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面试14篇试讲示范逐字稿.docx
《初中语文教师面试14篇试讲示范逐字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师面试14篇试讲示范逐字稿.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教师面试14篇试讲示范逐字稿
语文学科(初中)资格证练习篇目---14篇
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济南的冬天》
三、《赤壁》
四、《沁园春·雪》
五、《有朋自远方来》
六、《散步》
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孙权劝学》
九、《乡愁》
十、《中国石拱桥》
十一、《岳阳楼记》
十二、《学写传记》
十三、《猫》
十四、《我的叔叔于勒》
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题目: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初中)2014年12月
2.内容: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3.基本要求:
(1)试讲内容约10分钟。
(2)指导学生掌握新闻的文体知识。
(3)理清本则新闻的结构层次。
(4)体会本则新闻的语言特点。
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
古语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
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讨论。
不错,我们能从网络、电视、电脑、报纸、广播等媒体知道天下事。
但是,无论网络,还是广播、电视、报纸,这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主要内容,它们被称为"新闻"。
老师相信各位同学一定都是关心天下事的小秀才。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新闻,去感受新闻的魅力。
(二)新闻知识我知道
师:
(过渡)上节课下课时,给大家布置了一个小任务,查一查新闻的定义以及相关知识点。
下面就开始咱们的“知识扩充环节”,进行一个新闻文体知识竞赛。
首先选择一位同学充当知识竞赛的主持人,在座的同学可以站起来回答主持人提出的问题,时间是两分钟。
看看谁抢答得最多,抢答最多的同学将成为新闻文体知识冠军的得主。
小白,你来当主持人,比赛开始!
师:
非常不错,从刚刚的抢答中,我们可以明确新闻的定义是陆定一提出的“对新近发生事件的报道”;消息结构的五部分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本文是一则消息。
按照抢答的正确率,小真是我们班的这次新闻文体知识冠军。
来,让我们为他鼓掌!
(三)整体感知,学以致用
师:
(过渡)通过刚才激烈的角逐,同学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记忆力,还掌握了很多的新闻文体知识。
那接下来,老师播放新闻录音示范朗读,大家模仿录音员轻声跟读新闻,读的时候注意语速、语调。
师(过渡):
刚刚大家听的都非常的认真,小玲请你再起来为大家读一遍这则新闻!
嗯,小玲既读出了本则新闻的气势磅礴,又读出了自豪感,跟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请坐!
读完新闻以后咱们需要进行“解新闻”的环节,注意结合课堂一开始所学的新闻文体知识,依次找出本则新闻的要素。
小零,刚刚你读的那么认真,肯定能够找到这则新闻的要素。
小零说,标题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是“二十日夜起……”到课文最后。
还有没有人对这个问题进行补充?
小晨你来说?
小晨讲啊,导语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不错,请坐。
师(过渡):
刚刚两位同学不仅为大家总结了本文具体的要素,还让同学们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
下面请同学们再认真地默读一遍新闻,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理一理本则新闻的结构层次,想一想本文有几个层次,每个层次讲了什么?
师:
刚刚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文章总共分了几个层次?
不错,三个层次!
下面请一组的代表讲一下第一层次的主要内容,嗯,一组代表说为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请坐,第二小组的代表讲一下第二层?
好的,第二小组的代表说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
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那接下来请第三小组的代表讲一下第三层讲了什么?
嗯,第三小组的代表说第三层(“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课文最后):
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大家跟她们的想法一样吗?
生:
不一样
师:
小黄,你刚刚讲不一样,是哪里不一样?
小黄讲,第三层应该是(“汤恩伯认为……”到课文最后):
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师:
小黄的质疑精神非常好!
一二组的答案与小黄的结合就是本则新闻三个层次的总体划分,第三小组要继续努力加油!
