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读后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51785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美》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谈美》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谈美》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谈美》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谈美》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美》读后感.docx

《《谈美》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美》读后感.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谈美》读后感.docx

《谈美》读后感

  《谈美》读后感

  

(一)前一段时间读《红楼梦》,情节紧凑,人物饱满,读起来像红烧狮子头的感觉,很丰厚,相比之下的《谈美》很轻很淡,俨然一种小葱拌豆腐的感觉。

  作者通过一棵古松在木商,科学家和画家每个人眼中所呈现出不同的木松对比,是截然不同的。

当我读的时候,我也尝试切换看事物的角度去看同一个问题。

同样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感受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想起以前看到过一段话:

世界上的事物,横看成岭侧成峰,主要取决于你怎么看。

如果你始终横着看和别人比,你可能会发现自己一无是处,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和过去的自己比,会发现自己其实在越来越好。

  美是无法具象化的,但对于每个人来说美都是那样真真切切被需要的,这两天读《拯救乳房》里面是八位乳腺癌患者在一个心理学家带领下组成的小组,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不如意,有人是表面光鲜亮丽的职场女强人,却有一段永世不愿提起的童年往事;也有母亲因为女儿死于乳腺癌,所以自己化成了一个患病的人加入小组;更有一辈子顺从丈夫的政委夫人,却在加入小组后开始想要成为自己活一次的人,每一个人都有对于美执着追求的权利,无论贫穷与富贵,健康与疾病,年少或年迈。

  对于美的追求可以使说是必须的,老舍笔下的祥子一开始对于美好生活是有执着追求的,所以他始终对于生活的充满热情,每天都努力工作,认真生活。

可当他失去理想的时候,他便开始了自甘堕落,最终沦为另一个无恶不作的街头混混。

  美在写朱光潜先生的笔下从形容词变成了名词,希望我们慢慢的走,认真的追,让美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

  《谈美》读后感

  

(二)在接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之前,我曾一直认为,“美”正如其字一般,像一个戴着头饰的美人,让人一眼方知,这就是美。

  爱美之心,不仅人皆有之,而且自古有之: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美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美景;

  “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是美食……可见,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从未放弃过对“美”的追求。

  《谈美》一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是“美”?

人们常说: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然而,我们忘记了,美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通过不断训练,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

这也让我忽然意识到,人们对“美”的认识也是可以不断地成长的。

  有人说,语文之美,是对大江东去的向往;是对唐诗宋词的热爱;是怒发冲冠的激情;是大漠孤烟的雄浑;是小桥流水的婉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美育”是值得学习消化并渗入语文课堂的。

正如高尔太说:

  “美,只是人感受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

”显然,“美”是一种主观意识,却也离不开客观事物。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就可以从教会学生欣赏语文的魅力开始。

  语文有这样的魔力,会让你沉沦在她的柔波,忘情享受字里行间

  的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品味语言之美是最先要做的。

在这一环节,我们常常做的就是带领学生美读。

古人云: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例如我在教学统编教材《伯牙鼓琴》时,通过配乐读、生生互读、师生合作读、接龙读等各种形式,让学生沉浸在语言文字中,感受小古文语言简练之美、骈俪对仗之美、音律工整之美.....带领学生从语言美中走来,再向语文美中走去。

  朱光潜先生说:

  “所谓美感经验,起事不过数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父王回流而已。

”这就是移情和意境的体验。

在语文课堂中,探寻美的旅程中,我们也该带领学生感受意境之美,从中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

例如在《伯牙鼓琴》中,我通过不断提供课外资料,让学生对这个流传千古的佳话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学生更好的体会意境做好铺垫。

课中,学生情不自禁地融入了这个故事,化身为伯牙和子期,深情流露。

这样挖掘文本的意境之美,移情人物,产生情感共鸣,是语文教学的要求,更是学生学习的需求,提升审美的过程。

  朱先生告诉我们,真、善、美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

语文的学习就是体悟情感之美的过程。

语文的学习就如同在孩子心灵播撒一颗美的种子。

不同的文章蕴藏着不同的灵魂,饱含着不同的养分。

每一次情感体验的过程,都在不断地浇灌这颗美的种子,不断地熏陶,终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破土而出,丰盈他们的人生。

  《谈美》读后感

  (三)美是什么?

