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中考问答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60325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我所欲也中考问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鱼我所欲也中考问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鱼我所欲也中考问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鱼我所欲也中考问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鱼我所欲也中考问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鱼我所欲也中考问答题.docx

《鱼我所欲也中考问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我所欲也中考问答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鱼我所欲也中考问答题.docx

鱼我所欲也中考问答题

《鱼我所欲也》中考题(问答题)

3、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

(答题不得超出方格限定的字数。

)(2分)

3、人不能为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2分。

意思对即可,从正面阐述亦可。

如是套用课文中的原句作简单翻译,最多只能得1分。

 

4.简答:

(5分)

    

(1)孟子在文中阐明了怎样的观点?

(3分)

    答:

  

(1)舍生取义                                                               

    

(2)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

(请用原文回答,2分)

    答:

    

(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3.甲段中的“本心”是指,乙段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体体现是;甲乙两段都运用了的表现手法。

(3分)

(1)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1分,答“义”也可以)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分,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  (3)对比(1分)

 

4.甲段中孟子的思想和乙段中范促淹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身体力行,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请简述一例。

(3分)

   答:

  本题不设统一答案。

评分要点:

人物、事迹、思想各占1分。

 

②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             ,“甚于死者”就是             ②义,不义。

 9.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两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

(4分)

 9.示例:

文天祥宁可为民族利益而死,也决不投降元朝做官;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共4分,写出人名得1分,写出其事迹,且能体现“舍生取义”得1分)

            。

10、《陋室铭》、《鱼我所欲也》两文分别表明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你是怎样看待这种情趣和态度的?

(4分)

答:

  l0、示例:

刘禹锡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却是不可取的。

(围绕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表明观点的1分,能作分析1分)

示例:

孟子表明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一种高尚的气节,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围绕舍生取义表明观点的1分,能作分析1分)

                                                           

22.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

(3分).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22、《孟子》中有这样的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你认为其中的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行道之人”和“乞人”的行为?

(2分)22、“贫贱不能移”或第二句。

 

          

1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请搜寻古今这样的“贤者”的言或行去印证孟子的观点,完成下面的表格。

(3分)

人物

言或行

 

 

 

   13.(人物1分,言或行2分,共3分)示例: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愿领取美国的救济粮。

……  

                        

18.文段

(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2分)

18.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2分)

(3)简答题(5分)

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

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

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3分)

 (3)简答题:

①道理    举例(两空共1分,每空0.5分)答案示例:

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共2分,举例典型1分,叙议结合1分,列举其他,如抗”非典”英雄等的典型事例,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

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2分)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1、根据文意,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

(2 分)

答:

 11、鱼,比喻生(生命);熊掌,比喻义

                                                                

12、上面选段中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孟子观点的看法。

(3 分)

答:

         12 、① 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l 分)② 联系实际恰当,观点鲜明,表达通顺,计2分。

.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3分)

 

13.中心论点:

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

)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11.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

(2分)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1.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

9.选自《孟子》的两则文段,骈散结合,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甲文第一段告诉我们:

对于人来说,生死固为重要,但  人的尊严(骨气)   更重要。

乙文第一段则讲明了  逆境造就人才     的道理。

(2分)

10.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4分)

10.示例:

勿失“本心”应该做到:

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去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

(2分)如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捍卫正义。

1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4分)

 

1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2. 【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

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

为什么?

(3分)

32.“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1分,答到“正义、大义”均可得1分)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2分)

12.  孟子认为人之“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

他通过     鱼与熊掌     的取舍、箪食豆羹的取舍、  万钟(丰厚的俸禄)     的取舍等方面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

 

 

12.本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     这个比喻来阐述    的观点(2分)

舍鱼取熊掌,舍生取义

13.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

今天还有坚持“义” 的必要吗?

为什么?

(2分) 

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1分,答到“正义、大义”均可得1分)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2分) 

13.第①段画线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指              (用原文的话回答)(1分)

14.第段作者先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         ”比“        ”更重要的观点,然后指出“         ”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

(2分)

13.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愿有甚于死者(评分:

1分)

14.义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评分:

2分,前两个空1分,错1 处则不得分,最后一空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