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主要成效及工作重点完整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746737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农业主要成效及工作重点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现代农业主要成效及工作重点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现代农业主要成效及工作重点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现代农业主要成效及工作重点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现代农业主要成效及工作重点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农业主要成效及工作重点完整版.docx

《现代农业主要成效及工作重点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农业主要成效及工作重点完整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农业主要成效及工作重点完整版.docx

现代农业主要成效及工作重点完整版

现代农业主要成效及工作重点

现代农业主要成效及工作重点

一、现代农业建设成效

今年以来,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为总揽,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打造田园城市、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的工作目标,园区化、合作化、规模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化、时序化推进八大工程建设,取得了新的显著成效。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建设高标准农田(鱼池)项目20个,农业资源开发项目3个,年新增高标准农田5万亩;新增高效设施农(渔)业

1.18万亩,累计

9.33万亩,占比达2

7%;积极推进全市工厂化育秧建设,建成城厢东林村,璜泾雅鹿、新海村,沙溪塘桥村,浮桥三市村5个工厂化育秧点。

高标准农田建成区实现了“田成方、渠成网、路通畅、林成行”,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既增加了耕地资源,又方便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机械化操作,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效率,全市水稻平均亩产达到了630公斤,比上年亩均增产1

8公斤,水稻最高田块亩产达到了78

6.2公斤,为全省高产创建测产第一名,全市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

(二)生态绿化建设全市新增林地、绿地

1.03万亩,其中,完成了双浮路、协星北路生态片林建设2788亩,绿色通道提档改造7281亩,古塘河等河道绿化2432亩。

开展送苗下乡活动,调运林果苗木9万株,新增林果面积2973亩。

做好了城镇绿化建设,新增绿化面积5154亩。

全面完成了村庄环境整治及示范村的提档改造任务,新增绿化面积1672亩。

会同市财政出台了《市农村绿化以奖代补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落实财政奖补资金500万元。

(三)农产品质量建设建成市镇村三级监管网络,在6个镇挂牌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完善了市镇村监管员队伍,定期不定期检测农产品588批次。

新建镇、基地速测室11个,累计13个,对20亩以上的蔬果基地实施了全程质量跟踪监控。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建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可通过条形码实时查询农产品从生产到市场的全部信息,形成了“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的科学监管模式。

(四)农业机械化建设全市农机购置总投入达4751万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达2634万元(中央和省868万元、市40万元、市1726万元),占比55%,新增补贴农机具3549台(套),其中新增大马力拖拉机89台、联合收割机176台,补贴资金受益农户及合作组织达698户,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割机保有量267台。

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2%,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70%,粮食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

同时,新建农机库房20个,已竣工并通过验收10个,面积8000多平方米。

拥有农机合作组织55家,10家被省局评定为“三星级”农机合作社,大中型农机加入农机合作社比例达71%,先后荣获省及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称号。

11月份,全市各镇均通过“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示范镇”考核验收,年内有望通过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示范市”考核验收。

(五)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完成游客中心、玫瑰庄园二期等基础设施建设,获评国家4A级景区。

建设年全国兰博会展馆9000平方米,建设林果基地500亩。

开发了全市第一套肥水一体智能型灌溉系统,园区内蔬菜肥水灌溉实现智能化。

申报各类项目14只,争取省级资金近1000万元,获市、市科技成果进步奖3个。

农业特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年产食用菌近万吨、蝴蝶兰近200万枝,获首批中国特色农庄殊荣。

(六)生物科技农业建设加快推进生物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建成了4000平方米市现代农业园区组培中心并投运,引进了“无土栽培有机缓释肥”专利,并开展生产与推广。

安丰生物源工程中心开展了农作物抗病生防制剂的选培,自主研发了水稻工厂化育秧生物基质。

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加快生物科技农业创新与成果转化。

与南京土壤研究所合作研究了设施农业土壤连作障碍克服技术,与市农科院共建“田园工作室”。

11月底,省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落户市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合作内容之一的市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同时揭牌,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构筑了科技创新与新型农民培育的合作平台。

此外,进一步开展了集生态休闲观光旅游资源网上浏览,优质农产品网上销售,农业生产温、光、水、肥、气等基础数据实时监控功能于一体的“田园”农业网络管理平台建设,在去年5个视频监测点的基础上,又新建视频监测点7个。

(七)农民培训及为农服务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年培训农民5800人。

加快“五有”乡镇农技站建设,制订实施了《市“五有”乡镇农技站建设方案》、《市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完成全市六镇“五有”乡镇农技站建设。

