿着校服,仪容仪表不符合学校规范者每人次扣1分;责令整改后没有整改的每人次扣5分;
2、说话不文明、讲粗痞话、给同学取不友善的外号者每人次扣1分;
3、打饭、外出活动时不排队或插队,影响集体形象者每人次扣
1分;
4、乱丢乱扔、破坏环境卫生等每人次扣2分;
5、下课过分追赶打闹、破坏公共财产等每人次扣1-2分;
6、看不合规定的课外书、玩手机、电子产品等每人次扣1分;
7、小组课桌摆放不整齐、凌乱每次扣1分;
二、常规与纪律加分细则:
1、能及时举报重大违纪、避免重大事故发生者每人次加3-5分;扣分细则:
1、上课迟到、早退者每人次扣1分,无辜旷课者每人次扣3分;
2、上课、自习课违纪者每人次扣1-2分,无原则顶撞班干部和
老师扣2-3分;
3、内部同学不团结、无原则争吵、打架每人次扣2-5分。
班级管理的模式第3篇
一、学生实现自主管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班主任应该给学生
提供一个践行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机会,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
1.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班级自主管理更要如此,更需要一套完整、细致、个性化的班规制度。
2.实行可操作的岗位责任制班干部的任命上,摈弃过去那种思想好、学习好就能担任班干部的做法,坚持思想好、学习好、人缘好、能力强、威信高、会创造的选人原则。
除了班委会各成员各行其职以外,班级里的各项工作都分配到人,实行责任到人,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
3.实行互助小组捆绑式评价没有竞争机制,集体便没有活力,个人便没有危机感。
为让学生能自主管理,调动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我按优、差生搭配,邻近搭配的原则,将全班同学按4人一组分成11小组,组与组之间尽量搭配平衡,实行互助小组捆绑式评价。
利用这种互助小组捆绑式评价的方式,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竞争局面和高昂的斗志,发掘学生巨大的潜能。
虽然这种方法看似不尽人情,但效果非常明显。
二、教师实施情感管理传统做法,老师通过自己的权威进行自上而下的管理。
其实,班主任要善于利用情感管理的策略来辅助班级的自主管理。
1.善用夸的策略夸就是夸奖学生,专业点讲就是赏识教育。
学生做得好,我夸奖;做得越好,我越是夸奖;越是夸奖,越激发他们想做好的欲望。
教育链的良性循环慢慢形成了。
2.巧用谈的策略所谓谈的策略就是与学生谈心。
谈心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在谈心中,班主任了解了学生个人想法、个人兴趣爱好;在谈心中,班主任了解了班级里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在谈心中,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殷切期望。
以上便是本人班级管理方面的几点浅陋的认识和不成熟的做法。
这些做法在班级建设中不可能起到一劳永逸的作用,它也只是细细春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我相信,在这平平淡淡、琐琐碎碎的班主任工作中,只要我们付出了心血、汗水,就一定能够收获一个丰硕的秋天!
班级管理的模式第4篇
一、常规管理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订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规章制度是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需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具有管理、控制和教育的作用。
通过规章制度的制订,使班级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以避免班级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通过规章制度的贯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班风。
开展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般来说,班级的规章制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①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有关班集体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如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体育锻炼标准等;②学校根据教育目标、上级有关指示制订的学校常规制度,如考勤制度、奖惩制度、课堂常规、作业要求等;③班集体根据学校要求和班级实际情况讨论制订的班级规范,如班规、值日生制度、考勤制度等。
二、平行管理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认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班级,然后通过班集体与教师一起去影响这个学生,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班主任实施平行管理时,首先,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使班集体真正成为教育的力量;其次,要通过转化个别学生,促进班集体的管理与发展。
总之,要实施对班集体与个别学生双管齐下、互相渗透的管理。
三、民主管理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班级民主管理的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多过程中,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
实施班级民主管理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①组织多体学生参加班级多程管理,即在班级管理的计划、实行、检查、总结的各个阶段都让学生参与进来,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实施管理活动;②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如干部轮换制度、定期评议制度、值日生制度、值周生制度、定期召开民主教育活动制度等。
四、目标管理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分解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其理论的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