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知识点归纳完整珍藏版.docx
《美学知识点归纳完整珍藏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知识点归纳完整珍藏版.docx(1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学知识点归纳完整珍藏版
美学—知识点归纳(完整珍藏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
A,认为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区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
B,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来源于黑格尔。
《美学》(在英文版里译成美的艺术哲学)
C,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
◆它分为两个层次:
1.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从客体转向主体,而且是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
这个传统是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开始。
★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
维特根斯坦。
认为关于“美”、“善”之类的形而上学概念都是伪命题。
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也主张以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艺术即经验》。
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也强调对审美经验作尽可能客观的描述。
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2.比审美经验深一层,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也是偏向于主观方面,关注的是“美感在心理上是怎么产生的”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审美经验,美学就成了审美心理学。
如德国的费希纳,《实验学美》、《美学入门》,认为美学是“关于快与不快的学说”。
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发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用来解释文艺的心理学问题。
其学生★荣格把无意识改为集体无意识,提出了原型理论。
D,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国的蒋孔阳《美学新论》提出美学的根本问题。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对象,即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并非所有的有审美因素的现象都等于审美现象。
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心问题和★主要对象(审美活动)。
A★艺术美——艺术的审美现象。
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波兰现象学家英伽登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审美对象是欣赏者与艺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
艺术美是一种在审美活动现实地生成的审美现象,而不是游离于人的审美活动、固定不变的美的现象。
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认为艺术品必须被以审美的方式知觉才会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B★自然美——自然界的审美现象。
自然只对人才有意义,没有人,自然不存在审美意义。
自然美是在人类社会和人的实践的漫长发展过程逐渐发生和生成的。
C★科技美——科技活动的审美现象。
日常生活也存在大量审美现象。
审美形态多种多样。
广义的美不但包括优美和崇高、悲剧和喜剧,而且能把丑、荒诞、惊颤等形态包括进去。
“丑”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美而转化。
19世纪才有专门研究丑的美学著作的出现。
说审美现象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实际
上等于说审美活动是美学的研究对
象。
其艺术活动是最高级、最典
型的形态。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
宁在《美与物理学》提到的是(科
技美)
◆三、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
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的性质)
★它包括三个层面:
⑴美学研究对
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⑵美
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⑶美学是一门
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首先,★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而
不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由是:
第一,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
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第二,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
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
不相同。
◆※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
人文学科?
因为美学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
系,不能把它作孤独的研究,它和
许多学科有交叉,有相互渗透、影
响和综合。
哲学是美学的根基,美
学包含着哲学的品格。
另外,它与
艺术也有分不开的联系。
它是以艺
术活动为心的,并且不断从各种
艺术之汲取营养。
它和自然科学
也有很多联系,不断受到科学新发
展的推动和科学新方法的启迪。
美
学也和艺术的各个门类也开始结合
起来,各种具体门类的美学不断生
长出来,美学更加丰富。
由此可见,
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综上所
述,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或审
美活动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四、美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多样的和综合的。
首先,美学既然是研究具体的审美
现象和现实的审美活动,就意味着
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
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
碰撞,更多地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
和协助;其次,美学必须广泛吸收
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社会科学
的成果。
美学的研究方法有主次之分。
★核
心方法:
哲学方法。
◆※为什么说美学研究方法的核心
方法是哲学方法?