四)深入剖析,品悟新闻
1.品悟新闻,发现语言魅力
(1)语言准确、简明。
师:
同学们看看,作者除了条理清晰地介绍渡江情况以外,又是怎样把渡江的全过程报道清楚的?
用了哪些很准确的词语?
请同学们圈一圈,画一画,举例说明,全班进行交流。
小莉,看你跃跃欲试的样子,你起来回答一下?
小莉讲“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
同桌你的看法呢?
生: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师:
请坐,老师也讲一个,全文最后,用了“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当地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这些都体现了新闻的严谨性以及即时性。
(2)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师:
同学们,请用你们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再仔细地找一找,除了语言的准确、简明以外,这则新闻的语言还有什么特点呢?
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师:
嗯,小晨说,从“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听出了人民军队所向披靡的辉煌战绩。
小玲说,从“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我听出了作者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
师:
是的,这篇文章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表现了解放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语言准确精简,感情色彩鲜明,是新闻作品中的瑰宝,今天读来仍然令人回肠荡气。
(五)巩固提高,作业布置
今天,我们学习了新闻的文体知识,理清了本则新闻的结构层次,体会本则新闻的语言特点,还当了播音员,课下,给同学们布置两个作业。
作业一是课后开展“班级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班级里的新人新事,500字为宜。
作业二是课下读毛泽东另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下节课一起分享读后感。
下课!
同学们再见!
我的试讲结束,谢谢各位考官的耐心聆听!
二、《济南的冬天》
1.题目:
《济南的冬天》(初中)2018年12月
2.内容: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10分钟;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研读、赏析第一自然段;
(4)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板书。
二、济南的冬天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眼中冬天是怎样的?
有没有同学用诗句来形容。
小黄你来,你认为冬天是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小绿你说,你认为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同学们描述的冬天都是冰天雪地,给人一种寒意。
而今天我们的作者老舍,在他笔下的冬天又是如何的呢?
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济南的冬天。
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课文,看看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
并试着用原文归纳出来。
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有的同学已经有答案了。
小白你来说。
你认为济南的冬天可以用温晴、响晴两个词来体现。
大家同意他的答案吗?
同学们都点头了。
看来大家也一致认为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
深入探讨:
济南冬天这些特点作者又是如何来体现的呢?
现在请同学们读第一自然段,并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进行讨论。
已经有小组有答案了,那请第二小组派代表发言。
你们组认为作者,把北平的冬天的风声和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作对比,展现了济南冬天的温晴。
并且作者用了“奇迹”这个词说明北平的冬天刮风是常见的事情。
第二小组的同学通过冬天风声的不同分析出温晴的特点。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南方可能不能体会出北方冬天的风声到底是如何的。
老师给大家带了一段视频,我们来看看听听北方冬天的风究竟是如何的。
大家都看完了,感觉怎么样啊?
有的同学说真是寒风凛冽,太冷了。
没有风声的冬天真的算的上是温晴的。
那有没有同学愿意为我们朗读这一句,好,我们请小白来。
小白读的很棒啊,把奇迹二字加重了读音,让我们感受到了济南冬天和北方冬天的不同。
请第五小组派代表发言。
你们认为温晴还体现在,作者把伦敦看不见日光和济南冬天是响晴的作对比。
伦敦被称为雾都,冬天多雨多雾,很少能看见太阳,所以看见日光被作者称为怪事。
第五小组的同学地理知识十分丰富,联系了伦敦的天气为我们分析出济南的冬天是可以看见日光的,所以是温晴的。
大家可能对伦敦不是特别的熟悉,我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介绍伦敦天气的视频,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伦敦的天气。
大家看完视频有什么感想。
我听到有的同学说能够在冬日看见太阳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还有同学说他真的明白了作者为何把看见日光称为怪事了。
还有小组要补充的吗?
请第七小组派代表发言。
你们组认为还体现在作者用热带和济南作对比。
从句子:
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可以知道济南的冬天和热带一样是有日光的,但日光一定是温柔的不像热带地区那样毒辣。
你们组能为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响亮的天气吗?
