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名师教案设计.docx
《《再别康桥》名师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别康桥》名师教案设计.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再别康桥》名师教案设计
《再别康桥》名师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
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
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和分析意象。
2.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
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
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作者。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
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
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
娘”呢?
为何我们联想不到?
这是不是与作者的情感有关系?
2.
“金柳”
“新娘”就是赋予作者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
接
下来,作者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
“艳影”是什么?
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进入第三小节,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
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
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
“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
”
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4、请同学们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甘心”二字饱含的幸福感。
五、通过指导朗读进入第四小节,作者为何说“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这里的“虹”原来是“彩虹似的梦”。
2、作者的“彩虹似的梦”实现了吗?
没有,被“揉碎”了。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梦被揉碎了,情感怎么样?
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此时的伤感。
3、请一位同学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揉碎”的伤感和“彩虹似的梦”的无奈。
六、诗人的“梦”让他重回昔日在康桥读书的梦,这昔日的梦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吗?
进入第五小节。
1、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撑着长篙的感觉,向前,向更深处漫溯,忘记了时间,撑到星辉斑斓的时候,于是在那里放歌。
多么自由自在啊!
多么美好啊!
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与美”。
2、请一位学生朗读,指导其读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七、朗读第七小节,诗人的情感变化了吗?
为什么?
诗人写了什么意象?
这些意象前面的修饰词是什么?
这些意象让你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1、诗人不能停留在昔日的梦,因为要离别了。
诗人写了“笙箫”,修饰词是“别离的”,诗人此时是忧愁的。
2、诗人写了“夏虫”,修饰词是“沉默”,为何诗人要沉默?
首先,夏虫也不堪离别的愁绪,故“沉默”了,不再“欢叫”了。
其次,诗人希望离别的方式是静悄悄的,恰如作者在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写到了的。
3、那诗人为何在开头和结尾采取同样的形式呢?
有何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特殊形式,回环往复会使诗歌有音乐美,感情浓厚。
八、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适当师范指导。
在读书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