首先,美学自诞生起就从属于哲学,
后来美学成为独立学科,从来没有
脱离过哲学,直到当代各种有影响
的美学流派和思潮都有相应的哲学
思想为背景。
其次,由于审美活动是人类最高级、
最复杂的一种精神活动,而且是具
有当下的一次性特征的精神活动,
需要主体的全身心投入,尤其需要
主体在观念世界尽情游历,以洞
悉审美的真谛,这是科学和实验方
法及其他任何方法都力不能及的。
再次,美学涉及到人生在世、人的
生存实践、无限意义等整体深层的
本源问题,只有靠理性指引下体验、
感悟、冥想、领会的哲学方法才能
掌握。
最后,美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不
仅包括在理性潜在指导下现象的辨
析、鉴赏的体验、本质的审察、灵
感的沟通,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
逻辑推演、抽象思辨和理论提升,
这也离不开哲学思考。
因此,核心
方法应是哲学的方法。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
美学一词是1750年鲍姆加登创立
的,被称为“美学之父”。
◆一,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
学科——美学的三个阶段
审美意识→审美思想→美学学科。
◆审美意识:
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
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
求的意识。
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层次。
初级审
美意识最典型地体现在原始初民的
生存活动。
(★悲剧意识属于高级
审美意识。
)高级审美意识不仅更成
熟、更自觉,而且更为贴近对世界
和人生的整体理解,也更具有普遍
性,有更广泛的涵盖面。
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
一步的发展。
柏拉图开启了西方美
学关于美的形而上学思考方式,★
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
孔子从仁出
发,联系伦理道德的善来解释美。
美学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
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
整体下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
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二,鲍姆加登与美学学科的诞生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
有两个重要标志:
1、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
2、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
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鲍姆加登是继承、发展了莱布尼茨
•沃尔夫的大陆理性主义哲学基础
上创立美学的。
理性主义从先天理
性出发,极力贬低感性认识,认为
真正的知识就是理性认识的“完善”
形式。
鲍姆加登继承了理性主义的
基本立场,但也看到了缺陷。
他看
到人类的心理结构本来就包括知、
意、情三个部分。
为了填补空白,
他创立了美学这门感性认识的学
科。
★他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低级的
感性认识的学科。
英文为“感性学”。
感性学是把美的思维和艺术作为考
察、研究对象的。
由于他的理性主
义哲学立场使他把美学的对象局限
为人类的感性能力,其一个最明
显的局限就是使整个美学从属于哲
学和逻辑学,使审美和艺术活动仅
仅从属于认识论。
★蒋孔阳认为,美学从哲学与文艺
理论独立出来是在(文艺复习之
后)
◆我国对美学认识的途径:
一是来
华传教士的翻译和传播(花子安),
二是转借日本的翻译(江肇民)。
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
◆一,美学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的美学是以理念论为基础,
康德是以先验主体论为基础,黑格
尔是以绝对精神论为基础,海德格
尔以现象学的基本本体论为基础。
★国当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
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从绝对理念出发,认为审美具有
“令人解放的性质”的是黑格尔
◆◎马克思的实践论的主要观点—
—
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
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观念、特别
是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
成和发展起来的。
他把实践理解为
“人的感性活动”,★“社会生活在
本质上是实践的”。
其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性
的。
再次,更重要的是,在马克思那里,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
动,它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
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一
切其他实践活动。
“物质生活的生产
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
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
马克思的存在论——对人的存在的
理解,经历了一个从“自我意识”
到“人自身”再到“现实的人”,即
从理性存在到感性自然存在再到社
会存在的转变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
◆※马克思的存在论的基本内容和
特色:
第一,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
的存在。
从现实生活出发,是人的
存在进行历史反思和现实揭示,是
马克思的存在论区别于其他一切存
在论的内在本性之一。
第二,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
思考人的存在。
第三,最根本的,马克思从人与世
界在人的现实活动达到统一来把
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
马克思的存在论是以实践为根基
的,是与实践论紧密结合的社会存
在论。
实践的根本内涵就是指人的
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人的存在过程,
就是人通过实践开显自身的存在意
义和周围世界的存在意义的历史过
程。
人的理想存在状态,也只能通
过实践才能达到。
★自由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
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自由概念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
程,直到德国古典哲学,才真正被
提升为美学范畴。
康德把自由设定为整个哲学大厦的
拱顶石。
“审美产生了令人解放的性
质”。
马克思认为自由表现为三种基本的
形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
与人。
一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物质
生产劳动取得的自由,这主要是
认识和支配必然性的自由;另一种
是在人与社会关系,即变革社会
的革命实践取得的自由,这主要
是人作为社会存在所获得的自由解
放;另一种是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
我的关系,即日常人生实践的
自由,这主要是感性个体获得的自
我超越。
根据马的观点,认识和支配必然的
自由并不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马克思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称为
“自由人的联合体”。
是以个体自由
为基础的,这也正是人进入审美的
前提和必要条件。
自由是从美学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
内在问题过渡的介概念,也是从
人的实践—存在向审美现象、审美
活动过渡的介环节。
人生在世一旦达到自由状态,审美
情境就会应运而生。
第四节审美与人生
◆一,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
审美活动是人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
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审
美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马尔库
塞提出了“单面人”概念。
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
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是以人生实
践为源泉的。
审美的创造与欣赏都
离不开人生实践。
◆二,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境界在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生