作者为什么要用响亮这个形容词呢?
你们也不是很清楚,那谁能来帮帮他们。
热心的第十小组来解答吧。
你们说响亮就是天气很晴朗,日光很耀眼,并且太阳照在人的身上会有疼痛的感觉。
第十小组解答的真棒,对响亮理解的很深刻啦。
经过大家的合作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与北平、伦敦、热带对比,写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是一个温晴的宝地。
面对这么一个温晴的宝地作者一定充满了喜爱之情。
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谁能读出作者的情感。
许多同学在读的时候真是声情并茂呀,谁愿意为我们示范朗读的。
小东你来读。
大家认为小东读的如何?
小黄你来评价,你认为小东读的真好,特别是最后一句济南真的算得个宝地。
宝地这个词他加重了语气,展现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小黄听的真仔细,那我们再一起按照刚刚小东的示范我们读一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同学们读的都很棒,老师已经从你们的朗读中感觉到济南真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巩固拓展
我们家乡的冬天也有他自己的特点,现在就请同学们结合自身感受也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进行小练笔,写一写你眼中的家乡冬天是如何的。
字数在100字左右。
许多同学已经写完了,请小绿来展示你的作品吧。
小绿将北方冬天的树叶都凋零了的和家乡冬天树木还有绿意盎然作对比。
表现家乡冬天的绿意。
小绿的观察的真仔细呢!
作业布置
课下请同学们完成练习册并且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看看作者还写了济南的哪些景色,这些景色又有什么特点。
三、《赤壁》
1.题目:
《赤壁》(初中)2019年5月
2.内容: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基本要求:
(1)采用情境导入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情感。
(4)配合适当板书。
三、赤壁
(一)情境导入
师: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视频的小片段,大家看完之后说说,这个片段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有同学说,是赤壁之战。
非常好。
说到赤壁之战我们就会想到周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杜牧的《赤壁》,看看在杜牧的笔下,周瑜是怎样的,赤壁又是什么样的。
(板书课题:
赤壁)。
(二)新课讲授
1.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师:
学习古诗,想要透彻地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就要学会知人论世。
现在谁能给我们介绍下杜牧呢?
生: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他是晚唐杰出的诗人,尤其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杜牧其人俊朗飘逸,个性张扬,非常有才华。
师:
说得很好。
同学们,通过预习,你们还了解到这篇诗作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生:
晚唐政治腐败,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牧正是怀才不遇的时候,因此他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师:
大家预习得很充分。
其实这首诗就是一首咏史诗,这类诗歌的特点就是咏史抒怀,即借史实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好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期的英雄成败而写下了这首诗。
2.通读诗歌,解决生字词。
师:
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来通读全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生字词,分别是“折戟”“铜雀”。
(生朗读)大家读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首古诗的生字词。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结合文下注释理解诗句大意,学习托物起兴的表达方式。
师:
现在请同学们听录音范读,听的过程中注意这首古诗的朗读节奏,待会儿老师请个别同学起来范读。
(生听范读)录音听完了,来,小红,你来读一下这首古诗。
(生朗读)小红读得很洪亮,但是再注意一下朗读的节奏就更好了。
师:
下面请全班同学齐读这首诗,并以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结合文下注释,说说这首古诗主要讲了什么?
6分钟的时间,开始吧。
预设A组学生回答:
前两句说的是“这是一只深埋泥沙中的断戟,虽然经历的时间比较久远,但是并没有完全锈蚀,我拿起来把它磨光洗净,认出来这是东吴破曹时候的遗物”。
师:
这两句诗主要描写了诗人目睹前朝旧物,不禁产生了很多想法。
这种表达方法其实就是托物起兴。
诗人通过这只戟和战争进行联系,不免感叹。
预设B组学生回答:
后两句说的是“那个时候如果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了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师:
大乔和小乔是谁?