规范农业项目监管,年申报各级各类项目92只,获得立项91只,获得总扶持资金达887

4.9万元,比去年增长2

3.7%。

(八)龙头企业培育全年新增安佑(中国)动物营养研发有限公司、市粮食购销有限公司两家市级龙头企业。

目前,全市拥有省市级龙头企业1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14家,年预计销售收入超115亿元,辐射带动农户

8.9万户。

市江南农副食品城、市粮油批发交易有限公司成功申报省级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

二、年现代农业建设重点

年是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战之年,围绕“打造田园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家园”的工作目标,高标准、高质量、快速度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确保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进一步明确主导产业格局定位。

根据我市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定位,进一步落实主导产业空间布局,细化规划,重点对确定的16万亩永久性水稻、10万亩常年蔬菜、8万亩生态林果、6万亩特色水产分解到乡镇,落实到田块。

同时,围绕“稳定总量、调优结构、提高品质、生态循环、农技结合”的要求,重点建好国家级种猪场,东林、太星等10个万头生猪养殖场,逐步推进201X万羽温氏鸡集中小区养殖。

(二)进一步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

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鱼池)项目14个,资源开发项目2个,建设面积

5.6万亩。

继续扶持双凤、浏河二个万亩水稻片区工厂化育秧点建设,争取栽插面积超过4万亩。

同时,促进高标准农田与合作农场相结合,做到“规划好一块、建设好一块、经营好一块”。

(三)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化配套设施。

提升农机化发展水平,计划新增高效设施农业机械600台(套)、报废更新联合收割机、拖拉机各50台,新建配套机库30只。

加强对现有农机的管理,提高农机具的使用效率,全面提升农机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服务水平。

开展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每镇至少建1个四星级农机合作社和1个三级以上农机维修点。

加大农机化科技创新力度,建设省级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1个、规范化农机推广机构1个。

(四)进一步创新发展生物科技农业。

加快推进生物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投资建设5000平方米生物农业科技孵化中心,加快培育高科技农业企业,全面整合研发团队,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安丰生物争取晋升国家级工程中心。

大力推进“安全、生态、高效、高质”的生物肥料、水稻育秧生物基质的产业化生产,确保年产生物有机肥料2万吨以上、水稻育秧生物基质3000吨以上。

在新毛万亩水稻片区积极探索生态循环种养结合的生产模式,依托土壤生物改良、病虫害生物防治等先进技术,开发优质、生态、功能大米。

同时,加快市现代农业园区组培中心市场化运作,力争年育苗一千万株以上,实现产值201X万以上。

(五)进一步创新合作经营机制。

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精神,培育以合作农场为主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为带动的新型经营体系。

加强对现有100家合作农场生产经营的指导,理顺经营机制、提升科技水平、延长产业链,力争先行培育20家合作农场典型,经营面积达5万亩以上。

新增绿润、口水娃两家农业龙头企业晋级省级龙头企业。

加强市场营销配送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进企业、进社区,形成产销衔接的良好局面。

(六)进一步加快新型农民培育。

按照全市农业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计划用三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实施规模为6500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一是培育500名合作农场负责人和村后备干部。

其中,农村青年学历教育200名,通过学生志愿报名,每年选派60多名高中毕业生报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行3年制大专学历定向培养,毕业后到相关村从事农业技术服务或参与合作农场经营工作;农村中青年农业继续教育培训300名,通过个人志愿报名和村委会推选方式,每年选派100名具有大中专学历的本村非农专业中青年,参加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或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半年脱产培训,培训合格后安排合作农场工作。

二是职业农民技术技能培训6000名,通过每年遴选201X名有一定农业生产经营技术基础,有一定文化水平,有志于投身现代农业产业的本地中青年农民,参加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举办的为期一周的专业技能培训,充实以合作农场为主的农业专业合作经营组织技术力量。

(七)进一步推进生态绿化建设。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家园,大力推进冬春绿化建设,计划新增林地绿地面积

1.5万亩,重点实施好沿沪生态林带、浏河江滩湿地公园和疏港高速两侧绿色通道工程;继续做好绿色通道垂直纵深延伸,形成完善的农田林网格局;大力发展适合本地的特色林果产业,新增高效林果基地2400亩。

同时,将进一步强化项目管理,按照建设总量,及早分解任务、落实地块,明确项目具体完成时间,形成倒逼机制。

(八)进一步推进市现代农业园区提档改造。

围绕承办全国第23届兰博会,全面完成新城兰文化产业园建设,切实做好各项筹备工作,确保兰博会成功举办、办出特色。

开展优质月季、草花等百万盆(株)鲜花进城活动。

同时,进一步推进园区提档改造,完善功能配套,启动2万平方米艳阳农庄提档改造、1万平方米戈林科技农业有限公司总部建设;建设好占地200亩的亲子园、百竹园项目,推进东部800亩的农田(户)改造,建设林果生态园,不断拓展现代农业园区休闲观光娱乐功能。