经常用这个字,却没有深究过。

猛然一想,美就是看上去很舒服,很自然,赏心悦目,带给人愉悦感,这些都是我对美的直觉了。

读了朱光潜《谈美》让我对美有了一些深入的认识和思考朱自清先生在序中所述:

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

是最令我惊奇的了直到读完,我才悟出其中一二。

  令我意外的是,朱光潜先生开场谈到的竟然是:

  “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我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免俗”。

  假若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

  由景物的美推到人生之美,这是一次对美的体验的深刻旅程对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让我明白何为美感的。

他说:

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

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旁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

各人所见到的古松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

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

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这算是美感的概念了我抬头望向窗外,晴空万里,一直能望到远处的桥,桥上奔流的车,还有河对岸的高楼,生活从没有因为谁停止过它的节奏;而眼前郁郁葱葱醉人的绿扑面而来,我手捧着书,轻酌一杯清茶,偶有清风徐来,享受片刻的岁月静好这或许就是生活之美吧当我们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

  午餐,我煲了海米冬瓜蟹菇汤,味道非常的鲜美,乳白的汤中点缀着红绿,煞是好看。

儿子却开玩笑说,不过就是个海腥味吗我说你怎么这么刹风景呀,真是缺少美感读读朱光潜《谈美》你大概就能体会到了。

  “鲜美”呈现的是多么美的意象呀

  生活的美还需要一颗能够感知美的心呀感知美的能力是需要学习的。

  在“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一篇中写道: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

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

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

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的点。

  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

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

  若生活没有“觉得有趣味”的欣赏,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

美是欣赏,美是生活的趣味朱光潜《谈美》让我认识到生活之美人生之美《谈美》读后感

  (四)何为美学?

它是最不实用的经验,却伴随人类的历史而生;它是最简单的体验,却少有人真正体会;它是最震撼的感受,却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美”的意蕴深厚,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美,是一种人生态度。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人们为了生计奔波劳碌,一种极端的实用主义渐渐占据了大部分人们的生活。

秉着这种精神,尽管许多人都能够享有较为优渥的生活保障,但他们并不按照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那样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而是永无止境地吸取物质财富。

于是乎,一种功利心由此产生。

人们缩减自己的休息日来换取加班费,宁愿给孩子多报两个补习班也不报一个兴趣班。

这样的生活是无趣的,是扭曲的,是不美的。

如果长期生活在一种毫无美感的生活当中,人的灵魂不免受其影响,滋生出许多恶劣品质。

因此,美对于生活来说重要且必要。

美,能够调剂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美甚至能将一颗顽劣的心感化,将一颗冷硬的心变软。

  那么,如何将“美”加入生活中呢?

首先,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谈美》中说道“对于一棵古松,木材商是用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用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则是用欣赏的心态去看。

”前两种眼光,能看出古松的应用价值,而后一种眼光,便是我们所要寻找的,能看出古松美学价值的眼光。

生活中不缺少美,但若发现不了这些细微的美好,那么生活就很缺少美了。

  我们同样可以在生活中创造美。

有人认为,“美”是一种美术名词,只有艺术家们才能创作出来。

实际上,人人都可以呈现生活之美。

  晴朗午后,一室茗香,这是美;萧萧清秋,古寺僧房,这是美;微风细雨,葶芷满岸,这也是美。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美的形式,这一千种美的形式又有一万种创造方法。