成,境界的本体之根深植于人生实
践。
★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个体内
在性和生成性。
个体内在性——是指人生境界作为
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悟总是一种个
人独特的内在体验,具有个体性,
不期望别人也有同样的体验;它是
个体由觉悟而生的内心的澄明,是
内在的。
生成性——即指非瞬间性和非凝固
性,即在稳定和变化保持一定的
强力。
它是一种动态过程,不是被
动地成型。
人生境界是人们通过自身锻炼修
养、提高★(关键是)觉解水平而
不断生成的。
冯友兰曾从低到高概括出四种境界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
界和天地境界。
其“天地境界”
与审美境界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宗白华将境界分为六种——“功利
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
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
宗教境界主于神。
”介于后二者之
间,有艺术境界,即★“艺术境界
主于美”。
觉解与情感不可分离。
★审美境界有一个基本条件是要求
在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
有机统一。
“物我两忘”,“天人合
一”。
审美境界也有不同的层次。
审美境界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它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的提升和凝聚,可以说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
最高的人生境界往往就是最高的审美境界。
◆怎样理解审美是一种比较高级的人生境界:
(1)之所以说审美境界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是因为审美境界有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如果主客体始终处于割裂的矛盾的状态,那就不可能是审美的。
(2)首先,从心境上看,审美境界较大程度上超越个体眼前的某种功利和有限性,达到相对自由的状态。
它具体表现为情与景、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其次,从接收效果上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达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
其,有限的是景和物,无限的是情、思、想象和韵味。
这种无限的情思和想象,生成了包蕴着无限韵味的意蕴,从而比日常生活一般的审美更自由无碍、更有内涵、更耐人寻味、更具审美价值。
(3)审美境界本身也是多层次的,由对形式的欣赏到对意象的体会,进而到人与世界圆融合一的状态的觉解和体悟,审美境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表层到深入的不断潜入和递进的过程。
(4)总而言之,审美境界是比较高的、特殊的人生境界。
它是对于人生境界的诗意的提升与凝聚,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
第五节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伽达默尔认为,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东西就属于(体验)。
◆一,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
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应当成为美学思考的起点、重点和焦点。
审美关系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关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第一,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审美关系是通过对对象外观、形式的观照,返回到主体的内心,以自己内在生命的投入来领悟和体验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进而达到一种物我两忘、圆融一体的境界。
第二,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第三,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
自由关系是人与世界形成审美关系的关键。
自由首先表现为超功利性,其次,自由表现在审美主体始终关注对象的意义形象,并且环绕这一意义形象而展开自由想象和联想。
再次,自由还表现在审美是人与世界之间的精神情感交流。
第四,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逻辑在先原则)
◆※审美关系:
就是植根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
审美关系在内,审美活动在外。
审美关系通过审美活动而建构起来的,而审美活动则只有通过审美关系才得到体现。
★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是人的审美需要。
只有在审美关系、审美活动,才能形成所谓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
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物因素”。
只有在审美活动,这种“存在的
真理”才从这些“物因素”里生发
揭示出来。
审美活动、审美关系偏重于客体的
体现——生成审美形态;
审美活动、审美关系偏重于主体的
体现——产生审美经验。
◆二,美与审美形态
现成论——认为美完全外在于人,
与人无关的,外在于审美关系与审
美活动的实体。
生成论——认为美只能在现实的审
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生成和
当下发生的。
广义的美包括着丑。
◆※美感——指的是审美活动与
审美对象(客体)同时建构起来的
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
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
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
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
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
感和愉悦感。
◆※审美对象的特点:
第一,它是
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
象;第二,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
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
的意义形象;第三,它是超个体及
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
第四,它是能唤起主体的联想、想
象,使主体从有限的存在趋向无限
的存在意义的超越形象。
◆※审美形态——是指人对不同样
态的美(广义)即审美对象的归类
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当下生成
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
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审美形态属于国的是(气韵)
◆三,美感和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简称美感。
它具有三
个特点:
首先,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
★是一种感性经验。
(认识为理性)
其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
但不同于感官快感。
最后,在审美经验,主体也追求
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
开精神性的对话和交流,以达到主
体在心灵上与对象的和谐交融,产
生精神上的满足和快感,即美感。
◆四,艺术和审美教育
★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
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
审美活动
的一切特性和规律在艺术活动得
到最集、最全面的体现。
◆艺术与艺术品的联系与区别。
艺术活动的三个环节:
艺术创造→
艺术作品→艺术接受(往复循环)
艺术活动三个环节的构成和展开体
现为以下四点:
首先,它必须有作者;其次,作者
对艺术品的制作、生产是独特的,
是“创造”;第三,艺术品从结构上
来说是多层次的,意蕴不确定和空
白;第四,艺术品必须被人审美地
接受,进入具体、特定的审美关系
才能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艺术的本源在人的生存实践。
◆美育即审美教育。
狭义——指有意识地通过审美活
动,增强人的审美能力,提高人的
整体素质,焕发人的精神风貌。
广义——指通过审美活动,建构人
的全面发展的成长和存在方式,促
进人向理想的、自由的、健康的、
精神丰满的人生成。
★不论广义的美育,还是狭义的美