生:
古时候东吴的两大美女。
师:
这两句诗中,诗人没有正面描述战争,而是从侧面通过两位美女的命运反映了赤壁之战对东吴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诗人突出了东风的地位,说明了机遇的重要性。
作者其实是想说,事业的成功离不开条件,离不开机遇。
4.体会诗人情感。
师:
这首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议论。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对诗人的了解,思考一下:
作者的议论是想表达什么呢?
生1:
诗人是想表达自己和周瑜一样有才华,却没有像周瑜一样的机遇,能得到重用。
生2:
诗人写这首诗,是想表达自己也想建功立业的豪迈英雄气概。
师:
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正确,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只要结合文章内容、写作背景进行分析,得出的思想感情都是合理的。
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样豪迈、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齐读全诗。
(三)巩固小结
师: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的学习即将结束了,谁来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生:
这节课我们通过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到了诗人豪迈、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还学会了托物起兴的写作手法。
师:
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这首诗会有深刻的理解。
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品读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古诗。
2.课下再搜集一首杜牧的诗歌,进行分析。
四、《沁园春·雪》
1.题目:
《沁园春·雪》(初中)2018年12月
2.内容: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诗词,引导学生感受明确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3)感悟词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4)以简洁明了的板书呈现课堂内容。
四、沁园春·雪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视频,大家看完视频有怎样的感受呀?
小明你来说。
你感受到北方大雪纷飞时,天地一片白茫茫的,可以用万籁俱寂来形容。
小明用成语为我们形容了视频,还有同学来抒发看法吗?
小白来,小白说他用诗句: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看来小白真是我们班的古诗小能手呢。
我们通过视觉欣赏到了北国冬天的美丽风光,那么在文人笔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整体感知:
首先我们欣赏本首词的朗诵音频,同学们边听边正字音,并试着划节奏。
同学们都听的很认真,现在请用你划分的节奏,试着自己朗读本词。
我听到有些同学读的情绪很饱满,谁愿意为我们示范朗读的,我们请小东来读。
小东读完了,那么谁来评价一下小东读的怎么样,小黄你来说。
你认为小东其他都读的对,但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句话应该读成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大家同意吗?
看来大家都同意小黄的看法。
那现在就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节奏我们全班一起齐读诗歌。
沁园春·雪预备起。
深入探讨:
同学们读的字音正确,节奏也很好。
但是感情可能还差了点,要体会感情就要本词所写的内容,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本首词主要讲了些什么。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诗歌,想一想本诗主要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小白最先举手了,小白你来说。
你说这首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的雪景。
下片主要是抒情。
小白分析的十分到位,请坐。
今天我们主要来赏析上片北国的雪景。
请同学们再读上片,思考上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
并和同桌讨论一下。
小紫有答案了,小紫来说吧。
你说,第一层是从开头到万里雪飘,总写我国北方壮丽的雪景。
第二层是从“望”到“试比高”,描写了雪中的景物。
第三层从“须晴日”到“分外妖娆”写的是雪后的景色。
作者在描绘这些景物上,有了非常精妙的语言,现在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小组,选择上片的一层,分析北国的雪景是如何的?
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有什么特点?
大家讨论的都很热烈,现在请第一小组派代表发言。
你们组重点讨论的是第一层,从“千里”“万里”可以感受到北国是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第一组的同学抓住了关键的词语“千里万里”,那么这两个词体现诗人用语的什么呀?
第一小组不知道,那有小组能帮帮他们吗?
第九小组你们来。
你们说千里万里体现了作者用语的凝练,诗人用简单的两个词语从开头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天地茫茫,纯然一色的壮丽景色。
第九小组的同学分析的十分的到位了。
其他两层的雪景如何,作者的语言又有什么特点呢?