我们不应当用狭隘的定义将美字装订起来,而应该积极地感受美、创造美,让生活充满美。

  故此,美是生活的必备调料,是一种“常伴吾身”的精神价值,我们应当时刻谨记朱潜光先生之言论,莫做一个“丰富华丽世界中了无生趣的囚徒”。

  《谈美》读后感

  (五)美,即人的情感与对象形式共同凝聚的形象。

朱光潜老先生在《谈美》提到,“美不全在外物,也不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

”人生的美也是如此。

  “美之学,从本体论上来说,不是客观之物在何种因素上决定其成为美之学,而是何种因素上让我们感受到客观之物为美。

”同样地,人生之美,不是“外物”在何种因素上决定其成就人生之美,而是在何种因素上我们感受到人生之美。

人生的“外物”,比如性别,家庭,天赋等,是自身力量难以企及的,可变性和灵活性较小。

相反,“人心”——人生的态度在决定人生样态时就凸显其可塑性以及关键性。

这就好比上帝给每个人都发了一副命运之牌,每个参与者无法换牌、中止比赛,无论牌的好坏,所能做的只能是坦然接受,而后运用自己的智慧尽力打好属于自己的人生之牌。

  当然,不置可否,人生“外物”是人生大厦的基石,若将其完全抛弃搁置则滑向了主观唯心主义,这无疑是哗众取宠。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人总是要生存的,如果失去现实世俗的根基,即“外物”,理想信念将无以附丽,终究不过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罢了。

但是,世上的人演绎着相异或相似的人生:

家财万贯却空虚迷茫者有之,生活拮据却快乐充实者亦有之;天资聪颖而不负众望大有作为者有之,资质平平而出人意表功成名就者亦有之……由此可知,如何诠释人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生之“心”的选择。

人生之“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框架和行动依据,好比康德认为的先天“时空”概念帮助人们认识世界。

  在阅读朱光潜的《谈美》后,结合个人的经历感受,有了自己一些浅薄不系统的想法:

追求人生之美的关键在于人生之“心”——艺术人生。

  随着后现代时代的来临,艺术与生活日益失去其截然分离的边界,艺术领域的界限不断扩大,不断泛化,渗透至现实生活,生活越来越成为按艺术规律建造的事物。

作为以生活为材质的人生也不例外。

朱老先生在《谈美》的最后一部分重点论述了人生的艺术化,他说,“离开艺术就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欣赏和创造都是艺术的活动,无欣赏、无创造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艺术家,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正如欣赏和创造是艺术两个必不可缺的元素,欣赏和创造也是艺术人生的关键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阐述艺术人生的内涵所在。

  首先是对人生有一种欣赏的姿态和眼光,才能进一步谈论获得美感的人生。

有句耳熟能详的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对美熟视无睹,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与现实世界保持适当的距离去欣赏人生。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与现实世界保持适当的距离,超脱实用功利态度,成为一名站在客位的欣赏者。

  欣赏需要距离,距离产生美。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待人生中的事情,距离不同,角度不一,获得的美感也不一样。

  “距离”包括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

韩愈有诗曰,“草色遥看近却无”,近看小草刚刚钻出地面,稀疏寥寥,远望却青青一片。

  其实也告诉我们一个美学道理:

距离产生美。

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那往往是因为自身受到实际的切身利害的牵绊,所以要想获得美感,需要把自己的境遇放在一个独立于自身的处所,然后一种局外人的视角去“无所为而为”地欣赏境遇本身。

有很多古诗体现了时间距离的作用:

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苏轼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都是把历史事件放在漫长的岁月之后看待,勾画出壮美的画面。

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

本来是很心酸的遭遇,到后来往往会变成美好的回忆。

这是因为当时的我们受实际问题的牵绊,不能把自己的行为从社会信仰和利害观念的圈子中划出来,当作美好的事物来欣赏,而时过境迁后,不受当时的实际问题牵绊,能把它们当作有趣的故事来谈。

  “它们在当时和实际人生的距离太近,到现在则和实际人生距离较远了,好比经过一些年代的老酒,已失去它的原来的辣性,只留下纯淡的滋味”。

去除功利之心,才能获得美感。

朱老先生说得好:

  “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和障碍,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

”此言信矣人们常用功利之心来看待事物,即所谓利欲熏心,就妨碍了他发现美,生活才缺乏情趣。

把利害看得太认真,受到物质利益的牵绊,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去看人生世相,沦为欲望奴隶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

保持距离,拥有美感的欣赏态度,你才能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美,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要有一个距离,要现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再者艺术仅有欣赏是远远不够的,创造是更重要的,人生之美也需要创造。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有句名言,“我们生命中的意义必须由我们自己创造,存在的意义就是创造自己的生命。

”如何创造呢?