育,都是通过(审美活动)才能实
现
美育与艺术教育的不同。
美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
面和组成部分。
美育与智育、德育、体育的关系。
◆※审美活动的独特性表现在:
①以“感性”的方式最为丰富、全
面地触及人生的真相,打动人的心
灵;
②提升人,在审美活动,生活在
片面性、异化状态的人得到了
解放,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揭示,
随着审美境界的获得与递进,人的
生命境界也得到了提高。
★审美活动是美学贯穿始终的理
论基石。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
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审
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㈠审美需要
◎审美需要:
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
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
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能动地
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
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展现自己
的精神要求。
审美需要是在人的劳
动不断深化的过程,随着人的精
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它是
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
的显现。
◆※审美需要的特征:
1.它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
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
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2.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
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
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
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㈡审美理想
◎审美理想:
是主体心目关于完
善的美的观念。
所谓审美理想就是
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构造出来的
理想形态的美。
★审美理想在主体
的审美心理结构必然处于最高的
位置。
◆※审美理想的作用:
首先,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
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
审美判断。
其次,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
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
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理想与人生理想的内在关联。
审美理想不仅仅是审美活动本身的
产物,而是主体全部人生实践的结
晶。
审美理想反映着一定时代的民族
性、时代性和阶级性。
它与社会理
想联系在一起。
◆㈢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
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
审美评价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
和倾向。
内在方面——能力或鉴赏力;外在
表现——兴趣和品位。
◆※审美趣味与日常趣味的不同。
审美趣味的两重性:
存在着个体性
与社会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矛盾。
◆※审美趣味的特征:
第一,审美
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第二,
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是后
天因素或社会条件。
审美趣味的两重性决定了我们在承
认其个体性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防
止那种把审美趣味对立化的观点。
“趣味无可争辩”的观点是有害的:
★错误在于把(审美趣味相对化)。
◆※判断审美趣味的标准:
第一,
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
象,看看依据这种趣味所做出的判
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
特点。
第二,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
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
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二,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审美活动不同于人类其他活动的突
出特点就在于,它根本上是一种整
体性的,因而也就是以心灵感知和
情感体验为表现的内在生命活动和
独特精神活动。
审美活动具有鲜明
的主体性和充分的个性化特征。
◆◎审美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
◆㈠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黑格尔把审美活动“看作一种灵魂
的解放,而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
过程”,并精辟地提出“审美带有令
人解放的性质”。
◆㈡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审美活动首先是一种精神活动。
审
美活动在各种精神活动最具有个
性化。
它把感性、个别性作为自己
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㈢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
统一
审美活动的无功利:
是指审美活动
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
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
提。
审美活动的最高功利性:
是指审美
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
性,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
态提升。
“艺术作品的产生和欣赏有
助于我们成为更完美的人。
”从最高
的意义上说,审美活动并不只是人
自我构成的手段,而是人自我完善
的一种活动。
◆㈣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
统一
审美活动的自律性:
是指审美活动
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
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审美活动的他律性:
是指审美活动
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
世界。
首先,它从根本上受到物质
实践的决定和制约(社会生产力的
水平);其次,物质生产劳动所达到
的历史水准以及在生产所形成的
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
特点,还会通过各种社会介因素
最终渗透到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
并决定着审美的方向和水平;再次,
各种审美形态的历史性生成和演
变,实质上不过是人的现实境遇、
生存状况以及理想追求在历史不
断发展的一种审美凝聚和反映。
因
此,审美活动与其他实践活动之间
有着复杂关系。
◆三、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㈠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
审美活动体现着人生价值,具有价
值性。
它就是实现人的特殊的精神
价值的活动。
◆㈡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
性
首先,审美活动与其他价值活动一
样,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
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
系。
其次,审美活动同其他价值活
动一样,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
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
发展而发展。
◆㈢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
性
审美活动所追求的不是一般的价
值,而是能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