 

附送:

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意见

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意见

20*年,我市“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和市委二届十次全会精神,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和把我市建成川东北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目标,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努力推进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扎实推进以“三村建设”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力争农业增加值增长5%,实现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

一、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

(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强化农业基础,必须引导要素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倾斜,大幅度提高财政对“三农”的投入。

20*年市级财政安排支农投入较上年增长40%以上。

县级财政支农投入增长幅度也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各级政府按不低于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的15%计提农业土地开发资金。

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的60%以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各地预算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要确定部分资金用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

市本级财政用于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不低于600万元。

建立健全由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农业项目和财政支农投入议事制度”。

市、县(市、区)要积极整合农业项目资金,充分发挥农业资金的聚集效应。

(二)强化对“三农”的政策扶持。

认真落实中央、省加大对农民直接补贴和扶持农业生产的政策。

继续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调控重要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

继续落实退耕还林(草)政策。

进一步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资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项目、增加资金投入和实施扶持政策,要向“三农”倾斜。

落实好财政对家电下乡试点补贴的惠农政策。

(三)探索建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

推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管理覆盖城乡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切实抓好通川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总结推广试点经验,逐步建立一体化的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认真组织实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

市上重点抓好“1733”示范工程,各县、市、区也要抓好示范村建设。

示范村应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

继续实行领导联系和部门帮扶示范村制度。

通过抓点示范,加强分类指导,扎实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

二、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明确产业发展重点。

根据优化区域布局的要求和产业发展现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大做强粮油、畜禽、苎麻、水果四大优势产业,做实做精中药材、油橄榄、富硒茶叶、蔬菜花卉四大特色产业。

20*年实现生猪和肉牛两大产业突破性发展。

(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市、县(市、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落实国家、省农业产业化各项扶持政策。

积极培育壮大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一批产业分工协作、利益联结紧密的龙头企业集群。

坚持扶优扶强战略,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全市选择5-8家有实力、有市场和较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将项目和资金集中优先安排,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其尽快做大做强,抢占市场制高点。

要研究制定农业招商引资政策,力争全年引进2—3家有较强实力、较高科技水平的龙头企业。

20*年全市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53亿元以上,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00元以上。

(三)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和一村一品建设。

按照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特色农产品规范化种植基地和规模化养殖基地。

种植业上,实施“五个万亩”示范工程;养殖业上,实施“一万个”规模养殖示范工程。

要大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实行龙头企业带村行动,继续抓好20个“一乡一业”专业乡镇和2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新增“一乡一业”专业乡镇1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30个。

(四)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品牌战略。

加快修订制定地方农业标准,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基地建设。

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专业大户率先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流通等主要环节实行标准化生产。

要依托资源特色,打造中国天然富硒农产品品牌。

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参加国家、省级名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和名优产品争创活动。

力争全年新发展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品种认证10个。

力争获得四川名牌、省著名商标及国家级名优品牌、商标5个。

三、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加快推进我市劳务开发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农民工外出务工向融入城镇转变。

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筹措劳务培训经费,市、县(市、区)财政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民工培训。

整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劳务扶贫培训资金、阳光工程培训资金,充分发挥各类培训资金的综合效益。

打造“川妹子”、“川厨师”、“川建工”、“国际护理”等劳务品牌。

加强以劳动力资源和务工能人为重点的劳务信息网络建设,密切与全国100个大企业、1000名*籍在外务工带头人的联系,进一步畅通劳务信息渠道和搭建劳务输出工作平台,促进劳务开发有序输转。

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扩大外派输出规模。

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建立农民工维权联动机制,通过在农民工集中地建立党组织或乡友会等多种形式,增强农民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完善以农民工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

优化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环境,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20*年培训农民工14万人(次),劳务输转17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10亿元。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围绕新农村建设、农村产业发展、扶贫开发等需求,进一步加快乡村、林区公路建设,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加快消除公路“盲村”。