请第三小组的代表发言。
你们着重讨论的是第二层,作者主要写了长城内外和黄河的景色,十分的壮观。
你们认为作者的“望”字,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且含有想象成分,所以诗人才能看见那么多的景色。
而“惟余”表现了雪景的白茫茫,与第一句的雪飘形成照应;“顿失”则表现变化之速,寒威之烈与冰封形成了照应。
所以“望”“惟余”“顿失”体现诗人语言的凝练简洁。
第三小组分析的十分仔细呀,抓住了关键的词语,还有小组有不同的看法吗?
请第五组派代表。
你们组讨论认为第二层作者还运用了诗化的语言。
化静为动,将静态的山、原比喻成舞动的银蛇和奔驰的蜡象,将山和原诗化成生机勃勃的景色。
第五组主要从修辞手法来分析的,非常棒。
让我们体会到不同的北国雪景。
最后一层请第八小组派代表来分析。
你们认为通过须字可以看出这里写的是虚景,展现了雪后的新气象。
同样作者也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江山美景比作少女的衣装,展现了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
经过各个小组的分享,我们欣赏到了北国的美丽风光,同时也体会到了诗人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的形象。
巩固拓展:
我们理解了作者所描绘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再自由的读上片,等一会我们举行配乐朗读比赛,看看谁通过声音为我们描绘壮丽的北国雪景。
好,我们请最先举手的第七小组。
第七小组情感不错,就是气势稍微弱了一些,哪个小组还要再来尝试。
请第二小组来。
第二小组的同学情绪饱满。
通过他们的朗读仿佛都看到了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
我感觉很多同学也能读的富有感情,那让我们在配乐声中再一起朗读这首诗吧,让我们在朗读中体会那壮丽的北国雪景。
作业布置:
课下同学们预习本首词的下片,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其次请根据上片作者描绘的雪景画一幅雪景图
五、《有朋自远方来》
1.题目:
《有朋自远方来》2019年5月
2.内容:
进入中学,学习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你一定认识了不少新同学。
他们有的原本就与你同处一地,有的可能来自你未曾去过的地方。
想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吗?
那就主动去了解他们,也让他们了解你吧。
要知道,与人交往,结为朋友,是需要真诚与爱心的。
大家不妨围绕“交友之道”,开展一次学习活动。
3.基本要求:
(1)采用多元化方式组织课堂学习。
(2)引导学生理解“交友之道”,树立正确的择友观。
(3)试讲时间10分钟。
五、有朋自远方来
上课同学们好。
请坐
一、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你有好朋友吗?
你最好的朋友是谁?
你是怎么理解朋友的含义的?
老师听到大家都有很多好朋友,对彼此的友谊也有很深刻的理解。
不过你真的了解“朋友”这个词吗?
请看大屏幕。
老师出示了一个甲骨文(出示
)你猜猜这是哪个字的甲骨文?
对了就是友。
它看起来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
握手是为了表示友好,就像生活中的朋友相见,大家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以表达亲密友好之情。
所以“友”字本义是友好之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启程,共享交友之旅。
二、扩展知识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交友之道,古今中外有很多关于交友的名言警句,通过课前的搜集,请大家来展示下自己的收获吧。
老师先来说说自己搜集到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鲁迅”。
谁来继续说?
小军说: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你还找到了名言的出处,太厉害了。
能说一说古文的大意吗?
小军说:
交个好朋友,可以相互帮助,共同成长。
是的。
看来你一定做到了。
小妮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意思就是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习惯。
小明说: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论语·颜渊。
这是论语中的名句。
只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对工作认真负责,不出差错,和人交往态度恭谨而合乎礼节,别人就都乐于与自己交朋友,那么,普天之下到处都是你的朋友。
关于交友的诗句你还能分享下吗?
小吉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小花补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老师准备了一些填空题,咱们一起来闯关吧。
桃花潭水深千尺,()。
(唐·李白)
莫愁前路无知己,()。
(唐·高适)
大家的知识面真广啊!
同学们,其实不光是交友的名