个人认为有三个主要方面,即本色的人生,严肃的人生,以及豁达的人生。

一如艺术的本色美,严肃美和豁达美。

  

(一)本色人生或许会疑惑:

创造本应意味着破旧立新,与事物本来面目是决裂的,为何还要活出本色呢?

为何走向表面看来与之南辕北辙的道路呢?

其实不然。

  “本色”原是指事物原来具有的颜色,喻指人的个性特质。

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将这种独一无二的个性流露于举止投足间,流露于言行风采间,就是生命的创化,就是人生的创造。

个性的,才是真实的独特的,才是有情趣有新意的人生。

人生如文章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

俗滥的人只是在走别人的老路,墨守成规,毫无新意,没有创新。

平庸的人生是别人人生的翻版,没有自己的意志与情感。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别人的需要和感情当成是自己的需要和感情,因害怕孤独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甘愿沦为无知的“群氓”中的一个原子,从来没有用过自己的心去思考过,判断过,感受过,不禁思索:

这样的人生有什么值得记忆和回想的呢?

这样的存在还有什么必要和意义吗?

  从成吉思汗到拿破仑,大英雄气概为常人所不及,是因为“惟大英雄能本色。

”本色的人生才能有“至性情深的流露”,进退取予皆能超凡脱俗,才能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二)严肃人生艺术家在艺术领域是极其严肃认真的,在锻造自己作品时常呕心沥血,一笔一划,一字一句也不肯随意,“字字看来都是血”,往往为一般人所不解鄙夷,给人吹毛求疵,不耐烦之感。

古代诗人为了一个字而反复推敲,千锤百炼的例子不胜枚举。

传说,王安石在确定“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先用“到”,又改作“过”,后改作“入”,再改作“满”,都不合意,修改了十几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

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给人以动的感觉。

贾岛经过一番对“敲”字的犹豫琢磨最后写出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名句。

因之,艺术家不肯轻易放过作品的穷枝末节,不愿轻率地对待自己的作品,在涉及大方面高层次的人生上更是坚持艺术的“严肃主义”。

屈原为报国忠君,即使沉江自溺也在所不辞;陶渊明清贫如洗,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愿领美国的“救济粮”……善于生活者对待生活,对待人生也是如此地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人生的和谐,而“一般人大半不能彻底,不能拿一言一笑,一举一动纳在全部生命史里去看”。

  学者大家郭沫若回乡探亲,平常散漫懒惰的某同学登门拜访,并请求题字。

郭老早已了解此人做事马虎敷衍,便问些什么,那人回答:

  “随便”,于是郭老写下“不可随便”。

还是老子说得好:

  “天下难事,必作于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小处不可随便,人生严肃认真。

  (三)豁达人生“艺术的能事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

”艺术人生更是要取舍恰当好处。

  “善于生活者对于世间一切,也拿艺术的口胃去评判它,合于艺术口胃者毫毛可以变成泰山,不合于艺术口胃者泰山也可以变成毫毛”,对于不合艺术口味的如虚伪、庸俗、循规蹈矩、蝇头蜗角之利等,舍得放弃。

善于生活的人懂得舍弃,是因为他彻悟人生,笑看红尘。

俯瞰于青山白云之上,遨游于五湖四海之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人生如同一趟旅行,若如蜗牛负重,自然无暇去欣赏沿途的风光。

如果此时能够豁达大度,果断抛弃肩上不必要的物品,抖擞掉所有挂碍,旅途才会愉快。

  总而言之,艺术人生讲求本色美,严肃美和豁达美。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作品,只有生活的艺术家才能使其散发独特的光芒和魅力。

  “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

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

”该取时则取,该放时则放。

缔造艺术人生的人懂得恰当取舍。

  总结朱光潜说:

  “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情趣越丰富,生活也越美满。

”而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需要知道如何将人生艺术化,即于艺术手法——欣赏和创造中见人生之美。

  锻造艺术化的人生,从不断欣赏和创造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