狠抓农村公路改造升级,加强现有公路的整治维修和改造升级,完善排水设施,改造危桥险路,增强农村公路的抗灾能力和通行能力。

20*年,全市建成通乡油路(水泥路)320公里,通村公路730公里,通村水泥路390公里,农村机耕道400公里,建成农村客运站20个。

(二)狠抓水利设施建设。

坚持大中小微并举,积极争取开工建设白岩滩水库,切实搞好抗旱水源工程、旱山村集雨节灌、水库灌区改造、渠系配套工程建设。

加大病险工程整治力度,加快农村机电提灌设施的维修和更新改造,全面修复水毁水利设施。

加强农村人畜饮水建设,继续实施红层找水打井工程建设,切实加强以水池、水窖、水塘、水井“四水”工程为重点的户办抗旱水源工程建设。

狠抓堤防建设,着力提高重点地段、重点场镇、重点产业的防洪减灾能力。

20*年,全市整治病险水库57座,解决农村安全饮水14万人,新建微水工程2700处,修复改造提灌设备4200台(套)。

(三)加强农村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建设。

继续实行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强中低产田土改造,加快沃土工程实施步伐。

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巩固退耕还林工作,在适宜地区推广桔杆气化和太阳能利用。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加强森林火灾监测预警体系和防火基础设施建设。

20*年,全市实施土地整理复垦项目6个,建设高标准农田

8.8万亩,完成营造林15万亩,新建沼气池

9万口,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

(四)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适应我市田间作业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

重点推广机械化插秧、联合收割机、苎麻打剥机、耕整机等新技术、新机具。

完善农业机械化税费优惠政策,对农机作业服务实行税收减免,对从事田间作业的拖拉机免征养路费,继续实行农机跨区作业通行政策。

认真落实农机补贴政策,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服务公司。

全年新增较大型农田作业机具201X台(套)。

五、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培训体系建设

(一)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各级财政要切实增加农业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投入,确保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整个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

加强对我市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加快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每个县(市、区)20*年内要启动建设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

加强与西南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

(二)积极培训农村科技人才。

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教育体系,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组织实施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20*年培训1000人以上。

开展“乡村人才开发示范行动”,创建一批市级“人才开发示范村”、“优秀农村人才示范岗”。

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市场网络体系,促进各类实用人才有序流动。

六、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

(一)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加强对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引导和鼓励向联系合作更紧密、运作发展更规范、合作内容更丰富、利益机制更健全和实体特征更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20*年全市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以上。

(二)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

健全以政府为主体的动物防疫责任体系。

建立完善兽医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支持工作体系、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

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防控和监测。

加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投入力度,扩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范围,对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强制免疫,完善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偿机制。

做好应对突发动物疫情的人员、资金、技术、物资等准备,扎实抓好应急演练,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的基础工作,充实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并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继续实施植保工程,加快专业化防治队伍建设,推进重大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

加强重大和危险性森林病虫害的检疫和防治。

(三)建立现代农村市场物流体系和信息体系。

建立完善以县(市、区)城为重点、场镇为骨干、乡村为基础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

鼓励支持大集团、大公司向农村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服务业。

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工程。

加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广“三农”百事通、农村信息机等农村适用网络,扩大农经网覆盖面,及时向农民、各类生产主体和有关部门提供准确、实用的农业信息,为现代农业提供信息支撑。

加强农村气象、水情、地质灾害等的预测预报,加强防灾减灾宣传,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预案,增强农村应对突发气象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有效减轻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七、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扩大公共服务在农村的覆盖面。

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学生提供教科书,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并逐步扩大覆盖面。

加快城乡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市,逐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加强规范管理,扩大农民受益面,提高受益水平。

优先在农村落实扩大预防接种范围的政策。

加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

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完善农村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和利益导向政策,推进“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

加强农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抓好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工程。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2131”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和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步伐,抓好村级文化室、文化大院或文体活动场所建设,扶持发展农村业余文化队伍。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推进扶贫开发“一体两翼”战略,着力实施好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村道扶贫、移民扶贫和社会扶贫“六大扶贫工程”。

进一步抓好抢险救灾救济工作,确保受灾群众生活稳定。

八、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一)积极推进乡镇机构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着力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事务管理。

明确乡镇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严格控制对乡镇党政领导的“一票否决”事项。

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增强基层财政实力,建立健全以县为主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

探索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开展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试点。

进一步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工作,继续开展重点领域农村乱收费专项治理工作。

(二)创新农村经营机制。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鼓励企业、业主和大户推进规模经营,并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

开展土地股份合作经营试点,探索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劳动力入股,与企业或业主成立农业股份合作公司。

鼓励金融机构、乡镇农技服务、专合组织、龙头企业和农民创新机制,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产业互动、多方共赢。

(三)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其它改革。

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年,各县(市、区)要完成林改确权颁证工作。

继续推进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大力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继续搞好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

积极建立农业担保体系。

大力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

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

积极发展“三农”保险,进一步扩大生猪等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构建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的保险体系,切实提高保险服务水平。

进一步加强乡村债务管理,依法化解乡村债务。

当前要重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化解试点工作。

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